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14

達達主義(Dadaism)

十九世紀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常被視為現代藝術的開始;達達主義(Dadaism)則可以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新起點。達達運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而且其幾乎影響到所有後來的藝術運動。達達主義一開始是由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於1913年在紐約所領導,以及詩人查拉(Tristan Tzara, 1878-1941)於1916年在蘇黎士所領導的兩個性質雷同、平行的現代藝術運動。這兩股勢力於1918年在瑞士集合起來,才發表了「達達主義宣言」。其中一些成員後來轉入政治活動,藝術活動則是轉往巴黎發展,到1924年為止,轉變成另外一種相同本質,卻更有力量的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選用「達達」一詞作為運動名稱本身就是開玩笑式、隨性的,本身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滿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

達達主義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深受虛無主義(Nihilism)之哲學觀點的影響,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都無實際價值,包括藝術在內。達達主義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根基在於機遇和偶然性因素。達達主義者寫出沒有意義的詩篇,畫家則創造一些新奇的物體藝術,例如曼瑞(Man Ray,1890-1976)將大頭釘黏在電熨斗底部,杜象在小便斗簽上名字當成藝術品展出,就是其鼎鼎大名的作品「泉」。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違背。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派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於觀者自己的品味。儘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對後來的藝術影響之大,並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杜象,《泉》,1917 年,黑色油漆‧上釉陶器,
23.5×18×60cm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延伸閱讀
1.呂清夫譯,嘉門安雄編,《西洋美術史》,臺北,大陸書店,1979。
2.李長俊著,《西洋美術史綱要》,臺北,雄獅圖書,1980。
3.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68。
4.ROBERT ATKINS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1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