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2013

看見台灣

聯合報╱黑白集
恭喜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熱映,人們在電影院中讚嘆、流淚,走出電影院則低迴沉思。齊柏林為拍此片,放棄了退休金,押了房子,現在他的努力與他想要傳遞的訊息已被「看見」。

齊柏林讓大家看見兩個台灣。一個是美麗的台灣,奇偉的山嶺,瑰麗的海洋,及阡陌縱橫間辛勤的農夫;一個是哀愁的台灣,山壁崩壞,地層下陷,檳榔樹與高冷蔬菜喧賓奪主,河川五顏六色。全片的潛台詞或是:勿使哀愁的台灣侵害了美麗的台灣。

這部片子的主題是「生態」,但此片引發的對「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的聯想,卻不止在「生態」。倘若有人從「人文」的主題來拍一部《看見台灣》,將是什麼光景?

或許,也可看見兩個台灣。以政治為例,美麗的台灣是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總統貪污與庶民同罪;另一個哀愁的台灣則是無止無盡的藍綠撕裂、不停內耗,不斷空轉、三秒膠、捕鞋網、自由經濟示範區顛三倒四而上海自貿區已後發先至。

再以經濟發展為例,美麗的台灣是白手起家、夜市興隆、新高科技在全球占一席之地,諸多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占重要一環;另一個哀愁的台灣則是淪為四小龍之末,在全球經濟地位愈來愈邊緣化,尤有甚者,食品安全出包者許多是大企業,他們坐擁金山仍要賺黑心錢。

從生態上看,台灣是好山好水嗎?齊柏林讓我們看見了哀愁;從人文上看,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嗎?且看那些財閥巨商如何對待他們的庶民客戶。

齊柏林的主題曲《看見》,說的是台灣生態的哀愁,其實也是台灣人文的哀愁:「拿得那麼多/還得那麼少/如果還有明天/能不能讓傷口癒合/能不能還大地光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