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013

「鬼城」和中國的城鎮化

陳剛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鬼城」似乎曾是鄂爾多斯、溫州等中國某些特定地區的專利,但如今看來,誰也不要嘲笑誰。 除北京、上海等少數一線城市外,從南到北、從東往西的各類大、中、小城市上,快速崛起了不少規模宏大卻又無人居住的「空城」、「鬼城」。最近美國最大的「鬼城」底特律宣告破產,這不僅讓人聯想到中國大大小小的「底特律」們。 相關新聞話題中國, 金融財經雖然中國地方財政最終由中央財政兜底,不至於陷入美國式破產境地,但巨額地方債務可能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卻是真實存在的經濟、社會風險。這些鬼城的建造是在數億中國農民進城工作、生活的玫瑰色「城鎮化」憧憬下進行的,可沒想到的是樓造好了、人卻沒來。為什麼呢? 指令性「城鎮化」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矚目經濟成就,在於逐步減少政府計劃對市場的干預,資源配置更多受市場調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城鎮化也進行得比較順利和自然,約30%的全國總人口在產業轉移和工業化的市場需求驅動下來到城市定居,較為成功地實現了早期的城市化。 然而,這一城市化進程逐漸遭遇各種瓶頸而出現新的變化:一方面戶籍制度的改革未能及時跟上而造成大量新進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諸多不便和各種不平等待遇,嚴重打擊了後來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金融危機以後產業發展的新特點,中國的大量城市和世界許多其他地區一樣,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許多城市從產業上講並不能吸納太多從農村轉入的新勞動力,這種現象在中國廣袤的中西部顯得特別明顯。 在很多內地城市,年輕人的就業局限於「兩員」——服務員或是公務員。公務員門檻過高,很多人可望不可及;服務員薪水太低,且工作極不穩定。雖然政府希望能夠將數億更多的農業人口較為平均地疏導到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去,但現實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布局卻不支持這種一廂情願的中國式城鎮化。事實上,中國大量城市缺乏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是造成指令性「城鎮化」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2000年以後,中國城市化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一些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後來被稱為一線城市),由於所具有的資源、政策、地理和產業優勢,開始展現驚人的聚集效應,大量人口(包括已經城市化的人口)開始向這些城市轉移,造成了這些地方房價的暴漲。 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沒有針對一線城市的資源和政策優勢這些造成房價高漲的根本性因素,反而非常表面地瞄凖這些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和高房價。由於政府對中心城市異常嚴厲的打壓,大量投資資金轉向調控不嚴的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一方面土地供應極為廣大,另一方面又缺乏實體產業的配套,成為大量培育「鬼城」、「空城」的絕佳土壤。 市場與官場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裏,經濟官員對於市場規律的尊重始終要讓位於對上級權威的敬畏,否則烏紗帽可能不保。這可能是造成未來中國嚴重經濟危機的重要隱患。 市場經濟取自自然之道,是人們趨利避害、嚮往更美好生活的真實反映。當底特律的產業發展不能夠支持原有的繁榮時,人們離開那裏,當地政府宣告破產,人口轉向生產率更高、更為繁華的地區生活,一切順理成章,順其自然,這是美國經濟200多年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實施時間很短、又很不充分的國家。在缺乏現代市場經濟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大大小小官員們很容易受到指令性計劃思維的影響,陷入大躍進式決策狀態中去。 從客觀上講,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遭遇的瓶頸是和中國產業升級失敗、居民消費低迷以及戶籍改革遲緩等因素密切相關的,在這些因素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建再多的樓房和城鎮都是空樓和空城。在中國鬼城已經頻頻出現的背景下,官員們還在更宏偉的藍圖上規劃著海量的城市群和新城鎮,這不僅讓人感慨人民公社和大躍進的情節還在影響著中國官員的發展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