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014

減少碳排放,世界能否說服中國

北京的燃煤供暖廠。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了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
How Hwee Young/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北京的燃煤供暖廠。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了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
當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於6月公布旨在減少發電廠碳排放的新規時,美國政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議題是此舉對美國的碳排放、煤炭業,以及經濟增長意味着什麼。
但在大約7000英里(約合1.1萬公里)以外的地方,正在進行着一場更有意義的討論。在北京,身為學者的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將首次對自己的排放量設定「一個絕對的上限」。
  •  愛德華多·波特
    愛德華多·波特
  •  中國衢州一家鋼鐵廠冒出的濃煙。今後20年,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量,將大約相當於美國當前的碳排放總量。
    William Hong/Reuters
    中國衢州一家鋼鐵廠冒出的濃煙。今後20年,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量,將大約相當於美國當前的碳排放總量。
有關如何讓氣候變化減速的辯論由來已久,且往往頗為激烈。何建坤的評論,以及對這些評論是否代表着政府政策的猜想引發了短暫的恐慌,這突顯了這場辯論中一個很少有人理解的特點:最緊迫的問題不是美國是否能做到放棄煤炭,甚至無關美國經濟能多快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最緊迫的問題是,中國將以什麼樣的程度、在何種條件下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美國致力於削減碳排放,將對氣候變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一切希望,都有賴於這樣一個假設:中國將作出同等回應,並大幅減少自身的排放。

眾所周知,預防氣候災難需要中國的參與: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中國。能源情報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EIA)去年預測並公布的最新基準數據顯示,在接下來的20年里,中國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相當於美國目前的總排放量。

但人們並沒有很好地理解中國面臨的挑戰的嚴峻程度。要想理解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將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分割成四個驅動因素: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創造1美元收入所需的能量,以及單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據EIA的計算,即便假設在未來30年里,中國的人口完全不增加、中國經濟中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超過大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能以超出幾乎所有國家的速度降低能源的碳排放,中國2040年排放的碳也遠比現在多。

為了實現人均GDP每年5.7%的增長率——這只是中國過去10年經歷的增長速度的大約一半——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10年的80億噸,飆升至到2040年的近150億噸。

中國可能會更快地減少碳排放。中國政府儘管尚未設定上限,但已承認有必要控制日益增加的碳排放。然而,改進這些預測並非易事。即使最樂觀地來看,這也需要大量新技術。

或者,中國能接受大幅降低的經濟增長速度。但考慮到中國人的平均收入約為美國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中國政府不大可能採取這種方式。

為了讓中國在低碳的道路上加速,美國或其他國家能做點什麼嗎?

今年9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在參加聯合國大會期間,開會商討新的國際氣候協議,按計劃各國將於明年在巴黎舉行的峰會上簽訂這一協議。

各國領導人遭遇過挫折。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以破裂告終,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中國等發展中大國拒絕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它可能會制約那些國家今後的發展。

今天,關鍵問題依然相同,那就是如何讓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有切實意義地參與進來。由於各國為誰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爭論不休,這場辯論基本上似乎卡在了同一個地方。富國應當承擔多少責任(它們在過去幾十年里向空氣中排放了很多碳,所以才變富的)?增長迅速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多少責任(那些國家的排放增加最快)?誰該為製造最新款的電子設備時排放的碳負責,是製造它的發展中國家,還是購買它的發達國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了幾種分配責任的方式。如果只從18世紀起開始計算碳排放量,而且只計算工業和能源供應行業的碳排放量,美國應該承擔的份額,占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相比之下,中國負責承擔的比例是10%。

不過,如何從1990年全球第一次意識到二氧化碳已成隱患開始計算,而且把因土地用途變動而產生的溫室氣體包括在內的話,美國則只應為1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負責,中國的比例升至15%。不出所料的是,富國和窮國對於如何衡量才算恰當有不同的看法。

幸運的是,美國似乎從過去的氣候談判錯誤中吸取了教訓。1997年,美國參議院趕在約束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最終簽署前就否決了它——參議院正式要求白宮不要簽署這份議定書,除非其中包含發展中國家的法律承諾。

相比之下,奧巴馬政府對發電廠的新規定不會以其他任何人的行動為前提。通過單方面地承諾減排,美國也許能獲得更多回報。

各國離開哥本哈根時,沒能定下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不過,這並不意味着那次會議一事無成。碳排放大國提出了非約束性的指標,自願減少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儘管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兌現,這種自願提出單邊目標的方式,可能還是給日後提供了一條頗有前景的道路。

美國官員相信,提出單邊減排能勸說中國做出真正的承諾,這種承諾也許能為遏制全球氣溫提供一線機會。

不過,但這種承諾的影響力僅限於此。對中國而言,根本的問題仍然是,它能否在減排的同時維持發展。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它很有可能會選擇第二個目標。

實際上,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何建坤在他的言論傳遍全球後不久就做出了澄清,他說他不是在北京宣布政策:「我不是政府官員,我不代表政府。」

中國政府依然在考慮願意為加入全球減排努力付出多大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