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013

搶救青年失業 全球急迫課題

經濟日報

日前歐盟連續舉辦了兩輪的跨國領袖峰會及部長會議,針對歐洲青年失業問題提出討論。先是6月27-28日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舉辦歐盟夏季峰會,有27國領導人出席討論銀行業聯盟和青年失業兩大重點議題。緊接著,7月3日在柏林舉行特別峰會,與會者包括18國政府領袖及歐盟28國勞工部長,就解決青年失業的措施交換意見。

歐盟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討論青年失業問題,就如德國總理梅克爾所言,青年失業為歐洲當前最急迫的問題。依據歐盟統計局7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歐元區失業率達到12.1%,比4月高0.1個百分點,是歐盟統計局1995年開始發布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值,顯示歐元區失業問題並沒有減緩現象,而其中,25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23%以上,而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西班牙及希臘更是超過50%。再不積極處理,歐洲這600萬甚至更多不在這失業名單內的尼特族(未就業、亦不在受教育、受訓者)眼見就要成為失落的世代。

此兩次會議後,歐盟同意,在2014年至2020年的歐盟預算中,專門撥出60億歐元用於幫助青年創造就業機會。但許多批評者認為這60億歐元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歐洲青年失業問題,而不少南歐青年更將矛頭指向梅克爾,指責她堅持「緊縮政策路線」是造成失業率惡化的癥結。不過,梅克爾表示,現在問題的關鍵不在發錢救濟,而在於各國政府要如何創造就業機會。

德國不僅不主張寬鬆政策,其勞工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會場中還積極推銷其雙軌教育制度,認為雙軌制應該在整個歐洲推行。他並指出,「在過去幾個月當中,我們和義大利、西班牙等債務危機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我們必須在整個歐洲展開行動,統籌強化發展雙軌制教學」。簡單來說,德國一直不認為擴張姓政策是解決失業良方,而應解決人力結構性問題。

但問題是,德國及奧地利成功的雙軌或學徒制,真是可以成功推廣至全歐?恐怕未必。德國的成功與其環境及政策是環環相扣的,德國人民從10歲開始教育強制分流,絕大部分的小朋友必須走向技職教育後工作,而德國經濟發展也較依賴製造業工藝及出口,不依賴經濟擴張政策,也使得青年們願意安心於穩定的職場工作。簡單來說,德國不僅在產業發展有精良的規劃設計,國家人力及教育結構也配合強制性設計,確保所有的教育資源發揮其效果,也確保人力資源不會閒置。這樣高度自律的特質,其他國家實在難以完全複製,例如,法國的教育政策及目的,就與德國相左,也因此,歐盟領袖希望德國式訓練與學徒計畫只在經濟成長回溫前作為「過渡措施」。

那麼台灣呢?德國的例子是產業及人力結構,有著緊密的規劃與規範;美國則是另一個極端,無論產業及人力(或教育)結構,幾乎不做規劃及規範。而台灣則是試圖規劃產業結構,但人力及教育結構卻是強調自由,造成產業缺乏有效人力支援,而教育資源則無效及浪費。日前,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提出,台灣過度教育投資拖垮勞動力,似乎點出台灣教育的盲點。

但更關鍵的不僅在如何解決現存的產學落差而已,而是長期上層結構的決定,說實話,以台灣產業發展能力,實在沒有美國不規劃的條件,再者,隨著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年快速化,實在沒有多餘的人力及教育資源可浪費或閒置,因此,也許我們無法做到像德國那麼強制性規範,但相對於目前,更強制性的教育結構規劃及落實,恐是必要之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