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乃平
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日表示今年新興經濟體如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經濟成長趨緩,將全球經濟成長率拉低0.25%至3.1%,其中,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程度格外嚴重。
中國6月份的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3.1%,進口也減少2%,而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7%亦為4個月來的新高,其餘各項經濟指標都指向經濟收縮,經濟已露出疲態。同時,上半年的貨幣供給額成長逐月下降,如M2成長率從4月的16.1%降至6月的14%;M1則從4月的11.9%降至6月的9.1%。更明顯的是外匯存底雖達3.5兆美元,但是今年第二季只增加了600億美元,不到第一季的1300億美元的一半。國外各大投資機構紛紛調降中國的經濟成長預期,今年似乎要面臨保7之戰,明年則有的估計降到6%。中國的經濟要硬著陸了嗎?
轉型陣痛緊接出現
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去年下半年起,人民幣升值、工資提高,造成勞力密集產業的成本上升,訂單流失,大陸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溫州的中小企業,普遍的進入困境。官方政策方向被迫轉往資本密集與高科技密集的產業,對中小企業問題則建立融資平台,協助其財務周轉,並輔導升級,走向高附加價值的商品。但是融資治標不治本,出口接不到訂單,中小企業紛紛倒閉,轉型的陣痛還是出現了,有地下錢莊被拖累,影響頗廣。
今年上半年又紛傳中國各業產能過剩,從基建產業到高科技行業,包括鋼鐵、水泥、煤、玻璃到多晶矽、太陽能、風電設備等都出現狀況。部分產品面臨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有些還要面對歐美的反傾銷稅,而供給大於需求,國內市場的混亂進而帶動全球價格的下跌。世界工廠忽然出了問題,高科技與新興行業在政策的重點關注下,雖然暫時無憂,但是不少廠商告貸無門,成為轉型中的大問題。
凸顯中國金融問題
兩個多月來中國的錢荒成為焦點,支持緊縮者認為貨幣供給量頗多,非銀行體系金融的需求誤導資金流向,所謂高報酬的理財商品漸漸取代了銀行的存、放款,成為隱憂,更糟糕的是利用理財名義的非法的巧取、詐騙行為擾亂金融,亟待整頓,因此人民銀行應一方面緊縮市場流動性,一方面開始整頓地下金融。問題是首當其衝的是銀行周轉資金不足,隔夜利率一度曾高達30%,進一步衝擊到企業的周轉與股市的下跌,影響的深度與廣度日增,為轉型中的經濟帶來頗大變數。同時,在世界市場中,中國的金融問題也因此凸顯出來。
卡在中國轉型困境中的台商自然也有不少,這些台商能否配合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步調快速調整,可能是他們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執政當局似乎有必要對它們提供必需的技術、資金援助,以輔導問題台商脫困。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已經高達34%,台灣的經濟會受到中國經濟走緩的影響日大,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面對的應是保2保不保得住。
總之,中國新領導班子面對的是一個變數多、風險高、問題叢生的經濟轉型。處理這些問題,李克強經濟學可是輕不得、重不得,因為,越過這一關就成龍,錯一步,可能就成蟲,不得不慎。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