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鶴
從服貿協議簽訂後所產生的諸多爭議以及政府後續的處理,我們不禁要提出一個問題:要處理兩岸這樣重大服貿協議的程序問題,政府就是要先組成「專案管理小組」。
尤其服貿協議會牽涉到許多不同產業,政府各部門間與產業界都應該先整合與協調產生共識(shared value)後才一致對外、對中國進行商業談判。
但是此次服貿協議的簽訂過程,卻沒有按照這樣的流程來處理,到底是政府官員真的無能,不會處理?還是故意假裝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看到政府官員一反常態,並無採用專案整合的方式來處理服貿協議,反而是由少數的政務官跟海基會特定高層人士獨自處理,過程也不願意透明公開,讓台灣民眾質疑政府是在黑箱作業。
未評估就直接動工
直到協議簽訂完成,各界開始出現反彈批評的聲浪,才緊急對外宣導服貿協議,並針對質疑的聲音做出回應但由於政府官員根本未有充分準備,此時間簽訂服貿協議的理由根本無法說服大部分的台灣民眾,政府官員愈宣導民眾質疑的聲浪愈大。
服貿協議的簽訂就好像是我們要造一艘能夠乘風破浪的經濟大船,事前要先規劃好設計圖,評估船體的構造是否穩固,能夠承受大風大浪的衝擊,才來準備造船。但政府的做法卻是直接動工,直到船的架構出現問題,船體設計有爭議,我們才發現政府根本連基本的設計與評估都沒有規劃好。
政治意義大於經濟
這不禁讓人懷疑,政府這樣做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還是說實際上為了要讓兩岸服貿協議盡速簽訂,所以不讓太多人知道處理的細節與協議內容,以免節外生枝。
以目前政府不得民心的狀態,簽署服貿協議的動機,有可能是想鞏固政權,為了選舉,必須要能夠立即改善台灣低迷經濟拿服貿協議視為是特效藥。這樣的心態實在可議,也讓服貿協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這到底是在為人民做事,還是在為政治目的來鋪路?
如此一來反而會讓民眾更質疑服簽訂貿協議的動機,甚至發現政府對於服貿協議的簽訂過程,明顯有瑕疵漏洞。這種想要暗度陳倉的做法,不僅沒有達到提升支持度的期望,還失去更多的民心,正所謂偷雞不著蝕把米。
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