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1

幸福經濟學

自二○○○年以來,全球每年經濟成長率達到三‧二%的水準來看,締造最景氣十年的路程已經走了一半以上。如果繼續保持同樣的步調,將凌駕舒適安逸的一九五○年代及一九六○年代。驅動世界經濟大半部分的引擎——市場資本主義表現得相當不錯。
但實情真是如此?從前,一般人均同意資本主義的工作就是讓人們生活更富裕。現在,似乎並不盡然。一些搜尋有待解決大問題的經濟學家,以及承諾尋找美好願景的政治人物,認為應該還有其他東西:讓人們快樂。
經濟學不應只重視金錢 以福利衡量國力的主張出現
經濟學不應僅重視金錢的觀點,廣泛存在於歐洲大陸。在與英美資本學家辯論時,狡猾的中產階級轉而引用「生活品質」的論調,為遲緩的經濟成長辯解。但現在,曾一度偏向唯物主義的英國保守黨新任黨魁卡麥隆(David Cameron)擁護的是「人民總福利」(general well-being;GWB)概念,作為傳統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替代衡量指標。與此同時,在美國,貧富不均、超時工作及其他景氣繁榮帶來的隱藏成本,均在期中選舉獲得熱烈討論。此外,「幸福」(與健康相對)已經成為龐大產業,專為物質富裕但精神不滿足的嬰兒潮人口服務。
上述這些大都與「幸福學」息息相關,亦即將心理學與經濟學混合的一門新科學。這門學科的擁護者始於豐富的調查資料,諸如自一九七二年起,每隔一、兩年向數千美國人提出的簡單、平凡問題:「總之,您會如何描述這些日子?你會說你非常快樂、相當快樂或不太快樂?」部分結果並不令人吃驚:富有的人比窮人快樂。但也出現需要加以解釋的矛盾結果:富裕國家人民並未隨著經濟成長而變得更快樂。從美國到日本,關於快樂的數據幾乎沒有出現多大變動。
當奢侈品成為必需品 經濟成長不再讓人更快樂針對矛盾的調查結果,幸福學提出兩項解釋。它指出,資本主義善於將奢侈品轉變成必需品——將過去總是由菁英分子享有的奢侈品帶入一般大眾。但從反面觀之,人們開始將過去夢寐以求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過去從未想像有能力取得的奢侈品,竟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們困在原地踏步的跑步機上:當抵達更高的生活水準時,他們也習慣了優渥生活帶來的樂趣。
資本主義讓平民共享繁榮的能力也存在極限。許多人們最珍視的東西,像是高階工作、最佳教育或獨一無二的居家地址,對貧民階級仍是奢侈品。以貴族學校為例,並未對每個人敞開大門。這些所謂「階級商品」供給固定:只有在其他人無法取得時,你才能享有。欲取得這些商品所需的金錢和努力,端賴共同競爭對手挹注的心力而定。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上述結果,對他們長久深信的學科投下不信任票。經濟學一向假設人們瞭解自身的利益,讓人們獨善其身是最好的做法。他們工作量多寡、他們買什麼東西,是他們自己的事。上道的經濟學家探討的是解釋他們的決策,而非和他們發生爭執。但新的幸福學專家可不願意聽從人們的選擇。
以工作為例,一九三○年代,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想像富裕的社會將變成更優閒的社會,從勞苦中解放,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但多數人仍舊謹守本分。他們為了自以為能讓他們快樂的事物而努力工作,結果卻發現他們辛苦工作的果實一下子就變酸了。他們也渴望攀爬上社會的更高階層,但卻因此強迫其他人也跟著辛苦追趕。所以每個人都成為輸家。
工作減少不一定更幸福 非金錢報酬反而帶來滿足感
不過,這並不表示減少工作意味著生活更幸福。在美國,當每週工時縮短時,空檔時間被持續不斷的看電視時間所填滿。就幸福而言,其他研究顯示停止工作的老年人,比繼續工作的同儕提早步入死亡。事實上,幸福經濟學的另一面指出工作的非金錢報酬:多數人享受工作的某些部分,而且有一些人簡直熱愛工作。
至於資本主義的唯物論,連亞當‧斯密(Adam Smith)都無法苟同。「有多少人會為了將金錢展示在無聊浮誇的玩意兒而毀滅自己?」他如此指控。金字塔型的茶包(花費四年以上時間研發而成)究竟能為人類帶來多少幸福難以衡量。不過,如果資本主義有時能夠說服人們購買他們自以為想要的東西,那麼它也能吸引人們追求他們從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品味和胃口。在藝術圈,此情況稱為「獨創性」,備受推崇。但在商業界,這稱為「新奇玩意兒」,被忽略的機會太頻繁。不過如果缺乏強烈改善物質的慾望,人們可能還穿著羊毛內衣,在英格蘭伯格納度假而非不丹。這樣是否就夠了呢?
如果此種經濟成長無法使人們快樂,更甭論經濟不景氣了。僵化社會對於階級商品的保護反而更周到。從另一方面來看,繁榮經濟創造生物學家所謂的階級「混亂庫」(a tangled bank),其中並無明顯的階級制度存在。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柯文(Tyler Cowen)指出,美國有超過三千個名人堂,從搖滾明星、運動選手到馴狗師、醃菜包裝達人及會計師,幾乎每個人都可享有榮耀。在這樣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希望成為某個猴子軍團的頭頭,連他們看不起的人,也將自己視為另一個不同軍團的領袖。
因為市場制度為人們帶來的快樂不如成長,而要找出它所缺乏的東西,恐怕太過沉重。資本主義能讓你致富,也能讓你自由選擇你所要的不快樂。如果還有所求,或許要求太多。
賴美譯,《經濟學人》Dec. 19th, 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