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我到以色列進行為期一周的參訪。我拜會以色列智庫、資深媒體人、國會議員、科技研究機構以及集體農場(Kibbutz),也走訪西岸(West Bank)首府Ramallah、及古城希伯倫(Hebron)的屯墾區。這是趟紮實的學習之旅,讓我對中東情勢、以巴問題、以國經濟與科技產業有更多了解,我領略到小國的生存智慧,也看到許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
在踏上以色列的國境之前,我一直難以想像,會有哪一個國家,她的外交部公務員會全部進行罷工,對,就是你所想到的、所有業務都停擺的那種罷工。外交部人員罷工的原因,是為了抗議預算嚴重不足,讓他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罷工期間,簽證、公務接待等事務全部停辦,以色列官員出國得不到使館協助,需要辦理簽證的民眾也被迫延後。
看見強烈求生意志
在台灣,公務員是否有罷工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但是,在以色列,這卻是一個現在進行式。
提到以色列,我們往往立即聯想到她與中東國家之間的劍拔弩張,耶路撒冷三千年來的宗教衝突與帝國征戰,男女皆兵、每天都面對安全與生存威脅的緊張感,以及與巴勒斯坦之間歷經無數回合,卻始終難有進展的和平進程。
以色列人常自嘲政府體制是一團混亂,聯合內閣並無佔絕對多數的執政黨,國會有數十個大小政黨,彼此立場各異、相互競爭,卻又能為了某些共同目標而攜手合作,而醞釀倒閣更是家常便飯。在對外關係上,以色列「退一步即無死所」的主動、強悍作風,讓她的作為常遭到批評、在國際社會中也常被孤立。周邊國家與她相處不睦,不願開放領空給她,甚至存在著多個以消滅她為職志的激進組織。
這次參訪,我拜會INSS、BESA等智庫並進行交流,與包括《耶路撒冷郵報》總編輯在內的幾位專欄作家以及執政聯盟與友台小組國會議員對談;到生命科學研究機構Weizmann Institute以及非常具有以色列特色的集體農場Kibbutz Maagan Michael參訪。這個過程,讓我對以色列所身處的環境、關注的議題以及所面對的挑戰,有較深刻的感受與更清晰的認知,對於以色列人的生活與價值,也有一個較近距離的觀察。
我看到的,是一個在敵意與匱乏中求生存的國家。她有一種為了理念、權利、生存而爭鬥不懈的強烈意志,她的作為引起很多爭議與批評,也未必全屬合理,但她爭鬥得理直氣壯,而且這個爭鬥絕對不會終止。
關注社福經濟議題
而現在,在確保安全之外,以色列人也開始將關注重點放在社福與經濟議題上,他們希望能調整現有的「研發創新─外資購併」模式,讓更多的創新企業能夠根植本國,創造就業機會、並深化研究能量;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教育經費投入,培養更多有創意、又具執行力的人才。同時,我也在科研機構Weizmann Institute看到一種能夠化理想為具體解決方案的堅持,也在集體農場體會到過去以色列人從海外毅然回國、從無到有的生活過程。
在到以色列之前,我很好奇為什麼這個經年處於戰爭與衝突之下的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與長壽指數,都在世界排名前十名之內。在到過以色列之後,我略有領會。這是一個與天、與人爭鬥不已的國度,他們永遠在尋找一個以小擊大、以有限爭取最多、以智慧超越限制的解決方法。
台灣與以色列的處境不盡相同,卻又有類似之處。我們都是小國,在國際社會中都相對孤立,也都面對著影響生存的外部壓力。這一趟參訪,我領略到以色列的生存之道,這個國家的一些發展哲學與經驗,值得我們借鏡。我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促進台灣在各個領域與以色列能夠有更多的交往與互動。
民進黨前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