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2013
重新塑造實事求是的學術風氣
黃光國/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台灣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吸引力逐年下降,台大今年要招一千人,不到六百人來讀,創下歷年新低。因此,台大將在十月再度舉辦博士班甄試入學,一年招生兩次,希望能吸引更多博士生就讀。
危機就是轉機。在我看來,博士班招不到學生反倒是台灣許多大學從「重量不重質」的虛浮學風,轉向「實事求是」、「追求品質」的大好契機。台大其實不必汲汲於搞什麼「兩次招生」。這話怎麼講呢?
我們該反省的是:過去廿年間,台灣博士生人數的快速膨脹。據統計,一九九一年博士生數是五四八一人,二○○二年增加為一八七○五人,到二○一二年更上升為三二七三一人。這種博士生人數的「大躍進」,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九九四年「教改」啟動之後,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引導下,大學數目快速增加。幾位教育界的「大老」,為了爭取經費,遂以「追求卓越計畫」為名,向教育部提出申請。該計畫結束後,又提出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立法院要求設立量化目標,以免浪費納稅人的錢。於是教育部與各大學建立默契,提出世界大學排名的目標,以及論文數的指標。要衝高論文數,就必須增加研究生名額,請研究生幫忙做研究。所以全台灣各大學各領域都廣設研究所,增加碩博士生名額。果不其然,十年來台灣各大學的論文產出快速成長,在世界各大學的排名不斷邁進,教育部跟國科會在立法院也就有了交代。
然而,為了追求學術指標的快速成長,在台灣排名居前的所謂「頂尖大學」,也形成了一種「學術代工文化」:教授們不再嚴肅思考如何解決重大的學術問題,而是絞盡腦汁,拉幫結派,包攬計畫,爭取預算,購買貴重儀器,再以之招徠學生,大家一起找熱門的學術議題,寫「輕、薄、短、小」的論文,唯一目的就是「發論文換獎金」,台灣學術界也淪為「代工出口業」。
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博士生以倍數成長,他們已經猛然覺醒,自己長期投入費心費力的研究工作,到頭來只是成為教授們「代工生產」的工具,畢業後連兼任助理教授的職缺都很難找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會願意報考博士班嗎?
博士班人數減少,勢必會造成教授論文產出數目的降低,以及大學排名往後掉落。可是,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頂大」教授們清醒過來,徹底反省:到底台灣的學術界該如何自我調整,才能回歸現實,重新塑造實事求是的學術風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