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3
這是一個泡沫時代
紐約時報 保羅·克魯格曼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如今,又一塊「金磚」(BRIC)撞上了南牆。其實,我從來就不是很喜歡整個「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概念:俄羅斯基本是個以石油為基礎的經濟體,它與這個集團根本格格不入。其他三國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然而,我們很難否認印度、巴西,以及許多其他國家正在經歷相似的問題。而這些相似的問題又定義了當前的經濟危機。
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只是那個老掉牙的故事的變體:投資者對這些經濟體愛得不夠明智,也愛得太深,而他們現在卻對自己從前的摯愛發動了襲擊。幾年前,西方投資者發覺美國和尚未發生危機的歐洲國家投資回報率太低,因而挫傷了積極性,開始向新興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現在,他們倒轉了資金流動的方向。結果,印度盧比和巴西雷亞爾暴跌,同時貶值的還有印度尼西亞盾、南非蘭特和土耳其里拉等。
這種財富逆轉的現象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威脅嗎?我並不這麼認為(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也在偷偷祈求好運)。的確,由於投資者喪失信心以及隨之而來的貨幣貶值,亞洲大部分地區都在1997年至1998年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但當時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在危機國家中,很多企業都有着巨額的美元債務,所以貨幣貶值促使它們的債務大幅度增加,從而造成了廣泛的財務困境。這個問題當前並非完全不存在,但看起來遠沒有當時那麼嚴重。
實際上,我和有些人一樣認為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新興市場將會在政策方面反應過度——為了支撐本國貨幣,央行大幅提高利率。但這並不是這些國家或世界其他國家目前需要的。
此外,即便不能說來自印度和其他國家的消息具有災難性,你也絕不會想聽到這樣的消息。這是因為,世界上較富的經濟體儘管目前表現略好於幾個月前,但卻仍處於嚴重蕭條狀態,復蘇仍然艱難。最近的金融危機提出了一個更宏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有這麼多泡沫?
現在看來,湧入新興市場的大量資金(資金流入曾在短期內促使巴西貨幣升值近40%,目前這種升值狀況已被完全扭轉)明顯只是過去30年中一長串金融泡沫中的另外一個。我們曾經有過房地產泡沫,但是此前還有網絡泡沫,網絡泡沫之前還有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亞洲經濟泡沫,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商業地產泡沫。順便提一下,最後一個泡沫中,納稅人不得不救援失敗的儲蓄貸款機構,因而承擔了巨大的代價。
實際上,事情並不總是這樣的。在50年代、60年代,甚至經濟糟糕的70年代,都沒有那麼容易出現泡沫。那麼,是什麼改變了呢?
一個流行的答案是歸咎於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和他的前任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推行的寬鬆貨幣政策。有一點肯定是事實,過去幾年裡美聯儲極力地壓低利率,既通過常規的政策,也通過非常規的舉措,如購入長期國債。因此造成的低利率,肯定促使投資者把自己的錢放在其他地方,包括新興市場。
可美聯儲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在經濟增長受到抑制、通脹水平低時,它本來就會壓低利率。那麼在這之前的一系列泡沫呢?到現在這些泡沫已經延續了30年時間。
我知道有些人認為美聯儲一直以來把利率壓得太低了,印的錢也太多了。然而按照歷史標準,80年代和90年代的利率實際上很高,即使在房地產泡沫期間,利率也處在歷史上的常規範圍內。此外,如果印的錢太多,表現出的跡象不應該是通脹走高嗎?我們在整整3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一系列泡沫,可是通脹卻低於最初的水平。
那麼,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元兇是金融監管的放鬆,不僅美國如此,世界各地都是如此,監管放鬆還包括大多數國際資本流動限制的解除。20世紀80年代的商業地產泡沫,以及2007年破裂的房地產泡沫,其核心原因都是銀行的肆無忌憚。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這場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的危機,其核心原因是熱錢的跨境流動,它也是歐洲當前危機的一個關鍵因素。
簡而言之,這個泡沫時代的主要教訓是,如果金融產業不受束縛地任意行事,就會一次又一次陷入危機。現在印度、巴西,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重新學習這個教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