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3
一場關於印度如何脫貧的論戰
紐約時報 GARDINER HARRIS
新德里——她今年7歲,滿身髒兮兮的,每天依靠在新德里市一個中心商業區向行人和過往司機乞討食物為生。
她名叫羅希尼(Rohini),除了討要麵包,有人問起她的生活時,她沒有什麼可說的。她只是穿過車流走向她的母親卡姆利什(Kamlesh)。在最近一個下雨的日子,卡姆利什抱着羅希尼的一個妹妹,這個還在學步的孩子有一隻眼睛混濁不清,安靜得令人不安。
「我們沒有錢送孩子們去學校,」卡姆利什簡單地說道。
儘管經歷了幾十年強勁的經濟增長,但印度仍無法幫助卡姆利什以及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令人絕望的貧困,這是歷史上政府治理的一大敗筆,也是經濟領域的不解之謎。
是印度仍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看到其增長的成效呢,還是其發展方式出了根本性的問題?是健康和讀寫能力的進步帶來增長呢,還是這種進步其實要靠增長來推動?政府怎樣做才能讓印度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集中精力提高勞動力技能呢,還是改善投資機會?
這些都是一場異乎尋常的惡意論戰背後的問題,論戰在印度的兩位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間展開,也在全球每個貧困國家中都得到呼應。
這場論戰爆發在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Harvard)教授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傑出教授賈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之間,這正是印度經濟似乎開始衰落之時。盧比對美元的匯率已跌至歷史最低。雖然政府做出巨大努力來阻止經濟下滑,其中包括限制印度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但看來收效甚微。印度的年增長速度已跌至5%,總理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最近也承認,經濟不太可能很快恢復。外國投資者紛紛撤離,而印度的股票市場最近也一路下跌。
就在這個一觸即發的背景下,森和巴格瓦蒂登場了。
森今年79歲,他溫文爾雅,常咯咯地笑。他是印度在世的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他的演講能吸引成群的觀眾,他發表的觀點會成為新聞,大學生們對他的追捧有如他們對搖滾巨星的崇拜,美國的經濟學家們也許永遠體會不到這種滋味。
今年夏天,森回到印度來推銷他與讓·德雷茲(Jean Drèze)合著的新書《不確定的榮耀》(An Uncertain Glory)。在一次採訪中,他說,他不知道自己的新書推介活動會成為印度的政治新聞,也不知道他會被迫與老對手巴格瓦蒂爭辯。
森做出對反對派政客的批判性評論之後,他受到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譴責。但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那些認為他同情執政的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Party)的人,大概沒讀過他的書,這本書強烈地抨擊了印度現任政府以及以前的歷任政府。
森在書中稱,印度幾乎是亞洲各國中唯一一個未能大規模投資醫療和民眾福利的國家。他說,這種欠缺會給印度經濟和印度人民帶來厄運,因為一個國家未來的增長對社會性基礎建設的依賴程度,與對實體設施的依賴程度一樣高。
過去十年里,印度經濟的年增長率達到了近8%,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經濟的增長提高了數億民眾的收入,創造出一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近年來,這個階層的群體多次走上德里的街頭,抗議腐敗和輪姦事件。滿足這個中產階層不斷增長的期望已成為印度的一個重大政治議題。
不過,森提出,印度的經濟增長沒能大幅度地改善數億其他人的生活。他指出,孟加拉國等國家的經濟增長比印度緩慢得多,收入水平也比印度低得多,然而,它們在平均預期壽命等關鍵指標上的表現要比印度強。
森寫道,「如果說印度更為貧窮的那半人口的生活條件,比非洲更為貧窮的那半人口的條件好的話,也只是稍好,而不是好得多。」
的確,全球新生兒死亡的幾乎三分之一發生在印度。全球每三個營養不良的兒童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印度的營養不良比例比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還要高。這些事實構成森的書的核心,他寫道,許多印度精英甚至連討論這些問題都很為難。
他寫道,「在過去大約20年的時間裡,經濟的高速增長本身沒能降低印度兒童令人震驚的營養不良程度,或增加兒童的疫苗接種率。」
營養、教育及醫療方面差勁的政府體系幾乎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甚至有人認為,政府把問題變得更糟,然而,森的解決方案是擴大這些不怎麼樣的項目。
他說,「本屆政府認為公共機構沒什麼用,唯一有用的就是商業,因此,他們認為我們越是把更多的東西交給商業來做,事情就會越好。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態度。」
巴格瓦蒂和與他合寫《增長為什麼重要》(Why Growth Matters)一書的阿爾溫德·帕納戈利亞(Arvind Panagariya)指責上述論點不僅錯誤,而且危險,因為他們認為,花在政府項目上的錢基本上都被浪費了。
巴格瓦蒂今年也79歲,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研究貿易經濟的學者之一,但在自己大部分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生活在森獲得諾貝爾獎的陰影之下,而且這很明顯地讓他苦惱。如果說他批評森出版的書的文章言辭激烈,他的口頭批評則充滿惡意。
他說,「我對他不耐煩,是因為他經常在混淆實事」,這是巴格瓦蒂用的不那麼具有煽動性的字眼。
在巴格瓦蒂看來,印度的種種問題與差勁的健康狀況及較低的文化程度關係不大,而是在於投資環境差。他說,給人民提供工作,讓他們掙錢,他們就會為自己的教育及健康投資。
巴格瓦蒂奉行的私有經濟觀在印度受到廣泛認可。只有最貧困的人才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中央政府現也在促進發展公私合作關係。
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解決這一爭論的方法是稱雙方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有些過頭。
「兩人處於兩個極端,」新德里國家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Policy)的教授阿傑伊·沙(Ajay Shah)說。「我們需要對政府的一些項目再次投資,同時也需要終止一些其他項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