氷雨 - 日野美歌
http://youtu.be/ct-vTcJQ1zE
3/31/2012
十項簡單好習慣 擺脫混亂生活
厭倦了桌上總是一團亂、生活總是毫無秩序嗎?羨慕那些井井有條的人嗎?專家說,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完美主義者,只是在生活中採取一些簡單的作法而已。
據MSN生活時尚頻道報導,生活有效率的人多半擁有這些優良習慣:
接受「不完美」
有效率的人只努力做好最重要的事(如工作上的任務或廚房設計),其他的事情只要恰到好處即可。例如可以去買(而非自己做)一袋餅乾參加學校的拍賣會,或者把一袋雜物(不分類)捐給慈善機構。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最容易拖累自己!
別為了便宜購買物品
《清理雜物,改變生活》(Shed Your Stuff, Change Your Life)作者茱麗‧摩根絲坦(Julie Morgenstern)說,即使可以用20美元買到喀什米爾毛衣,或是蕃茄醬正在買一送二,也未必要買。要自問:是不是已經有了類似的東西?買了要放在哪裡?
定期整理
不要等到有心情整理的時候才動手(我們都知道結局如何),而要定期清理。無論是每天工作完畢花15分鐘清理,或每週日利用下午進行整理都好。
永遠不要標示「雜項」
你放了一堆資料或物品在資料夾或盒子裡,在外面標示「雜項」,但是一週後就忘了裡面有什麼東西。應該明確標示「電費帳單」、「燈泡」等。
善用「暫存區」
剛進家門時總是手忙腳亂?找個地方作為「暫存區」吧!把暫時沒空收拾的東西放著,等有時間處理時,就不會為了找一件乾洗的衣物,或孩子校外教學的同意書,全屋子翻箱倒櫃的搜尋。
東西管用就好
專家表示,有的人會試用各種品牌的化妝品或行動電話,以找出最佳商品,這是非常累人的。既花錢又花時間,其實大可不必。
向外求助
有條有理的人會放下矜持,不怕難為情的向外求助。與其自己費時費事去燒四道菜,不如請每個聚餐的人自帶一道菜。
先見之明
陰天出門你不會不帶傘吧?事事從容不迫的人就是這樣思考的。櫥櫃中堆滿的保鮮盒是否搖搖欲墜?生活有序的人會花幾分鐘整理,免得某一天整個塌下來。換句話說,比起日後東西掉出來散落一地,現在先把櫥櫃整理好是比較容易的。
珍惜不一定要擁有
珍惜物品是對的,例如在巴黎選購的花瓶,祖母留下的珍珠耳環等。但已經破了的T恤或丈夫多年前送的廉價耳環,舊了就丟掉吧。
知道把東西捐到哪裡
如果知道有適合的地方可以捐東西,就容易丟棄舊東西。選定鄰居一個較小的孩子,將家中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送給他,或者選擇不錯的慈善機構。免得每次要丟東西時,就得花時間找個好去處。
據MSN生活時尚頻道報導,生活有效率的人多半擁有這些優良習慣:
接受「不完美」
有效率的人只努力做好最重要的事(如工作上的任務或廚房設計),其他的事情只要恰到好處即可。例如可以去買(而非自己做)一袋餅乾參加學校的拍賣會,或者把一袋雜物(不分類)捐給慈善機構。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最容易拖累自己!
別為了便宜購買物品
《清理雜物,改變生活》(Shed Your Stuff, Change Your Life)作者茱麗‧摩根絲坦(Julie Morgenstern)說,即使可以用20美元買到喀什米爾毛衣,或是蕃茄醬正在買一送二,也未必要買。要自問:是不是已經有了類似的東西?買了要放在哪裡?
定期整理
不要等到有心情整理的時候才動手(我們都知道結局如何),而要定期清理。無論是每天工作完畢花15分鐘清理,或每週日利用下午進行整理都好。
永遠不要標示「雜項」
你放了一堆資料或物品在資料夾或盒子裡,在外面標示「雜項」,但是一週後就忘了裡面有什麼東西。應該明確標示「電費帳單」、「燈泡」等。
善用「暫存區」
剛進家門時總是手忙腳亂?找個地方作為「暫存區」吧!把暫時沒空收拾的東西放著,等有時間處理時,就不會為了找一件乾洗的衣物,或孩子校外教學的同意書,全屋子翻箱倒櫃的搜尋。
東西管用就好
專家表示,有的人會試用各種品牌的化妝品或行動電話,以找出最佳商品,這是非常累人的。既花錢又花時間,其實大可不必。
向外求助
有條有理的人會放下矜持,不怕難為情的向外求助。與其自己費時費事去燒四道菜,不如請每個聚餐的人自帶一道菜。
先見之明
陰天出門你不會不帶傘吧?事事從容不迫的人就是這樣思考的。櫥櫃中堆滿的保鮮盒是否搖搖欲墜?生活有序的人會花幾分鐘整理,免得某一天整個塌下來。換句話說,比起日後東西掉出來散落一地,現在先把櫥櫃整理好是比較容易的。
珍惜不一定要擁有
珍惜物品是對的,例如在巴黎選購的花瓶,祖母留下的珍珠耳環等。但已經破了的T恤或丈夫多年前送的廉價耳環,舊了就丟掉吧。
知道把東西捐到哪裡
如果知道有適合的地方可以捐東西,就容易丟棄舊東西。選定鄰居一個較小的孩子,將家中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送給他,或者選擇不錯的慈善機構。免得每次要丟東西時,就得花時間找個好去處。
研究:茶與咖啡
根據荷蘭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達13年的研究,每天適量地喝幾杯茶或咖啡將有助於防止患心臟疾病。
在此之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茶和咖啡這兩種最受歡迎的熱飲料對人體健康有益。
這項對4萬人所作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每天喝六杯熱茶,患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而每天喝兩至四杯熱咖啡,也有助於減少患心臟疾病的危險。
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每天所喝咖啡超過四杯,保護健康的作用將會消失。但即使如此,多喝咖啡者也不會比不喝咖啡者更容易死於任何疾病,包括癌症和腦血栓。
從理論上講,咖啡中含有同時增加和減少疾病的物質。它既能導致血脂上升,也能消除同心臟疾病相關的炎症。
這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兩至四杯咖啡的人可以減少患心臟疾病機率20%。
研究小組領導人範德舒教授說,對於喜歡喝茶喝咖啡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這兩種飲料可以說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護理梅森說,儘管喝茶與咖啡對大多數人來說有益無害,但人們需要牢記的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她說,如果你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煙,那咖啡的好處就會被完全抵消掉。而且,如果你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不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即使喝再多的茶也不會起到防止患心臟疾病的作用。
在此之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茶和咖啡這兩種最受歡迎的熱飲料對人體健康有益。
這項對4萬人所作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每天喝六杯熱茶,患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而每天喝兩至四杯熱咖啡,也有助於減少患心臟疾病的危險。
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每天所喝咖啡超過四杯,保護健康的作用將會消失。但即使如此,多喝咖啡者也不會比不喝咖啡者更容易死於任何疾病,包括癌症和腦血栓。
從理論上講,咖啡中含有同時增加和減少疾病的物質。它既能導致血脂上升,也能消除同心臟疾病相關的炎症。
這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兩至四杯咖啡的人可以減少患心臟疾病機率20%。
研究小組領導人範德舒教授說,對於喜歡喝茶喝咖啡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這兩種飲料可以說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護理梅森說,儘管喝茶與咖啡對大多數人來說有益無害,但人們需要牢記的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她說,如果你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煙,那咖啡的好處就會被完全抵消掉。而且,如果你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不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即使喝再多的茶也不會起到防止患心臟疾病的作用。
感激說話千百句
回頭望路途 步了很遠
跌過多少次 也絕無言
聽到了嘲笑 心裡沒睏倦
就算風雨對著我 也繼續步向前
我是我 無論往日如何
未變 仍然在高歌
沉醉繁星裡 是你真摯愛護我
一起仍在唱和 (溫暖在我心窩)
仍明白我心裡
讓這刻愛意未變 別要捨去
長路裡 一起走過沒停止 感激說話千百句
時常共伴隨 讓我不會醉
暖暖的聲音繼續在徘徊
報答您的愛 高唱我的歌
讓這溫暖歲月裡一起仍在唱和
跌過多少次 也絕無言
聽到了嘲笑 心裡沒睏倦
就算風雨對著我 也繼續步向前
我是我 無論往日如何
未變 仍然在高歌
沉醉繁星裡 是你真摯愛護我
一起仍在唱和 (溫暖在我心窩)
仍明白我心裡
讓這刻愛意未變 別要捨去
長路裡 一起走過沒停止 感激說話千百句
時常共伴隨 讓我不會醉
暖暖的聲音繼續在徘徊
報答您的愛 高唱我的歌
讓這溫暖歲月裡一起仍在唱和
給這世上我最愛的人
斜陽裡 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 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 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 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 敢抵抗高山 攀過望遠方
斜陽裡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 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的希望
互助互動又互勉 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 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 敢抵抗高山 攀過望遠方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 等於苦海翻細浪
藉著毅力 恃我志氣 總要
http://youtu.be/zZW0CwIqzhI
http://youtu.be/yC5IRctM-1I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 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 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 敢抵抗高山 攀過望遠方
斜陽裡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 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的希望
互助互動又互勉 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 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 敢抵抗高山 攀過望遠方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 等於苦海翻細浪
藉著毅力 恃我志氣 總要
http://youtu.be/zZW0CwIqzhI
http://youtu.be/yC5IRctM-1I
幾許風雨
微風細雨帶著紅塵來回的追逐
天翻地覆依然沒有改變我的腳步
偶爾讓那紅塵吹得雙眼都模糊
是非黑白還是給我看得好清楚
輕輕說聲面對風雨我卻不在乎
誰會明白背後歷經千辛和萬苦
人生舞台本來就是一條不歸路
來來去去起起落落難免有感觸
風風雨雨都經過不變的腳步
永遠向著明天走不看來時路
眼中看過朝朝暮暮善變的面目
心裡藏著海闊天空從容的氣度
走過繁華才會知道平淡的滿足
曾經擁有曾經失落經得苦中苦
微風細雨帶著紅塵來回的追逐
天翻地覆依然沒有改變我的腳步
偶爾讓那紅塵吹得雙眼都模糊
是非黑白還是給我看得好清楚
輕輕說聲面對風雨我卻不在乎
誰會明白背後歷經千辛和萬苦
人生舞台本來就是一條不歸路
來來去去起起落落難免有感觸
風風雨雨都經過不變的腳步
永遠向著明天走不看來時路
會珍惜走過的道路
幾許風雨教我珍惜走過的道路
幾許風雨教我珍惜走過的道路
http://youtu.be/GzZAN4jzpl4
天翻地覆依然沒有改變我的腳步
偶爾讓那紅塵吹得雙眼都模糊
是非黑白還是給我看得好清楚
輕輕說聲面對風雨我卻不在乎
誰會明白背後歷經千辛和萬苦
人生舞台本來就是一條不歸路
來來去去起起落落難免有感觸
風風雨雨都經過不變的腳步
永遠向著明天走不看來時路
眼中看過朝朝暮暮善變的面目
心裡藏著海闊天空從容的氣度
走過繁華才會知道平淡的滿足
曾經擁有曾經失落經得苦中苦
微風細雨帶著紅塵來回的追逐
天翻地覆依然沒有改變我的腳步
偶爾讓那紅塵吹得雙眼都模糊
是非黑白還是給我看得好清楚
輕輕說聲面對風雨我卻不在乎
誰會明白背後歷經千辛和萬苦
人生舞台本來就是一條不歸路
來來去去起起落落難免有感觸
風風雨雨都經過不變的腳步
永遠向著明天走不看來時路
會珍惜走過的道路
幾許風雨教我珍惜走過的道路
幾許風雨教我珍惜走過的道路
http://youtu.be/GzZAN4jzpl4
塵緣
塵緣如夢幾番起伏總不平
到如今都成煙雲
情也成空 宛如揮手袖底風
幽幽一縷香飄在深深舊夢中
繁花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
回頭時無晴也無雨
明月小樓 孤獨無人訴情衷
人間有我殘夢未醒
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嚐盡人情淡泊
熱情熱心換冷淡冷漠
任多少深情獨向寂寞
人隨風過自在花開花又落
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http://youtu.be/OGy6tCzjXCk
http://youtu.be/ypWNGtfJ_9Q
到如今都成煙雲
情也成空 宛如揮手袖底風
幽幽一縷香飄在深深舊夢中
繁花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
回頭時無晴也無雨
明月小樓 孤獨無人訴情衷
人間有我殘夢未醒
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嚐盡人情淡泊
熱情熱心換冷淡冷漠
任多少深情獨向寂寞
人隨風過自在花開花又落
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http://youtu.be/OGy6tCzjXCk
http://youtu.be/ypWNGtfJ_9Q
小李飛刀
難得一身好本領 情關始終闖不過
闖不過 柔情蜜意 亂揮刀劍無結果
流水滔滔斬不斷 情絲百結衝不破
刀鋒冷 熱情未冷 心底更是難過
無情刀 永不知錯
無緣份 祇嘆奈何
面對死不會驚怕 離別心悽楚
人生幾許失意 何必偏偏選中我
揮刀劍 斷盟約 相識註定成大錯
http://youtu.be/JB0dEjAMqjo
http://youtu.be/FPP5q4Qu1j8
闖不過 柔情蜜意 亂揮刀劍無結果
流水滔滔斬不斷 情絲百結衝不破
刀鋒冷 熱情未冷 心底更是難過
無情刀 永不知錯
無緣份 祇嘆奈何
面對死不會驚怕 離別心悽楚
人生幾許失意 何必偏偏選中我
揮刀劍 斷盟約 相識註定成大錯
http://youtu.be/JB0dEjAMqjo
http://youtu.be/FPP5q4Qu1j8
十九の春
ながす涙も 輝きみちし あわれ十九の 春よ春
菫摘みつつ 散る白露に 泣きし十九の 春よ春
君はやさしく 涙は甘く 歌をうたえば 花散りぬ
乙女振袖 ゆく白雲も われを眺めて 流れ行く
我が世さみしと 嘆くな小鳥 春はまたくる 花も咲く
愛の光に 夜はほのぼのと 明けて十九の 春よ春
http://youtu.be/0fqbY9YWFN4
菫摘みつつ 散る白露に 泣きし十九の 春よ春
君はやさしく 涙は甘く 歌をうたえば 花散りぬ
乙女振袖 ゆく白雲も われを眺めて 流れ行く
我が世さみしと 嘆くな小鳥 春はまたくる 花も咲く
愛の光に 夜はほのぼのと 明けて十九の 春よ春
http://youtu.be/0fqbY9YWFN4
風淒淒意綿綿
還記得那年離別時 忍住我滿眶淚珠
雨濛濛冷風淒淒 顯得更淒迷
山盟海誓濃情蜜意 為何你都已忘記
留給我創痛回憶 頻添我孤寂
還記得往日甜如蜜 如今我空虛無依
你說過此情不移 難道你已忘記
雖然你是忘情負義 我扔依然永遠愛你
整日裡我所想念 還是一個你
http://youtu.be/itxeYjQuTNE
雨濛濛冷風淒淒 顯得更淒迷
山盟海誓濃情蜜意 為何你都已忘記
留給我創痛回憶 頻添我孤寂
還記得往日甜如蜜 如今我空虛無依
你說過此情不移 難道你已忘記
雖然你是忘情負義 我扔依然永遠愛你
整日裡我所想念 還是一個你
http://youtu.be/itxeYjQuTNE
3/30/2012
安太歲
安太歲:安太歲 要安也應只安「對沖」的生肖
安太歲:安太歲 剩下不必安的,則鼓吹點光明燈
陳鶴文說,他走訪的寺廟,很多每年要安的生肖多達九到十個,剩下不必安的,則鼓吹點光明燈。他分析,太歲愈安愈多主要原因來自信徒需求,認為「不安不放心」,寺廟再從各種相學書籍,找出病符、白虎等說法,「讓不同生肖都能安得有根據」。
安太歲:安太歲 唐宋後才慢慢演變為凶神
從史書上來看,唐宋之前不認為太歲是凶神,而是類似灶神地位,唐宋後才慢慢演變為凶神。
他表示,國人瘋安太歲,以台北知名的龍山寺為例,十多年前每年人數約兩千人,現已超過五萬人,還排不到號碼,而從小廟到大廟,一半以上都有安太歲,價碼也不一。他認為到底什麼生肖該安、什麼不必,「不必太執著」。
安太歲:安太歲 剩下不必安的,則鼓吹點光明燈
陳鶴文說,他走訪的寺廟,很多每年要安的生肖多達九到十個,剩下不必安的,則鼓吹點光明燈。他分析,太歲愈安愈多主要原因來自信徒需求,認為「不安不放心」,寺廟再從各種相學書籍,找出病符、白虎等說法,「讓不同生肖都能安得有根據」。
安太歲:安太歲 唐宋後才慢慢演變為凶神
從史書上來看,唐宋之前不認為太歲是凶神,而是類似灶神地位,唐宋後才慢慢演變為凶神。
他表示,國人瘋安太歲,以台北知名的龍山寺為例,十多年前每年人數約兩千人,現已超過五萬人,還排不到號碼,而從小廟到大廟,一半以上都有安太歲,價碼也不一。他認為到底什麼生肖該安、什麼不必,「不必太執著」。
對非理性文化的解釋模式
占星、星座 在台灣流行的分析
1975年美國186位科學家,18位諾貝爾獎得主,在the Humanist 期刊上發表反對占星術的聲明,這個聲明至今仍受到重視,在網際網路上目前有1080篇網頁在討論。在聲明中,這些科學家指出「那些相信占星術的人應該知道占星術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他們強調古代的占星者對地球到各行星和其他星球等距離並無概念,而現代科學家已經能夠同時也已經計算出這些距離。從行星或遠方的星球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及其他的效果極為微小。認為星球和行星會對人出生時發生影響甚至決定人的未來,是錯誤的。遙遠的星星會在某些日子或時期有利於特別的行動,或是出生時的星座決定個人與他人相合或不相合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科學家們也憂心媒體推波助瀾的傳布星座的資訊,他們指責著名的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和書籍如此傳布星座信仰會造成不理性和含糊籠統的心理。至於現代的民眾為什麼會相信占星,他們認為是在不確定時代裡,人們企求在做決定時能有所依循,占星命定的說法對某些人就會產生作用。科學家強調「我們必須面對世界,而我們也必須知道我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來決定,而不是由星星來決定」(the Humanist 1975 35(5):4-6)。
1994年,自然(Nature)周刊,主編指出「占星術實際上就是一派胡言:有關星座的說法完全不正確。並沒有證據顯示行星會影響人類行為」(Nature, 1994.3.17:185)。到底星座對人類行為乃至命運有沒有影響,既然占星者宣稱有影響,就成了科學實證的問題。
Adorno對占星流行的研究與批判
Adorno(1974[1994])曾經就洛杉磯時報星座專欄進行研究,寫了一篇「群星降臨」的長文( the Stars Down to Earth),這篇論文在1974年出版,後來在1994年被收到一本書裡,這本書就以這篇文章為名,再加上「與其他論文化中的非理性論文」(and other Essays on Irrational in Culture)。Adorno確認占星術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同時他試圖就社會及心理層面加以分析。他認定當時占星在歐美確實有流行的情形。他表示對對占星術本身沒有興趣,而是對占星流行這樣的社會現象覺得有必要加以研究。占星專欄書刊的大量增加主要還是要了解是否相當數量的人對占星有所感受。人們這種感受遠比占星術本身要值得研究。透過對占星流行的研究主要是在發掘若干社會趨向的「癥狀」(symptom)以及這個社會所擁有的心理趨勢。
在分析過1952-53年洛杉磯時報Carrol Righter占星預測專欄後,Adorno首先提到的解釋概念,是依賴性。洛杉磯時報占星專欄其實先就假設讀者依賴的需要,甚至這種需要是被有意加強而又加以剝削的。在組織的社會(organized society)的歷史裡,大多數的人本來就是依賴的。現代的社會愈來愈複雜,無數的組織都牽制了個人,趨勢愈來愈強,而又無法全然理解。甚至現代人的休閒時間也愈來愈受到社會的控制,社會裡流行的非理性文化,包括占星也就容易被人們接受。
人們相信那些騙人的預言(prophets of deceit)不但是因為他們的依賴感以及依賴一些更高更終極的力量,也是因為他們自己不願意承擔壓力。占星術就是這種情形,也就顯示了人們的依賴。人們在認知到自己難堪的依賴時,也正表示自己的無能、於是多半就會把這種無助的依賴和無能投射出去,會說是華爾街的陰謀,是「星座」。占星名家經常就在操弄人們的依賴性,有時更是過度玩弄。有趣的是,許多相信占星術的人倒不是真的那麼相信,他們常常對自己的信仰有著一種任性和半諷刺的態度。對占星術不是簡單的依賴而已,實際上是依賴已經是意識形態(an ideology for dependence),它使得痛苦狀況因此而比較可以忍受。
人們覺得每樣事情和每樣事都相連,他們無法逃脫,但在同時整個機制又很複雜,人們也沒法了解其存在的理由,他們懷疑這個封閉的有系統的社會組織並不真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占星術和極權政治就聲稱有簡單的辦法提供所有的解決和答案。把複雜的機制他約為簡單而機械的推論。即使是心智正常的人也難免會接受這類幻覺。
現代社會雖然進步,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似乎就邁向自我毀滅。世界似乎到某個時候就會全然爆炸毀滅,個人卻無能為力。人們普遍存有命定不安的心理,占星可就以「假理性」的形式,排除人們的焦慮不安。非理性的占星術其實是放火時就準備好滅火。
占星術本身並沒有超越性的信仰(transcendent faith),對神的崇拜被對事實的崇拜而取代。占星術相信星座會影響人與社會,是相信那就是事實。Adorno認為即使這是事實,那麼天上的星球為什麼以及如何來決定人類的生活(human life),占星術卻從來沒有解釋過這樣的根本問題。
天文學和心理學在現代科學發展過程中,各自獨立,天文現象和心理現象彼此不相關聯。占星學就是把這兩個不相關聯的連接起來,也就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和知識來達成。
這種以武斷的方式將不關聯的連接起來(the arbitrary connection of the disconnected),現代科學知識很容易就可以將之解開,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這類科學知識還是相當奧祕。相對的,占星術這套奧祕的知識倒是容易學習,也就流行了起來。其中主要還是現代人的似有知而實無知(semi-erudition),人們看起來有知識,卻也相當無知。現代知識工作的分工(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labor)也減弱了人們整合和分析的能力。占星可就容易乘虛而入。
占星可就和電影和電視的流行一樣,是一種商業剝削(commercial exploitation)。占星術的意識形態和現代商業利益很容易結合。服從和順從是占星的先驗條件,這種意識形態其實已經整合威權人格的意識形態中。占星術倡導星座主導人生,如有什麼負面的狀況都可歸諸於遠方星座。也和現代的流行文化產業一樣,主要在馴服人們接受權力的現況。占星也具有妄想的特徵,和納粹和共黨運動有相似的特徵。占星流行是整體社會逆退(retrogression)的癥狀,顯示無意識地企圖導引而強化社會控制,本身最終是非理性的。
Adorno對占星的詮釋和批判大約可以摘記如下:嚴密組織的社會、自我毀滅的世界、商業剝削機制、威權妄想性格等結構因素遂行社會控制,個人無所逃於現代世界,形成了依賴的意識形態,又只是似有知又無知,占星就提供了簡單、機械而非理性的解決辦法。而占星其實又是諸種社會控制機制的部分,特別是威權機制。這樣的架構,頗具批判意義,其中論點有啟發性,但也似乎還只是假設。
www.ios.sinica.edu.tw/hyc/.../0111占星星座在台灣流行的研究.pdf
1975年美國186位科學家,18位諾貝爾獎得主,在the Humanist 期刊上發表反對占星術的聲明,這個聲明至今仍受到重視,在網際網路上目前有1080篇網頁在討論。在聲明中,這些科學家指出「那些相信占星術的人應該知道占星術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他們強調古代的占星者對地球到各行星和其他星球等距離並無概念,而現代科學家已經能夠同時也已經計算出這些距離。從行星或遠方的星球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及其他的效果極為微小。認為星球和行星會對人出生時發生影響甚至決定人的未來,是錯誤的。遙遠的星星會在某些日子或時期有利於特別的行動,或是出生時的星座決定個人與他人相合或不相合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科學家們也憂心媒體推波助瀾的傳布星座的資訊,他們指責著名的媒體,包括報紙、雜誌和書籍如此傳布星座信仰會造成不理性和含糊籠統的心理。至於現代的民眾為什麼會相信占星,他們認為是在不確定時代裡,人們企求在做決定時能有所依循,占星命定的說法對某些人就會產生作用。科學家強調「我們必須面對世界,而我們也必須知道我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來決定,而不是由星星來決定」(the Humanist 1975 35(5):4-6)。
1994年,自然(Nature)周刊,主編指出「占星術實際上就是一派胡言:有關星座的說法完全不正確。並沒有證據顯示行星會影響人類行為」(Nature, 1994.3.17:185)。到底星座對人類行為乃至命運有沒有影響,既然占星者宣稱有影響,就成了科學實證的問題。
Adorno對占星流行的研究與批判
Adorno(1974[1994])曾經就洛杉磯時報星座專欄進行研究,寫了一篇「群星降臨」的長文( the Stars Down to Earth),這篇論文在1974年出版,後來在1994年被收到一本書裡,這本書就以這篇文章為名,再加上「與其他論文化中的非理性論文」(and other Essays on Irrational in Culture)。Adorno確認占星術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同時他試圖就社會及心理層面加以分析。他認定當時占星在歐美確實有流行的情形。他表示對對占星術本身沒有興趣,而是對占星流行這樣的社會現象覺得有必要加以研究。占星專欄書刊的大量增加主要還是要了解是否相當數量的人對占星有所感受。人們這種感受遠比占星術本身要值得研究。透過對占星流行的研究主要是在發掘若干社會趨向的「癥狀」(symptom)以及這個社會所擁有的心理趨勢。
在分析過1952-53年洛杉磯時報Carrol Righter占星預測專欄後,Adorno首先提到的解釋概念,是依賴性。洛杉磯時報占星專欄其實先就假設讀者依賴的需要,甚至這種需要是被有意加強而又加以剝削的。在組織的社會(organized society)的歷史裡,大多數的人本來就是依賴的。現代的社會愈來愈複雜,無數的組織都牽制了個人,趨勢愈來愈強,而又無法全然理解。甚至現代人的休閒時間也愈來愈受到社會的控制,社會裡流行的非理性文化,包括占星也就容易被人們接受。
人們相信那些騙人的預言(prophets of deceit)不但是因為他們的依賴感以及依賴一些更高更終極的力量,也是因為他們自己不願意承擔壓力。占星術就是這種情形,也就顯示了人們的依賴。人們在認知到自己難堪的依賴時,也正表示自己的無能、於是多半就會把這種無助的依賴和無能投射出去,會說是華爾街的陰謀,是「星座」。占星名家經常就在操弄人們的依賴性,有時更是過度玩弄。有趣的是,許多相信占星術的人倒不是真的那麼相信,他們常常對自己的信仰有著一種任性和半諷刺的態度。對占星術不是簡單的依賴而已,實際上是依賴已經是意識形態(an ideology for dependence),它使得痛苦狀況因此而比較可以忍受。
人們覺得每樣事情和每樣事都相連,他們無法逃脫,但在同時整個機制又很複雜,人們也沒法了解其存在的理由,他們懷疑這個封閉的有系統的社會組織並不真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占星術和極權政治就聲稱有簡單的辦法提供所有的解決和答案。把複雜的機制他約為簡單而機械的推論。即使是心智正常的人也難免會接受這類幻覺。
現代社會雖然進步,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似乎就邁向自我毀滅。世界似乎到某個時候就會全然爆炸毀滅,個人卻無能為力。人們普遍存有命定不安的心理,占星可就以「假理性」的形式,排除人們的焦慮不安。非理性的占星術其實是放火時就準備好滅火。
占星術本身並沒有超越性的信仰(transcendent faith),對神的崇拜被對事實的崇拜而取代。占星術相信星座會影響人與社會,是相信那就是事實。Adorno認為即使這是事實,那麼天上的星球為什麼以及如何來決定人類的生活(human life),占星術卻從來沒有解釋過這樣的根本問題。
天文學和心理學在現代科學發展過程中,各自獨立,天文現象和心理現象彼此不相關聯。占星學就是把這兩個不相關聯的連接起來,也就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和知識來達成。
這種以武斷的方式將不關聯的連接起來(the arbitrary connection of the disconnected),現代科學知識很容易就可以將之解開,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這類科學知識還是相當奧祕。相對的,占星術這套奧祕的知識倒是容易學習,也就流行了起來。其中主要還是現代人的似有知而實無知(semi-erudition),人們看起來有知識,卻也相當無知。現代知識工作的分工(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labor)也減弱了人們整合和分析的能力。占星可就容易乘虛而入。
占星可就和電影和電視的流行一樣,是一種商業剝削(commercial exploitation)。占星術的意識形態和現代商業利益很容易結合。服從和順從是占星的先驗條件,這種意識形態其實已經整合威權人格的意識形態中。占星術倡導星座主導人生,如有什麼負面的狀況都可歸諸於遠方星座。也和現代的流行文化產業一樣,主要在馴服人們接受權力的現況。占星也具有妄想的特徵,和納粹和共黨運動有相似的特徵。占星流行是整體社會逆退(retrogression)的癥狀,顯示無意識地企圖導引而強化社會控制,本身最終是非理性的。
Adorno對占星的詮釋和批判大約可以摘記如下:嚴密組織的社會、自我毀滅的世界、商業剝削機制、威權妄想性格等結構因素遂行社會控制,個人無所逃於現代世界,形成了依賴的意識形態,又只是似有知又無知,占星就提供了簡單、機械而非理性的解決辦法。而占星其實又是諸種社會控制機制的部分,特別是威權機制。這樣的架構,頗具批判意義,其中論點有啟發性,但也似乎還只是假設。
www.ios.sinica.edu.tw/hyc/.../0111占星星座在台灣流行的研究.pdf
3/29/2012
臺灣民間信仰
台灣人常用“人家拜就跟著拜”、“從祖先以來就拜到現在”等來形容信仰行爲,前者隱含莊社人群的慣習,後者意味著傳統的延續。台灣的民間信仰基本上是民俗的、習俗的存在,也就是慣習與傳統的實踐。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核心部分是社區人群的活動,而從生到死的生命儀禮,從年頭到年尾的歲時祭儀,至於民族性的祖先崇拜,以及各種巫術信仰,也都屬於民間信仰的範圍與內容。延續傳統顯示對民族根源特性的堅持,遵行慣習則顯示對人群屬性的皈依與認同。
但是一味的遵循傳統、依照慣習行事,常被譏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深層的思想信仰”;其實民間信仰有自成一套的義理思想,包括宇宙觀、神觀、人觀、自然觀、本源觀、香火觀、熱鬧觀、平安觀,雖然這些並未成爲形諸於文字的教義,但不表示民間信仰沒有經典,相反的,台灣民間其實有造經的傳統。
民間信仰的習俗性與傳統農業社會有很密切的關係,雖然台灣已進入工商業社會,有些舊習俗已經衰頹,但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未見衰頹,反而廟宇越蓋越多、越蓋越大,這應該與曲摺多變的民族歷史有關係。
明清之際,漢人移民台灣,從原鄉帶來許多傳統的信仰方式,祖先崇拜是家族性的,神明信仰是莊社性的,隨著漢人拓墾的需求,民間信仰的神明也具備防蕃、除疫、驅邪與保境安民的功能,發揮安頓人心的作用。然而拓墾時社會力的集結也很重要,民間信仰同時發揮了團結莊社,凝聚我群意識,與整合不同人群的作用。
日據初期對台灣民間信仰采取放任的態度,日據中期由於西來庵事件的發生,而道致寺廟整理政策,有些地方寺廟遭致破壞,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和太平洋戰爭使得台灣的民間信仰與民俗曲藝遭受很大的壓抑。
戰後初期的廟宇活動急速複興,民間信仰重新得到複蘇,傳統的子弟曲館也在戰後十馀年間度過了高峰期,隨後迅速走向衰微。而國民政府的科學化教育與輕視民俗宗教的教化政策,使年輕人與自己的本土文化疏離,但老一輩的人卻更加依附民間信仰,在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里,尋求心靈依托。
台灣大多數住民(漢族)的傳統信仰是遵從一定的行事曆展開宗教活動,其信仰與地方社區有密切的關係,也與區域人群的特色有顯著的相關,並與民俗曲藝的發展深切配合。台灣漢人民間信仰有幾項特色:
神明信仰與傳統農業生活息息相關
台灣人素來祭祀天地神鬼。“天”指天公,是主宰天庭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地”指地隻,主要是土地公,還包括地基主、龍神等宅第之神。“神”是指在世爲善,或有功德,或靠己身修練,升天成道的神仙。各地有不同的地方保護神,大多是來台開發之初,自原鄉攜來者,除地方保護神外,也敬奉他地有名(特别是鄰近街鎮或城市)的上級神。“鬼”指死後之鬼魂,特别是對死後無人奉祀之鬼魂,祭祀尤崇。
傳統地方社區必有公眾祭祀
台灣民間信仰最核心的部分是地方社區的公眾祭祀,也是民間信仰之社會本質的呈現。在台灣有村莊便有村廟,無村廟者,也會與鄰近的村莊,共建聯莊廟,或參加鄰近村廟的祭祀,或是村內有自古以來就崇奉的神隻及香鑪,每年蔔鑪主,居民共同祭祀。
村廟內除主神外,通常配祀土地公,農曆八月半作土地公戲,多在村廟擧行;年頭求平安與年尾謝平安,都會祭拜天公;七月半普度多在村廟或村莊附近的百姓公廟擧行。漢人的村莊實際上是一個儀式定義的社會單位,村莊受地方保護神(村廟主神)及其兵將所保護,因此常可在村莊外圍的四個定點,看到五營元帥之“將寮”或“五營”的設置,可以明顯看出村境的界定。台灣南部多集村,五營較爲普遍,中北部則多散村,一個村莊常包含幾個小聚落,每個小聚落各有土地公廟。小聚落人口漸多發展成村莊後,一旦村廟建設完成,村莊的單位就明顯確立。
家戶是村莊最基本的祭祀單位,公眾祭祀常由各戶擲筶蔔出鑪主及幾位頭家,負責村內一整年的祭祀事宜,一年會有一次或二次,甚至三次的拜拜演戲,通常在村廟主神生日,或年尾作平安戲,或八月半作土地公戲時擧行。村廟主神的千秋祭典,常伴隨村莊保護神巡境的活動;有時也會到鄰近歷史較久、規模較大、較靈驗的寺廟迎神到村莊來供居民祭拜、參與繞境。有些村莊常有進香的活動,到神明香火的來源地謁祖,或到遠處有名的觀光廟參拜,這些活動通常是村民一起參與。
村廟除做爲公眾祭祀的場所之外,也是地方公眾事務的中心,居民會在廟內討論與地方社區有關的事務。往昔村廟便是公廳或集會所,現在很多村廟與里民集會所、社區活動中心合設一處,甚至有村廟設圖書室、托兒所或幼稚園,農事小組或水利小組有時也在廟內開會。村廟旁常有大樹,是夏日納涼、聊天、娛樂的公共場所;很多村廟內或廟旁是長春俱樂部活動的場所,特别是男性長者,喜愛在廟內聚集,喝茶、下棋、聊天或是閑坐。
除了普遍存在的村廟,角頭廟,聯莊廟與大廟則屬於地方公廟,是不同層次的地方社區居民所共同建造的廟宇,由地方頭人帶領民眾參與,頭人負責管理經營廟宇,民眾組成曲館、武館、陣頭、轎班會、神明會、誦經團等,在廟會活動里爲神明效勞服務。
民間信仰是地域社會的表徵
除地方社區集體性的公眾祭祀外,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區域性的群體活動,範圍常跨越鄉鎮的界限。群體性的宗教活動有些是以某一大廟爲中心而發展出來,例如西港慶安宮九十六莊三年一科的的迎王進香活動,大甲鎮瀾宮五十三莊的進香活動,都是活躍而有名氣的廟會活動。
有些區域性的宗教組織曾經昌盛,但現今已經消散解組,例如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莊、大肚頂街萬興宮五十三莊等;有些則是以一廟的主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爲中心組織神明會,會員的範圍超越原有的地方社區,形成區域性的信仰活動,例如彰化南瑤宮的信徒組織10個媽祖會,會員近4萬人,每個會每年都有作會、過鑪等活動,偶爾也有幾個媽祖會擧辦聯合進香,其信徒分布的範圍涵蓋濁水溪、大肚溪兩岸之間約350個左右的村莊,組織規模龐大,清朝迄今,活動未曾衰歇。
也有不以廟宇主神爲中心,而是某個區域範圍內的村莊聯合擧行宗教活動,例如霧峰、大里、烏日地區的東保十八莊迎媽祖,每年從3月1日起,一天一莊,輪流迎媽祖;龍井、大肚等地區的西保二十莊迎媽祖,則從4月1日起,以同樣方式迎媽祖;草屯、彰化、和美有24個林姓爲主的村莊聯合組成“私媽祖會”,每年正月擧行過鑪儀式,私的意思是因媽祖姓林,林姓稱呼爲“姑婆祖”,此會是專屬二十四莊內林姓的神明會。
這些跨鄉鎮群體性的宗教組織與活動,都與區域人群的特色有密切關係,例如西港九十六莊、大甲五十三莊,大多是泉州人的村莊;大肚頂街五十三莊、東保十八莊與西保二十莊及林姓二十四莊,是漳州人的村莊;枋橋頭七十二莊與彰化南瑤宮媽祖會則含蓋漳州人與福佬客分布的地區,而排除泉州人的村莊。
無論從地方社區的公眾祭祀,或區域性的宗教組織來看台灣民間信仰,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結合,以神的名義來結合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不論是同莊、聯莊、同姓、同鄉鎮、同一水利系統、或是同祖籍、同區域的人群,這種“地緣結合”與以祖先祭祀爲名義來聯結同村內的同姓族親或鄰近地區同姓的血緣聚落之“血緣結合”,都是社會結合的重要手段。
民間信仰是民俗藝術發展的溫床
台灣的寺廟各有規模特色,尤其是村廟的建造要花相當長的時間,結合各種民藝人才的技藝才能完成。廟宇藝術範圍廣泛,包括建築、壁刻、石刻、彩繪等,每一項都有可觀,因爲神明各有不同造型,因此神像雕刻也是一項專門的藝術。
民間信仰所表現出來的不隻是專門的技術與藝師所創作的廟宇藝術,一般民眾也能夠參與民間信仰的藝術活動,特别是曲館與武館的活動,村莊子弟利用業馀之暇,勤習曲藝或武術,作爲村莊迎神賽會之用,更能凸顯民間信仰與民俗曲藝的結合。
在台灣,曲館多習南管或北管,漳州籍住民多習北管,泉州籍住民則多習南管。武館除學習傳統的武術如太祖拳、白鶴拳之外,也學獅陣或宋江陣,或兩者混合之宋江獅陣。台灣中北部多獅陣,南部則多宋江陣。
曲館在慶祝神明生日或迎神拜拜時出陣表演,村民有喜、喪事也會應邀出陣,表演的方式有扮仙、對曲、排場,以前還有作戲,傳統的子弟陣現在多簡化爲大鼓陣或鼓吹陣。
武館則在迎神賽會或入厝、開工時出來弄獅、排宋江或表演武術。扮仙是一種儀式劇,獅陣、宋江陣則有鎮煞、避邪的作用。
曲館與武館形成的起因可能是爲宗教服務,但其作用則是多重的,既是村民娛樂、強身、聯誼的活動,也是村莊意識的指標與村際交往的憑借,迎神賽會時,曲館與武館往往代表村莊與外界互動。
祭祖與祀鬼風盛
民間信仰中有一些比較個體性的信仰行爲,也是台灣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如找乩童問神,找尫姨、法師關落陰,找道士開符作法,或是到廟里求籤、改運、給神明當契子、安太歲、安光明燈、安鬥,甚至求明牌,或者入厝、娶新娘、得子、作生日時,家里也要謝神、拜天公。
傳統家庭中都會設神龕,供奉繪有各種神明形像的“神彩仔”,或是神明金身;在神龕右側供奉祖先牌位(俗稱“公媽牌”),每日早晚對神明及祖先換茶、燒香,逢年過節也要在家里祭拜神明、祖先與地基主。此外,每月初一、十五(有些是初二、十六)犒軍,有些地方稱犒將或賞兵,是祭拜神明的兵將。
家庭作爲一個儀式空間,跟村廟的儀式空間極爲類似,村廟設在村莊中心,神明廳設在家里的中心位置;村廟拜天地神鬼,家里也一樣把眾神都集在神龕的主要位置上;祖先牌位放在神龕的右側,一如村廟中右廂所祀的長生祿位,供奉建廟有功人士之靈位,正是說明祖先建立家庭的功績。
祭祀祖先是台灣人宗教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家中除早晚燒香、逢年過節祭拜外,清明則要掃墓。很多大家族都設有宗祠,與同宗的族人共祭。除了清明墓祭外,洗骨葬的習俗使台灣人須對亡者進行第二次的埋葬。
重視祖先的祭祀是自古禮法所然,但是台灣民間信仰特别注重無主孤魂野鬼的祭拜,成爲明顯的台灣特色。最大的宗教祭典“建醮”,便是與鬼魂的祭祀有關,建醮並非每年擧行,而是偶爾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才擧行一次,作醮除了祈安、酬謝神恩的目的之外,最後一天的儀式主要是爲充分撫慰鬼魂,讓其吃飽喝足之馀盡速離開,以祈地方平靖。
台灣各地都在中元節普度“好兄弟”,好兄弟是指沒有後代子孫祭祀的孤魂野鬼,祂們每年農曆7月的鬼月來到人間享祀,無論是普度,還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都非常盛大,祭品也非常豐富,放水燈、拜圳頭公的儀式都是中元節常見到的民俗活動。
有時作年尾戲時也要“普廟口”,而台灣各地百姓公廟、有應公廟、萬善祠(大眾爺廟),或是姑娘廟、王公廟、義民祠、將軍廟等祭祀無嗣孤魂的廟宇數量,可能僅次於土地公廟。台灣漢人重視孤魂野鬼的祭祀,主要的原因是漢人移民台灣開發的過程中,與原住民糾葛而受難、對抗外來強權而犧牲、因內部族群械鬥而罹難,成爲冤死、屈死、無嗣而死的怨鬼。台灣人基於悲憫心腸,不忍見其無所安、無人祀,便集塚立廟,也正是驗證台灣歷史中,先人立基不易,才會形成昌盛的祀鬼風氣。
多種神明的崇拜和一年四季中各式的歲時節俗,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要內容;民眾借以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樂趣,在團體歸屬的本能需求上聯誼親友,更在類似宗教信仰中紓解心理的疑惑或困苦。
海之女神——媽祖,和瘟疫之神——王爺,是台灣最普遍的神明崇拜,這和早期漢人移民因渡海不易及水土不適而多死難有關。其他民間信仰中的神明,大抵和世界各地相仿,出自敬畏自然的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雷、電、風、雨、山、河、田、井、橋等諸神;亦有出自祖先崇拜,如年節祭祖和清明掃墓;其他或爲祈求文教或爲敬仰忠義,如台南七星娘娘廟在七夕的“做十六歲”成年禮。這些神明崇拜,除有特定的祭祀日子,大抵皆融入全年中的歲時節俗活動。春秋兩季誕生或是慶典中的神明,大多是慈祥可親;炎炎夏月中誕生的神明,脾氣則較爲火爆或陰森駭人。
歲,代表一年的結束及開始。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二十四節氣中八個氣候明顯變化的階段: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及冬至。俗,指的是雜俗,也就是無法排入歲、時、節之中的重要活動。
雖然台灣社會幾乎已經完全現代化,各種地方性的民間信仰相關活動,仍然散見各地,有些活動更加發颺爲年度的文化祭典。傳統社會最重要的信仰和活動就是過年,新年期間各種祭祖拜神的禮俗都有爲自己或别人祈褔的意思。傳統的新年是過了元宵才結束。元宵時分,各地都有炸寒單爺、炸轎或炸土地公的習俗;商家通常在店門口用鞭炮炸這些財神以祈求來年能發財。至今已有一百九十馀年歷史的台南縣鹽水鎮元宵蜂炮,雖然不是炸土地公,但也是個具有相同意義的民俗活動。元宵祈子的風俗,最主要的象征莫過於“燈”,因爲“燈”和“男丁”同音。此外,以當年生肖動物爲主題,高立於中正紀念堂大廣場,輔以雷射光照射的巨型電動花燈,近年來已成爲台北的新春重要活動。
地處北迴歸線的台灣海島,炎夏時期氣候潮濕悶熱,使得早期漢人移民飽受疾病的侵擾,因此特别想像並設計出許多驅瘟袪疫的風俗或儀式。南台灣春秋兩季“燒王船”的祭典,就是“奉請瘟神疫鬼離境出海”的意思。
端午節也是入暑前的重要活動,飲雄黃酒、插菖蒲、艾草都是爲了避瘴癘之氣。端午節包粽子和賽龍舟原是中國東南百越民族的民俗;濱臨大河或海港的城鎮每年都會大張旗鼓擧辦龍舟競賽,台北基隆河上還能看到外籍船隊共襄盛擧。基隆放水燈以普渡水中孤魂,相傳已有一百四十五年,是酷暑中北台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中元祭典。 傳統的中元舊習中,宜蘭頭城、屏東恆春則盛行“搶孤”活動。不論是哪一項活動,台灣人民普祭孤魂野鬼的虔誠心意絲毫未變。
秋天要報答天地諸神寬厚賜予一年的豐收,最重要的代表是土地公和大樹公。人們尊重土地和樹木,於今看來就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表征。
冬季的尾牙是一年例行祭日的最後一次,也是一年之中最能代表圓滿結束的日子;全家聚集吃潤餅,公司行號更要宴請員工客戶,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努力,希望來年大家仍能同心協力。
台灣民間信仰的光明面,反應人類對於天、地、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願望、共存共榮的觀念;反應出忠、孝、節、義等等社會倫理精神的敬仰;這些觀念與智慧,也是人類得以在地球上存活的最大資源。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742.aspx
但是一味的遵循傳統、依照慣習行事,常被譏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深層的思想信仰”;其實民間信仰有自成一套的義理思想,包括宇宙觀、神觀、人觀、自然觀、本源觀、香火觀、熱鬧觀、平安觀,雖然這些並未成爲形諸於文字的教義,但不表示民間信仰沒有經典,相反的,台灣民間其實有造經的傳統。
民間信仰的習俗性與傳統農業社會有很密切的關係,雖然台灣已進入工商業社會,有些舊習俗已經衰頹,但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未見衰頹,反而廟宇越蓋越多、越蓋越大,這應該與曲摺多變的民族歷史有關係。
明清之際,漢人移民台灣,從原鄉帶來許多傳統的信仰方式,祖先崇拜是家族性的,神明信仰是莊社性的,隨著漢人拓墾的需求,民間信仰的神明也具備防蕃、除疫、驅邪與保境安民的功能,發揮安頓人心的作用。然而拓墾時社會力的集結也很重要,民間信仰同時發揮了團結莊社,凝聚我群意識,與整合不同人群的作用。
日據初期對台灣民間信仰采取放任的態度,日據中期由於西來庵事件的發生,而道致寺廟整理政策,有些地方寺廟遭致破壞,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和太平洋戰爭使得台灣的民間信仰與民俗曲藝遭受很大的壓抑。
戰後初期的廟宇活動急速複興,民間信仰重新得到複蘇,傳統的子弟曲館也在戰後十馀年間度過了高峰期,隨後迅速走向衰微。而國民政府的科學化教育與輕視民俗宗教的教化政策,使年輕人與自己的本土文化疏離,但老一輩的人卻更加依附民間信仰,在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里,尋求心靈依托。
台灣大多數住民(漢族)的傳統信仰是遵從一定的行事曆展開宗教活動,其信仰與地方社區有密切的關係,也與區域人群的特色有顯著的相關,並與民俗曲藝的發展深切配合。台灣漢人民間信仰有幾項特色:
神明信仰與傳統農業生活息息相關
台灣人素來祭祀天地神鬼。“天”指天公,是主宰天庭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地”指地隻,主要是土地公,還包括地基主、龍神等宅第之神。“神”是指在世爲善,或有功德,或靠己身修練,升天成道的神仙。各地有不同的地方保護神,大多是來台開發之初,自原鄉攜來者,除地方保護神外,也敬奉他地有名(特别是鄰近街鎮或城市)的上級神。“鬼”指死後之鬼魂,特别是對死後無人奉祀之鬼魂,祭祀尤崇。
傳統地方社區必有公眾祭祀
台灣民間信仰最核心的部分是地方社區的公眾祭祀,也是民間信仰之社會本質的呈現。在台灣有村莊便有村廟,無村廟者,也會與鄰近的村莊,共建聯莊廟,或參加鄰近村廟的祭祀,或是村內有自古以來就崇奉的神隻及香鑪,每年蔔鑪主,居民共同祭祀。
村廟內除主神外,通常配祀土地公,農曆八月半作土地公戲,多在村廟擧行;年頭求平安與年尾謝平安,都會祭拜天公;七月半普度多在村廟或村莊附近的百姓公廟擧行。漢人的村莊實際上是一個儀式定義的社會單位,村莊受地方保護神(村廟主神)及其兵將所保護,因此常可在村莊外圍的四個定點,看到五營元帥之“將寮”或“五營”的設置,可以明顯看出村境的界定。台灣南部多集村,五營較爲普遍,中北部則多散村,一個村莊常包含幾個小聚落,每個小聚落各有土地公廟。小聚落人口漸多發展成村莊後,一旦村廟建設完成,村莊的單位就明顯確立。
家戶是村莊最基本的祭祀單位,公眾祭祀常由各戶擲筶蔔出鑪主及幾位頭家,負責村內一整年的祭祀事宜,一年會有一次或二次,甚至三次的拜拜演戲,通常在村廟主神生日,或年尾作平安戲,或八月半作土地公戲時擧行。村廟主神的千秋祭典,常伴隨村莊保護神巡境的活動;有時也會到鄰近歷史較久、規模較大、較靈驗的寺廟迎神到村莊來供居民祭拜、參與繞境。有些村莊常有進香的活動,到神明香火的來源地謁祖,或到遠處有名的觀光廟參拜,這些活動通常是村民一起參與。
村廟除做爲公眾祭祀的場所之外,也是地方公眾事務的中心,居民會在廟內討論與地方社區有關的事務。往昔村廟便是公廳或集會所,現在很多村廟與里民集會所、社區活動中心合設一處,甚至有村廟設圖書室、托兒所或幼稚園,農事小組或水利小組有時也在廟內開會。村廟旁常有大樹,是夏日納涼、聊天、娛樂的公共場所;很多村廟內或廟旁是長春俱樂部活動的場所,特别是男性長者,喜愛在廟內聚集,喝茶、下棋、聊天或是閑坐。
除了普遍存在的村廟,角頭廟,聯莊廟與大廟則屬於地方公廟,是不同層次的地方社區居民所共同建造的廟宇,由地方頭人帶領民眾參與,頭人負責管理經營廟宇,民眾組成曲館、武館、陣頭、轎班會、神明會、誦經團等,在廟會活動里爲神明效勞服務。
民間信仰是地域社會的表徵
除地方社區集體性的公眾祭祀外,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區域性的群體活動,範圍常跨越鄉鎮的界限。群體性的宗教活動有些是以某一大廟爲中心而發展出來,例如西港慶安宮九十六莊三年一科的的迎王進香活動,大甲鎮瀾宮五十三莊的進香活動,都是活躍而有名氣的廟會活動。
有些區域性的宗教組織曾經昌盛,但現今已經消散解組,例如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莊、大肚頂街萬興宮五十三莊等;有些則是以一廟的主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爲中心組織神明會,會員的範圍超越原有的地方社區,形成區域性的信仰活動,例如彰化南瑤宮的信徒組織10個媽祖會,會員近4萬人,每個會每年都有作會、過鑪等活動,偶爾也有幾個媽祖會擧辦聯合進香,其信徒分布的範圍涵蓋濁水溪、大肚溪兩岸之間約350個左右的村莊,組織規模龐大,清朝迄今,活動未曾衰歇。
也有不以廟宇主神爲中心,而是某個區域範圍內的村莊聯合擧行宗教活動,例如霧峰、大里、烏日地區的東保十八莊迎媽祖,每年從3月1日起,一天一莊,輪流迎媽祖;龍井、大肚等地區的西保二十莊迎媽祖,則從4月1日起,以同樣方式迎媽祖;草屯、彰化、和美有24個林姓爲主的村莊聯合組成“私媽祖會”,每年正月擧行過鑪儀式,私的意思是因媽祖姓林,林姓稱呼爲“姑婆祖”,此會是專屬二十四莊內林姓的神明會。
這些跨鄉鎮群體性的宗教組織與活動,都與區域人群的特色有密切關係,例如西港九十六莊、大甲五十三莊,大多是泉州人的村莊;大肚頂街五十三莊、東保十八莊與西保二十莊及林姓二十四莊,是漳州人的村莊;枋橋頭七十二莊與彰化南瑤宮媽祖會則含蓋漳州人與福佬客分布的地區,而排除泉州人的村莊。
無論從地方社區的公眾祭祀,或區域性的宗教組織來看台灣民間信仰,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結合,以神的名義來結合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不論是同莊、聯莊、同姓、同鄉鎮、同一水利系統、或是同祖籍、同區域的人群,這種“地緣結合”與以祖先祭祀爲名義來聯結同村內的同姓族親或鄰近地區同姓的血緣聚落之“血緣結合”,都是社會結合的重要手段。
民間信仰是民俗藝術發展的溫床
台灣的寺廟各有規模特色,尤其是村廟的建造要花相當長的時間,結合各種民藝人才的技藝才能完成。廟宇藝術範圍廣泛,包括建築、壁刻、石刻、彩繪等,每一項都有可觀,因爲神明各有不同造型,因此神像雕刻也是一項專門的藝術。
民間信仰所表現出來的不隻是專門的技術與藝師所創作的廟宇藝術,一般民眾也能夠參與民間信仰的藝術活動,特别是曲館與武館的活動,村莊子弟利用業馀之暇,勤習曲藝或武術,作爲村莊迎神賽會之用,更能凸顯民間信仰與民俗曲藝的結合。
在台灣,曲館多習南管或北管,漳州籍住民多習北管,泉州籍住民則多習南管。武館除學習傳統的武術如太祖拳、白鶴拳之外,也學獅陣或宋江陣,或兩者混合之宋江獅陣。台灣中北部多獅陣,南部則多宋江陣。
曲館在慶祝神明生日或迎神拜拜時出陣表演,村民有喜、喪事也會應邀出陣,表演的方式有扮仙、對曲、排場,以前還有作戲,傳統的子弟陣現在多簡化爲大鼓陣或鼓吹陣。
武館則在迎神賽會或入厝、開工時出來弄獅、排宋江或表演武術。扮仙是一種儀式劇,獅陣、宋江陣則有鎮煞、避邪的作用。
曲館與武館形成的起因可能是爲宗教服務,但其作用則是多重的,既是村民娛樂、強身、聯誼的活動,也是村莊意識的指標與村際交往的憑借,迎神賽會時,曲館與武館往往代表村莊與外界互動。
祭祖與祀鬼風盛
民間信仰中有一些比較個體性的信仰行爲,也是台灣人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如找乩童問神,找尫姨、法師關落陰,找道士開符作法,或是到廟里求籤、改運、給神明當契子、安太歲、安光明燈、安鬥,甚至求明牌,或者入厝、娶新娘、得子、作生日時,家里也要謝神、拜天公。
傳統家庭中都會設神龕,供奉繪有各種神明形像的“神彩仔”,或是神明金身;在神龕右側供奉祖先牌位(俗稱“公媽牌”),每日早晚對神明及祖先換茶、燒香,逢年過節也要在家里祭拜神明、祖先與地基主。此外,每月初一、十五(有些是初二、十六)犒軍,有些地方稱犒將或賞兵,是祭拜神明的兵將。
家庭作爲一個儀式空間,跟村廟的儀式空間極爲類似,村廟設在村莊中心,神明廳設在家里的中心位置;村廟拜天地神鬼,家里也一樣把眾神都集在神龕的主要位置上;祖先牌位放在神龕的右側,一如村廟中右廂所祀的長生祿位,供奉建廟有功人士之靈位,正是說明祖先建立家庭的功績。
祭祀祖先是台灣人宗教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家中除早晚燒香、逢年過節祭拜外,清明則要掃墓。很多大家族都設有宗祠,與同宗的族人共祭。除了清明墓祭外,洗骨葬的習俗使台灣人須對亡者進行第二次的埋葬。
重視祖先的祭祀是自古禮法所然,但是台灣民間信仰特别注重無主孤魂野鬼的祭拜,成爲明顯的台灣特色。最大的宗教祭典“建醮”,便是與鬼魂的祭祀有關,建醮並非每年擧行,而是偶爾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才擧行一次,作醮除了祈安、酬謝神恩的目的之外,最後一天的儀式主要是爲充分撫慰鬼魂,讓其吃飽喝足之馀盡速離開,以祈地方平靖。
台灣各地都在中元節普度“好兄弟”,好兄弟是指沒有後代子孫祭祀的孤魂野鬼,祂們每年農曆7月的鬼月來到人間享祀,無論是普度,還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都非常盛大,祭品也非常豐富,放水燈、拜圳頭公的儀式都是中元節常見到的民俗活動。
有時作年尾戲時也要“普廟口”,而台灣各地百姓公廟、有應公廟、萬善祠(大眾爺廟),或是姑娘廟、王公廟、義民祠、將軍廟等祭祀無嗣孤魂的廟宇數量,可能僅次於土地公廟。台灣漢人重視孤魂野鬼的祭祀,主要的原因是漢人移民台灣開發的過程中,與原住民糾葛而受難、對抗外來強權而犧牲、因內部族群械鬥而罹難,成爲冤死、屈死、無嗣而死的怨鬼。台灣人基於悲憫心腸,不忍見其無所安、無人祀,便集塚立廟,也正是驗證台灣歷史中,先人立基不易,才會形成昌盛的祀鬼風氣。
多種神明的崇拜和一年四季中各式的歲時節俗,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要內容;民眾借以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樂趣,在團體歸屬的本能需求上聯誼親友,更在類似宗教信仰中紓解心理的疑惑或困苦。
海之女神——媽祖,和瘟疫之神——王爺,是台灣最普遍的神明崇拜,這和早期漢人移民因渡海不易及水土不適而多死難有關。其他民間信仰中的神明,大抵和世界各地相仿,出自敬畏自然的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雷、電、風、雨、山、河、田、井、橋等諸神;亦有出自祖先崇拜,如年節祭祖和清明掃墓;其他或爲祈求文教或爲敬仰忠義,如台南七星娘娘廟在七夕的“做十六歲”成年禮。這些神明崇拜,除有特定的祭祀日子,大抵皆融入全年中的歲時節俗活動。春秋兩季誕生或是慶典中的神明,大多是慈祥可親;炎炎夏月中誕生的神明,脾氣則較爲火爆或陰森駭人。
歲,代表一年的結束及開始。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二十四節氣中八個氣候明顯變化的階段: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及冬至。俗,指的是雜俗,也就是無法排入歲、時、節之中的重要活動。
雖然台灣社會幾乎已經完全現代化,各種地方性的民間信仰相關活動,仍然散見各地,有些活動更加發颺爲年度的文化祭典。傳統社會最重要的信仰和活動就是過年,新年期間各種祭祖拜神的禮俗都有爲自己或别人祈褔的意思。傳統的新年是過了元宵才結束。元宵時分,各地都有炸寒單爺、炸轎或炸土地公的習俗;商家通常在店門口用鞭炮炸這些財神以祈求來年能發財。至今已有一百九十馀年歷史的台南縣鹽水鎮元宵蜂炮,雖然不是炸土地公,但也是個具有相同意義的民俗活動。元宵祈子的風俗,最主要的象征莫過於“燈”,因爲“燈”和“男丁”同音。此外,以當年生肖動物爲主題,高立於中正紀念堂大廣場,輔以雷射光照射的巨型電動花燈,近年來已成爲台北的新春重要活動。
地處北迴歸線的台灣海島,炎夏時期氣候潮濕悶熱,使得早期漢人移民飽受疾病的侵擾,因此特别想像並設計出許多驅瘟袪疫的風俗或儀式。南台灣春秋兩季“燒王船”的祭典,就是“奉請瘟神疫鬼離境出海”的意思。
端午節也是入暑前的重要活動,飲雄黃酒、插菖蒲、艾草都是爲了避瘴癘之氣。端午節包粽子和賽龍舟原是中國東南百越民族的民俗;濱臨大河或海港的城鎮每年都會大張旗鼓擧辦龍舟競賽,台北基隆河上還能看到外籍船隊共襄盛擧。基隆放水燈以普渡水中孤魂,相傳已有一百四十五年,是酷暑中北台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中元祭典。 傳統的中元舊習中,宜蘭頭城、屏東恆春則盛行“搶孤”活動。不論是哪一項活動,台灣人民普祭孤魂野鬼的虔誠心意絲毫未變。
秋天要報答天地諸神寬厚賜予一年的豐收,最重要的代表是土地公和大樹公。人們尊重土地和樹木,於今看來就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表征。
冬季的尾牙是一年例行祭日的最後一次,也是一年之中最能代表圓滿結束的日子;全家聚集吃潤餅,公司行號更要宴請員工客戶,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努力,希望來年大家仍能同心協力。
台灣民間信仰的光明面,反應人類對於天、地、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願望、共存共榮的觀念;反應出忠、孝、節、義等等社會倫理精神的敬仰;這些觀念與智慧,也是人類得以在地球上存活的最大資源。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742.aspx
阮最愛的玫瑰花
我知影明天的日頭 很溫暖
我知影山頂的花蕊 會唱歌
我知影愛情的滋味 是甜蜜
誰人知影沒你的日子 這呢歹過
你是我的生命 為何放阮作你行
苦苦等待這多年 只因當初山盟海誓放秣離
久年的朋友鬥陣坐聽我唸歌講情話
心內話這麼多 你是阮最愛的玫瑰花
你是我的生命 為何放阮作你行
苦苦等待這多年 只因當初山盟海誓放秣離
久年的朋友鬥陣坐聽我唸歌講情話
心內話這麼多 你是阮最愛的玫瑰花
啦阮最愛的玫瑰花
http://youtu.be/QVfY3Z2Wue8
我知影山頂的花蕊 會唱歌
我知影愛情的滋味 是甜蜜
誰人知影沒你的日子 這呢歹過
你是我的生命 為何放阮作你行
苦苦等待這多年 只因當初山盟海誓放秣離
久年的朋友鬥陣坐聽我唸歌講情話
心內話這麼多 你是阮最愛的玫瑰花
你是我的生命 為何放阮作你行
苦苦等待這多年 只因當初山盟海誓放秣離
久年的朋友鬥陣坐聽我唸歌講情話
心內話這麼多 你是阮最愛的玫瑰花
啦阮最愛的玫瑰花
http://youtu.be/QVfY3Z2Wue8
下午的一齣戲
天色漸漸暗落來 烏雲汝是按佗來
這個熱天的下哺 煞來落著一陣的毛毛仔雨
踏著靜靜的街路 雨那會變成這呢粗
雨水扑佇布蓬頂 看戲的阿伯也煞攏走無
下哺的陳三五娘 看戲的儂攏無 看戲的儂攏無
鑼鼓聲 聲聲塊慶團圓 台下無一聲好 台頂是攏全雨
http://youtu.be/-ZhxkB0_ftM
這個熱天的下哺 煞來落著一陣的毛毛仔雨
踏著靜靜的街路 雨那會變成這呢粗
雨水扑佇布蓬頂 看戲的阿伯也煞攏走無
下哺的陳三五娘 看戲的儂攏無 看戲的儂攏無
鑼鼓聲 聲聲塊慶團圓 台下無一聲好 台頂是攏全雨
http://youtu.be/-ZhxkB0_ftM
蘇澳來的尾班車
酒家的看板滴著雨水 東北風吹頭ㄟ暗暝天色和雨衣
一句為前途 一聲要賺錢 打著一張車票阮要去都市
蘇澳來ㄟ尾班車 你要載阮要去兜位打拼
蘇澳來ㄟ尾班車 頭前甘ㄟ崎崎嶇嶇
想要吃擔仔麵索沒人開店 一人提著行李故鄉ㄟ港邊
一張平安符 一卡金手指 觀音媽妳著替阮來保佑
蘇澳來ㄟ尾班車 你要載阮要去兜位打拼
蘇澳來ㄟ尾班車 頭前甘ㄟ崎崎嶇嶇
蘇澳來ㄟ尾班車 一路駛過全是風飛砂
蘇澳來ㄟ尾班車 前途甘ㄟ崎崎嶇嶇
一句為前途 一聲要賺錢 打著一張車票阮要去都市
蘇澳來ㄟ尾班車 你要載阮要去兜位打拼
蘇澳來ㄟ尾班車 頭前甘ㄟ崎崎嶇嶇
想要吃擔仔麵索沒人開店 一人提著行李故鄉ㄟ港邊
一張平安符 一卡金手指 觀音媽妳著替阮來保佑
蘇澳來ㄟ尾班車 你要載阮要去兜位打拼
蘇澳來ㄟ尾班車 頭前甘ㄟ崎崎嶇嶇
蘇澳來ㄟ尾班車 一路駛過全是風飛砂
蘇澳來ㄟ尾班車 前途甘ㄟ崎崎嶇嶇
http://youtu.be/IALOZjTcpiM
http://youtu.be/pmmY2iYg5pU
新竹風
輕輕的聽風來唱歌 一步一步走入竹塹城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風來作伴
一畷一畷一畷的米粉絲 日頭照到春風微微
城隍廟邊 燒燒的貢丸香味
透早到英暗 一年過一年
你甘知道 阮這有風 你甘知道 人人在說
吹動青春的日子較感動 是阮這 一陣陣的新竹風
輕輕的聽風來唱歌 一步一步走入竹塹城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你來作伴
一畷一畷一畷的米粉絲 日頭照到春風微微
城隍廟邊 燒燒的貢丸香味
透早到英暗 一年過一年
你甘知道 阮這有風 你甘知道 人人在說
吹動青春的日子較感動 是阮這 一陣陣的新竹風
輕輕的聽風來唱歌 一步一步走入竹塹城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風來作伴
住在這 有你來作伴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風來作伴
一畷一畷一畷的米粉絲 日頭照到春風微微
城隍廟邊 燒燒的貢丸香味
透早到英暗 一年過一年
你甘知道 阮這有風 你甘知道 人人在說
吹動青春的日子較感動 是阮這 一陣陣的新竹風
輕輕的聽風來唱歌 一步一步走入竹塹城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你來作伴
一畷一畷一畷的米粉絲 日頭照到春風微微
城隍廟邊 燒燒的貢丸香味
透早到英暗 一年過一年
你甘知道 阮這有風 你甘知道 人人在說
吹動青春的日子較感動 是阮這 一陣陣的新竹風
輕輕的聽風來唱歌 一步一步走入竹塹城
遠遠的十八尖山 深情的南寮漁港
住在這 有風來作伴
住在這 有你來作伴
春天在哪里
http://youtu.be/-Bq7Ul7yteY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 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 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佇陀位
http://youtu.be/XyPW3VWv6so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花蕊
花蕊講伊才睏醒
叫我去問露水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露水
露水講伊咧曝日
叫我問白翎鷥
春天佇陀位
我問白翎鷥
白翎鷥講水牛咧等伊
叫我去問貓咪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貓咪
貓咪一直哈唏
續咧擱洗臉
叫我去問阿弟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阿弟
阿弟目睭笑微微
原來春天佇遮覕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花蕊
花蕊講伊才睏醒
叫我去問露水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露水
露水講伊咧曝日
叫我問白翎鷥
春天佇陀位
我問白翎鷥
白翎鷥講水牛咧等伊
叫我去問貓咪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貓咪
貓咪一直哈唏
續咧擱洗臉
叫我去問阿弟
春天佇陀位
我去問阿弟
阿弟目睭笑微微
原來春天佇遮覕
台灣無比精彩:絕美台灣
http://youtu.be/OP4qL5ZqAOo
從2004到2011,
8年的光陰,
10台單眼相機,
10顆鏡頭,
100顆硬碟。
去過100個台灣景點與慶典,
記錄1000朵花卉開花過程,
超過2000多日的拍攝,
彙集成200萬張照片,
累積出10000個高解析度間隔攝影影片,
終將絕美台灣呈現給您。
台灣,無比精彩!
http://www.yourdiscovery.com/tw/nevermissdiscovery/?p=campaign%2Ftaiwan100
從2004到2011,
8年的光陰,
10台單眼相機,
10顆鏡頭,
100顆硬碟。
去過100個台灣景點與慶典,
記錄1000朵花卉開花過程,
超過2000多日的拍攝,
彙集成200萬張照片,
累積出10000個高解析度間隔攝影影片,
終將絕美台灣呈現給您。
台灣,無比精彩!
http://www.yourdiscovery.com/tw/nevermissdiscovery/?p=campaign%2Ftaiwan100
3/28/2012
多桑
遙想黑暗的五0年代,北台灣的金瓜石、瑞芳、三峽、尖石、苗栗,向晚從礦穴上來,一身黑亮蒙塵的採礦人們,沐浴淨身之後,靜坐在工寮前,抽菸、喝酒、聊女人、談家事,亦有人以流利、標準的日語交談,翻閱著日文版的雜誌:《文藝春秋》、《中央公論》……
兒孫時而傾聽往事
晚年定居之所母親童年熟悉的磚窯
截彎取直後的基隆河
落磐之驚悸,猶若家族長年惡夢。往下望去,黑乎乎礦穴彷彿是張著大口,暗示吞噬以及滅絕之宿命可能;採礦人的家族臉顏,似乎就少有燦放笑意。曾有詩人傳神寫道──「輕便車嚨嚨入坑,災變之後,運出的不是煤炭,是發黑的屍骸。」這是最殘忍的,不堪回首的現實浮像,深入地層千尺,甚至礦脈潛伸至海床之下,那種汗岑岑高溫,僅憑膠盔中央一盞微弱的電石燈,賣力敲鑽狹隘、只容半身擠壓、充填的工作空間,飛散著致命的煤屑、矽塵……堅毅、勇健的採礦人,不必美言讚賞,就是討生活。
吳念真看得最清楚。紀念父親的電影:《多桑》,壯闊的九份的山海之蕭瑟,悲痛的是父親最後的抉擇──但見抽完菸,久為哮喘所苦多年的父親,礦工醫院病房窗前,決議跳樓以終,回首的磊落一笑,竟是那般的美麗而決絕……秋身悄然的落葉飄墜,採礦人的微光卻是那般的尊嚴而巨大;吳念真,怎樣強忍哀慟,拍完那一場戲的?
如今,礦場已漸成廢墟。當年追隨礦工外祖父四處流浪、挨餓的母親,八十一歲的夢中回眸,仍會悄然暗泣。
依靠回憶存活至今
母親曾經美麗之青春
是我再也難以尋所的
一隻紅蜻蜓
/ 林文義 / 礦的紀念
http://youtu.be/N4fXBMMhyyU
兒孫時而傾聽往事
晚年定居之所母親童年熟悉的磚窯
截彎取直後的基隆河
落磐之驚悸,猶若家族長年惡夢。往下望去,黑乎乎礦穴彷彿是張著大口,暗示吞噬以及滅絕之宿命可能;採礦人的家族臉顏,似乎就少有燦放笑意。曾有詩人傳神寫道──「輕便車嚨嚨入坑,災變之後,運出的不是煤炭,是發黑的屍骸。」這是最殘忍的,不堪回首的現實浮像,深入地層千尺,甚至礦脈潛伸至海床之下,那種汗岑岑高溫,僅憑膠盔中央一盞微弱的電石燈,賣力敲鑽狹隘、只容半身擠壓、充填的工作空間,飛散著致命的煤屑、矽塵……堅毅、勇健的採礦人,不必美言讚賞,就是討生活。
吳念真看得最清楚。紀念父親的電影:《多桑》,壯闊的九份的山海之蕭瑟,悲痛的是父親最後的抉擇──但見抽完菸,久為哮喘所苦多年的父親,礦工醫院病房窗前,決議跳樓以終,回首的磊落一笑,竟是那般的美麗而決絕……秋身悄然的落葉飄墜,採礦人的微光卻是那般的尊嚴而巨大;吳念真,怎樣強忍哀慟,拍完那一場戲的?
如今,礦場已漸成廢墟。當年追隨礦工外祖父四處流浪、挨餓的母親,八十一歲的夢中回眸,仍會悄然暗泣。
依靠回憶存活至今
母親曾經美麗之青春
是我再也難以尋所的
一隻紅蜻蜓
/ 林文義 / 礦的紀念
http://youtu.be/N4fXBMMhyyU
疾病為甚麼有歷史?
梁其姿院士主講「疾病為甚麼有歷史?」
梁其姿院士認為,疾病不是單純客觀的醫學現象。疾病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與宗教意涵:不同語言,也建構出不同的身體與疾病概念。因此,研究歷史裡的疾病是瞭解歷史,尤其是社會史與文化史的有效途徑。現今人們對疾病的觀念深受十九世紀西方解剖學、生理醫學概念影響,認定疾病必然是生理病癥的反應,每個疾病均有其獨一無二的臨床特性,不同的細菌、病毒、生理變化皆產生不同的疾病,而每一疾病皆有獨特癥狀、過程與痊癒的定義。就西方醫學的觀點而言,每個疾病都應能在實驗室或解剖桌上被「證明」為某種疾病,若身體狀況沒有上述情況便不能算是疾病,不少學者也以今日生醫學的解釋套用在古人對病癥描述之上。但在這種觀點下的疾病歷史,似乎只是細菌、病毒在生理上變化的歷史,卻忽略了疾病也與社會、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就歷史學者的角度,生理醫學對疾病的解釋限制了人們對身體、疾病本身的瞭解,疾病不是一個絕對客觀的存在,對疾病的定義往往兼具理性與道德內容,需要回到其特定時空脈絡進一步理解。
美國著名作家與評論家 Susan Sontag (1933-2004) 於專著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8) 中鼓吹社會要把疾病視為單純的疾病,不應賦予任何道德意義。許多當代疾病的生理屬性並不明顯,如酗酒、憂鬱症、頭疼、肥胖症、厭食症、更年期、過動症等等,而且許多「新病」主要與社會文化壓力有關,其中也包括了性別關係的影響。梁院士說道,許多疾病成為「疾病」是經過一個獨特的語言建構過程,每個發生在獨特時空過程都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特色。疾病的文化特色經常呈現於疾病的名字,意即語言作為「界定」、「定義」疾病的工具。疾病在被認定、命名以後才成為社會現象。一個有了病因解釋、診斷方式、所屬類別,被定名的疾病,社會才能循例控制、監管病患,健保制度也按例給付。一些疾病只在某些文化裡被命名、被治療,難以用別的語言充分翻譯,如漢語古典醫籍裡的「痧」、「小兒驚風」,近代的「神經衰弱」,以及英文 hysteria(譯做「歇斯底里」)等病症,都難以用今天的生物醫學語言翻譯,但在特定時空,這些「疾病」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
梁其姿院士以麻風病 (leprosy) 進一步舉例說明。中國歷代曾以「癘病」解釋麻風,如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富士 教授即曾分析秦律記載「癘者有罪,定殺」之說法:根據律文意義,「癘」在當時解釋為麻風病,「癘」不但被認為是「病」,還是一種由鬼神作祟所引起的疾病,而「癘」被視為是鬼神對人的「降罰」,是為「惡疾」,因此需採用「定殺」這種將人活活投入止水中淹殺的罕見刑罰方式處理,才能根絕鬼神對人的擾亂。隋代巢氏《諸病源候論》則主張外界的風若與體內的蟲互動,將有害於人身,諸癩症實均因「用力過度,飲食相違,行房太過」以致「毛孔既開,冷熱風入五臟」。再者,麻風病也曾以「癩疾」一詞定名解釋,十三世紀南宋醫書提出「癩疾」會傳染之論,甚至在周密 (1232-1298) 筆記小說《癸辛雜識》後集亦提到「過癩」,即女子透過性交將「癩疾」傳染給男子而使己身得以痊癒的做法。[1]明初醫學亦承襲「癩疾」會傳染的觀念,更與道教之宗教觀念結合,認為「大麻風」乃是家庭報應,或「在外不謹」而染病的報應,須由道士作法將病源切斷。到了近代,麻風病與當時的熱帶醫學、種族觀念結合,被認為是落後民族的疾病,具高傳染性。由於被認為有強烈傳染性,清代至民國時期有許多麻風病人被隔離於孤島,如成立於 1919 年的廣東台山大衾島麻風院。
麻風病的歷史透露了疾病觀念和社會的變化,與各時代醫學知識、宗教、法律、政治息息相關,亦與現代疾病的想像與處理有深刻的連續性,如愛滋病。疾病是個人與群體無可避免的經驗與必須處理的處境,也就是社會歷史重要的一部分,透過疾病史,我們更能深刻地瞭解社會及其歷史。
討論時,許多與會學者熱烈發言提問。廖運範院士詢問,現代醫學除了麻風之外,尚有無其他疾病可溯源?如肝病。梁院士回覆,古代醫學對疾病的分類與現代極為不同,因此溯源不易,但若從近現代生物醫學言論對肝病的討論演變進行深入研究,應該相當有趣,而她自己對於「病名」很感興趣,近期研究的對象則是「腳氣」。賴明詔院士則從微生物學的角度提問中醫是何時接受了西醫細菌學及相關醫學概念?梁院士答道,約莫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中醫不得不慢慢地接受西醫的知識與理論,但仍為選擇性地接受西醫對某些病症的說法,並非全面接受。她以自己最近身體不適就醫的親身經驗為例,相詢的西醫說她的症狀屬於中風,需服十二天藥錠以治療控制;熟識的中醫則認為是風寒侵入經絡,對於她擅服西藥的行為頗感不滿,但見到西藥甚有療效,也就不再加以制止。梁院士表示,今日即使已採用西醫儀器檢查人體,但一般中醫仍用經絡氣血的概念理解人體,而香港社會普遍上均接受中、西醫治療,並無太過截然二分的情況,自己則沒有深入研究中醫如何接受西醫說法的過程。此外,直至十八、十九世紀的醫學革命和知識發展史影響,對於疾病的理解受到解剖學、細菌論及語言定名影響,醫學具科學特質的權威性方才逐漸建立,但現代各種疾病仍是透過生理醫學解釋和社會文化所共同決定,因此梁院士也呼籲臺灣多推廣醫學教育活動,以利提升醫學與人文教育的素養。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17/20110312.html
梁其姿院士認為,疾病不是單純客觀的醫學現象。疾病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與宗教意涵:不同語言,也建構出不同的身體與疾病概念。因此,研究歷史裡的疾病是瞭解歷史,尤其是社會史與文化史的有效途徑。現今人們對疾病的觀念深受十九世紀西方解剖學、生理醫學概念影響,認定疾病必然是生理病癥的反應,每個疾病均有其獨一無二的臨床特性,不同的細菌、病毒、生理變化皆產生不同的疾病,而每一疾病皆有獨特癥狀、過程與痊癒的定義。就西方醫學的觀點而言,每個疾病都應能在實驗室或解剖桌上被「證明」為某種疾病,若身體狀況沒有上述情況便不能算是疾病,不少學者也以今日生醫學的解釋套用在古人對病癥描述之上。但在這種觀點下的疾病歷史,似乎只是細菌、病毒在生理上變化的歷史,卻忽略了疾病也與社會、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就歷史學者的角度,生理醫學對疾病的解釋限制了人們對身體、疾病本身的瞭解,疾病不是一個絕對客觀的存在,對疾病的定義往往兼具理性與道德內容,需要回到其特定時空脈絡進一步理解。
美國著名作家與評論家 Susan Sontag (1933-2004) 於專著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8) 中鼓吹社會要把疾病視為單純的疾病,不應賦予任何道德意義。許多當代疾病的生理屬性並不明顯,如酗酒、憂鬱症、頭疼、肥胖症、厭食症、更年期、過動症等等,而且許多「新病」主要與社會文化壓力有關,其中也包括了性別關係的影響。梁院士說道,許多疾病成為「疾病」是經過一個獨特的語言建構過程,每個發生在獨特時空過程都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特色。疾病的文化特色經常呈現於疾病的名字,意即語言作為「界定」、「定義」疾病的工具。疾病在被認定、命名以後才成為社會現象。一個有了病因解釋、診斷方式、所屬類別,被定名的疾病,社會才能循例控制、監管病患,健保制度也按例給付。一些疾病只在某些文化裡被命名、被治療,難以用別的語言充分翻譯,如漢語古典醫籍裡的「痧」、「小兒驚風」,近代的「神經衰弱」,以及英文 hysteria(譯做「歇斯底里」)等病症,都難以用今天的生物醫學語言翻譯,但在特定時空,這些「疾病」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
歷史中有關疾病的討論通常發生在人的情境裡,與今日以實驗室語言來討論疾病有所不同,透過病人本身、醫生、家屬、看護者、鄰里的表述詮釋的「疾病」彼此皆有差異,但每一個角色都多少參與了疾病的「定義」,而家人的照顧方式、醫生的醫療行為、社會的衛生政策、病患本身的反應等均影響了人的「疾病」認知。然而,大部分過去的疾病史都忽略了疾病被「定義」的歷史過程,與疾病的定義如何影響個人行為與公共政策。美國哈佛大學科學 史 教授 Charles Rosenberg (1936- ) 即認為,疾病不是「建構」(construct) 出來的,而是被「界定」、「劃定」(frame) 出來的,因為不能否認疾病有其客觀的生物性,不是純粹主觀的、憑空的文化建構。梁院士強調,疾病的定義過程牽涉文化層面,但也離不開客觀生理層面。
疾病可從「概念與語言」及「醫病關係」兩種層面進行理解。傳統中國以陰陽五行的語言定義所謂的「疾病」,如陰陽不協調,或風濕寒暑燥火等六淫(外邪)。而西方則用體內體液平衡的概念理解「疾病」,如古希臘的四種體液論。或是以汙穢、瘴氣來形容、推導「疾病」的形成,傳統中國認為山嵐瘴氣有害人體,西方也有瘴氣論 (miasma)。此外,不同的身體也產生不同的疾病認知。西方人在細菌論之前以體液平衡的觀念想像身體的疾病,中國人則想像氣血在體內的經絡運行無礙才會「無疾」。中醫則認為身體內在有氣血流動,視為一動態系統。十五世紀的波斯醫學也有對體液流動於身體的想像。十七世紀以來,歐洲醫生以解剖學瞭解靜態的身體器官結構,十九世紀末在實驗室發展出來的細菌論則為疾病觀帶來革命性變化。其後,細菌論被人廣泛接受,成為思考疾病的主要語言工具。
在古代,疾病的定義與治療可從醫病之間互動的協商 (negotiation) 過程而構成,即為 negotiating disease 的概念。傳統中國儒醫與病人及其家屬互相討論病況的景象可見於元代《飲膳正要》醫生問診圖,明代名醫孫一奎也於醫案記錄病婦張氏的丈夫與醫生相互討論病情並給予評斷的過程。梁院士認為,醫病關係與疾病史息息相關,近代以前的病患也是主體角色,醫生對病人的不適作出診斷,並為其病命名;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的醫生所擁有的判斷工具不同,而這些框架 (frameworks) 的變化就是社會史的主題。醫生與病人要有相同的身體與疾病概念、同樣的語言,醫療才可以進行。兩者協商的結果不但落實在醫療方式之上,也在政策制度之上。然而,近代西方權威性的生物醫學觀點使得病患只能被動接受專家的意見。另一方面,疾病觀不但受限於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也反過來制定醫療的語境 (context-determining),病因說、病的分類、診斷程序、治療原則等,構成了一套規範性的醫療語境,而其中人文的語境是有歷史變化的。
疾病可從「概念與語言」及「醫病關係」兩種層面進行理解。傳統中國以陰陽五行的語言定義所謂的「疾病」,如陰陽不協調,或風濕寒暑燥火等六淫(外邪)。而西方則用體內體液平衡的概念理解「疾病」,如古希臘的四種體液論。或是以汙穢、瘴氣來形容、推導「疾病」的形成,傳統中國認為山嵐瘴氣有害人體,西方也有瘴氣論 (miasma)。此外,不同的身體也產生不同的疾病認知。西方人在細菌論之前以體液平衡的觀念想像身體的疾病,中國人則想像氣血在體內的經絡運行無礙才會「無疾」。中醫則認為身體內在有氣血流動,視為一動態系統。十五世紀的波斯醫學也有對體液流動於身體的想像。十七世紀以來,歐洲醫生以解剖學瞭解靜態的身體器官結構,十九世紀末在實驗室發展出來的細菌論則為疾病觀帶來革命性變化。其後,細菌論被人廣泛接受,成為思考疾病的主要語言工具。
在古代,疾病的定義與治療可從醫病之間互動的協商 (negotiation) 過程而構成,即為 negotiating disease 的概念。傳統中國儒醫與病人及其家屬互相討論病況的景象可見於元代《飲膳正要》醫生問診圖,明代名醫孫一奎也於醫案記錄病婦張氏的丈夫與醫生相互討論病情並給予評斷的過程。梁院士認為,醫病關係與疾病史息息相關,近代以前的病患也是主體角色,醫生對病人的不適作出診斷,並為其病命名;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的醫生所擁有的判斷工具不同,而這些框架 (frameworks) 的變化就是社會史的主題。醫生與病人要有相同的身體與疾病概念、同樣的語言,醫療才可以進行。兩者協商的結果不但落實在醫療方式之上,也在政策制度之上。然而,近代西方權威性的生物醫學觀點使得病患只能被動接受專家的意見。另一方面,疾病觀不但受限於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也反過來制定醫療的語境 (context-determining),病因說、病的分類、診斷程序、治療原則等,構成了一套規範性的醫療語境,而其中人文的語境是有歷史變化的。
梁其姿院士以麻風病 (leprosy) 進一步舉例說明。中國歷代曾以「癘病」解釋麻風,如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富士 教授即曾分析秦律記載「癘者有罪,定殺」之說法:根據律文意義,「癘」在當時解釋為麻風病,「癘」不但被認為是「病」,還是一種由鬼神作祟所引起的疾病,而「癘」被視為是鬼神對人的「降罰」,是為「惡疾」,因此需採用「定殺」這種將人活活投入止水中淹殺的罕見刑罰方式處理,才能根絕鬼神對人的擾亂。隋代巢氏《諸病源候論》則主張外界的風若與體內的蟲互動,將有害於人身,諸癩症實均因「用力過度,飲食相違,行房太過」以致「毛孔既開,冷熱風入五臟」。再者,麻風病也曾以「癩疾」一詞定名解釋,十三世紀南宋醫書提出「癩疾」會傳染之論,甚至在周密 (1232-1298) 筆記小說《癸辛雜識》後集亦提到「過癩」,即女子透過性交將「癩疾」傳染給男子而使己身得以痊癒的做法。[1]明初醫學亦承襲「癩疾」會傳染的觀念,更與道教之宗教觀念結合,認為「大麻風」乃是家庭報應,或「在外不謹」而染病的報應,須由道士作法將病源切斷。到了近代,麻風病與當時的熱帶醫學、種族觀念結合,被認為是落後民族的疾病,具高傳染性。由於被認為有強烈傳染性,清代至民國時期有許多麻風病人被隔離於孤島,如成立於 1919 年的廣東台山大衾島麻風院。
麻風病的歷史透露了疾病觀念和社會的變化,與各時代醫學知識、宗教、法律、政治息息相關,亦與現代疾病的想像與處理有深刻的連續性,如愛滋病。疾病是個人與群體無可避免的經驗與必須處理的處境,也就是社會歷史重要的一部分,透過疾病史,我們更能深刻地瞭解社會及其歷史。
討論時,許多與會學者熱烈發言提問。廖運範院士詢問,現代醫學除了麻風之外,尚有無其他疾病可溯源?如肝病。梁院士回覆,古代醫學對疾病的分類與現代極為不同,因此溯源不易,但若從近現代生物醫學言論對肝病的討論演變進行深入研究,應該相當有趣,而她自己對於「病名」很感興趣,近期研究的對象則是「腳氣」。賴明詔院士則從微生物學的角度提問中醫是何時接受了西醫細菌學及相關醫學概念?梁院士答道,約莫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中醫不得不慢慢地接受西醫的知識與理論,但仍為選擇性地接受西醫對某些病症的說法,並非全面接受。她以自己最近身體不適就醫的親身經驗為例,相詢的西醫說她的症狀屬於中風,需服十二天藥錠以治療控制;熟識的中醫則認為是風寒侵入經絡,對於她擅服西藥的行為頗感不滿,但見到西藥甚有療效,也就不再加以制止。梁院士表示,今日即使已採用西醫儀器檢查人體,但一般中醫仍用經絡氣血的概念理解人體,而香港社會普遍上均接受中、西醫治療,並無太過截然二分的情況,自己則沒有深入研究中醫如何接受西醫說法的過程。此外,直至十八、十九世紀的醫學革命和知識發展史影響,對於疾病的理解受到解剖學、細菌論及語言定名影響,醫學具科學特質的權威性方才逐漸建立,但現代各種疾病仍是透過生理醫學解釋和社會文化所共同決定,因此梁院士也呼籲臺灣多推廣醫學教育活動,以利提升醫學與人文教育的素養。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17/20110312.html
咖啡的健康學問
「來一杯咖啡」已經成為現在最流行,最常見的交際方式。絕太多數的西方人將它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台灣,特別是最近這幾年,一家家各式風格的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台北街頭,可見,咖啡文化已深植台北人的心。咖啡的魅力,讓許多人留戀其中,除了品嚐一杯好喝的咖啡外,更增添了不少生活樂趣。
但是您知道嗎?享受一杯美味咖啡的同時,更對您的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助益呢!在你下回品嚐時,不妨對咖啡先有以下的健康認知。
抗憂鬱
少量的咖啡可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紓解憂鬱的現象。
控制體重
咖啡因能提高人體消耗熱量的速率,一項研究現100毫克的咖啡因(約1杯咖啡),可加速脂肪分解,能使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增加百分之三至四,增加熱能的消耗,適量喝有減重效果。
促進消化
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胃液分泌,如果在飯後適量飲用,有助消化。
利尿
咖啡具利尿作用,可提高排尿量,因而使上廁所次數增加。
改善便秘。
咖啡可刺激腸胃激素或蠕動激素,產生通便作用,可當快速通便劑。
降低患腸癌或直腸癌的機率
咖啡含有天然抗氧化物。
止痛
咖啡因做為一個藥品時,可以加強某些止痛劑的效果。(可減緩偏頭痛YaHui)
增強身體敏捷度
咖啡因也有助於在運動時,使運動閥值降低,增加身體的敏捷度,使運動員締造較好的成績。
降低得膽結石的機會
最新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喝2-3杯咖啡比從不喝的人,平均得到膽結石的機會小了40﹪。
此外,咖啡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收斂性及止血、防臭的作用。
※咖啡對身體的危害
哪些人應該少喝咖啡?當身體出現以下狀況或疾病時,應少喝咖啡:
*發育中的兒童
*懷孕期間
*正在授乳的婦女
*老年人
*空腹前(或飯前)
*腹瀉者
*胃酸過多的人
*患有胃及十二指腸胃潰瘍者
*患有腸道過敏症候群者
*抽煙的人
*進行手術之後
*容易失眠的人
*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
*正在服用鎮定劑的人
*應限制鉀攝取的腎臟病患
咖啡的健康學問
醫界研究指出,每天喝咖啡最好的時間是:春冬季的下午三至五時,夏秋季的下午四至六時,因為這是人體最疲憊的時刻。此外,要健康的享受咖啡美味,還須留意以下事項:
1. 每天喝五杯咖啡(每杯約150cc)以上咖啡,即容易造成上癮,危及身體健康。
2. 早晨喝咖啡的確有助於頭腦清醒、精神抖擻,但須先吃早餐後,才能飲用,否則容易傷害腸胃功能。有胃及十二脂腸潰瘍的人,尤其應避免空腹喝咖啡。
3. 酒後不宜喝咖啡,否則會更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心血管的負擔。4.喝了咖啡約十至十五分鐘,即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睡前不要喝咖啡,以免失眠。
4. 勿喝太濃的咖啡,否則會使人變得急躁且理解力減弱。(心跳也會加速)
5. 喝咖啡後,不能馬上抽煙,否則容易對心臟造成危害。
6. 服用抗生素和胃潰瘍治療藥物,不可同時喝咖啡,以免刺激胃部,造成疼痛不適。
7. 喝咖啡時最好加一些奶精,以緩和對胃的刺激,但是奶精與糖皆有熱量,須控制攝取量,以免發胖。
適量的咖啡攝取,對人體應該無傷,所有的食物都是上天恩賜。因此下次在你悠悠閒閒品嚐一杯咖啡時,除了讓你享受優閒、輕鬆的氣氛,達到紓解壓力、放鬆身心、消除疲勞的作用外,這杯小小的咖啡正為你的身體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強防線,小心地保護著您,只要記得別喝得太多哦!
愛喝咖啡的人要多吃洋蔥
尤其女生更要保養自己,到更年期才開始預防骨質疏鬆是來不及的。愛喝咖啡的人要多吃洋蔥唷!
想要讓自己骨骼結實、身體長得高、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人,還是乖乖地捏著鼻子吃洋蔥吧!
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洋蔥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
洋蔥預防骨質流失的效果,甚至比骨質酥鬆症治療藥「calcitonin」還要好。
究人員讓雄性大白鼠每天吃一公克乾洋蔥,連續四週後公白鼠的骨質平均增加了13.5-18.5%。
另一組實驗則發現,讓大白鼠食用含有洋蔥的混合蔬菜,也能夠減少鈣流失問題。
第三組實驗則是讓摘除卵巢的雌性大白鼠每天吃1.5公克的洋蔥,結果骨質流失的速率減少了25%。
更值得注意的是,洋蔥的保健功效在短短12小時內就看得到了。
研究人員認為經實驗證明多吃洋蔥的效果可能來自於「預防骨質流失」,因此想要利用洋蔥保健的人,每天可能要吃上200~300公克(10盎司的洋蔥),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
但是您知道嗎?享受一杯美味咖啡的同時,更對您的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助益呢!在你下回品嚐時,不妨對咖啡先有以下的健康認知。
抗憂鬱
少量的咖啡可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紓解憂鬱的現象。
控制體重
咖啡因能提高人體消耗熱量的速率,一項研究現100毫克的咖啡因(約1杯咖啡),可加速脂肪分解,能使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增加百分之三至四,增加熱能的消耗,適量喝有減重效果。
促進消化
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提高胃液分泌,如果在飯後適量飲用,有助消化。
利尿
咖啡具利尿作用,可提高排尿量,因而使上廁所次數增加。
改善便秘。
咖啡可刺激腸胃激素或蠕動激素,產生通便作用,可當快速通便劑。
降低患腸癌或直腸癌的機率
咖啡含有天然抗氧化物。
止痛
咖啡因做為一個藥品時,可以加強某些止痛劑的效果。(可減緩偏頭痛YaHui)
增強身體敏捷度
咖啡因也有助於在運動時,使運動閥值降低,增加身體的敏捷度,使運動員締造較好的成績。
降低得膽結石的機會
最新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喝2-3杯咖啡比從不喝的人,平均得到膽結石的機會小了40﹪。
此外,咖啡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收斂性及止血、防臭的作用。
※咖啡對身體的危害
哪些人應該少喝咖啡?當身體出現以下狀況或疾病時,應少喝咖啡:
*發育中的兒童
*懷孕期間
*正在授乳的婦女
*老年人
*空腹前(或飯前)
*腹瀉者
*胃酸過多的人
*患有胃及十二指腸胃潰瘍者
*患有腸道過敏症候群者
*抽煙的人
*進行手術之後
*容易失眠的人
*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
*正在服用鎮定劑的人
*應限制鉀攝取的腎臟病患
咖啡的健康學問
醫界研究指出,每天喝咖啡最好的時間是:春冬季的下午三至五時,夏秋季的下午四至六時,因為這是人體最疲憊的時刻。此外,要健康的享受咖啡美味,還須留意以下事項:
1. 每天喝五杯咖啡(每杯約150cc)以上咖啡,即容易造成上癮,危及身體健康。
2. 早晨喝咖啡的確有助於頭腦清醒、精神抖擻,但須先吃早餐後,才能飲用,否則容易傷害腸胃功能。有胃及十二脂腸潰瘍的人,尤其應避免空腹喝咖啡。
3. 酒後不宜喝咖啡,否則會更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心血管的負擔。4.喝了咖啡約十至十五分鐘,即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睡前不要喝咖啡,以免失眠。
4. 勿喝太濃的咖啡,否則會使人變得急躁且理解力減弱。(心跳也會加速)
5. 喝咖啡後,不能馬上抽煙,否則容易對心臟造成危害。
6. 服用抗生素和胃潰瘍治療藥物,不可同時喝咖啡,以免刺激胃部,造成疼痛不適。
7. 喝咖啡時最好加一些奶精,以緩和對胃的刺激,但是奶精與糖皆有熱量,須控制攝取量,以免發胖。
適量的咖啡攝取,對人體應該無傷,所有的食物都是上天恩賜。因此下次在你悠悠閒閒品嚐一杯咖啡時,除了讓你享受優閒、輕鬆的氣氛,達到紓解壓力、放鬆身心、消除疲勞的作用外,這杯小小的咖啡正為你的身體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強防線,小心地保護著您,只要記得別喝得太多哦!
愛喝咖啡的人要多吃洋蔥
尤其女生更要保養自己,到更年期才開始預防骨質疏鬆是來不及的。愛喝咖啡的人要多吃洋蔥唷!
想要讓自己骨骼結實、身體長得高、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人,還是乖乖地捏著鼻子吃洋蔥吧!
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洋蔥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
洋蔥預防骨質流失的效果,甚至比骨質酥鬆症治療藥「calcitonin」還要好。
究人員讓雄性大白鼠每天吃一公克乾洋蔥,連續四週後公白鼠的骨質平均增加了13.5-18.5%。
另一組實驗則發現,讓大白鼠食用含有洋蔥的混合蔬菜,也能夠減少鈣流失問題。
第三組實驗則是讓摘除卵巢的雌性大白鼠每天吃1.5公克的洋蔥,結果骨質流失的速率減少了25%。
更值得注意的是,洋蔥的保健功效在短短12小時內就看得到了。
研究人員認為經實驗證明多吃洋蔥的效果可能來自於「預防骨質流失」,因此想要利用洋蔥保健的人,每天可能要吃上200~300公克(10盎司的洋蔥),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
朱鎔基告訴你
退 休 後 十 個 切 記
我們都退休許多年了,退休後怎樣生 活,各有高招。朱鎔基也退了快10年,他對自己說:退了,絕不過問政事。 我們老百姓本來就無政事,但要把心態調整好,爭取做一個幸福快樂的老人。 朋友給了我一些好建議:
1
一要切記: 歲數大了不是本錢。這年頭什麼都值些錢,就是歲數不值錢。心裏千萬別有那麼多的“應該”或者“不應該”。喊你聲“老頭兒”沒什麼錯,叫你聲“老先生”是對方的教養,並不關你什麼事。年輕人憑力氣搶先占優,那是生物本能;有人給你讓個座,那一定要記著說聲“謝謝”,那是有幸碰到了大好人。
2
二要切記: “想當年”不是人人都愛聽的話。如今不是憶苦思甜的年代,沒人願意享受你的光榮歷史和坎坷經歷。時代畢竟不同了,你吃過的野菜,現在變成了高檔佳餚;你墾荒造田,現在成了破壞生態。紅軍煮皮帶充饑的故事,讓年輕人沒法理解,放到現在煮一根皮帶總沒有燉幾斤肉來得經濟。因此,“想當年”的話題要適可而止,畢竟“當年”不如“當今”更實際。
3
三要切記: 少管閒事,特別是家中的“閒事”。孫輩的教育是子女的事,不是你的責任。如今都是“奧特曼” “灰太狼”年代了,你還在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那才叫毀人不倦!與子女相處,千萬不要喋喋不休,要有“政協”的位置感,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和錯位。大事上表個態,聽不聽的別計較。子女徵求你的意見就是敬重,要主動追求個清閒自在。
4
四要切記: “年輕人一定比你忙”。你想孩子了可以打個電話,孩子想你了,可能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千萬不要為這種事較真兒,拿自己去做比照。記住:抱怨多了會“兩敗俱傷”。如果孩子真來看你,可千萬不要找理由強留著,孩子們“花時間”與“花錢”一樣,是用金子買光陰,能抽出一分鐘來看你就是好事。如果不給孩子一個“花時間”的寬鬆環境,今後看你的次數只能越來越少。
5
五要切記: 自願付出時別想著回報,不要總把為別人做的那些事掛在嘴上。幫子女做飯洗衣、照看孩子沒有不叫苦的,但千萬別當著子女的面傾訴。理解不理解的要多些淡定,權當是為社會做了義工。有些事不一定就能將心比心,“尊老愛幼”永遠是把“愛幼”放在第一位,因為“朝陽”總比“夕陽”能讓人憧憬。記住:“付出”是送給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要想著再“找補”回來,那會讓所有人都不愉快。
6
六要切記: 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鄰家女孩乍暖還寒就穿上了短裙絲襪,那是姑娘喜歡“美麗凍人”;老伴做事兒丟三落四,無法完美,那是多年難改的“頑疾”。其實,每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活法,原本沒有絕對的錯對。改變不了別人就試著變變自己,其實你自己也很難改變。與其這樣,不如來個和平共處,淡然處之總比指手畫腳讓人喜歡。
7
七要切記: 待人處事別太摳門兒,錢多錢少都要有個爽快大度。對親朋好友自不必說,就是子女買來東西孝敬,也一定要說聲謝謝、想著付錢。雖然很多人都不缺錢兒,但咱要的就是那種坦然。記住: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享受和諧快樂也要掏銀子出本錢。 把數得過來的養老金花費好,可是一種智慧,“人死了錢沒花完”真不如生前開明大義些;把積蓄全花光了也不是個辦法,畢竟“人沒死錢先沒了”會更悲哀。
8
八要切記: 邋邋遢遢不是小事兒。人老了懶點可以,但千萬別懶在穿衣戴帽、洗涮衛生上。你要保持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也可以,但要記著整潔乾淨。這年頭世界都變成了地球村,國與國、人與人的關聯更加緊密,別因為自己的邋遢影響了家庭的生態。要知道你的衛生、你的穿戴不是你自己的事,那是家庭的招牌和子女的臉面。你不在乎不行,因為有太多的人在乎。
9
九要切記: 千萬別像存錢那樣存著破爛兒。有道是“破家值萬貫”,那是上個世紀前的說法兒;見什麼都稀罕,那是老化的徵兆。當下留存東西不能看有用沒用,要看常用不常用。不常用的東西,真用的時候不一定記得起,記得起也不一定找得到,所以還是早早處理掉的好。大件的東西得趕快更新,說不定以後花錢攆它走都不容易。家裏的東西究竟是多是少,先看看你家的“踢腳線”能露出多少就立馬知道。
10
十要切記: 別老想著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還在自己。自從四合院改成了單元房,放飛的都是小家庭的夢想。小家庭的日子就像私家的車,雖然都在一條路上跑,但沒人願意去合夥拼車。老年人要練好的是自己的車,即使獨守長夜,也要勇敢地往前走。廣交朋友、儲蓄友誼才是老年人應當儘早做的事情。當你不能再嬉戲走動時,依然可以給新朋老友打個電話,去交流喜歡的美好話題。
您能記住又能做到您就是幸福快樂的老人
我們都退休許多年了,退休後怎樣生 活,各有高招。朱鎔基也退了快10年,他對自己說:退了,絕不過問政事。 我們老百姓本來就無政事,但要把心態調整好,爭取做一個幸福快樂的老人。 朋友給了我一些好建議:
1
一要切記: 歲數大了不是本錢。這年頭什麼都值些錢,就是歲數不值錢。心裏千萬別有那麼多的“應該”或者“不應該”。喊你聲“老頭兒”沒什麼錯,叫你聲“老先生”是對方的教養,並不關你什麼事。年輕人憑力氣搶先占優,那是生物本能;有人給你讓個座,那一定要記著說聲“謝謝”,那是有幸碰到了大好人。
2
二要切記: “想當年”不是人人都愛聽的話。如今不是憶苦思甜的年代,沒人願意享受你的光榮歷史和坎坷經歷。時代畢竟不同了,你吃過的野菜,現在變成了高檔佳餚;你墾荒造田,現在成了破壞生態。紅軍煮皮帶充饑的故事,讓年輕人沒法理解,放到現在煮一根皮帶總沒有燉幾斤肉來得經濟。因此,“想當年”的話題要適可而止,畢竟“當年”不如“當今”更實際。
3
三要切記: 少管閒事,特別是家中的“閒事”。孫輩的教育是子女的事,不是你的責任。如今都是“奧特曼” “灰太狼”年代了,你還在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那才叫毀人不倦!與子女相處,千萬不要喋喋不休,要有“政協”的位置感,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和錯位。大事上表個態,聽不聽的別計較。子女徵求你的意見就是敬重,要主動追求個清閒自在。
4
四要切記: “年輕人一定比你忙”。你想孩子了可以打個電話,孩子想你了,可能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千萬不要為這種事較真兒,拿自己去做比照。記住:抱怨多了會“兩敗俱傷”。如果孩子真來看你,可千萬不要找理由強留著,孩子們“花時間”與“花錢”一樣,是用金子買光陰,能抽出一分鐘來看你就是好事。如果不給孩子一個“花時間”的寬鬆環境,今後看你的次數只能越來越少。
5
五要切記: 自願付出時別想著回報,不要總把為別人做的那些事掛在嘴上。幫子女做飯洗衣、照看孩子沒有不叫苦的,但千萬別當著子女的面傾訴。理解不理解的要多些淡定,權當是為社會做了義工。有些事不一定就能將心比心,“尊老愛幼”永遠是把“愛幼”放在第一位,因為“朝陽”總比“夕陽”能讓人憧憬。記住:“付出”是送給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要想著再“找補”回來,那會讓所有人都不愉快。
6
六要切記: 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鄰家女孩乍暖還寒就穿上了短裙絲襪,那是姑娘喜歡“美麗凍人”;老伴做事兒丟三落四,無法完美,那是多年難改的“頑疾”。其實,每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活法,原本沒有絕對的錯對。改變不了別人就試著變變自己,其實你自己也很難改變。與其這樣,不如來個和平共處,淡然處之總比指手畫腳讓人喜歡。
7
七要切記: 待人處事別太摳門兒,錢多錢少都要有個爽快大度。對親朋好友自不必說,就是子女買來東西孝敬,也一定要說聲謝謝、想著付錢。雖然很多人都不缺錢兒,但咱要的就是那種坦然。記住: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享受和諧快樂也要掏銀子出本錢。 把數得過來的養老金花費好,可是一種智慧,“人死了錢沒花完”真不如生前開明大義些;把積蓄全花光了也不是個辦法,畢竟“人沒死錢先沒了”會更悲哀。
8
八要切記: 邋邋遢遢不是小事兒。人老了懶點可以,但千萬別懶在穿衣戴帽、洗涮衛生上。你要保持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也可以,但要記著整潔乾淨。這年頭世界都變成了地球村,國與國、人與人的關聯更加緊密,別因為自己的邋遢影響了家庭的生態。要知道你的衛生、你的穿戴不是你自己的事,那是家庭的招牌和子女的臉面。你不在乎不行,因為有太多的人在乎。
9
九要切記: 千萬別像存錢那樣存著破爛兒。有道是“破家值萬貫”,那是上個世紀前的說法兒;見什麼都稀罕,那是老化的徵兆。當下留存東西不能看有用沒用,要看常用不常用。不常用的東西,真用的時候不一定記得起,記得起也不一定找得到,所以還是早早處理掉的好。大件的東西得趕快更新,說不定以後花錢攆它走都不容易。家裏的東西究竟是多是少,先看看你家的“踢腳線”能露出多少就立馬知道。
10
十要切記: 別老想著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還在自己。自從四合院改成了單元房,放飛的都是小家庭的夢想。小家庭的日子就像私家的車,雖然都在一條路上跑,但沒人願意去合夥拼車。老年人要練好的是自己的車,即使獨守長夜,也要勇敢地往前走。廣交朋友、儲蓄友誼才是老年人應當儘早做的事情。當你不能再嬉戲走動時,依然可以給新朋老友打個電話,去交流喜歡的美好話題。
您能記住又能做到您就是幸福快樂的老人
3/27/2012
最美好的時光
最好的時光(THREE TIMES)侯孝賢巧妙地將一段不悔愛情,自20世紀初起跨越了將近100年,在台灣3個最具代表性的時代裡,一窺3種截然不同卻同樣感人的愛情觀。發生地點更自當年繁華極盛的大稻埕,穿越過基隆、台中、雲林、嘉義、台南和高雄,最後結束在現今的台北。侯孝賢在電影中並以清末民初時期的南管樂曲「共君結託」和「茶薇架」、文夏的「戀歌」和「星星知我心」,以及「RAIN AND TEARS」和「SMOKE GETS IN YOUR EYES」等多首歌曲,精準呈現出當時的愛情氛圍。使這120分鐘的電影,竟驚見了一段段動人的愛情和台灣100年的歷史擦身而過。《戀愛夢》、《自由夢》和《青春夢》於是就像是3顆奪目的寶石,牢牢嵌鑲在侯孝賢這部電影傑作上,閃耀非凡。
不同款的時代裡,有著不同款的愛情,卻同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不同款的時代裡,有著不同款的愛情,卻同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戀戀風塵
侯孝賢導演拍得最真切的電影,體現了青春成長的酸甜苦辣,以及貧寒青年初出熱鬧城市的體驗,很真切,很微妙。
礦工山鄉一群子女,出城謀生。男主角王晶文一邊讀夜校,一邊在小印刷廠做學徒,女主角辛樹芬則在裁縫店工作。男孩晚上下課騎破車穿過半個臺北接女孩下班。同鄉少年們常在亂七八糟的戲院廣告部聚首,又在大排檔聚餐,有時一起回鄉過節。後來男孩子要去金門當兵,女孩用掉幾乎一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千零九十六個信封,貼好郵票,寫好地址,要男孩天天寫信給她,這時男孩連她的手都沒牽過。男孩很癡情,然而當兵回來,女孩已嫁人,嫁給那個天天送信的郵差...。
吳念真的一段人生往事,有點傷感。
那是朝夕相處,在生活中默默相互扶持,從來不把「愛」說出口的年代。火車行過一個又一個明明滅滅的山洞,搖搖晃晃的車廂裡,仍留著清湯掛麵、一身白衣黑裙制服的阿雲與穿著卡其制服的阿遠,面對面翻著書本,「我今天考試,數學不會寫。」「那妳昨天怎不來問我?」下了車,苷仔店的老闆娘叫住阿雲,說是家裡交代要她帶一包米回去;阿遠接住了那一袋沈甸甸的米,背袱在肩背。他們住在隔壁,一起長大。
阿遠初中畢業,說是不繼續升學了,要去台北賺錢幫助家計。九份的山上,同住一個村子的叔叔伯伯,跟父親一樣,都是礦工,挖了一輩子的煤礦。煤礦出過幾次事,那些同村的叔伯,就坐在路邊,聊起該同老闆談判,提高工資,還是託付礦工代表就好了?「委託代表?那有三小路用?那些代表,根本是老闆的親戚,姊夫、舅舅的,大家是一家人,託付他們有個三小路用?」單純的山城,沒別的去處。村子裡的男人,時不時相邀喝酒,喝到興頭上,也只是比賽搬石頭。酒量上輸了人,嘿,搬石頭的氣力可不能輸人。
山城多雲霧。阿遠去台北工作一年以後,阿雲也隨著去工作。阿遠一心想讀大學,白天在印刷廠工作,晚上在補校讀書,「我捨不得這份工作,印刷廠印書,我還能因為工作機會,多讀一點書。」阿雲在跟當時的台灣女性一樣,學作裁縫,在簡陋的屋子裡要踩裁縫車,也要燙衣服。燙衣服傷了手,阿遠說「這個月,妳寄五百塊回家就好,我這裡撥給妳三百塊,我寄一千兩百回家就是了。」我的錢是妳的錢,兩家早成一家,這樣的情意,誰也沒說出口。
阿遠要當兵,據說那是台灣男人的「成年禮」。貨運行老闆講著戰時當兵,一條街上三、四十個男人被徵召,回來的只剩下三、四個,熬的過來很不容易,尤其是沒在林中餓死,四肢健全的存活著,「那樣的惡劣環境,會把人逼瘋,街尾那個,就是這樣瘋的。」老闆包了一個紅包給阿遠,還算了一個月的工資給他,「你若不棄嫌,當完兵回來,再來找我。」老闆說。阿遠當的兵,在金門,可以看見海。阿雲給他寫信,寫的很勤;阿遠亦如是。於是,送信的郵差也與阿雲認識了。
沒有等到阿遠回來,阿雲嫁給了郵差。阿雲的媽媽不准新人進家門。阿遠的媽媽送了一只金戒指,說是早就準備好的;阿遠的爸爸對阿雲的媽媽說,「妳女婿看起來很『將才』。」萬千情感,都在那一只戒指裡說完了。阿公說「蕃薯牽了藤,還得看老天的雨水。今年多颱風,我看收成是不如去年了。」遠遠地,這對事實上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在多雲多霧山城裡,在變換不定的雲彩與歲月裡,期待著蕃薯落土生根,熟成。
距離電影首映至今已經25年,【戀戀風塵】依舊不斷感動著許多觀眾,在吳念真以個人經歷寫下的半自傳式劇本,搭配上侯孝賢導演,那種年少時期的青澀、感傷而後成長,讓觀眾看來更加令人陶醉。故事描述男主角阿遠和女主角阿雲,自小是令人稱羨的一對青梅竹馬,甚至連阿遠北上台北半工半讀,阿遠也隨後來到了城市裡一同生活,然而隨著阿遠去當兵,約好每天都要書信往來的同時,阿雲竟也變心愛上了每天送信的郵差…
家人面對這對青梅竹馬的各自分離卻也無法阻止,僅能默默獻上祝福,遠在金門外島的阿遠終於知道信件屢被退回的原因,獨自在床舖上抱頭痛哭。然而這就是愛情的苦澀之處,在漸行漸遠之際,那一千多封貼了郵票的信封,也終究沒能寫完。這些都是屬於當年時代背景的故事,因為當年當兵至少要兩年以上,因為沒有手機僅得以書信往來,在這些元素之下,【戀戀風塵】所帶給我的懷舊感受和單純情感,猶如直球般深深打入心中。
在【戀戀風塵】中呈現的,是對年輕的回憶,儘管不堪回首,但在事過境遷之後,一切也都回歸於平靜。整部片儘管沒有太多深刻的對白,但是在平實的描述和不言而喻的鏡頭底下,許多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已經完整的攤開在觀眾面前,在了解時才恍然大悟,甚至掀起觀眾心底某些壓抑許久的情感。
阿遠和阿雲雖然沒在電影裡談情說愛,但是青澀純情和真摯情感早已在兩人的互動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情感,兩人上台北生活後互相照應,留連在現今早已消失的後火車站和中華商場裡,看來更有一番風情。
儘管以阿遠與阿雲的感情線作為劇情主軸,但是【戀戀風塵】呈現出的是當時生活的種種片段,我們從阿遠和三五好友來到大都會面臨的生活困境和相聚戲院廣告部的苦中作樂,看到了當時時代變遷之下,青少年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載浮載沉;從阿遠遠離台灣到金門當兵的生活片段裡,也能看到關於這些那些,兩岸情勢儘管詭譎多變,但在離島仍充滿溫暖的真摯情感;從李天祿所飾演的爺爺角色中,儘管對白僅是信口捻來的幾句對兒孫的尊尊教誨,甚或只是閒談,卻將鄉村裡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表露無遺。
好喜歡電影片尾的場景,退伍後回到台灣的阿遠,剛好遇到颱風來臨前夕,阿公正在蕃薯田裡整理作物,在閒聊式的嘮叨中,阿遠和阿雲之前的情感也向山林中的小村中,遺世獨立,越來越遠,事過境遷後,一切皆已雲淡風輕,當時在金門的抱頭痛哭也早已跟著痛苦遠離。
礦工山鄉一群子女,出城謀生。男主角王晶文一邊讀夜校,一邊在小印刷廠做學徒,女主角辛樹芬則在裁縫店工作。男孩晚上下課騎破車穿過半個臺北接女孩下班。同鄉少年們常在亂七八糟的戲院廣告部聚首,又在大排檔聚餐,有時一起回鄉過節。後來男孩子要去金門當兵,女孩用掉幾乎一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千零九十六個信封,貼好郵票,寫好地址,要男孩天天寫信給她,這時男孩連她的手都沒牽過。男孩很癡情,然而當兵回來,女孩已嫁人,嫁給那個天天送信的郵差...。
吳念真的一段人生往事,有點傷感。
那是朝夕相處,在生活中默默相互扶持,從來不把「愛」說出口的年代。火車行過一個又一個明明滅滅的山洞,搖搖晃晃的車廂裡,仍留著清湯掛麵、一身白衣黑裙制服的阿雲與穿著卡其制服的阿遠,面對面翻著書本,「我今天考試,數學不會寫。」「那妳昨天怎不來問我?」下了車,苷仔店的老闆娘叫住阿雲,說是家裡交代要她帶一包米回去;阿遠接住了那一袋沈甸甸的米,背袱在肩背。他們住在隔壁,一起長大。
阿遠初中畢業,說是不繼續升學了,要去台北賺錢幫助家計。九份的山上,同住一個村子的叔叔伯伯,跟父親一樣,都是礦工,挖了一輩子的煤礦。煤礦出過幾次事,那些同村的叔伯,就坐在路邊,聊起該同老闆談判,提高工資,還是託付礦工代表就好了?「委託代表?那有三小路用?那些代表,根本是老闆的親戚,姊夫、舅舅的,大家是一家人,託付他們有個三小路用?」單純的山城,沒別的去處。村子裡的男人,時不時相邀喝酒,喝到興頭上,也只是比賽搬石頭。酒量上輸了人,嘿,搬石頭的氣力可不能輸人。
山城多雲霧。阿遠去台北工作一年以後,阿雲也隨著去工作。阿遠一心想讀大學,白天在印刷廠工作,晚上在補校讀書,「我捨不得這份工作,印刷廠印書,我還能因為工作機會,多讀一點書。」阿雲在跟當時的台灣女性一樣,學作裁縫,在簡陋的屋子裡要踩裁縫車,也要燙衣服。燙衣服傷了手,阿遠說「這個月,妳寄五百塊回家就好,我這裡撥給妳三百塊,我寄一千兩百回家就是了。」我的錢是妳的錢,兩家早成一家,這樣的情意,誰也沒說出口。
阿遠要當兵,據說那是台灣男人的「成年禮」。貨運行老闆講著戰時當兵,一條街上三、四十個男人被徵召,回來的只剩下三、四個,熬的過來很不容易,尤其是沒在林中餓死,四肢健全的存活著,「那樣的惡劣環境,會把人逼瘋,街尾那個,就是這樣瘋的。」老闆包了一個紅包給阿遠,還算了一個月的工資給他,「你若不棄嫌,當完兵回來,再來找我。」老闆說。阿遠當的兵,在金門,可以看見海。阿雲給他寫信,寫的很勤;阿遠亦如是。於是,送信的郵差也與阿雲認識了。
沒有等到阿遠回來,阿雲嫁給了郵差。阿雲的媽媽不准新人進家門。阿遠的媽媽送了一只金戒指,說是早就準備好的;阿遠的爸爸對阿雲的媽媽說,「妳女婿看起來很『將才』。」萬千情感,都在那一只戒指裡說完了。阿公說「蕃薯牽了藤,還得看老天的雨水。今年多颱風,我看收成是不如去年了。」遠遠地,這對事實上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在多雲多霧山城裡,在變換不定的雲彩與歲月裡,期待著蕃薯落土生根,熟成。
距離電影首映至今已經25年,【戀戀風塵】依舊不斷感動著許多觀眾,在吳念真以個人經歷寫下的半自傳式劇本,搭配上侯孝賢導演,那種年少時期的青澀、感傷而後成長,讓觀眾看來更加令人陶醉。故事描述男主角阿遠和女主角阿雲,自小是令人稱羨的一對青梅竹馬,甚至連阿遠北上台北半工半讀,阿遠也隨後來到了城市裡一同生活,然而隨著阿遠去當兵,約好每天都要書信往來的同時,阿雲竟也變心愛上了每天送信的郵差…
家人面對這對青梅竹馬的各自分離卻也無法阻止,僅能默默獻上祝福,遠在金門外島的阿遠終於知道信件屢被退回的原因,獨自在床舖上抱頭痛哭。然而這就是愛情的苦澀之處,在漸行漸遠之際,那一千多封貼了郵票的信封,也終究沒能寫完。這些都是屬於當年時代背景的故事,因為當年當兵至少要兩年以上,因為沒有手機僅得以書信往來,在這些元素之下,【戀戀風塵】所帶給我的懷舊感受和單純情感,猶如直球般深深打入心中。
在【戀戀風塵】中呈現的,是對年輕的回憶,儘管不堪回首,但在事過境遷之後,一切也都回歸於平靜。整部片儘管沒有太多深刻的對白,但是在平實的描述和不言而喻的鏡頭底下,許多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已經完整的攤開在觀眾面前,在了解時才恍然大悟,甚至掀起觀眾心底某些壓抑許久的情感。
阿遠和阿雲雖然沒在電影裡談情說愛,但是青澀純情和真摯情感早已在兩人的互動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情感,兩人上台北生活後互相照應,留連在現今早已消失的後火車站和中華商場裡,看來更有一番風情。
儘管以阿遠與阿雲的感情線作為劇情主軸,但是【戀戀風塵】呈現出的是當時生活的種種片段,我們從阿遠和三五好友來到大都會面臨的生活困境和相聚戲院廣告部的苦中作樂,看到了當時時代變遷之下,青少年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載浮載沉;從阿遠遠離台灣到金門當兵的生活片段裡,也能看到關於這些那些,兩岸情勢儘管詭譎多變,但在離島仍充滿溫暖的真摯情感;從李天祿所飾演的爺爺角色中,儘管對白僅是信口捻來的幾句對兒孫的尊尊教誨,甚或只是閒談,卻將鄉村裡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表露無遺。
好喜歡電影片尾的場景,退伍後回到台灣的阿遠,剛好遇到颱風來臨前夕,阿公正在蕃薯田裡整理作物,在閒聊式的嘮叨中,阿遠和阿雲之前的情感也向山林中的小村中,遺世獨立,越來越遠,事過境遷後,一切皆已雲淡風輕,當時在金門的抱頭痛哭也早已跟著痛苦遠離。
最好不相見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戀戀風塵
一生中多少記掛 一生中多少變化
此刻天色雖已晚 此刻癡心雖已淡
你永遠讓我在夢幻 你永遠共我在浪漫
想起一天天 一點點過去 美麗似畫
忘記那一天 從翻開的思憶中 不知不覺悄悄降臨 依稀一切復再
如夢裡那份溫馨感覺 突然微微蕩至 像我似曾跌進深海
全彷彿身邊一切都可拋棄 就像但求一生不變地愛
忘盡了世事 偏偏總會 明明是錯也難改
將一切往事淡忘留下你 將心中瑣碎片段縫合又帶到現在 又帶進夢內
多少秋雨散落夜裡 飄過歲月我才忘掉你
不見你 但有你
失去你 但愛你
想到你 如忘掉自己
哭不出卻有夢話 哭不出卻有淚下
此刻天色雖已晚 此刻癡心雖已淡
你永遠讓我在夢幻 你永遠共我在浪漫
想起一天天 一點點過去 美麗似畫
此刻天色雖已晚 此刻癡心雖已淡
你永遠讓我在夢幻 你永遠共我在浪漫
想起一天天 一點點過去 美麗似畫
忘記那一天 從翻開的思憶中 不知不覺悄悄降臨 依稀一切復再
如夢裡那份溫馨感覺 突然微微蕩至 像我似曾跌進深海
全彷彿身邊一切都可拋棄 就像但求一生不變地愛
忘盡了世事 偏偏總會 明明是錯也難改
將一切往事淡忘留下你 將心中瑣碎片段縫合又帶到現在 又帶進夢內
多少秋雨散落夜裡 飄過歲月我才忘掉你
不見你 但有你
失去你 但愛你
想到你 如忘掉自己
哭不出卻有夢話 哭不出卻有淚下
此刻天色雖已晚 此刻癡心雖已淡
你永遠讓我在夢幻 你永遠共我在浪漫
想起一天天 一點點過去 美麗似畫
深情詩人倉央嘉措詩選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祈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 壘砌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不為輪回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地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音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一絲信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多情的修行者 - 倉央嘉措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古老的愛情,可以和任何一種宗教對話,因為它同樣需要聖潔的內心和狂熱的情感作為支撐,需要苦苦的修行甚至勇敢的犧牲,它是一個人人嚮往卻永難抵達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樣寧靜而憂傷。它和宗教並不對立,因為大慈大悲的佛祖能夠體諒眾生的痛楚和憂傷,也鼓勵他們獲得塵間的幸福。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快意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被稱為活佛的,也不過是個人。換作是我,也不能說怎樣取捨,無對錯,無是非,一切皆是劫數……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相本來無相,情禪,不過矛盾如此。求不得,求之不得,萬年萬萬年,佛前只不過是一壇燭火,總將泯滅。 佛說服了誰,於是誰在佛中不朽,禪宗萬生萬世的忍受,只期待幻夢也似的清修。
愛情不能變成宗教,可是,至誠的愛,已經和宗教無異。這愛,是全心的膜拜,是身在塵世,心早出世,是敬畏,是撒手,是喜悅,是頓悟。
然後,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愛著”這一延綿的狀態。
世上只有一種愛,是出世而愛,是忘記世界,忘記祈求而愛。
如果生命只能在某一天不斷重複,你會選擇哪一天?
—我不在乎,只要是和你愛著的任意一天。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會如何度過今天?
—我不在乎,只要世界分崩離析時你仍然在我身邊。
古老的愛情,可以和任何一種宗教對話,因為它同樣需要聖潔的內心和狂熱的情感作為支撐,需要苦苦的修行甚至勇敢的犧牲,它是一個人人嚮往卻永難抵達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樣寧靜而憂傷。它和宗教並不對立,因為大慈大悲的佛祖能夠體諒眾生的痛楚和憂傷,也鼓勵他們獲得塵間的幸福。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快意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被稱為活佛的,也不過是個人。換作是我,也不能說怎樣取捨,無對錯,無是非,一切皆是劫數……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相本來無相,情禪,不過矛盾如此。求不得,求之不得,萬年萬萬年,佛前只不過是一壇燭火,總將泯滅。 佛說服了誰,於是誰在佛中不朽,禪宗萬生萬世的忍受,只期待幻夢也似的清修。
愛情不能變成宗教,可是,至誠的愛,已經和宗教無異。這愛,是全心的膜拜,是身在塵世,心早出世,是敬畏,是撒手,是喜悅,是頓悟。
然後,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愛著”這一延綿的狀態。
世上只有一種愛,是出世而愛,是忘記世界,忘記祈求而愛。
如果生命只能在某一天不斷重複,你會選擇哪一天?
—我不在乎,只要是和你愛著的任意一天。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會如何度過今天?
—我不在乎,只要世界分崩離析時你仍然在我身邊。
戰後嬰兒潮老了 大退休潮來了
戰後嬰兒潮老了,大退休潮帶來兆億商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60年後的現在,
嬰兒潮將轉為退休潮,成為全球經濟大課題。
戰後嬰兒潮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
他們創造財富、也累積財富,
成為各世代裡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群。
平時注重養生,注重生活品質;
隨著嬰兒潮的退休,市場也將出現新的消費族群,
保健、看護、旅遊、退休理財需求大增,這是新的商機,
不少企業競相投入經營老人市場。
大退休潮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60年後的現在,嬰兒潮將轉為退休潮,成為全球經濟大課題。在台灣,內政部人口統計顯示,2004年我國55歲到59歲的人口數有94萬人,已比60歲至64歲族群大增16%,而50歲到54歲的人口更暴增為153萬人,增幅達62%。這150多萬人,在未來五年內,將到達勞基法法定55歲的退休年齡。
退休潮的出現,是台灣人口的轉捩點,意味著未來勞動人口會急速退出市場,退休給付制度將面臨重大挑戰,台灣人口會加速老化,健保、社福等財政壓力大增。
戰後嬰兒潮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隨著嬰兒潮的退休,市場也將出現新的消費族群,居住、看護、旅遊、退休理財需求大增,這是新的商機,不少企業競相投入經營老人市場。大退休潮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風和日麗的下午,老黃在同事歡送聲中走出大門,告別服務了30年的公司,他剛度過60歲生日,揮別奮鬥多年的職場,即將展開退休生活。
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人類史上第一枚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60年後,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將從今年起陸續脫離工作崗位,「這波戰後嬰兒潮退休引發的老年炸彈,將正式引爆,」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說。
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將從今年起達到勞基法規定60歲強制退休的年紀,逐漸脫離職場。
嬰兒潮世代創造台灣人口的高峰,從1945年開始,每年出生嬰兒數達25萬人,連續20年迭創新高,直到1950年代中期,嬰兒數達40萬以上。
今年起20年內,41到60歲的戰後嬰兒人口,將逐漸步入退休生活。根據內政部統計,單單今年就有16萬1,686人屆滿退休年齡,平均每天有443人退休。
依照嬰兒潮的規模推估,老年炸彈一啟動,每年將有超過15萬人的勞動人口退休,預估到2010年起,將逐漸步入戰後嬰兒退休高峰期,屆時每年將有39萬人退休、平均每天將有1,076位勞動人口步入退休生活。
戰後嬰兒潮人口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代,這群41至60歲的人口達596萬936人,占整體勞動人口58%,嬰兒潮大量退出就業市場,引發的經濟效應,正在全球發酵。
「嬰兒潮引爆的老年炸彈,不只出現在台灣,」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人口組長張玨分析,包括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都逐漸面臨嬰兒潮退休的危機。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1945年至1964年出生人口達7,600萬人,意味著2010至2029年,每年將有380萬人達到65歲法定退休年齡,退出就業市場。
戰後嬰兒潮引發的退休海嘯(新聞、網站)對全球經濟帶來劇烈衝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在國會報告時甚至提出警語,要求國會儘速削減退休福利支出、並考慮延後退休年齡,否則美國下一代人口將背負沈重的退休金負擔,重挫經濟成長。
觀察這群戰後嬰兒潮族群,雖歷經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石油危機等全球景氣停滯階段,卻在嬰兒潮步入青壯年的黃金時期,搭上全球經濟快速起飛的列車,迅速累積財富。
「嬰兒潮世代是constructor(建造者),不僅奠定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基礎,也為國家、個人創造大筆財富,」林建山分析,他們創造財富、也累積財富,成為各世代裡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群。
以日本為例,日本老年人口激增,每年釋出的銀髮族人口,不單只是消費者的數量增加,這群嬰兒潮世代強勁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日本戰後嬰兒潮世代,適逢日本泡沫經濟的黃金時期,迅速累積財富。根據日本政府調查,日本60歲及以上人口所擁有的資產,是40至50歲人口的三倍以上,這群數量龐大的銀髮族掌握的消費潛力十分驚人。
嬰兒潮世代靠著自己的實力不僅累積財富,也累積紮實的專業技能,成為就業市場的主力。林建山憂心,嬰兒潮逐漸邁入退休生活,當人才培育速度跟不上嬰兒潮退出職場的速度,勞動力恐將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
「相較於嬰兒潮世代是con-structor,下一代接班的草莓族瘋名牌、搶當粉絲,常做些與生產活動無關的事,對經濟發展來說,沒有construction(創造)、只有de-struction(毀壞)」林建山觀察。
張玨分析,為因應這波龐大的退休潮襲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已經從「延後法定退休年齡」「縮減退休給付」「開發銀髮族勞動人口」著手,延緩退休潮對政府財政負擔、經濟發展的衝擊。
以日本為例,正規劃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至65歲,並成立銀髮顧問團,彙集具有專業背景的銀髮族,輔導中小企業籌資、企業經營,甚至規劃海外投資,除了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接班人,也經由開發銀髮族勞力防止人力急速斷層。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60年後的現在,
嬰兒潮將轉為退休潮,成為全球經濟大課題。
戰後嬰兒潮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
他們創造財富、也累積財富,
成為各世代裡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群。
平時注重養生,注重生活品質;
隨著嬰兒潮的退休,市場也將出現新的消費族群,
保健、看護、旅遊、退休理財需求大增,這是新的商機,
不少企業競相投入經營老人市場。
大退休潮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出現;60年後的現在,嬰兒潮將轉為退休潮,成為全球經濟大課題。在台灣,內政部人口統計顯示,2004年我國55歲到59歲的人口數有94萬人,已比60歲至64歲族群大增16%,而50歲到54歲的人口更暴增為153萬人,增幅達62%。這150多萬人,在未來五年內,將到達勞基法法定55歲的退休年齡。
退休潮的出現,是台灣人口的轉捩點,意味著未來勞動人口會急速退出市場,退休給付制度將面臨重大挑戰,台灣人口會加速老化,健保、社福等財政壓力大增。
戰後嬰兒潮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隨著嬰兒潮的退休,市場也將出現新的消費族群,居住、看護、旅遊、退休理財需求大增,這是新的商機,不少企業競相投入經營老人市場。大退休潮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風和日麗的下午,老黃在同事歡送聲中走出大門,告別服務了30年的公司,他剛度過60歲生日,揮別奮鬥多年的職場,即將展開退休生活。
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人類史上第一枚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60年後,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將從今年起陸續脫離工作崗位,「這波戰後嬰兒潮退休引發的老年炸彈,將正式引爆,」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說。
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將從今年起達到勞基法規定60歲強制退休的年紀,逐漸脫離職場。
嬰兒潮世代創造台灣人口的高峰,從1945年開始,每年出生嬰兒數達25萬人,連續20年迭創新高,直到1950年代中期,嬰兒數達40萬以上。
今年起20年內,41到60歲的戰後嬰兒人口,將逐漸步入退休生活。根據內政部統計,單單今年就有16萬1,686人屆滿退休年齡,平均每天有443人退休。
依照嬰兒潮的規模推估,老年炸彈一啟動,每年將有超過15萬人的勞動人口退休,預估到2010年起,將逐漸步入戰後嬰兒退休高峰期,屆時每年將有39萬人退休、平均每天將有1,076位勞動人口步入退休生活。
戰後嬰兒潮人口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代,這群41至60歲的人口達596萬936人,占整體勞動人口58%,嬰兒潮大量退出就業市場,引發的經濟效應,正在全球發酵。
「嬰兒潮引爆的老年炸彈,不只出現在台灣,」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人口組長張玨分析,包括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都逐漸面臨嬰兒潮退休的危機。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1945年至1964年出生人口達7,600萬人,意味著2010至2029年,每年將有380萬人達到65歲法定退休年齡,退出就業市場。
戰後嬰兒潮引發的退休海嘯(新聞、網站)對全球經濟帶來劇烈衝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在國會報告時甚至提出警語,要求國會儘速削減退休福利支出、並考慮延後退休年齡,否則美國下一代人口將背負沈重的退休金負擔,重挫經濟成長。
觀察這群戰後嬰兒潮族群,雖歷經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石油危機等全球景氣停滯階段,卻在嬰兒潮步入青壯年的黃金時期,搭上全球經濟快速起飛的列車,迅速累積財富。
「嬰兒潮世代是constructor(建造者),不僅奠定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基礎,也為國家、個人創造大筆財富,」林建山分析,他們創造財富、也累積財富,成為各世代裡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群。
以日本為例,日本老年人口激增,每年釋出的銀髮族人口,不單只是消費者的數量增加,這群嬰兒潮世代強勁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日本戰後嬰兒潮世代,適逢日本泡沫經濟的黃金時期,迅速累積財富。根據日本政府調查,日本60歲及以上人口所擁有的資產,是40至50歲人口的三倍以上,這群數量龐大的銀髮族掌握的消費潛力十分驚人。
嬰兒潮世代靠著自己的實力不僅累積財富,也累積紮實的專業技能,成為就業市場的主力。林建山憂心,嬰兒潮逐漸邁入退休生活,當人才培育速度跟不上嬰兒潮退出職場的速度,勞動力恐將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
「相較於嬰兒潮世代是con-structor,下一代接班的草莓族瘋名牌、搶當粉絲,常做些與生產活動無關的事,對經濟發展來說,沒有construction(創造)、只有de-struction(毀壞)」林建山觀察。
張玨分析,為因應這波龐大的退休潮襲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已經從「延後法定退休年齡」「縮減退休給付」「開發銀髮族勞動人口」著手,延緩退休潮對政府財政負擔、經濟發展的衝擊。
以日本為例,正規劃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至65歲,並成立銀髮顧問團,彙集具有專業背景的銀髮族,輔導中小企業籌資、企業經營,甚至規劃海外投資,除了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接班人,也經由開發銀髮族勞力防止人力急速斷層。
流行永不退休 ,打造第三段人生
少子化、高齡化、經濟衰退,正加速改變國人退休觀。英國管理學者查爾斯.韓第說,求學、工作是人生的第一、第二階段,接下來的退休生活是第三段人生。如何發展自己的第三段人生,過一個心靈富足又財務富裕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家有退休族, 他們的境遇如何?
2012年,對世界各國而言,是十分關鍵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所謂的戰後嬰兒潮,正式邁入多國認定的65歲法定退休年齡。日本稱2012年為退休元年。
中高齡失業、低度就業,是台灣嚴肅社會議題
根據勞保局的資料,台灣平均勞保退休年齡這十年來維持在55歲附近。比美國、日本都早了五年以上。 第二個故事,是年紀在60到70歲間的美國永備(Union Carbide,後併入陶氏化學公司)前總經理許川海及前奇異新加坡總經理唐開禾,他們均從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休。但也都感歎,一生累積的專業,很難繼續有用武之地。
退休是多出來的好日子,只有瘋子才不好好利用
三個故事外,再來看看三組數字:第一組數字,是少子化情形。2010年,台灣的婦女生育率降到0.895,世界最低,這會讓台灣年輕勞動力補充不足。根據經建會最新預估,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歲~64歲)
公共設施欠缺對高齡人口的體貼
此外,雖然說台灣還保有儒家敬老尊賢的禮節,例如在捷運上會讓坐,但社會對中高齡人口不同程度的漠視,好像已是集體「不能說的祕密」。
全民應建立正確退休觀念
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提到,他的前東家殼牌公司曾告訴他,殼牌大多數的主管在退休後18個月內死亡,因為對他們來說,殼牌的日子結束之後,再也沒有eudaimonia(幸福)。但韓第企圖扭轉這個觀念。
如果你家有退休族, 他們的境遇如何?
2012年,對世界各國而言,是十分關鍵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所謂的戰後嬰兒潮,正式邁入多國認定的65歲法定退休年齡。日本稱2012年為退休元年。
在台灣,這股退休潮,正好迎上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多重風暴,會產生什麼衝擊呢?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1%,經建會預估,到2060年,台灣高齡化的程度將是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老」的國家。
泰德.費雪曼(Ted Fishman)在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當世界又老又窮》(Shock of Grey)指出,台灣跟日本、義大利、西班牙及韓國,構成世界上最老的國家群。
當高齡化趨勢將至,台灣的政府、社會、企業到個人,準備好應變了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先看看以下三組人物的故事:
2011年12月13日,在台北市工作的何先生,56歲,兩個孩子還在讀國中、國小,晚上8點坐捷運要回家,因近來工作有點煩,心神恍惚,原本該搭新店線的他,錯搭上頂溪線。何先生嘀嘀咕咕在頂溪站下車到站台對面,等著坐回去。
就在此時,他突然聽到右側傳來巨大的「咚」一聲,猛一轉頭,他張大嘴巴嚇得說不出話來。一位離他一個車廂距離外的中年男子跳下了捷運軌道,躺在軌道上,站台上多位同時目睹這一驚人場景的女生尖叫起來。
列車完全來不及煞車,就這麼直接壓過他的身子,何先生清楚聽到骨頭碎裂的聲音,但他閉上眼睛,根本不敢看。
後來何先生隔天才從媒體得知,跳軌的男子姓稽,51歲,因工作不順意圖輕生,但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列車將他的手腳壓成粉碎,被送到台大醫院急救,撿回一條命。
中高齡失業、低度就業,是台灣嚴肅社會議題
近幾年來全球不景氣、加上老化,許多國家已著手延後退休年齡,並加強中高齡就業。然而,2010年,台灣45歲~64歲的勞動參與率只有60%,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中的最低,放眼全球也是屬於低的,只有歐洲少數高福利國家可堪比擬。
這暴露兩個現象。一個是有能力的人可能太早退休了。第二是,有些中高齡很需要工作,卻被迫失業。
根據勞保局的資料,台灣平均勞保退休年齡這十年來維持在55歲附近。比美國、日本都早了五年以上。 第二個故事,是年紀在60到70歲間的美國永備(Union Carbide,後併入陶氏化學公司)前總經理許川海及前奇異新加坡總經理唐開禾,他們均從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休。但也都感歎,一生累積的專業,很難繼續有用武之地。
許川海60歲退休後,十年來共寫了六本書,包括《創造利潤》《一位父親的忠告》。退休後他大量寫書、在網路上PO文章,一天掛在網路上五、六個鐘頭,期待被注意到。但他希望擔任顧問工作,的確機會很少,感到有才難伸。
唐開禾算幸運一點的,他做到70歲才從美商創鍵(Keytronic)總經理位置退休,工程出身的他是電器方面的專家,之前曾有一家英商開出百萬英鎊的條件,請他畫某產品的電路設計圖。現在退休後,一身的功夫只能拿來幫親朋好友修各種電器,例如洗碗機和吸塵器。
當台灣愈來愈少子化,勞動力鐵定愈少,應該開始培養善用銀髮力的新環境。但是現實是,直到目前為止,許多職場上的高階白領退休了,就很難再找到貢獻的舞台。
第三個故事是,台灣銀髮族協會的900位會員。協會幫銀髮族把日子排得很豐富,12月的安排是這樣的:週一、樂活講座;週二、電影沙龍;週五、快樂鐵馬行。除了固定的活動之外,還有七個場次親山健行,從忘憂谷、筆架山一直玩到新店碧潭。真是歡樂無比!
一天下午舉行會員大會,晚上有表演活動,晚餐提供免費便當,當天溫度只有攝氏13度,大會估算頂多來400人,沒想到500多人到場,便當都不夠吃。晚上表演活動有布袋戲、毛巾操,還有佛朗明哥舞,16位平均年齡70歲的阿媽,穿著低胸露背火紅舞衣,手握扇子搖擺起來。台下對著台上跳舞的奶奶大喊:「阿嬤、阿嬤」聲,此起彼落。
「老人就是要有活力,」幾位幹部開心的在台下擊掌。銀髮族協會立意良善,不僅提供平台給退休人士參與,也積極代表他們與政府溝通長期照顧等權利。然而,就是比較少安排銀髮族做點對社會仍有貢獻的志工等工作。在他們的觀念裡,老人休閒快樂似乎比較重要。
以上三個故事,分別代表準退休族、退休前期及高齡人口的處境。他們的處境,彰顯台灣集體對老齡化社會來臨,可能還是不夠重視。
退休是多出來的好日子,只有瘋子才不好好利用
三個故事外,再來看看三組數字:第一組數字,是少子化情形。2010年,台灣的婦女生育率降到0.895,世界最低,這會讓台灣年輕勞動力補充不足。根據經建會最新預估,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歲~64歲)
在2017年將占總人口量的74%,達到史上最高峰,此後一路下滑;至2060年將跌到49%,正式跌破五成關卡。
也就是在2017年,台灣正式從高齡化社會邁向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14%),從2025年「再升一級」,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21%)。
第二組數字,是中高齡勞動參與率的超低水準。根據勞委會資料,台灣45至64歲的勞動參與率,四小龍最低,也遠低於先進國家。以60歲~64歲年齡組來看,台灣勞參率只有32%,低於韓國(56%)、日本(61%)、美國(55%),但稍高於快要破產的義大利(21%)和法國(19%)。
第三組數字,是退休年齡過早。根據勞委會的資料,男性實際退休年齡,韓國、日本、冰島都是70歲,瑞典、美國是66歲,台灣以61歲和快破產的希臘(62歲)、義大利(61歲)列為同一等級,比一般主要國家早五至十年。
三個故事,三組數字,對台灣發出什麼警訊?最糟的狀況是人均GDP停滯。「像日本一樣,」研究高齡社會的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莊朝榮表示,等工作人口開始減少,人均GDP就很難再成長。
「最糟的推估,是台灣經濟發展到人均GDP3萬美元就會停了,」莊朝榮預言,大約再十多年就會發生。日本人均GDP已連續六年在420萬~439萬日圓間徘徊。
另一方面,依賴政府福利支出的人口則大幅增加,可能拖垮財政。歐洲目前幾個財政出問題的國家都是前車之鑑。
公共設施欠缺對高齡人口的體貼
公共設施就更別提了。曾擔任民進黨社福政策顧問的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表示,他曾經和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到公共場合對於高齡人口大多不友善的狀況。
蘇貞昌心有所感的回應,有天他從台北市金華街的院長官邸想推坐輪椅的母親到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沒想到人行道是斜的,他母親帶的心律調節器因傾斜而不規律,因此受到驚嚇。
這一段路讓他理解到,台灣的硬體環境多麼欠缺對高齡人口的體貼。
此外,雖然說台灣還保有儒家敬老尊賢的禮節,例如在捷運上會讓坐,但社會對中高齡人口不同程度的漠視,好像已是集體「不能說的祕密」。
台灣第一家中高齡用品連鎖店「樂齡網」,47歲的總經理張慶光之前在惠普工作,因父親常常買不到各種需要的生活用品,例如專用鞋子、枴杖、便利拖車等,赫然發現中高齡商品市場沒有人經營,因此在2007年創業,剛開始跑遍全台灣也找不到合適的產品來賣。
「我很納悶,台灣不是製造王國嗎?但廠商表示,產品都做外銷,」張慶光初期先拿80多樣商品勉強開張。
第一家店開在台北,大受歡迎,陸續於台南、高雄共開五家店。 「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有600萬,竟沒有專門為這些年齡層的人設計的店,」張慶光說,到現在,「樂齡網」仍然是台灣唯一的一家。
企業歧視中高齡就業,是不能說的祕密 中高齡的就業歧視,則是企業「拒絕承認的祕密」。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指出,2011年12月,104資料庫中有1.2萬筆45歲~54 歲工作者的求職履歷表,三年來成長一倍多。根據「就業歧視法」,104這些資料不會公開求職者的年齡,但企業萬一覺得可以面談,一打電話知道對方年齡,多半就沒有下文。
林萬億教授則認為,目前職場多半是為青壯人口設計,例如標示字太小,未能體貼高齡人口彈性工時等需求。他另外也建議,為了避免排擠年輕人工作機會,應該發展中高齡彈性工作方式,以階梯式調整。
尤其對退休人士口中的「小班生」,工作機會實在應該更開放。退休人士對彼此暱稱:60多歲叫「小班」,70多歲叫「中班」,80多歲叫「大班」。除了政府、社會、企業應該好好面對退休潮,重新設計制度,每一個個人,又何嘗不需要準備好自己?
全民應建立正確退休觀念
建立符合國際與未來思潮的正確退休觀,已經成為一個必要的新公民運動。早在多年前《遠見》專訪英國管理學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時,他就指出:「現在人的一生應該可以活到85歲。65歲退休後幾乎還有整整20年歲月可以用來發展第三段人生。所以必須在前兩段人生中,做好準備面對第三段人生。」
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提到,他的前東家殼牌公司曾告訴他,殼牌大多數的主管在退休後18個月內死亡,因為對他們來說,殼牌的日子結束之後,再也沒有eudaimonia(幸福)。但韓第企圖扭轉這個觀念。
「退休是多出來的好日子,只有瘋子才不好好利用,」他不是鼓勵退休族沉溺於吃喝玩樂,而是應該創造自己,他更從許多退休朋友身上學到,「一旦停止學習,還不如乾脆停止呼吸。」
台灣也有這樣的實踐者。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罹患癌症、大病初癒,退休後決定到花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要用人生最後的剩餘價值,做一點事。
在台灣常看到許多退休人士,終日無所是事者多,除了打打太極拳、爬爬山,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出門無處去,要死沒勇氣,只好活下去,」甚至成為不少退休族調侃自己的順口溜。
日本不少男性退休後,全天在家裡頤指氣使,讓原本白天還享有自由的老婆快抓狂,最後可悲的贏得「大型垃圾」的封號。
嬰兒潮世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在和平盛世裡出生,最富有、最有能力、最健康長壽、也知識水準最高的退休族群。接下來,台灣每年要「誕生」20萬~30萬這樣的族群。
早晚有一天,「來應徵工作的人,每兩個就有一個超過45歲,」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以帶有莎士比亞悲喜劇情調的幽默說:「台灣很快滿街都是中高齡人口,到時候他們成為社會的主流。」 那一天,可能將比你我想像中更早來臨。
不必迷信解毒餐、生機飲食
生活到處充滿毒害汙染,吃的、喝的、用的,幾乎都難逃毒素汙染,長庚腎臟科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是國內最權威的毒物專家,他從日常生活貫徹防毒之道,真的有一套!出生在嘉義朴子的林杰樑,父親經營中藥行,5個兄弟姊妹中有3個醫生。
林杰樑就讀醫學院時罹患腎炎,這場莫名的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幸虧靠洗腎救回來,這場病讓林杰樑決定鑽研腎臟,當了腎臟科醫師,看到很多中毒的人要洗腎,他才進一步研究毒物。對毒物越瞭解,林杰樑越清楚要從生活周遭防毒。關於吃,他非常謹慎,幾乎不外食,由老婆下廚,每天帶便當上班。這一天,他中午帶的便當,就是前一天的晚餐,菜色很簡單!毛豆炒豆皮、半尾煎肉魚、滷肉片一小塊、蔥花煎蛋、水煮綠花椰菜,配上白飯,就是健康營養又便宜的一餐。
早餐則是豆漿、饅頭、麥片、白煮蛋等交替選擇,他不鼓勵吃麵包,因為麵包隱藏了太多油脂,甚至有害人體的反式脂肪。林傑樑認為任何種籽油都不錯,他們家用的則是葡萄籽油,平日烹調盡量水煮、清蒸或微波,減少用油量。如何避免食物的毒素?他說:「我們家只吃當令食物。」絲瓜、高麗菜等,都是林家餐桌上常見的好菜。因為當季盛產的蔬果,價格便宜,且較不會有農藥殘留,青菜買回家,一定先用流動的清水浸泡十五分鐘。水果也要徹底清洗,即使像有皮的橘子、香蕉、龍眼、荔枝,都得先洗過再剝皮,柳丁洗過才能切,比較特別的是棗子、蓮霧,林杰樑都是削掉皮才吃。碰到菜價飆漲時,林杰樑會選擇冷凍蔬菜代替。在食材選擇上,除了吃當令蔬果,林杰樑鼓勵大家多吃當季盛產的小型魚,台灣的鯖魚、花飛魚、四破魚、竹筴魚與秋刀魚都是不錯的選擇。海水魚優於淡水魚,愛吃鮭魚的人,最好擇體型較小的野生鮭,大型深海魚在食物鏈中累積了太多毒素,建議少吃。
至於肉類,他只吃雞胸和雞腿不吃皮,豬肉則選擇有CAS標記的優良肉品。不吃生食、不吃內臟、不吃加工醃漬類食物如香腸、炸雞等,少買進口蔬果、少吃帶殼海鮮,多吃蔬果、一周至少吃兩次魚,是他的飲食原則。他的孩子從小跟著吃清淡飲食,炸雞、漢堡、薯條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人生還有樂趣嗎?林杰樑笑說,生活沒必要過得戰戰兢兢,因為身體有自然的排毒功能,愛吃炸雞、薯條、燒烤的人,一個月吃一次無妨,只要頻率不是太高,身體都可以自然代謝,別怕健康被毒害!
1).避免醃製品、油炸與加工食物。少鹽少糖少油。
2).魚要吃巴掌以下的小型魚,因大魚吃多了小魚,也會在體內累積毒素。盡量吃海魚,不吃魚頭及內臟,每週吃四兩。
3).食物以水煮或清蒸烹調,如此食物不會變質,營養流失最少。
4).盡量避免使用釀造醬油,因為少數醬油公司在釀造過程中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污染。
5).台灣潮濕炎熱,食物容易發黴及產生黃麴毒素,五穀雜糧、麵條、冬粉、中藥需放在冰箱保存,一旦發黴立即丟棄。
6).購買最便宜的當季時蔬,因生長迅速、價格低廉,農人不用也不願多花錢灑農藥。不吃生菜,避免蟲卵細菌寄生。
衛生署與豬農掀起大戰,衛生署更遭豬農潑豬糞、砸臭蛋,雙方戰火一發不可收拾。毒物專家林杰樑不畏激怒當局,直指如吃了五公斤的瘦肉精豬肉,就逼近危險值!開放瘦肉精的政策因此踩了緊急煞車。
近年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儼然成了捍衛「吃的安全」的正義使者,揮舞著「專業知識」的大劍,為民眾健康把關。
身為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吃得很謹慎。他的養生之道說來簡單做來難!少鹽、少糖、油適量,生鮮、當令食物最好,不迷信健康食品或生機飲食,便宜的蔬果吃來健康又愉快。
菜價狂跌農民就不會灑農藥
去年菜價起跌驚人,時為菜金時為菜土,菜貴時,林家就以冷凍蔬菜取代。他可不是受經濟拮据所苦,他說,菜價好時,農民急著搶收,農藥殘留往往來不及消退。
「當菜價狂跌,農民連灑農藥的意願都沒有,正是吃的最安心的時候。豬肉也是一樣,豬肉貴時,提前宰殺的豬隻體內恐有抗生素殘留。」
一條10元四破魚吃得新鮮開心
這個冬天,林家經常吃的是一條10元的四破魚,四破魚屬於最小型的鯖魚,而且魚油含量豐富;花飛魚更是新鮮又好吃;最近跌價至一顆20元的高麗菜,更是林家餐桌最近的常客。
林杰樑說,他絕對不碰發霉的食物,例如豆腐乳、豆瓣醬、福菜、雪裡紅、鹹白魚、金華火腿等,「這些食物真的好可怕!」
以豆瓣醬做湯底的紅燒牛肉麵,林傑樑碰都不碰。他的實驗室曾經檢驗吃紅燒牛肉麵喝湯與不喝湯的分別,結果發現喝紅燒牛肉湯者,體內黃麴毒素遠遠高於不喝湯者。「若愛牛肉麵,還是選清燉的吧!」
肝硬化到肝癌恐是發霉食物作怪
「好多不曾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患,卻出現肝硬化,最後走上肝癌一途,極有可能就是飲食中的發霉食物作怪。臨床上,實在看了太多了!」
為了孩子,林杰樑與太太以身作則,拒絕垃圾食物。他鼓勵孩子多喝豆漿,他說,東方人乳癌較少,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會也比西方人低,這些東方奇蹟多與大豆食品有關,他建議,與其喝牛奶,不如多喝豆漿。
國內早年並無毒物科,林杰樑是腎臟專科醫生,而過去中毒病患均由腎臟科醫師治療,在長庚醫院看了20多年的中毒病患,林杰樑將毒物科做大,從農藥中毒、安眠藥中毒,擴及環境中的毒物、職業中的毒物傷害。
林杰樑的父母都罹患癌症,他在「防癌保健靠自己」自序中寫道:「在短短三年內,令人難以置信的,雙親都罹患癌症,無數的夜晚和白天,妻與我陪著兩位老人家,度過了不知多少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晦暗日子,雖然身為醫師,但為人子對癌症的無力感卻是一種更深沈的『痛』。」
不必迷信流行解毒餐、生機飲食
至於流行的解毒餐、生機飲食,林杰樑說,「提倡排毒餐、解毒餐的人,真是壞透了,人家生病已經夠可憐,還趁火打劫,殺人無數。」癌症病患化療之後抵抗力很差,卻聽信街坊流言,開始吃生機飲食,卻不知道寄生蟲正會趁虛而入;或是糖尿病患狂吃紅蘿蔔,血糖飆至五、六百。在專業的領域裡,林杰樑不斷放砲,他不以為意的笑說,「我大概是不受歡迎人物吧!但這個社會總要有人扮黑臉,開放的社會經過討論,得利者始終是老百姓。」
林杰樑就讀醫學院時罹患腎炎,這場莫名的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幸虧靠洗腎救回來,這場病讓林杰樑決定鑽研腎臟,當了腎臟科醫師,看到很多中毒的人要洗腎,他才進一步研究毒物。對毒物越瞭解,林杰樑越清楚要從生活周遭防毒。關於吃,他非常謹慎,幾乎不外食,由老婆下廚,每天帶便當上班。這一天,他中午帶的便當,就是前一天的晚餐,菜色很簡單!毛豆炒豆皮、半尾煎肉魚、滷肉片一小塊、蔥花煎蛋、水煮綠花椰菜,配上白飯,就是健康營養又便宜的一餐。
早餐則是豆漿、饅頭、麥片、白煮蛋等交替選擇,他不鼓勵吃麵包,因為麵包隱藏了太多油脂,甚至有害人體的反式脂肪。林傑樑認為任何種籽油都不錯,他們家用的則是葡萄籽油,平日烹調盡量水煮、清蒸或微波,減少用油量。如何避免食物的毒素?他說:「我們家只吃當令食物。」絲瓜、高麗菜等,都是林家餐桌上常見的好菜。因為當季盛產的蔬果,價格便宜,且較不會有農藥殘留,青菜買回家,一定先用流動的清水浸泡十五分鐘。水果也要徹底清洗,即使像有皮的橘子、香蕉、龍眼、荔枝,都得先洗過再剝皮,柳丁洗過才能切,比較特別的是棗子、蓮霧,林杰樑都是削掉皮才吃。碰到菜價飆漲時,林杰樑會選擇冷凍蔬菜代替。在食材選擇上,除了吃當令蔬果,林杰樑鼓勵大家多吃當季盛產的小型魚,台灣的鯖魚、花飛魚、四破魚、竹筴魚與秋刀魚都是不錯的選擇。海水魚優於淡水魚,愛吃鮭魚的人,最好擇體型較小的野生鮭,大型深海魚在食物鏈中累積了太多毒素,建議少吃。
至於肉類,他只吃雞胸和雞腿不吃皮,豬肉則選擇有CAS標記的優良肉品。不吃生食、不吃內臟、不吃加工醃漬類食物如香腸、炸雞等,少買進口蔬果、少吃帶殼海鮮,多吃蔬果、一周至少吃兩次魚,是他的飲食原則。他的孩子從小跟著吃清淡飲食,炸雞、漢堡、薯條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人生還有樂趣嗎?林杰樑笑說,生活沒必要過得戰戰兢兢,因為身體有自然的排毒功能,愛吃炸雞、薯條、燒烤的人,一個月吃一次無妨,只要頻率不是太高,身體都可以自然代謝,別怕健康被毒害!
1).避免醃製品、油炸與加工食物。少鹽少糖少油。
2).魚要吃巴掌以下的小型魚,因大魚吃多了小魚,也會在體內累積毒素。盡量吃海魚,不吃魚頭及內臟,每週吃四兩。
3).食物以水煮或清蒸烹調,如此食物不會變質,營養流失最少。
4).盡量避免使用釀造醬油,因為少數醬油公司在釀造過程中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污染。
5).台灣潮濕炎熱,食物容易發黴及產生黃麴毒素,五穀雜糧、麵條、冬粉、中藥需放在冰箱保存,一旦發黴立即丟棄。
6).購買最便宜的當季時蔬,因生長迅速、價格低廉,農人不用也不願多花錢灑農藥。不吃生菜,避免蟲卵細菌寄生。
衛生署與豬農掀起大戰,衛生署更遭豬農潑豬糞、砸臭蛋,雙方戰火一發不可收拾。毒物專家林杰樑不畏激怒當局,直指如吃了五公斤的瘦肉精豬肉,就逼近危險值!開放瘦肉精的政策因此踩了緊急煞車。
近年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儼然成了捍衛「吃的安全」的正義使者,揮舞著「專業知識」的大劍,為民眾健康把關。
身為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吃得很謹慎。他的養生之道說來簡單做來難!少鹽、少糖、油適量,生鮮、當令食物最好,不迷信健康食品或生機飲食,便宜的蔬果吃來健康又愉快。
菜價狂跌農民就不會灑農藥
去年菜價起跌驚人,時為菜金時為菜土,菜貴時,林家就以冷凍蔬菜取代。他可不是受經濟拮据所苦,他說,菜價好時,農民急著搶收,農藥殘留往往來不及消退。
「當菜價狂跌,農民連灑農藥的意願都沒有,正是吃的最安心的時候。豬肉也是一樣,豬肉貴時,提前宰殺的豬隻體內恐有抗生素殘留。」
一條10元四破魚吃得新鮮開心
這個冬天,林家經常吃的是一條10元的四破魚,四破魚屬於最小型的鯖魚,而且魚油含量豐富;花飛魚更是新鮮又好吃;最近跌價至一顆20元的高麗菜,更是林家餐桌最近的常客。
林杰樑說,他絕對不碰發霉的食物,例如豆腐乳、豆瓣醬、福菜、雪裡紅、鹹白魚、金華火腿等,「這些食物真的好可怕!」
以豆瓣醬做湯底的紅燒牛肉麵,林傑樑碰都不碰。他的實驗室曾經檢驗吃紅燒牛肉麵喝湯與不喝湯的分別,結果發現喝紅燒牛肉湯者,體內黃麴毒素遠遠高於不喝湯者。「若愛牛肉麵,還是選清燉的吧!」
肝硬化到肝癌恐是發霉食物作怪
「好多不曾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患,卻出現肝硬化,最後走上肝癌一途,極有可能就是飲食中的發霉食物作怪。臨床上,實在看了太多了!」
為了孩子,林杰樑與太太以身作則,拒絕垃圾食物。他鼓勵孩子多喝豆漿,他說,東方人乳癌較少,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會也比西方人低,這些東方奇蹟多與大豆食品有關,他建議,與其喝牛奶,不如多喝豆漿。
國內早年並無毒物科,林杰樑是腎臟專科醫生,而過去中毒病患均由腎臟科醫師治療,在長庚醫院看了20多年的中毒病患,林杰樑將毒物科做大,從農藥中毒、安眠藥中毒,擴及環境中的毒物、職業中的毒物傷害。
林杰樑的父母都罹患癌症,他在「防癌保健靠自己」自序中寫道:「在短短三年內,令人難以置信的,雙親都罹患癌症,無數的夜晚和白天,妻與我陪著兩位老人家,度過了不知多少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晦暗日子,雖然身為醫師,但為人子對癌症的無力感卻是一種更深沈的『痛』。」
不必迷信流行解毒餐、生機飲食
至於流行的解毒餐、生機飲食,林杰樑說,「提倡排毒餐、解毒餐的人,真是壞透了,人家生病已經夠可憐,還趁火打劫,殺人無數。」癌症病患化療之後抵抗力很差,卻聽信街坊流言,開始吃生機飲食,卻不知道寄生蟲正會趁虛而入;或是糖尿病患狂吃紅蘿蔔,血糖飆至五、六百。在專業的領域裡,林杰樑不斷放砲,他不以為意的笑說,「我大概是不受歡迎人物吧!但這個社會總要有人扮黑臉,開放的社會經過討論,得利者始終是老百姓。」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我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相信前因的,已經記不得。我曾無數次地想象,我的前世到底是什麼,是伶人?是詩客?是繡女?直到有一天,我走進禪林古刹,與佛祖邂逅,才知道我的前世,一定是佛前的一盞油燈。因為當我點燃它的那一刻,就明白此番相遇,是久別的重逢。前世的我,在殿堂潛心修煉,不為成佛,不為修仙,只為今生可以幻化為人,也學山林裏的千年白狐,和某位書生或者凡夫結一段塵緣。
佛說,五百年的修煉,才換來今生的擦肩。每一天,我都與許多路人匆匆擦肩;每一天,我都與眾生結下不解的宿緣。我知道,只需憑借一朵微笑,一個回眸,就可以找到那個和我緣定三生的人。我是有幸的,有幸在今生可以用如流的筆墨,寫下曆代高僧禪意的故事,無須濃墨重彩去描摹,只是輕描淡寫地訴說。我相信他們的魂靈,會在寧靜的夜晚,踱步來到我的窗前,只是遲遲不肯驚擾我的塵夢。
也曾去寒山尋訪僧蹤,也曾去佛國求取心經,也曾採折一枝蓮荷,並暗自認定它是我前世相思過的那一朵。小的時候,我以為佛是無情的,出家的人要離塵隔世,了卻一切情緣。後來才恍然,佛是深情的,他把情感給了眾生,把淡漠留給了自己。許多高僧,雖然可以參悟命運的玄機,卻也不能更改已經編排好的宿命。他們和我們一樣,要不斷地經受轉世輪回,只為終有一天,可以達到涅槃的境界。而耽於凡塵的你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乘一葉蘭舟,放逐到蓮開的彼岸。
所謂從善如流,就是這般,我今天的去路,也許就是你明日的歸途。有一天如果我們在奈何橋上相逢,請一定不要忘記,曾經在紅塵共有的那一段蒼綠流年;不要忘記,曾經相伴跪蒲,在佛前許下的那段靈山舊盟。多少姹紫嫣紅,都被菲薄的光陰給無端辜負;多少賞心樂事,都被莫名地關在尋常院落裏。既然留不住青春,錯過了昨天的那枝花,又怎能再錯過今朝的這壺茶。
我深信,我和這些高僧,生生世世都有著不能割舍的緣分。我就像輪回道裏一縷飄逸的遊魂,在他們參禪悟道的故事裏,修一段菩提的光陰。我的世界,從此簡單而寧靜,淡淡的荷香,淹沒我對凡塵最後一點渴望。一次次看著他們飄然遠去的背影,我沒有站在原地守望,驀然轉身,以為走過幾世,未來的歲月還是那么漫長。我在佛慈悲清澈的眼神裏,看見經年如水的約定,看見不可回避的脈脈深情。
我是這樣的無意,在一扇半開半掩的軒窗下,讓禪意的文字,盛開在許多個寧靜的夜裏。不是為了給某個故事,埋下深沉的伏筆,只為了在眾生的心底,栽種一株菩提。請相信,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許我是你前世一直無法破解的棋局,你是我今生永遠不能猜透的謎底。
白落梅
佛說,五百年的修煉,才換來今生的擦肩。每一天,我都與許多路人匆匆擦肩;每一天,我都與眾生結下不解的宿緣。我知道,只需憑借一朵微笑,一個回眸,就可以找到那個和我緣定三生的人。我是有幸的,有幸在今生可以用如流的筆墨,寫下曆代高僧禪意的故事,無須濃墨重彩去描摹,只是輕描淡寫地訴說。我相信他們的魂靈,會在寧靜的夜晚,踱步來到我的窗前,只是遲遲不肯驚擾我的塵夢。
也曾去寒山尋訪僧蹤,也曾去佛國求取心經,也曾採折一枝蓮荷,並暗自認定它是我前世相思過的那一朵。小的時候,我以為佛是無情的,出家的人要離塵隔世,了卻一切情緣。後來才恍然,佛是深情的,他把情感給了眾生,把淡漠留給了自己。許多高僧,雖然可以參悟命運的玄機,卻也不能更改已經編排好的宿命。他們和我們一樣,要不斷地經受轉世輪回,只為終有一天,可以達到涅槃的境界。而耽於凡塵的你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乘一葉蘭舟,放逐到蓮開的彼岸。
所謂從善如流,就是這般,我今天的去路,也許就是你明日的歸途。有一天如果我們在奈何橋上相逢,請一定不要忘記,曾經在紅塵共有的那一段蒼綠流年;不要忘記,曾經相伴跪蒲,在佛前許下的那段靈山舊盟。多少姹紫嫣紅,都被菲薄的光陰給無端辜負;多少賞心樂事,都被莫名地關在尋常院落裏。既然留不住青春,錯過了昨天的那枝花,又怎能再錯過今朝的這壺茶。
我深信,我和這些高僧,生生世世都有著不能割舍的緣分。我就像輪回道裏一縷飄逸的遊魂,在他們參禪悟道的故事裏,修一段菩提的光陰。我的世界,從此簡單而寧靜,淡淡的荷香,淹沒我對凡塵最後一點渴望。一次次看著他們飄然遠去的背影,我沒有站在原地守望,驀然轉身,以為走過幾世,未來的歲月還是那么漫長。我在佛慈悲清澈的眼神裏,看見經年如水的約定,看見不可回避的脈脈深情。
我是這樣的無意,在一扇半開半掩的軒窗下,讓禪意的文字,盛開在許多個寧靜的夜裏。不是為了給某個故事,埋下深沉的伏筆,只為了在眾生的心底,栽種一株菩提。請相信,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許我是你前世一直無法破解的棋局,你是我今生永遠不能猜透的謎底。
白落梅
3/26/2012
戀戀風塵
那天黃昏 開始飄起了白雪
憂傷開滿山岡 等青春散場
午夜的電影 寫滿古老的戀情
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
走吧女孩 去看紅色的晚霞
帶上我的戀歌 你迎風吟唱
露水掛在髮稍 結滿透明的惆悵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當歲月和美麗已成風塵中的嘆息
你感傷的眼裡 有舊時淚滴
相信愛的年紀 沒能唱給你的歌曲
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
相信愛的年紀 沒能唱給你的歌曲
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
http://youtu.be/h0ttO9eeGmw
憂傷開滿山岡 等青春散場
午夜的電影 寫滿古老的戀情
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
走吧女孩 去看紅色的晚霞
帶上我的戀歌 你迎風吟唱
露水掛在髮稍 結滿透明的惆悵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當歲月和美麗已成風塵中的嘆息
你感傷的眼裡 有舊時淚滴
相信愛的年紀 沒能唱給你的歌曲
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
相信愛的年紀 沒能唱給你的歌曲
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
http://youtu.be/h0ttO9eeGmw
3/25/2012
見與不見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西藏詩人 / 倉央嘉措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西藏詩人 / 倉央嘉措
西藏詩人倉央嘉措詩選
倉央嘉措與佛的對話
我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能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能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能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能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綻放直覺力
你有過不經意想起某人,卻在幾分鐘後接到其電話的經驗嗎?又或者是在別人尚未開口前就知道他要說什麼?還是身體出現特別的感覺,或做了某個情境特別鮮明的夢境?類似這些心電感應或預感,就是我們說的第六感,也就是直覺。
直覺,常提供我們一些訊息,在事情尚未顯現時,便有預感發生,這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通靈頻道,可以開啟高層次自我和意識上的自我之間的通道,因而讓人在實際的語言和行動尚未發生之前,便先行經驗到他人的思想能量。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這種能力,只是不曉得自己具有這種天賦,認為可能是天賦異稟者才會有的能力。身體就如同天線一般,可以傳導及擴大能量的強度,我們天生都有接收力,可以隨己意將它們打開或關上。一個人與高層次自我的連繫愈頻繁,每一個頻道就會琢磨得愈清晰。這本書就是告訴你,透過實際案例、演練及應用技巧,如何開啟這個頻道,逐步召喚出你的通靈能力。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提供了天堂與我們溝通的機會,即使是所看的電影、所閱讀的書、與旁人之間的對話,都對我們的問題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解答,只要你的觀察力夠敏銳,你就可以與你的內在直覺相遇。這是一趟冒險之旅,無窮的生命與智慧正在前方,只要願意啟程,就一定會豐收無限。
直覺,常提供我們一些訊息,在事情尚未顯現時,便有預感發生,這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通靈頻道,可以開啟高層次自我和意識上的自我之間的通道,因而讓人在實際的語言和行動尚未發生之前,便先行經驗到他人的思想能量。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這種能力,只是不曉得自己具有這種天賦,認為可能是天賦異稟者才會有的能力。身體就如同天線一般,可以傳導及擴大能量的強度,我們天生都有接收力,可以隨己意將它們打開或關上。一個人與高層次自我的連繫愈頻繁,每一個頻道就會琢磨得愈清晰。這本書就是告訴你,透過實際案例、演練及應用技巧,如何開啟這個頻道,逐步召喚出你的通靈能力。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提供了天堂與我們溝通的機會,即使是所看的電影、所閱讀的書、與旁人之間的對話,都對我們的問題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解答,只要你的觀察力夠敏銳,你就可以與你的內在直覺相遇。這是一趟冒險之旅,無窮的生命與智慧正在前方,只要願意啟程,就一定會豐收無限。
50種尊重生命的態度
1、為愛而生:
只有愛,能使世界轉得更圓;只有愛,能創造奇蹟。能夠看見別人的好,就會提升自己的好;能夠說出別人的好,就會強化對方與自己要更好。愛是一切的原動力。
2、做自己的心靈捕手:
把實現自己生命第一優先考慮,善待內在的小孩,給他勇氣、信心和生命,想念自己,做你自己,寬恕自己,對自己負責,善用感覺,熱情行動,活出真正的自己。
3、簡單生活: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那麼多,多出來的任何一樣東西對別人都有用,將它送出去,或是捐出去義賣,讓真正需要的人善用,簡單生活慣之後,生命自然不再累贅。
4、擁抱別人,讓人擁抱:
擁抱是一件完美的禮物,老少咸宜,而且拿它給別人交換,沒有人會放棄的。練習用擁抱代替說話,表達內心最深刻的感受,即時的擁抱能傳送安慰與支持,傳遞生命活力。擁抱療效:續命,每天四抱;保養,每天八抱;除病,每天十二抱
5、家庭優先:
和樂家庭最高指導原則:日常體貼,遇事幽默。家庭關係是你這輩子最有意義的投資。試著每天用十五分鐘,和配偶、孩子,甚至寵物,共同分享回憶、經驗、想法、夢想和創意。
6、別為小事抓狂:
你為什麼生氣?塞車、買票插隊、同事爭執、服務生態度惡劣……生氣之前,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生氣的情況,例如:虐待兒童、人民遭受飢餓之苦、戰爭……相較之下,就可以知道這些事是多不值得生氣。將怒氣轉向值得生氣的事上,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這些情況做什麼。
7、找尋老友:
愛情常來來去去,朋友總是越陳越香。曾經同甘共苦的朋友是上帝給的禮讚,花點時間列出老朋友清單,撥個電話聊聊或訪友,尋回那曾有的感動與契合。
8、創意生活家:
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腐蝕生命的熱力,試著吃半飽、花一半,使用比平時少一半的源。試試看即使有樣東西不夠用了,是否能夠找到替代品,既可以發揮創意,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9、練習冒險:
無數的第一次造就了你,生命就像一輛十段變速的單車,大部分的人只用到低速檔。你應該嘗試新事物,先從小冒險做起,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不忘讚美自己的勇氣。
10、說謝謝你:
一日平安,一日感謝。培養強烈的感恩心,每天至少謝謝一個人,告訴他們你喜歡、仰慕或欣賞他的地方。
11、別對你的人生說沒空:
日常生活需要良性循環,人生只有一次,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每個月定出一天可以徹底休息,放自己一天假。
12、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一定只在學生時代,學習是更好生活的開始。無論是選一門不算學分的課,還是向同事學習某些嗜好或興趣,甚至邊開車邊學習隨身攜帶書籍,試著從不同方向找出興趣,生命會更開闊。
13、奉獻給予:
奉獻能讓你花小錢擁有極大快樂,助人度難關的方式很多,給予食物、衣物、工作、金錢、時間,你可以由簡單的方式開始,比如捐出收入的5%,仔細考慮哪些是真正需要你幫助的人,把有限的錢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最能產生無限的功效。
14、與敵人和好:
抱持寬容態度,以傾聽來代替爭吵,讓自己變得更溫柔與仁慈。不要把問題過度放大,試著問自己:一年後,我還會在意這件事嗎?
15、活出健康的人生:
分析自己的飲食習慣,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讓營養更均衡。每週至少三次運動,持之以恆,至少上一次恢復精力的課程(如瑜珈或太極)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16、讓快樂貼身相隨:
快樂的人會微笑或哼唱,甚至吹口哨有快樂的想法,你就會飛起來。專注地想快樂的事,讓自己產生向上飛躍的力量。日積月累,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
17、年輕不老心:
忘記身份證上的年齡,找出自己覺得重要的,以及會讓自己心跳加速的事物,讓這些點點滴滴充滿生活,就能讓自己的心態變年輕。
18、磨亮想像力:
要更有創意,就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比如重看一本最喜歡的童書,學習小孩子的思考式;或者讀一首詩,在心裡想像它的意境;一邊聽廣播的古典音樂、爵士樂或世界音樂,一邊想像音樂所傳達的景致……都可以提升想像力。
19、笑紋比皺紋重要:
兒童平均一天笑500次,成人只笑15次,任何小事都可以讓小孩樂不可支,鼓勵自己在笑聲中享受人生。
20、救救地球:
減少物品使用量,減少用水,減少用紙,減少開車,減少包裝,少用清潔劑,避免用過即丟,減少用量,重複使用,環保回收,自然就在你心中。
21、救一個生命:
找尋失蹤兒、受虐兒,施捨金錢或付出時間、體力、可以改變別人的生命,個人視野也會因瞭解另一層面的生活而提升,更可以為這些孩子帶來希望與遠景。
找尋失蹤兒、受虐兒,施捨金錢或付出時間、體力、可以改變別人的生命,個人視野也會因瞭解另一層面的生活而提升,更可以為這些孩子帶來希望與遠景。
22、試試雙手的力量:
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藝術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每做一件事,記得多加些巧思,在每件所做的事情上,發揮報告才能,加入你自己親自動手做,享受四肢勞動的樂趣,即使是簡單的維修工作都是原創的藝術品。
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藝術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每做一件事,記得多加些巧思,在每件所做的事情上,發揮報告才能,加入你自己親自動手做,享受四肢勞動的樂趣,即使是簡單的維修工作都是原創的藝術品。
23、記得多玩玩:
利用余遐時間享受遊玩的樂趣,重新學習遊樂技巧,徹底享受自由的快樂。
利用余遐時間享受遊玩的樂趣,重新學習遊樂技巧,徹底享受自由的快樂。
24、三人行必有我師:
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聯繫,增加從他人身上獲得情報的機會。同時擁有會批評的朋友,因為對方擁有你缺乏的部分,學習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忽略瑣碎的批評。
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聯繫,增加從他人身上獲得情報的機會。同時擁有會批評的朋友,因為對方擁有你缺乏的部分,學習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忽略瑣碎的批評。
25、適當的自私:
你有權主導自己的生活,你有全權對別人的要求說不,你有權對批評你或貶低你的人表示意見,你有權和別人分享你的感情,收加生活控制權。
你有權主導自己的生活,你有全權對別人的要求說不,你有權對批評你或貶低你的人表示意見,你有權和別人分享你的感情,收加生活控制權。
26、分享:
不論是分享閱讀心得或是生活偶得,讓東家長西家短的無聊變成豐富彼此生命的啟發。經由感受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賦予生命全新的刺激與成長,世界將轉得更好。
不論是分享閱讀心得或是生活偶得,讓東家長西家短的無聊變成豐富彼此生命的啟發。經由感受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賦予生命全新的刺激與成長,世界將轉得更好。
27、重回孩提時代:
拋開一些已養成的大人行為或習慣,不要剝奪與天俱來的純真特質,與小孩相處(擔任孩子的課外營老師、自願當兒童球隊教練);重讀一些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可以回憶小時候的情景,看看舊時留下的物品,如成績單、勞作或禮物;到念過的小學走一遍,發現自己曾發生過的事或當時的夢想。
拋開一些已養成的大人行為或習慣,不要剝奪與天俱來的純真特質,與小孩相處(擔任孩子的課外營老師、自願當兒童球隊教練);重讀一些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可以回憶小時候的情景,看看舊時留下的物品,如成績單、勞作或禮物;到念過的小學走一遍,發現自己曾發生過的事或當時的夢想。
28、向自然學習:
自然中蘊含生活哲學,是生命的指示燈,能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定位與熱情所在。從四季的替換,我們學會從悲傷中復元,因為生命是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而自然的多樣化風貌,都我們學會拒絕大眾壓力,教我們學會表達真實的自我。
自然中蘊含生活哲學,是生命的指示燈,能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定位與熱情所在。從四季的替換,我們學會從悲傷中復元,因為生命是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而自然的多樣化風貌,都我們學會拒絕大眾壓力,教我們學會表達真實的自我。
29、心靈慢跑:
心靈激勵可以預防精神疾病,讓心靈保持思考,也會減慢老化的速度。編一本夢想書,做做白日夢都是可行的。
心靈激勵可以預防精神疾病,讓心靈保持思考,也會減慢老化的速度。編一本夢想書,做做白日夢都是可行的。
30、活出熱情:
支離破碎的靈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對生活的興趣應高於購物,用最小的時間工作,將大部份的時間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做你想做的,說你想說的,學習享受生活,享受你做的任何事情。
支離破碎的靈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對生活的興趣應高於購物,用最小的時間工作,將大部份的時間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做你想做的,說你想說的,學習享受生活,享受你做的任何事情。
31、可以不完美:
每個人天生不同,接受自己,也同樣接受別人,用慈悲心訓練自己愛缺憾中美麗的事物。
每個人天生不同,接受自己,也同樣接受別人,用慈悲心訓練自己愛缺憾中美麗的事物。
32、勇闖生命難關:
有人為工作而生活,有人因夢想而生活,有人因為要找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而繼續生活,生是上天賦予的權利,活則要靠自我的智慧與勇氣。
有人為工作而生活,有人因夢想而生活,有人因為要找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而繼續生活,生是上天賦予的權利,活則要靠自我的智慧與勇氣。
33、打開地圖去旅行:
到任何你有興趣或好奇的城市旅行。旅行,潛藏著一份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渴求,在旅行中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收穫,變得不容易害怕,遇到問題時較能從容應付,知道自己離農在外時最想念、牽掛的是什麼,最可有可無的是什麼。
到任何你有興趣或好奇的城市旅行。旅行,潛藏著一份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渴求,在旅行中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收穫,變得不容易害怕,遇到問題時較能從容應付,知道自己離農在外時最想念、牽掛的是什麼,最可有可無的是什麼。
34、簡單乾淨就是品味:
不論是掃地抹桌子,晾衣服曬被單,都能特別仔細,特別用心,讓延長使用年限的心,取代用過即丟的習慣;用全新的戀舊心情,與日常生活建立恆久感情。用材質好、式樣大方的傢具取代三五年就必須汰換的三夾板;用設計簡單、質地宜人,可以一穿再穿取代追求流行的穿衣風格。
不論是掃地抹桌子,晾衣服曬被單,都能特別仔細,特別用心,讓延長使用年限的心,取代用過即丟的習慣;用全新的戀舊心情,與日常生活建立恆久感情。用材質好、式樣大方的傢具取代三五年就必須汰換的三夾板;用設計簡單、質地宜人,可以一穿再穿取代追求流行的穿衣風格。
35、在家做義工:
慈善事業可以先從家裡做起,可以先把服務心用在家裡,把家裡整理好,花些時間和家人相處,為別人做些事可以讓生活更添樂趣與價值,也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成就。
慈善事業可以先從家裡做起,可以先把服務心用在家裡,把家裡整理好,花些時間和家人相處,為別人做些事可以讓生活更添樂趣與價值,也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成就。
36、再試一下:
人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怕壓力,當你相信自己能、而能面對事情時,這已是一個好的開端,一切的多慮都將消失,你終會發現:事情並不棘手難辦,別人能、當然,你也能。
人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怕壓力,當你相信自己能、而能面對事情時,這已是一個好的開端,一切的多慮都將消失,你終會發現:事情並不棘手難辦,別人能、當然,你也能。
37、命運操之在我:
一塊錢、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點知識、一些方便、一個笑容,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塊錢、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點知識、一些方便、一個笑容,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38、生命的財富:
時間就是財富,但是時間的意義在於(運用),而非(節省)。好好運用上天給予每個人的同等財富。
39、為生命加油:
你此生最大恐懼是什麼?最擔心最害怕的是什麼?是害怕應該表達的心意來不及表達?這是害怕心願不能實現?把今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知道此生擔優會常在,恐懼就已不中懼。
你此生最大恐懼是什麼?最擔心最害怕的是什麼?是害怕應該表達的心意來不及表達?這是害怕心願不能實現?把今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知道此生擔優會常在,恐懼就已不中懼。
40、多為別人想一想:
愛有多深,包容與體諒就有多深,敢愛的人才敢去包容和體諒他所愛的人。做個善於體諒的人,多給對方時間與空間,做個有智慧與愛心的人。
愛有多深,包容與體諒就有多深,敢愛的人才敢去包容和體諒他所愛的人。做個善於體諒的人,多給對方時間與空間,做個有智慧與愛心的人。
41、隨時等著被利用:
讓服務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用生命服務、肯定自己。
讓服務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用生命服務、肯定自己。
42、化不幸為助力:
自己是態度的主宰,而態度決定未來,從跌倒中站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每種不幸都蘊含同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自己是態度的主宰,而態度決定未來,從跌倒中站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每種不幸都蘊含同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43、優點轟炸:
每個人都有優點,但習慣看別人缺點,試著做好話連篇、用心說好話的人,勇於表白,要去掉別人身上的刺,最好的方法是拍拍他的背。
每個人都有優點,但習慣看別人缺點,試著做好話連篇、用心說好話的人,勇於表白,要去掉別人身上的刺,最好的方法是拍拍他的背。
44、和自己賽跑:
學習和自己比,忘記曾經擁有的分數,現在要關注的是,如何讓今天過得比昨天好,用心去發現,能看到生命更寬廣的藍天。
學習和自己比,忘記曾經擁有的分數,現在要關注的是,如何讓今天過得比昨天好,用心去發現,能看到生命更寬廣的藍天。
45、換個角度,心中一片天:
別人也許是對的,不要讓自己受執著的困惑,便能瞭解萬物,欣賞及認同世間一切。
別人也許是對的,不要讓自己受執著的困惑,便能瞭解萬物,欣賞及認同世間一切。
46、樂觀:
處於痛苦時,最有效的事物就是樂觀。凡事往好處想,樂觀的人可以發明飛機,悲觀的人就只能發明降落傘。
處於痛苦時,最有效的事物就是樂觀。凡事往好處想,樂觀的人可以發明飛機,悲觀的人就只能發明降落傘。
47、真心聆聽:
通往內心深處的是耳朵,專心聆聽並適當回應,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鼓舞。
通往內心深處的是耳朵,專心聆聽並適當回應,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鼓舞。
48、好奇心不打烊:
世界上只有愚人,沒有愚問。對所有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好奇是所有人類文明進步的開始。
世界上只有愚人,沒有愚問。對所有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好奇是所有人類文明進步的開始。
49、情緒急轉彎:
事情沒有變,變的是你的觀念。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情緒,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事情沒有變,變的是你的觀念。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情緒,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50、我真的很不錯:
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凡人也有超人力量,成功在於喚醒心中的巨人,開發自己的寶藏。
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凡人也有超人力量,成功在於喚醒心中的巨人,開發自己的寶藏。
解夢,就是自我療癒的開始
我們的內心很清楚,夢一定在訴說什麼,特別是「重複的夢」,類似的情結每晚一再出現,夢一定有很重要的事要告訴我們。沒錯,重複的夢指出了生活上的重複狀況,而且以負面情境居多;我們重蹈覆轍,或者工作、感情、私人生活卡住,進退不得。
了解自己的夢,其實意謂著,了解為什麼在特定的時空中過著某種生活;簡單說,透過夢,我們更了解自己,一個了解自己的人,可以用新視界走出生活泥淖,追求更快樂、更完整的生活。而這就是解夢的力量,我們因為更了解自己,療癒因此而啟動。
了解自己的夢,其實意謂著,了解為什麼在特定的時空中過著某種生活;簡單說,透過夢,我們更了解自己,一個了解自己的人,可以用新視界走出生活泥淖,追求更快樂、更完整的生活。而這就是解夢的力量,我們因為更了解自己,療癒因此而啟動。
貧民窟裡的領導:德蕾莎修女的管理智慧
你或許知道,德蕾莎修女立志服務「窮人中的窮人」,她跨出修道院的高牆,深入加爾各答貧民窟,成立「垂死之家」,陪伴成千上萬被遺棄路旁的臨終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但你可能不知道,她面對的挑戰有多麼艱鉅:
.擴展修會到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個國家
.募集運用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管理四千名員工、一百多萬名志工。
一個從未上過管理課程的修女,如何做到?
當整個體制都反對你的目標,該如何說服與改變環境?
只要目的正當,在財務上就可以不擇手段嗎?
對自己的目標感到懷疑時該怎麼辦?
.簡單而強烈的願景
.為道德立下準則
.做好準備再啟動
.不斷自我質疑
.重視紀律
.用對方了解的語言溝通
.關懷最卑微的人
.運用沉默的力量
改變自己,朝目標邁進,就從實踐這八個原則開始。
從馬其頓到加爾各答,
德蕾莎修女用八個簡單而深遠的原則,
領導全球最大的組織。
一個36歲的女子,加上12個志同道合的伙伴,
建立起擴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有100多萬名成員,
運用數十億美元資金,史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是可口可樂嗎?是ZARA嗎?還是迪士尼?
都不是。
這是仁愛修會,由德蕾莎修女一手創立。
她沒有讀過MBA,也沒有龐大資金和訓練精良的公關團隊,
卻能成為全球最成功的「CEO」之一。
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八個出乎你意料之外的簡單原則,
讓你有效管理一個龐大組織、一個專案,甚至是你每一天的生活。
你不必是聖人,也可以成為傑出的領導人。
.擴展修會到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個國家
.募集運用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管理四千名員工、一百多萬名志工。
一個從未上過管理課程的修女,如何做到?
當整個體制都反對你的目標,該如何說服與改變環境?
只要目的正當,在財務上就可以不擇手段嗎?
對自己的目標感到懷疑時該怎麼辦?
.簡單而強烈的願景
.為道德立下準則
.做好準備再啟動
.不斷自我質疑
.重視紀律
.用對方了解的語言溝通
.關懷最卑微的人
.運用沉默的力量
改變自己,朝目標邁進,就從實踐這八個原則開始。
從馬其頓到加爾各答,
德蕾莎修女用八個簡單而深遠的原則,
領導全球最大的組織。
一個36歲的女子,加上12個志同道合的伙伴,
建立起擴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有100多萬名成員,
運用數十億美元資金,史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是可口可樂嗎?是ZARA嗎?還是迪士尼?
都不是。
這是仁愛修會,由德蕾莎修女一手創立。
她沒有讀過MBA,也沒有龐大資金和訓練精良的公關團隊,
卻能成為全球最成功的「CEO」之一。
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八個出乎你意料之外的簡單原則,
讓你有效管理一個龐大組織、一個專案,甚至是你每一天的生活。
你不必是聖人,也可以成為傑出的領導人。
不管老闆說什麼,先舉手就對了 / 朝倉千惠子(Asakura Chieko)
● 不要問「為什麼」,請先想想看「該怎麼做才對」
● 人生沒有毫無意義的事,遠路就是捷徑
● 你的敵人就是「昨天的自己」
● 對於別人所說的話,不要問「是誰說的」,重要的是「說了什麼」
● 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更應該增加碰面的次數
● 交流宜著重在次數的多寡,而非時間的長短
● 從「YES」開始切入工作,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 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幫助別人成長
● 只付出努力僅能達到最低層次,專業人士則是志在追求績效成果
● 不間斷地努力,直到達到一百分
● 人生沒有毫無意義的事,遠路就是捷徑
● 你的敵人就是「昨天的自己」
● 對於別人所說的話,不要問「是誰說的」,重要的是「說了什麼」
● 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更應該增加碰面的次數
● 交流宜著重在次數的多寡,而非時間的長短
● 從「YES」開始切入工作,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 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幫助別人成長
● 只付出努力僅能達到最低層次,專業人士則是志在追求績效成果
● 不間斷地努力,直到達到一百分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
麥可‧艾斯伯格 (Michael Ellsberg)畢業於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主修國際關係。現從事擅長、但與所學無關的文案寫作,過著年收入倍數成長的生活。在受到妻子自學旅程的啟發後,耗費兩年的時間,向各行各業沒有大學文憑但最頂尖的成功人士請益,將之歸納成本書的成功七式,並且被時代雜誌譽為「對高等教育的譴責」。經常於富比士網站(Forbes.com)發表與創業精神、職涯發展及教育相關的部落格文章。
成功技巧第一式 讓你的工作變得意義非凡
我要和你分享一個非常具體的計畫,教你掙脫按照社會預先設定的劇本,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夢想,創造改變,讓工作變得意義非凡;與此同時,也減少你沒有遵循社會期待,而導致最後一貧如洗的機率。這項計畫稱之為「生財藝術」。
成功技巧第二式 建立世界級的人脈
在投資個人的人力資本上,正規的學校教育是一個缺乏說服力的形式。真正的人力資本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獲得來自市場或自身對生命感到滿足的回報。你必須與有影響力的導師為友,從中獲得行銷和銷售、創業和經營的技巧。
成功技巧第三式 無師自通變行銷大師
行銷的目的在於「立刻」把東西賣出去。我推薦多數的小型企業「直效行銷法」:站在潛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用最大的誠信幫助客戶釐清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專心和他們談那件事,不要去談你想賣什麼,他們對你想賣什麼根本沒興趣。
成功技巧第四式 無師自通變業務高手
將「何必學業務」心態徹底消滅,因為,不管你的人生在忙什麼,你都必須賣東西。有效的銷售,不是講一口漂亮的話術,而是問很多問題,正確的問題,然後傾聽客戶的聲音;讓客戶講愈多,他們就愈有可能想跟你做生意。
成功技巧第五式 一手打理搶錢力
你必須把時間和金錢投資在自己的搶錢力,一個一手打理自己的教育與成功的策略。首先,找出具體的人生目標,並且投入你有能力投資的教育訓練。接著投資你的人脈網絡,然後用這些投資增加的收入,去投資更多的搶錢力。
成功技巧第六式 建立自己的品牌
你的個人品牌,就是當別人聽到你名字時,腦中浮現的事情。公司和關鍵字會消失,只有用你名字的個人品牌會一輩子跟著你。你得藉由在真實世界做出成績的方式經營品牌,確認自己一直在做的正面的事情,已在Google留下軌跡。
成功技巧第七式 編織創業人生
成功人士具備創業家心態,不計任何代價去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們專注於貢獻,而非權利;專注於成敗,而非產出;以需要為優先;為了退休而工作;即便沒人交代,也能大膽做出決定;視現狀為虛幻,知道自己可以把目前既有的現狀,修改成自己偏好的現實。
十年前,艾羅德︵Hal Elrod︶應工作需要,在一場激勵大會發表完演說後,載著女友駕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準備返回加州弗雷斯諾︵Fresno︶的家。艾羅德是一名新銳演說家,他剛剛贏得畢生第一次全場起立鼓掌的滿堂彩,為此他感到興奮無比。事實上,他的大獲全勝,讓他激動到想打電話給父母,和他們分享這份喜悅。但是他低頭看了一下錶,已經深夜十一點三十四分,他不想吵醒他們。
選擇你自己的人生故事
這是艾羅德記得兩個禮拜前的最後一件事。艾羅德的車與一輛逆向的卡車正面對撞(雙方時速都是七十英里,肇事前都沒踩煞車),艾羅德的安全氣囊彈開,保護他緩和了第一次的撞擊,但最不幸的還在後面。
艾羅德的福特車失控打轉,最後整個車身和馬路呈一條垂直線,艾羅德的車門朝向迎面而來的車流。跟在艾羅德後面的車,根本來不及煞車,就直接撞上艾羅德的車門。艾羅德的股骨應聲而斷,從大腿突出來;他的骨盆受到追撞車輛和他自己車子中央控制板的夾擊而碎裂;左手肘整塊骨頭斷裂,左臂的橈神經被切斷,左眼骨也全部粉碎,眼球根本整個掉出眼窩;耳朵和肌膚被分割了四分之一英吋;頭蓋骨到後腦勺則被車頂壓到變形,切成一個V字型。
艾羅德是那場車禍中,唯一受到重大傷害的人;那名酒駕者、艾羅德的女友,和所有捲入事故的人皆平安無事。當救護車用救生工具把車頂掀開時,艾羅德頓時鮮血狂噴。原來,他的大腿骨刺穿了一個大洞,是車門的壓力暫時壓住血從體內噴出來,他才能避免嚴重失血。但瞬間的大量出血導致他幾乎死亡,他在某些臨床的定義上,死亡達六分鐘。救護人員施行心肺復甦術,終於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
過了六天,艾羅德在醫院從昏迷中醒來,這中間還有兩度停止心跳。
變故發生時,他年方二十歲。艾羅德在高中的成績差強人意,他曾在紅杉學院(College of the Sequoias)就讀一年,念完大一就跑去做業務,他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並且在一年內就賺進六位數美元的年收。
在他的業務生涯中,有一次,他向一位業務督導學到一個叫做「五分鐘法則」的概念。高中輟學、現在是成功業務經理的督導告訴艾羅德:「你一定會遇到不買帳的客戶,有些人可能會對你出言不遜或取消和你的約會,也會遇到目標無法達成的情形。偶爾沮喪沒關係,但是不要超過五分鐘,你必須靠這個五分鐘法則活下去。不爽、抱怨、發洩,盡情把情緒宣洩出來,不管怎樣都行,但只有五分鐘。時間一到,還老想著此事是沒有好處的。相反地,你要把百分之百的能量,放在你可以掌握的事情。你現在可以做什麼?你要怎樣從那次的經驗中學習與獲益?你要怎樣走下去?」
車禍後兩個禮拜,當他在醫院重新恢復意識和記憶,這個面目全非的艾羅德,想起業務訓練時學到的這個建議和經驗,來幫助自己克服遭逢的打擊。「我很快就有所覺悟,我必須接受事實才行。雖然在覺悟前,我對那次車禍也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不過我一想到五分鐘法則,纏著我的負面感覺,幾乎一夜之間都消失了。」
「有一次,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我的主治醫師請我父母過去。他們對我父母說:『我們非常擔心艾羅德,我們相信他目前處於否認期,這對於遇到如此可怕意外、承受如此嚴重損傷的事故受害者來說,是很常見的,他們會經歷一個否認的階段,這段時期他們沒有辦法面對事實。每次我們看到艾羅德,他總是笑逐顏開,他會講笑話逗我們笑,那不正常,對於經歷像他這種變故的人來說不正常。我們需要你找他談談,坐下來了解他真正的感受,因為只有等到他接受事實和坦然面對,情緒的療癒才會開始。』」
醫生說,艾羅德一輩子將無法再行走。
但是艾羅德後來完全康復了,他寫了一本書《撞出生命的火花!》(Taking Life Head On!)。現在他擔任勵志演說主講人,四處演講為生,和全美各地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分享他的訊息─為自己的挑戰負責,打造你的夢想人生。
沒有人會選擇去經歷艾羅德遭遇的嚴苛考驗,也沒有人希望別人發生這樣的憾事。但是,艾羅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艾羅德從那場差點奪走他生命、把他撞得支離破碎的車禍中,所得到的收穫,或許比一般接受正式教育的人還要多。
我並不是說車禍是好事,但艾羅德選擇把這個極具挑戰的事件,轉變成深刻的正向影響力,終能幫助他的人生漸入佳境。因此,比起一般人被動地按照社會為他們鋪好的既定路線走,艾羅德憑著自己的意志,從這個可怕遭遇獲得的價值,遠遠大得多了。
那場車禍所引發的人生轉折,或許是艾羅德一輩子碰過最正面的事件之一,因為他選擇把它變成正面的力量。
我們無法選擇發生什麼事,但我們可以選擇它的意義,蘊含在那個選擇之中的,是一個巨大的力量。這一章,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談的就是關於那個選擇:選擇成為你自己人生中的積極分子,我們把它稱為「創業家心態」,無論你是創業家、員工,抑或學生,你都可以運用它。
為了退休而工作,別為了保住飯碗而工作
確保自己在職場或事業上,絕對不會往上爬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就是死命抓住梯子的最下一級,彷彿它是你的保命符似的。
要如何成為職場或事業上的領袖?從現有職務退下來,謀求能發揮更大槓桿的職務;然後再淘汰現職,謀求更高槓桿的職務,如此反覆進行。
知名的企管作家川崎(Guy Kawasaki,擁有史丹佛學士和洛杉磯加州大學企管碩士學位),中肯地在《紐約時報》表達了他的看法:「理想的目標,就是淡化你的重要性,還有什麼事情,比公司沒有你也能照常運作更有成就的呢?也就是說你選出優秀的人才、讓他們做好準備、受到激勵。如果高階主管能這麼做,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這個主動放棄職務、讓自己變成可有可無的概念,似乎公然藐視了塞斯‧高汀主張的「關鍵人才」說,或是我在本書廣泛提出的無可取代的員工。事實上,一個不停把自己在組織內槓桿較低的職務變得可有可無和多餘的人,透過良好的招聘、外包、授權、系統化或任何方式,同時不斷尋求更重要的職務和更大的槓桿與領導地位,反而是組織不可或缺的人,這個就是關鍵人才的行動力。
即便沒人交代,也能大膽做出重大決定
本書人物會成功,因為這些人不會眼巴巴等著別人教他們成功,不會眼巴巴等著別人教他們如何為人生做重大決定和發揮重大影響力。還有什麼事情,會比獲得恩准對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力,不必再百般討好和逐一完成社會對你的要求才能展開行動,更膽大妄為的?
法蘭克林對此提出解釋:「假如我在一家零售店工作,沒有獲得任何訓練、工具、授權或預算,而我相信自己有辦法拉抬業績,我只要放手做決定就好了。我不需要老闆交代,我努力要為那家店帶來貢獻和好的成果。我要承擔犯錯的後果,但任何聰明的老闆都看得出來,我的用意是要幫他賺更多錢,很快他就會把我視為不可取代的員工,並準備提拔我。」
「抱著工讀生心態的人,並不想為錯誤的決策負責,於是他們逃避所有做決定的責任。它有部分是基於保護自己的工作,但他們沒搞懂的是,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中,這樣的舉動正好和保住將來飯碗的希望適得其反,因為他們沒有實質的影響力,因此當主管開始考慮裁員時,他們就是第一個捲舖蓋走人的。」
視現狀為虛幻與過渡,而非真實與永久
最後這點可能太形而上了,不過我認為它很重要。
創業家心態有一個主要的特質,就是將你周遭的世界泰半視為虛構。當然,這個世界訂有社會規範,但那些規範通常不具約束力且不合時宜,因此它們經常可以被打破、調整、迴避或單純地略過,來產生好的結果。
我們在本書認識的懷有創業家心態的人物,是帶著韌性、靈活性、柔軟性、彈性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把目前受到認可的「現實」,修改成自己偏好的現實。反之,抱持工讀生心態者,眼中留意和看見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協議、規則、牢不可破的階級和確立的秩序。他們卑躬屈膝及墨守成規,希望只要自己聽命行事和揣摩上意,一切就會萬事太平。
高汀跟我說:「大部分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自己可以選擇不做社會乖乖牌。他們以為,唯命是從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假如你任職於美國任何一家報社,你會發現報業一片死氣沉沉。對於開創新局,他們提出了什麼更好的企業願景?創新力嗎?但諷刺的是,報業從業人員全都認為,只要聽話就能步步高升,這真是荒唐。」
促成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想鼓勵你,當你開始埋首閱讀此書時,不要用那麼死板的角度去看這世界,要多敞開一些心胸,去接納創意的形塑。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告訴世人,「理性的人迎合世界,不理性的人堅持改變世界,因此所有人類的進步,都是不理性的人促成的。」
艾羅德並沒有虛構在車禍中身體被撞到支離破碎的實情,那是一個痛苦、殘忍、逆轉不了的事實,他別無選擇。然而,變故發生之後,艾羅德憑自己的力量幾乎重建了一切,他確實一手編織了自己走過的人生故事。當絕大多數人把那場意外,看成劇烈衝擊自己人生品質的一大挫敗時,艾羅德選擇把它看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生命培養更深刻的關係,成為更堅強的人,甚至實現更崇高的夢想。這是一項幾乎本書受訪的所有人,都很擅長的技巧: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假如你是自傳作者,你會寫出什麼樣的劇本呢?你會不會拒絕當因循苟且的社會規範接受者,勇於在人生中成為一個活躍分子?
沒有保障的最好賭注
每一個不幸出生於巴西里約(Rio)或肯亞奈洛比(Nairobi)貧民窟的人,透過創業家心態,都有機會可以成為百萬富翁,而那些依然困頓的人,只是因為他們抱持工讀生心態嗎?當然不是。那純粹只能說明人生存在著大量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每個人天生的人生際遇本來就大不相同,它會大大牽動一個人的致富機會。然而,我的心裡從來沒有一絲懷疑,不論你生在什麼環境、年代或國家,不管你是富裕或貧窮,採取創業家心態將會給你提升地位的最佳機會,而且也是你成就自己最大夢想的唯一機會。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比方說,認為一個專制的政府會去解救窮人,就如同是在幻想每一個人皆生而平等一樣。
創業家心態,或許是一個沒有保障的賭注,但它絕對是你最好的賭注。
抱持工讀生心態的人,工作或許很有拚勁,但充其量不過是在別人已經替他們造好的路上移動罷了,他們並沒有走出自己的路;他們自己沒有答案,而是等著別人告訴他們答案;他們希望,只要他們取悅在上位者,就會有穩當的一連串好處流向他們。假如遲遲拿不到獎勵,這些人就會抱怨連連,並且因痛苦和怨恨而停頓下來,就像一個沒有拿到媽媽糖果的小孩。
如果你總是在捫心自問,如何能為你的同事以及你面臨的局勢,創造更大、槓桿更高的貢獻;如果你能夠像雷射那樣,專注於你所參與專案的實際結果,而不只是關心你所投入時間及努力帶來的產出;如果你能持續不斷地顧好自己在職場上或團隊的真正需求,而非僅止於做好別人要求你做的事;不論這件事是否屬於你的工作範圍,如果你開始朝向組織內的重大決策靠攏,而非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開始用符合社會實際的方法,變成一個具有更高彈性及伸縮性的勤奮學生,少一點先入為主的想法─假如這些事你統統都能辦到,你還有可能屈居人後嗎?
當然,無論如何,人總有遭逢失敗的機會,但是如果你不像數百萬抱持被動的工讀生心態者,老是拿一份長的和別人都一樣的履歷表、一樣的文憑,選擇儘速向可取代的小螺絲釘靠攏,而是做任何事情皆採取創業家心態,失敗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高汀告訴我:「安全是新的風險,風險是新的安全。你能做的風險最大的事情,就是打安全牌。人們因保守心態而失業的例子多到數不清,那些人全都想去華爾街工作,因為那曾是安全的選擇,只要照指示做就好了,但現在這些人全都丟了頭路。看一下職務名單,你會發現愈來愈多曾被定義為安全的工作,現在其實是充滿風險的。」
抱持工讀生心態者,會刻意以去除人性化的做法參與自己企業的活動,也就是抱持人多才安全的想法,而不願意承擔風險,在自己的工作上採取創業家心態。你以前就聽過「冒頭的釘子挨鎯頭」以及「槍打出頭鳥」這些警語,如今,工作外移潮與職務外包的斷頭台、和裁員縮編與自動化的大鐵槌,反而虎視眈眈等著要對那些不懂得把頭伸出來、挺身而出,以及發揮領導力的人開鍘和迎頭痛擊。
如果你採取創業家心態,你對自己在事業或職場上的影響力,以及自己人生的成就及進展,你會有一份責任感,因為你已經成為自己生命和職場中的積極分子。當你發現自己的人生或周遭環境出問題,你就會趕緊將它修復,你不會等著更高階的人來改善問題。不管有沒有人交代,你自己都會去改善問題。
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一路披荊斬棘;如果由別人當了開路先鋒,那條路便不具開創的價值。如果在路上遇到困難或路障,你會想辦法解決它或繞道前進。必要時你會尋求協助,但是你會承擔找到最佳救援、最佳答案的責任;你不會只是被動地接受任何的救援或答案。你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創造自己的社會和財務地位。
你準備好放手去飛了嗎?
成功技巧第一式 讓你的工作變得意義非凡
我要和你分享一個非常具體的計畫,教你掙脫按照社會預先設定的劇本,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夢想,創造改變,讓工作變得意義非凡;與此同時,也減少你沒有遵循社會期待,而導致最後一貧如洗的機率。這項計畫稱之為「生財藝術」。
成功技巧第二式 建立世界級的人脈
在投資個人的人力資本上,正規的學校教育是一個缺乏說服力的形式。真正的人力資本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獲得來自市場或自身對生命感到滿足的回報。你必須與有影響力的導師為友,從中獲得行銷和銷售、創業和經營的技巧。
成功技巧第三式 無師自通變行銷大師
行銷的目的在於「立刻」把東西賣出去。我推薦多數的小型企業「直效行銷法」:站在潛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用最大的誠信幫助客戶釐清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專心和他們談那件事,不要去談你想賣什麼,他們對你想賣什麼根本沒興趣。
成功技巧第四式 無師自通變業務高手
將「何必學業務」心態徹底消滅,因為,不管你的人生在忙什麼,你都必須賣東西。有效的銷售,不是講一口漂亮的話術,而是問很多問題,正確的問題,然後傾聽客戶的聲音;讓客戶講愈多,他們就愈有可能想跟你做生意。
成功技巧第五式 一手打理搶錢力
你必須把時間和金錢投資在自己的搶錢力,一個一手打理自己的教育與成功的策略。首先,找出具體的人生目標,並且投入你有能力投資的教育訓練。接著投資你的人脈網絡,然後用這些投資增加的收入,去投資更多的搶錢力。
成功技巧第六式 建立自己的品牌
你的個人品牌,就是當別人聽到你名字時,腦中浮現的事情。公司和關鍵字會消失,只有用你名字的個人品牌會一輩子跟著你。你得藉由在真實世界做出成績的方式經營品牌,確認自己一直在做的正面的事情,已在Google留下軌跡。
成功技巧第七式 編織創業人生
成功人士具備創業家心態,不計任何代價去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們專注於貢獻,而非權利;專注於成敗,而非產出;以需要為優先;為了退休而工作;即便沒人交代,也能大膽做出決定;視現狀為虛幻,知道自己可以把目前既有的現狀,修改成自己偏好的現實。
十年前,艾羅德︵Hal Elrod︶應工作需要,在一場激勵大會發表完演說後,載著女友駕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準備返回加州弗雷斯諾︵Fresno︶的家。艾羅德是一名新銳演說家,他剛剛贏得畢生第一次全場起立鼓掌的滿堂彩,為此他感到興奮無比。事實上,他的大獲全勝,讓他激動到想打電話給父母,和他們分享這份喜悅。但是他低頭看了一下錶,已經深夜十一點三十四分,他不想吵醒他們。
選擇你自己的人生故事
這是艾羅德記得兩個禮拜前的最後一件事。艾羅德的車與一輛逆向的卡車正面對撞(雙方時速都是七十英里,肇事前都沒踩煞車),艾羅德的安全氣囊彈開,保護他緩和了第一次的撞擊,但最不幸的還在後面。
艾羅德的福特車失控打轉,最後整個車身和馬路呈一條垂直線,艾羅德的車門朝向迎面而來的車流。跟在艾羅德後面的車,根本來不及煞車,就直接撞上艾羅德的車門。艾羅德的股骨應聲而斷,從大腿突出來;他的骨盆受到追撞車輛和他自己車子中央控制板的夾擊而碎裂;左手肘整塊骨頭斷裂,左臂的橈神經被切斷,左眼骨也全部粉碎,眼球根本整個掉出眼窩;耳朵和肌膚被分割了四分之一英吋;頭蓋骨到後腦勺則被車頂壓到變形,切成一個V字型。
艾羅德是那場車禍中,唯一受到重大傷害的人;那名酒駕者、艾羅德的女友,和所有捲入事故的人皆平安無事。當救護車用救生工具把車頂掀開時,艾羅德頓時鮮血狂噴。原來,他的大腿骨刺穿了一個大洞,是車門的壓力暫時壓住血從體內噴出來,他才能避免嚴重失血。但瞬間的大量出血導致他幾乎死亡,他在某些臨床的定義上,死亡達六分鐘。救護人員施行心肺復甦術,終於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
過了六天,艾羅德在醫院從昏迷中醒來,這中間還有兩度停止心跳。
變故發生時,他年方二十歲。艾羅德在高中的成績差強人意,他曾在紅杉學院(College of the Sequoias)就讀一年,念完大一就跑去做業務,他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並且在一年內就賺進六位數美元的年收。
在他的業務生涯中,有一次,他向一位業務督導學到一個叫做「五分鐘法則」的概念。高中輟學、現在是成功業務經理的督導告訴艾羅德:「你一定會遇到不買帳的客戶,有些人可能會對你出言不遜或取消和你的約會,也會遇到目標無法達成的情形。偶爾沮喪沒關係,但是不要超過五分鐘,你必須靠這個五分鐘法則活下去。不爽、抱怨、發洩,盡情把情緒宣洩出來,不管怎樣都行,但只有五分鐘。時間一到,還老想著此事是沒有好處的。相反地,你要把百分之百的能量,放在你可以掌握的事情。你現在可以做什麼?你要怎樣從那次的經驗中學習與獲益?你要怎樣走下去?」
車禍後兩個禮拜,當他在醫院重新恢復意識和記憶,這個面目全非的艾羅德,想起業務訓練時學到的這個建議和經驗,來幫助自己克服遭逢的打擊。「我很快就有所覺悟,我必須接受事實才行。雖然在覺悟前,我對那次車禍也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不過我一想到五分鐘法則,纏著我的負面感覺,幾乎一夜之間都消失了。」
「有一次,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我的主治醫師請我父母過去。他們對我父母說:『我們非常擔心艾羅德,我們相信他目前處於否認期,這對於遇到如此可怕意外、承受如此嚴重損傷的事故受害者來說,是很常見的,他們會經歷一個否認的階段,這段時期他們沒有辦法面對事實。每次我們看到艾羅德,他總是笑逐顏開,他會講笑話逗我們笑,那不正常,對於經歷像他這種變故的人來說不正常。我們需要你找他談談,坐下來了解他真正的感受,因為只有等到他接受事實和坦然面對,情緒的療癒才會開始。』」
醫生說,艾羅德一輩子將無法再行走。
但是艾羅德後來完全康復了,他寫了一本書《撞出生命的火花!》(Taking Life Head On!)。現在他擔任勵志演說主講人,四處演講為生,和全美各地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分享他的訊息─為自己的挑戰負責,打造你的夢想人生。
沒有人會選擇去經歷艾羅德遭遇的嚴苛考驗,也沒有人希望別人發生這樣的憾事。但是,艾羅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艾羅德從那場差點奪走他生命、把他撞得支離破碎的車禍中,所得到的收穫,或許比一般接受正式教育的人還要多。
我並不是說車禍是好事,但艾羅德選擇把這個極具挑戰的事件,轉變成深刻的正向影響力,終能幫助他的人生漸入佳境。因此,比起一般人被動地按照社會為他們鋪好的既定路線走,艾羅德憑著自己的意志,從這個可怕遭遇獲得的價值,遠遠大得多了。
那場車禍所引發的人生轉折,或許是艾羅德一輩子碰過最正面的事件之一,因為他選擇把它變成正面的力量。
我們無法選擇發生什麼事,但我們可以選擇它的意義,蘊含在那個選擇之中的,是一個巨大的力量。這一章,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談的就是關於那個選擇:選擇成為你自己人生中的積極分子,我們把它稱為「創業家心態」,無論你是創業家、員工,抑或學生,你都可以運用它。
為了退休而工作,別為了保住飯碗而工作
確保自己在職場或事業上,絕對不會往上爬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就是死命抓住梯子的最下一級,彷彿它是你的保命符似的。
要如何成為職場或事業上的領袖?從現有職務退下來,謀求能發揮更大槓桿的職務;然後再淘汰現職,謀求更高槓桿的職務,如此反覆進行。
知名的企管作家川崎(Guy Kawasaki,擁有史丹佛學士和洛杉磯加州大學企管碩士學位),中肯地在《紐約時報》表達了他的看法:「理想的目標,就是淡化你的重要性,還有什麼事情,比公司沒有你也能照常運作更有成就的呢?也就是說你選出優秀的人才、讓他們做好準備、受到激勵。如果高階主管能這麼做,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這個主動放棄職務、讓自己變成可有可無的概念,似乎公然藐視了塞斯‧高汀主張的「關鍵人才」說,或是我在本書廣泛提出的無可取代的員工。事實上,一個不停把自己在組織內槓桿較低的職務變得可有可無和多餘的人,透過良好的招聘、外包、授權、系統化或任何方式,同時不斷尋求更重要的職務和更大的槓桿與領導地位,反而是組織不可或缺的人,這個就是關鍵人才的行動力。
即便沒人交代,也能大膽做出重大決定
本書人物會成功,因為這些人不會眼巴巴等著別人教他們成功,不會眼巴巴等著別人教他們如何為人生做重大決定和發揮重大影響力。還有什麼事情,會比獲得恩准對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力,不必再百般討好和逐一完成社會對你的要求才能展開行動,更膽大妄為的?
法蘭克林對此提出解釋:「假如我在一家零售店工作,沒有獲得任何訓練、工具、授權或預算,而我相信自己有辦法拉抬業績,我只要放手做決定就好了。我不需要老闆交代,我努力要為那家店帶來貢獻和好的成果。我要承擔犯錯的後果,但任何聰明的老闆都看得出來,我的用意是要幫他賺更多錢,很快他就會把我視為不可取代的員工,並準備提拔我。」
「抱著工讀生心態的人,並不想為錯誤的決策負責,於是他們逃避所有做決定的責任。它有部分是基於保護自己的工作,但他們沒搞懂的是,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中,這樣的舉動正好和保住將來飯碗的希望適得其反,因為他們沒有實質的影響力,因此當主管開始考慮裁員時,他們就是第一個捲舖蓋走人的。」
視現狀為虛幻與過渡,而非真實與永久
最後這點可能太形而上了,不過我認為它很重要。
創業家心態有一個主要的特質,就是將你周遭的世界泰半視為虛構。當然,這個世界訂有社會規範,但那些規範通常不具約束力且不合時宜,因此它們經常可以被打破、調整、迴避或單純地略過,來產生好的結果。
我們在本書認識的懷有創業家心態的人物,是帶著韌性、靈活性、柔軟性、彈性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把目前受到認可的「現實」,修改成自己偏好的現實。反之,抱持工讀生心態者,眼中留意和看見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協議、規則、牢不可破的階級和確立的秩序。他們卑躬屈膝及墨守成規,希望只要自己聽命行事和揣摩上意,一切就會萬事太平。
高汀跟我說:「大部分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自己可以選擇不做社會乖乖牌。他們以為,唯命是從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假如你任職於美國任何一家報社,你會發現報業一片死氣沉沉。對於開創新局,他們提出了什麼更好的企業願景?創新力嗎?但諷刺的是,報業從業人員全都認為,只要聽話就能步步高升,這真是荒唐。」
促成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想鼓勵你,當你開始埋首閱讀此書時,不要用那麼死板的角度去看這世界,要多敞開一些心胸,去接納創意的形塑。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告訴世人,「理性的人迎合世界,不理性的人堅持改變世界,因此所有人類的進步,都是不理性的人促成的。」
艾羅德並沒有虛構在車禍中身體被撞到支離破碎的實情,那是一個痛苦、殘忍、逆轉不了的事實,他別無選擇。然而,變故發生之後,艾羅德憑自己的力量幾乎重建了一切,他確實一手編織了自己走過的人生故事。當絕大多數人把那場意外,看成劇烈衝擊自己人生品質的一大挫敗時,艾羅德選擇把它看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生命培養更深刻的關係,成為更堅強的人,甚至實現更崇高的夢想。這是一項幾乎本書受訪的所有人,都很擅長的技巧: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假如你是自傳作者,你會寫出什麼樣的劇本呢?你會不會拒絕當因循苟且的社會規範接受者,勇於在人生中成為一個活躍分子?
沒有保障的最好賭注
每一個不幸出生於巴西里約(Rio)或肯亞奈洛比(Nairobi)貧民窟的人,透過創業家心態,都有機會可以成為百萬富翁,而那些依然困頓的人,只是因為他們抱持工讀生心態嗎?當然不是。那純粹只能說明人生存在著大量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每個人天生的人生際遇本來就大不相同,它會大大牽動一個人的致富機會。然而,我的心裡從來沒有一絲懷疑,不論你生在什麼環境、年代或國家,不管你是富裕或貧窮,採取創業家心態將會給你提升地位的最佳機會,而且也是你成就自己最大夢想的唯一機會。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比方說,認為一個專制的政府會去解救窮人,就如同是在幻想每一個人皆生而平等一樣。
創業家心態,或許是一個沒有保障的賭注,但它絕對是你最好的賭注。
抱持工讀生心態的人,工作或許很有拚勁,但充其量不過是在別人已經替他們造好的路上移動罷了,他們並沒有走出自己的路;他們自己沒有答案,而是等著別人告訴他們答案;他們希望,只要他們取悅在上位者,就會有穩當的一連串好處流向他們。假如遲遲拿不到獎勵,這些人就會抱怨連連,並且因痛苦和怨恨而停頓下來,就像一個沒有拿到媽媽糖果的小孩。
如果你總是在捫心自問,如何能為你的同事以及你面臨的局勢,創造更大、槓桿更高的貢獻;如果你能夠像雷射那樣,專注於你所參與專案的實際結果,而不只是關心你所投入時間及努力帶來的產出;如果你能持續不斷地顧好自己在職場上或團隊的真正需求,而非僅止於做好別人要求你做的事;不論這件事是否屬於你的工作範圍,如果你開始朝向組織內的重大決策靠攏,而非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開始用符合社會實際的方法,變成一個具有更高彈性及伸縮性的勤奮學生,少一點先入為主的想法─假如這些事你統統都能辦到,你還有可能屈居人後嗎?
當然,無論如何,人總有遭逢失敗的機會,但是如果你不像數百萬抱持被動的工讀生心態者,老是拿一份長的和別人都一樣的履歷表、一樣的文憑,選擇儘速向可取代的小螺絲釘靠攏,而是做任何事情皆採取創業家心態,失敗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高汀告訴我:「安全是新的風險,風險是新的安全。你能做的風險最大的事情,就是打安全牌。人們因保守心態而失業的例子多到數不清,那些人全都想去華爾街工作,因為那曾是安全的選擇,只要照指示做就好了,但現在這些人全都丟了頭路。看一下職務名單,你會發現愈來愈多曾被定義為安全的工作,現在其實是充滿風險的。」
抱持工讀生心態者,會刻意以去除人性化的做法參與自己企業的活動,也就是抱持人多才安全的想法,而不願意承擔風險,在自己的工作上採取創業家心態。你以前就聽過「冒頭的釘子挨鎯頭」以及「槍打出頭鳥」這些警語,如今,工作外移潮與職務外包的斷頭台、和裁員縮編與自動化的大鐵槌,反而虎視眈眈等著要對那些不懂得把頭伸出來、挺身而出,以及發揮領導力的人開鍘和迎頭痛擊。
如果你採取創業家心態,你對自己在事業或職場上的影響力,以及自己人生的成就及進展,你會有一份責任感,因為你已經成為自己生命和職場中的積極分子。當你發現自己的人生或周遭環境出問題,你就會趕緊將它修復,你不會等著更高階的人來改善問題。不管有沒有人交代,你自己都會去改善問題。
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一路披荊斬棘;如果由別人當了開路先鋒,那條路便不具開創的價值。如果在路上遇到困難或路障,你會想辦法解決它或繞道前進。必要時你會尋求協助,但是你會承擔找到最佳救援、最佳答案的責任;你不會只是被動地接受任何的救援或答案。你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創造自己的社會和財務地位。
你準備好放手去飛了嗎?
帕金森法則
.員工變多,不代表工作變多
.開會時狀況外的人,才是表決的關鍵
.愈少的錢,要花愈多時間討論
.內閣人數愈多,愈無實權
.條件愈苛,愈找得到人才
.辦公室愈豪華,組織愈有問題
.真正的大人物,不站在會場中央
.組織生病,多半是自作孽
.愈有錢的人,愈不怕被綁架
.愈常讓前輩出差,他愈早退休
工作變多,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這正應了一句話:「最忙的人才抽得出空」。無怪乎閒在家裡的老太太能花上一整天寫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戚。她可能先花個一小時找好明信片,又花一小時四處找老花眼鏡,用半小時找到親戚的地址,然後用一個多小時動筆寫完。等寫好了,該把明信片丟進隔條街的郵筒裡,但得為了出門要不要帶傘,先想個二十分鐘…這整個工程,忙碌的人只消花三分鐘搞定,另一個人卻可能花上整天想破頭。
如果工作(尤其是文書工作)沒有明確規定何時要完成,那工作本身和實際做這件事的人數,就沒什麼關係(或根本沾不上邊)。沒什麼正事做的人,未必會看起來沒事做。表面上閒晃的人,未必真的無所事事。大家都知道事情愈重要、愈複雜,就愈耗時間,但很少人會想到這個現象衍伸的意義,特別是難以想像這現象在公家機關變成什麼樣子。
政治人物和納稅人都以為(偶爾難免也會懷疑)公務員愈來愈多,代表他們工作量愈來愈重。換個疑神疑鬼的傢伙就會想,人一多必有冗員遊手好閒,要不然就是大家的工作時間相對縮短。不過以上兩種想法都不算對。真相是:公務員的人數和工作量完全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帕金森法則」來解釋公務員總人數增加的現象,也就是:不管工作量是多是少、甚至是零,公務員還是照樣增加。帕金森法則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從分析控制人數成長的因素,來歸納成長的定律。
帕金森法則的根據,主要是靠統計得出的數字,這以後再說明。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大概是這個法則怎麼解釋前述的趨勢。先撇開技術細節不談(細節很多),我們先來說明兩個定理,也就是:(1)「公務員加人,加的是助手,不是對手」,和(2)「公務員會為彼此製造工作。」
先說第一點。假設有個公務員A覺得自己的工作量太大,先不管是真是假,總之A會這麼想,八成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愈來愈沒勁兒(中年人常有的症狀)。於是我們有三種解決辦法:(1)A辭職、(2)找同事B來分擔、(3)找C和D兩個部下來幫忙。不過,我們肯定A一定會選(3)。因為要是辭了工,退休金就飛了;要是找同職等的B來幫忙,等於培養一個對手。哪天他們的長官W退休,豈不是兩人要競爭誰接W的位子?所以呢,A當然會找資淺的C和D來當屬下,然後把工作分給這兩人。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他也成為唯一了解C與D能力的人。
這裡還有一點很重要:C與D是綁在一起的。我們不可能只把事情交給C,因為這樣和找B來分擔沒啥差別,萬一C是A的唯一接班人選,這種態勢就更明顯,所以助手必須至少兩人以上,彼此之間才會有爭取升官的牽制力。等到C也開始抱怨工作量太大(這是必然的結局),A會再找兩個助手來幫忙C,同時為了避免內部講話,還要再找兩個人幫D。於是我們多了E、F、G、H四個人,A升官只是遲早的事。
這樣成了七個公務員做一個人的事,所以要講到第二定理。這七個人彼此間產出很多工作,大家手上都滿檔,而且A做得比以前更累。一個案子可能在每個人手上都得過一遍,好比說,有份文件進來,E看了之後覺得是F負責的事,所以F先草擬了回函給C審閱。C大幅修改後又去請問D的意見,D則請G來處理。可是G那天請假,就把檔案交給H。H把情況整理成一份紀錄給D簽核,然後交回給C。C再修了一下H擬的草稿,就把最新的版本交給A。
那A要做什麼?他大可以眼都不眨就簽核這文件,畢竟他要煩心的事可多了。既然他明年就要接W退休後的位子,現在就得決定是由C或D來接他的棒。他還得批准G請假,即使G不完全符合請假的條件。此外,H最近臉色蒼白,多少跟家裡的麻煩事兒有關,這樣是否該讓H因健康理由離開?F因為會議專案而以特案加薪;E又申請調到;還聽說D愛上了已婚的打字小姐;G和F鬧冷戰(沒人知道為什麼)…所以,儘管A可能把C的草案簽簽了事,不過他畢竟是個負責任的人,得處理屬下們搞出的問題(畢竟有人就會有問題)。他很仔細地看過草案、刪除C和H加的贅言、改回F原本寫的樣子,還糾正了文法錯誤(這些年輕人的文法都不對)。要是一開始沒搞出CDEFGH這麼些人,他自己來寫的結果也是如此。所以說,經辦的人數更多,花了更久的時間,達成的卻是同樣的結果,可是這其中每個人都花了力氣,沒有誰閒著打混。
終於,天黑了,A在暮色中關了燈,下班回家,結束了公務勞頓的一天。他疲憊的雙肩、虛弱的笑容,一如漸增的白髮,都是為了成功付出的代價。
從上面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公家機關的人肯定會愈來愈多。只是沒人提過,從A開始工作到H上任之間大概是多久時間。我們為此蒐集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歸納出帕金森法則。
.開會時狀況外的人,才是表決的關鍵
.愈少的錢,要花愈多時間討論
.內閣人數愈多,愈無實權
.條件愈苛,愈找得到人才
.辦公室愈豪華,組織愈有問題
.真正的大人物,不站在會場中央
.組織生病,多半是自作孽
.愈有錢的人,愈不怕被綁架
.愈常讓前輩出差,他愈早退休
工作變多,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這正應了一句話:「最忙的人才抽得出空」。無怪乎閒在家裡的老太太能花上一整天寫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戚。她可能先花個一小時找好明信片,又花一小時四處找老花眼鏡,用半小時找到親戚的地址,然後用一個多小時動筆寫完。等寫好了,該把明信片丟進隔條街的郵筒裡,但得為了出門要不要帶傘,先想個二十分鐘…這整個工程,忙碌的人只消花三分鐘搞定,另一個人卻可能花上整天想破頭。
如果工作(尤其是文書工作)沒有明確規定何時要完成,那工作本身和實際做這件事的人數,就沒什麼關係(或根本沾不上邊)。沒什麼正事做的人,未必會看起來沒事做。表面上閒晃的人,未必真的無所事事。大家都知道事情愈重要、愈複雜,就愈耗時間,但很少人會想到這個現象衍伸的意義,特別是難以想像這現象在公家機關變成什麼樣子。
政治人物和納稅人都以為(偶爾難免也會懷疑)公務員愈來愈多,代表他們工作量愈來愈重。換個疑神疑鬼的傢伙就會想,人一多必有冗員遊手好閒,要不然就是大家的工作時間相對縮短。不過以上兩種想法都不算對。真相是:公務員的人數和工作量完全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帕金森法則」來解釋公務員總人數增加的現象,也就是:不管工作量是多是少、甚至是零,公務員還是照樣增加。帕金森法則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從分析控制人數成長的因素,來歸納成長的定律。
帕金森法則的根據,主要是靠統計得出的數字,這以後再說明。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大概是這個法則怎麼解釋前述的趨勢。先撇開技術細節不談(細節很多),我們先來說明兩個定理,也就是:(1)「公務員加人,加的是助手,不是對手」,和(2)「公務員會為彼此製造工作。」
先說第一點。假設有個公務員A覺得自己的工作量太大,先不管是真是假,總之A會這麼想,八成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愈來愈沒勁兒(中年人常有的症狀)。於是我們有三種解決辦法:(1)A辭職、(2)找同事B來分擔、(3)找C和D兩個部下來幫忙。不過,我們肯定A一定會選(3)。因為要是辭了工,退休金就飛了;要是找同職等的B來幫忙,等於培養一個對手。哪天他們的長官W退休,豈不是兩人要競爭誰接W的位子?所以呢,A當然會找資淺的C和D來當屬下,然後把工作分給這兩人。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他也成為唯一了解C與D能力的人。
這裡還有一點很重要:C與D是綁在一起的。我們不可能只把事情交給C,因為這樣和找B來分擔沒啥差別,萬一C是A的唯一接班人選,這種態勢就更明顯,所以助手必須至少兩人以上,彼此之間才會有爭取升官的牽制力。等到C也開始抱怨工作量太大(這是必然的結局),A會再找兩個助手來幫忙C,同時為了避免內部講話,還要再找兩個人幫D。於是我們多了E、F、G、H四個人,A升官只是遲早的事。
這樣成了七個公務員做一個人的事,所以要講到第二定理。這七個人彼此間產出很多工作,大家手上都滿檔,而且A做得比以前更累。一個案子可能在每個人手上都得過一遍,好比說,有份文件進來,E看了之後覺得是F負責的事,所以F先草擬了回函給C審閱。C大幅修改後又去請問D的意見,D則請G來處理。可是G那天請假,就把檔案交給H。H把情況整理成一份紀錄給D簽核,然後交回給C。C再修了一下H擬的草稿,就把最新的版本交給A。
那A要做什麼?他大可以眼都不眨就簽核這文件,畢竟他要煩心的事可多了。既然他明年就要接W退休後的位子,現在就得決定是由C或D來接他的棒。他還得批准G請假,即使G不完全符合請假的條件。此外,H最近臉色蒼白,多少跟家裡的麻煩事兒有關,這樣是否該讓H因健康理由離開?F因為會議專案而以特案加薪;E又申請調到;還聽說D愛上了已婚的打字小姐;G和F鬧冷戰(沒人知道為什麼)…所以,儘管A可能把C的草案簽簽了事,不過他畢竟是個負責任的人,得處理屬下們搞出的問題(畢竟有人就會有問題)。他很仔細地看過草案、刪除C和H加的贅言、改回F原本寫的樣子,還糾正了文法錯誤(這些年輕人的文法都不對)。要是一開始沒搞出CDEFGH這麼些人,他自己來寫的結果也是如此。所以說,經辦的人數更多,花了更久的時間,達成的卻是同樣的結果,可是這其中每個人都花了力氣,沒有誰閒著打混。
終於,天黑了,A在暮色中關了燈,下班回家,結束了公務勞頓的一天。他疲憊的雙肩、虛弱的笑容,一如漸增的白髮,都是為了成功付出的代價。
從上面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公家機關的人肯定會愈來愈多。只是沒人提過,從A開始工作到H上任之間大概是多久時間。我們為此蒐集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歸納出帕金森法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