4/07/2015

何韻詩的獨立時代

張鐵志

「今天,我正式從主流歌手成為獨立歌手,這個遲來的春天,滿是可能性。朋友們,不用替我擔心,我生命力頑強,像長在崖上的花,每每在最嚴峻的處境,才最能盛放。
面對前方的未知,我無限期待,同時也無畏無懼。」
這是香港歌手何韻詩3月中香港媒體上發表的一篇獨立宣言。
3月底,我在高雄「大港開唱」看她演出;4月1日,我又在台北Legacy看她的個人演唱會。這一晚,她唱了許多歌曲,有對過去的反思,也有對未來的期許。當然,還有她努力背下台語的《島嶼天光》,以及香港雨傘運動的代表性歌曲《撐起雨傘》。

重視自主追求成長

她在舞台上說,很久沒有回到歌手身分了。的確,過去這兩年,歌手何韻詩經歷了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從同志運動到雨傘運動,她成為香港重要的意見領袖,甚至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參與公民抗爭而被拘捕的明星歌手。雨傘運動之後,許多人關注她的下一步,猜測她會不會參選。
她選擇了在音樂上重新出發,公開發表一篇獨立宣言,開始了作為獨立歌手的音樂演出。這個獨立宣言是她在音樂生涯上的重大宣告,是她與這個世界關係的新轉變,甚至可能會對音樂工業產生衝擊。
雖然過去一直是主流音樂工業的知名歌手,但何韻詩很重視自己在音樂創作者的自主性,不想成為唱片公司打造的偶像歌手。阿詩跟我說,「我的個性本就是對規則、對大家慣性在用的方法很不以為然。因為你可能很穩定地賺,但是不會有成長。我是一個一直在追求成長的人。」
其實,何韻詩與主流的斷裂是一場遲來的分手。這不只是因為政治壓力,而是香港的主流音樂工業早已衰落,失去想像與創新的能力,不離開那個環境就只會陷入泥淖。阿詩深知如此。她說香港音樂工業一直在用80年代那一套方法去做宣傳、推廣音樂,亦即是以砸錢為主。「人就是這樣,有錢去花的時候就會用一個很方便的方法,也不會多思考一些不同的模式。樂壇的模式在80年代可以賺到、回本,但走到現在,當銷售的情況已經變成這樣,你還是只是用錢去推廣,肯定就不行。」她說。

挑戰主流衝擊歌壇

她甚至批評主流樂壇就是很「離地」,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不知道在不同社會角落有各種茁壯的生命力。
過去這3年來,何韻詩在許多時刻選擇了一條挑戰更嚴峻的道路:她的公開出櫃、她的公民抗命、她從主流到獨立的音樂之路。但重要的是,她所走出的這些道路,不只是開啟她人生的新轉折,也對香港社會,乃至華語歌壇造成了衝擊,讓我們重新思考新的可能性─如她的演唱會名稱「Re-imagine」(重新想像)。
當然,阿詩的「獨立」多少是被迫的。3月中,媒體報導何韻詩和黃耀明兩位參與雨傘運動甚深的歌手都沒能和唱片公司續約;黃耀明更直言,他如今在大陸和香港都沒有工作,反而是在台灣接連有兩場的重要演出。他們兩人對此當然是無懼無畏,但他們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也確實是台灣和香港的藝人、文化人或者任何和中國市場有關的工作者所必須面臨的。因此,何韻詩的獨立宣言,其實不只是指她在音樂上成為獨立歌手,而更應該是精神與態度上的獨立──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念,而非為了利益就沉默與恐懼。同時,台灣在此刻對何韻詩和黃耀明的支持,也說明了香港與台灣應該更加彼此支持,以壯大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另翼連線。
祝福何韻詩。

台灣評論人、香港《號外》雜誌主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