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2013

中國經濟為何讓人擔憂

日本經濟新聞

中國4~6月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長7.5%,連續2個季度放緩。在7月15日的記者會上,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表示經濟增速回落有利於調結構。其含義是中國正在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減速在意料之中。的確7.5%是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看起來無需擔憂。但世界不斷有聲音質疑:中國真的不會出現問題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不言而喻。這是因為外界並不相信中國的統計數據。最近,出口虛增問題剛剛被曝光。在政府對各地統計數據進行嚴密監管後,原本應保持緩慢復甦的出口在6月轉為了減少。結果,以出口復甦為由極力鼓吹經濟復甦的經濟學家顏面頓失。當然,對於老練的中國觀察者來說,中國統計數據難以完全相信應該是常識。

甚至中國領導人似乎都不相信這些統計數據。「GDP數據只是參考」,據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外交公務電報顯示,中國總理李克強曾如此表示。據路透社報導,2007年擔任遼寧省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對美國駐華大使表示了上述想法。李克強表示一般通過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融資這3個數據判斷經濟增速,而不是GDP統計數據。

當然,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均未確認這個言論的真偽,但中國國內外的中國觀察者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這是因為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融資這3個數據正是從事中國經濟分析的專家使用的數據。

利用這3個數據來觀察目前的經濟。以經濟形勢好的2年前的2011年1~6月(以下為數據發佈時的數字)為例,當時的GDP同比增長9.6%。而全社會用電量則增長12.2%。鐵路貨運量增長8%。顯示廣義融資額的社會融資規模(銀行融資加上以公司債籌措的資金等)為7.76萬億元。

另一方面,今年1~6月GDP增長7.6%。而鐵路貨運量轉為下降2.8%,全社會用電量僅增長5.1%。僅社會融資規模大幅增長,擴大至10.15萬億元。顯示煤炭等實體經濟中物資運輸情況的鐵路貨運量由增長轉為下滑。而顯示生產和消費動向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也大幅放緩。儘管如此,GDP卻僅僅下降了2%。這無論如何都讓人懷疑,實際的GDP增長率是不是更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融資規模卻明顯增長。真實的中國經濟可能是在經濟大幅放緩的背景下,與實體經濟增長無關的資金出現了氾濫,進而形成了泡沫。這種擔憂正愈演愈烈。不論中國政府如何強調目前仍處於穩定增長區間,海外市場相關人士都無法消除不安,其理由就在這裡。

按照增長率目標,數據被人為調整的質疑很早就被提及。今年中國新領導層將增長率目標設定為7.5%,而實際的增長率過度高出或低於這一目標數字都不好辦。所以有觀點懷疑為了讓增長率保持在7.5%左右,統計數據在某些環節遭到了人為加工。因為在過去數年裏,汽車和家電等的銷售數據反復出現大幅增減,但增長率卻總是保持在接近政府目標的7~10%。

中國統計數據存在問題並非始於今日。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層在決策時依據的是農業生產領域的虛假增產報告,結果導致了巨大悲劇。由於連領導層都無法獲得準確的統計數據,海外市場相關人士產生不安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在半世紀前,悲劇僅限于中國國內,但如今卻截然不同。中國萬一陷入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也將被拉入混亂的深淵。即使不會如此嚴重,僅僅對中國經濟感到不安,就會讓全球市場出現動搖。中國政府在宣佈經濟運行平穩之前,最好先讓世界看到具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而要談論結構性改革,首先應著手改革容易出現虛假數據的統計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