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余晏
香港51萬人站出來要民主,聲震亞洲!但,《環球時報》對人民怒吼卻輕蔑地說:「國家不可能讓步。」《新華社》批判是「非法集結、妨礙警務」,再加上網路戰攻擊香港《蘋果日報》網站,封鎖手機即時通訊軟體LINE。有媒體人被迫為五斗米折腰,但查稅、撤廣告、《明報》前總編劉進圖遭砍六刀等都一步步殺雞儆猴、重創新聞自由、逼迫噤聲。民主聲浪愈大但試圖操控媒介的手段卻日漸多元且激烈,令人反感!難怪港人穿黑衣上街的日子愈來愈多。
操控媒介的手現在真是赤裸裸,香港的「輿論調控」97初期是所謂「間接微調」、「贖買新聞」,原本強調黃色新聞、市場為重的「市場導向新聞學」,逐年加入了威權色彩的「權貴資本主義」,一步步成為權貴資本主義下的市場新聞學示範區,最直接的動作是買下媒介直接換掉老闆,或從資本額、政論主持人、新聞主管到內容、廣告無所不買,新聞工作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調查,2002年香港新聞自由全世界排第18,現退到第61名。
香港記協民調進一步證實,如要批評中國或特區政府及大財團時,記者均坦言必須「自我審查」,在滿分一百的新聞自由評分裡記者自評僅42分。
淪威權政府傳聲筒
民主與獨裁制度下的媒體角色強烈對比,媒介在民主社會是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所以被稱為無冕王,但在威權國家是供統治者使用的工具,被定位為穩定政權的傳聲筒。香港媒介過去十餘年在兩種體制間,兩種矛盾的媒介角色間強烈衝撞。北京政權對香港媒介這17年來的操控模式,現在也正一步步移植到台灣的媒介市場。
學者馬奎爾認為強有力的媒體能摧毀一個社會的心防,權威者透過媒體支配控制大眾想法,降低人民自主性。霍爾認為媒介組織受利益集團、國家機制影響,可能營造出特定訊息,讓社會呈現「主控意識形態」與「附屬意識形態」的拉鋸。
葛蘭西的《獄中札記》對無孔不入的「文化霸權」情況提出解套方案之一為「陣地戰(War of Position)」,即市民在社會層面逐步奪取文化領導權,惟有知識份子與意見領袖站出來,帶領一個個輿論立場,陣地戰成熟時與策略戰相呼應,才有可能形成主流意見的轉移。
香港媒介很特殊地從殖民地民主社會自由媒介角色遭遇民主逆襲,媒介從監督者角色逐步轉為威權政府的傳聲筒,這個過程已衝擊媒介工作者、新聞幹部及人民,但知識份子帶領的力量何時能扭轉文化困境?人民是否已全然覺醒,香港媒介未來會成為一言堂?或操控媒介的手反而激起大規模民主浪潮,此刻正是主控意識形態與附屬意識形態對峙的瞬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