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法師:佛法實用在職場或生活上效用顯著
末法時期,天下災難頻傳。天地失調起源於人不斷的追求名利與物慾,人倫道德不斷的減退!貪、嗔、痴、慢、疑使人們的心靈趨於無名,造成人心不協調。佛陀說一切為心造,學佛者當戒慎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自覺慾念的心很強,心迷亂難顧守,習氣也相對應很強,需要深自懺悔與警惕,人人需要先調和自心,把自己的心方向調準,社會才能祥和,天下才會無災難。
但是心和法要如何才能匯合在一起?證嚴法師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教的經典所呈現的是佛陀曾走的路,所以“經”就是“道”,身體力行便是行經,修行若離開了生活與人群,那就沒有佛法可修。法師指示學佛必須要學得佛法入心,做為佛教徒不是拿香拜拜或遇到事情就有求於菩薩,平安是無法用拜拜而求來的,而是要真正對於佛法有所體悟,將經書所講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才能去除惡習,對自己有益。
工作的價值
現代人以“經濟”為前提,追求“名”、“利”與“權勢”。在商場上或職場上為了自我的利益而計較,互動總是很現實。佛教徒對於工作的價值觀應以自利利他的精神來要求自己,如同聖嚴法師所云“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薪水並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平日工作時認真投入,假日的時間有餘力還要從事志工工作,抱持奉獻的精神以無我的精神去付出。常常有人為了公司業績,與同業競爭而說妄語,或是習性暴躁常用口語傷人,與職場上的同事結惡緣。真正的法入心就是不斷提醒自己“不比較、不計較”,在工作上盡心盡力,不與他人比較,捨棄我慢心,用隨喜的心情祝福別人的成就,如此一來身心就會平安,人人身心平安,家庭就會安定,社會才會祥和。
轉化心境
現代人常言工作壓力大,在職場上與工作的同事、客戶或主管有摩擦,產生的不如意而有負面的情緒,也就是所謂的“煩惱心”,若沒有適度調整的話,就會容易憤怒、失望、悲觀進而影響工作的人際關係。佛教徒如何在工作職場上轉化負面的情緒成為好的情緒?聖嚴法師提到經由觀念的調整與練習,用佛陀說的慈悲心、同情心,與歡喜心去面對。或是調整呼吸讓自己心平氣和,用智慧去處理事情。若是因各執己見,分別心強,清楚區隔你、我,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那我們應該自己要有警覺心,馬上向對方懺悔,去除彼此心中的不悅與芥蒂,千萬不要再與人結惡緣,如此才能消除業障。證嚴法師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還有“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把困境當成是提升自己的機會,用善解的態度先了解別人、接受別人,才能用泰然的心情,輕鬆自在的工作。
人際關係
佛教徒修行煉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人共事,在人與人之間鍛煉。在工作場合上如果遭遇壓力或迫害,都要學習以忍辱的態度來面對,無論遇到主管或同事對我們施展多麼強大的壓力,都要學習不起瞋恨的心,以坦然的態度去面對。就如無量義經偈頌所記載“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若是與他人起衝突時或是遭人辱罵時,不但要忍下來,還須以恭敬之心來面對。一位信徒曾經遭遇歹徒闖入其車中並拿刀挾持威脅其生命欲取其錢財,面對歹徒破口大罵,這位佛教徒不僅忍下那口氣,並以恭敬的態度面對歹徒,他不僅向歹徒表示了解其採取如此行為的苦處之外,並且還祝福這位歹徒能克服困難度過人生中的關卡並與其家人都能過幸福、祥和的生活。這位佛教徒的慈悲與恭敬之心感動了歹徒那一刻如在“地獄”般的心而成功的化解了這個劫難,最後歹徒也祝福這位佛教徒人生幸福之後脫身離開。這個故事就如同證嚴法師所說人如果能夠以“謙”、無“怨瞋”之心且不發脾氣的態度去面對與他人的衝突時,就能保護人們安然度過“刀杖加害”、“悪口辱罵”的困境。
團隊生活
佛教徒如何把佛法的精神應用在職場中或是團隊生活裡?證嚴法師提到在團體中不僅是要“合”還要“和”。“和”是學佛者慧命的糧食,從互愛、關懷的情誼中顯露出來,彼此尊重、互愛,互相感恩。聖嚴法師建議用佛教僧團所遵循“六和敬”的生活原則用在一般人工作的團隊生活中,以達到理念與生活的和諧。法師強調除了遵守團體的生活規範之外,身體行為上不與人發生肢體衝突,口語上彼此溝通、協調互相幫忙,用歡喜的心去響應所聽到或是看到的訊息,彼此找尋折衷點去協調不同的意見,進而達到一致的理念,這樣大家才能夠和樂的相處。
在工作的環境裡經由人與人的互動中是最佳修行的機會。在自身修行方面,學佛者若能每天佛法入心,將自己的心洗滌乾淨,去除了習氣與一切的慾,回歸單純,保持生活簡單,做該做的事情,非分之法不貪求,若能將心守於此處,那就做到了法入心。一旦心進入不動的境界,像一面鏡子很清晰,我們才能客觀的觀察周遭的人與事。學佛者如果能夠即使是很微小的事,也不離開善惡。見不善要內自省與懺悔,見善要齊賢。若是對的人、事、物,我們讚歎,若是不對的,我們要趕緊遠離,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群,自己是否有和他人一樣的心態。莫輕小善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這就是諸佛的教法。簡單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單純的心實踐出來,不離生活儀規、不偏差,小惡絕不二過。用無私的平等心去對待每個人,彼此互相扶持,合和互協,這樣自然能與人相處融洽,圓融處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