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13
什麼樣的大學畢業生最好找工作?
紐約時報ALINA TUGEND
我家大兒子上周中學畢業,暑期開始做救生員這份美差。四年後,我們應當會去參加他的大學畢業典禮。希望屆時大學畢業的他已經有所歷練,養成好學之心,並對如何成功獲得並保住一份工作有了些自己的見解。
最後一點正是本文要重點談到的。每當讀到新聞報道或評論,引用僱主的話指責本科四年沒能給畢業生傳授就業與保住工作的各項技能時,我的心總會隨之一沉。
當然,從多方面來看,這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
「四年制人文教育不是為孩子們就業提供準備的,從來就不是如此,」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高效組織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高級研究員亞歷克·R·利文森(Alec R. Levenson)說。
萬寶盛華(Manpower Group)負責全球戰略與人才事務的執行副總裁馬拉·斯旺(Mara Swan)對上述意見表示認同。
「大學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和僱主需要的一直有差距,」她說,「不過現在這個差距正在拉大。」那是因為如今的職場更趨複雜和全球化,利潤率越來越低,公司越來越精簡,管理者都希望員工們能夠快點上手。
「僱主們都不得不花小錢辦大事,」斯旺女士說。
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統計數據顯示,相比僅取得中學文憑的人群(五月份失業率為7.4%)來說,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群(五月份失業率為3.8%)失業率一直低得多。
然而,《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和美國公共媒體(American Public Media)旗下《市場報道》(Marketplace)欄目在三月份發佈的一份特別報道顯示,參與該研究的704家僱主中約半數稱,它們很難物色到符合公司空缺職位要求的應屆大學畢業生。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不見得就是大學畢業生缺乏具體技術技能。
「在僱主亟需的技能方面,求職者最欠缺的是書面及口頭溝通技能、適應能力及同時處理多個緊急任務能力,以及決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報道稱。
人力資源政策協會(HR Policy Association)副會長傑米·S·佛爾(Jaime S. Fall)指出,這些調查結果與該組織從僱主處反覆了解到的意見不謀而合。該協會是由美國大型僱主首席人力資源經理組成的一家機構。
年輕員工「很善於查找信息,不過卻不大會把找到的信息放到所處背景下去考量,」佛爾先生說道,「他們在技術上很在行,不過又不大會發揮這些技能去化解具體業務難題。」
斯旺女士說,不僅是美國,在全世界都存在這種兩難問題。去年約訪了2.5萬家僱主的一項全球研究顯示,90%的僱主認為大學沒有為學生將來進入職場開展全面的指導。
「畢業生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她說,「協作問題、人際交往技巧、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適應力及專業精神。」
但是,這容易使問題演變成相互指責。
「如果你坐下來與一些教授討論,然後告訴他們學生沒學到企業需要的技能,那他們可能會說:『你滿嘴胡話,』」利文森這樣說道。「問題在於,那些技能在大學裡派得上用場,在工作場所則不然。」
不過,他補充道,「你無法設置一門能夠幫助畢業生在10天內就成為高產員工的學校培訓課程。」
換言之,這種義務不應當僅僅由大學來履行;僱主同樣也需要行動起來。
管理諮詢及外包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五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以往的深度培訓課程和學徒制不大可能復辟,因此企業必須勇於創新,幫助年輕員工快速上手。
「企業與其為無法物色到有必備技能的員工而怨聲載道,不如進行自我提升,制定新的更全面的企業學習策略,」埃森哲公司在《埃森哲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The Accenture 2013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的摘要中這樣指出。該調查詢問對象為1010名2013屆大學畢業生及2011屆和2012屆這兩屆共1005名的往屆畢業生。
該調查稱,問題在於,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期許僱主會給他們提供就職培訓,不過其中多數人壓根就沒接受過培訓。
「根據這些調查,以及我們與全球數百家公司所開展的合作顯示,許多僱主對新員工技能的預期過高,誤認為目前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旗開得勝,」該摘要還稱。
埃森哲公司北美區人才及組織小組(Talent and Organization group for North America)的負責人凱瑟琳·拉維麗葉(Katherine LaVelle)表示,相對溝通這類寬泛的能力來說,受訪僱主似乎更關心畢業生有無具體技術技能。不過,就業前準備這一整體問題還是沒變。
「大學的使命不在於做職業培訓,而在於不斷自我進步,」拉維麗葉女士指出,「關鍵是尋找一個既適合學生培養技能,又遂僱主心愿而且有效的模式。」
看起來,在校大學生以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參加實習,這可能會幫助他們為正式進入職場熱身,不過專家認為,大多數實習時間太短,實習內容還遠不夠充實。一些知名公司提供的為期更長、內容更深入的實習機會很搶手。
「它們特別有用,但也不是什麼萬靈藥,」佛爾指出。
參與調查報告撰寫的《高等教育紀事報》記者卡琳·費舍爾(Karin Fischer)說,這顯然沒有一刀切的答案,不過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各方之間的溝通。
「僱主和大學就真正需要怎樣的人才所進行的溝通程度如何呢?」她這樣問道。「在社區大學,我們發現這方面問題更突出。也許我們需要進行更透徹的溝通。」
並不是大學和企業沒有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它們已經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08年,波音公司(Boeing Company)根據公司內部畢業生的表現對各所大學進行了評級。雖然評級結果沒有公開,但是波音公司確實向相關大學提供了評級信息。
波音公司前人力資源及管理高級副總裁理乍得·斯蒂芬(Richard Stephens)向《高等教育紀事報》表示,一些大學認真對待調查結果,並同企業一道改善學校課程,而另外一些大學並不把這當回事。
波音公司利用了這些信息來確定該公司招募實習生和正式員工的重點目標大學。
不過,波音公司發言人表示,目前公司並沒有計劃開展新的評估,理由是「很難在波音這麼大的公司內部去衡量個人表現,也難以長期落實」。
目前業界直接接觸職場新人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由人力資源政策協會創辦的Jobipedia.org網站牽線搭橋。應聘人員先貼出問題,然後由參與其中的公司所聘用的獵頭回答。一個問題可能會引出多個不同視角的答案。
大約有20家大企業參與其中,比如蓋普公司(Gap)、默克公司(Merck)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而且,大約有包括康奈爾大學(Cornell)、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及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內的50所大學已經在各自大學職業中心提供了這家網站的鏈接。
一些問題涵蓋職業規劃、面試問題及具體工作問題。比如說,「工作午餐時能喝酒嗎?」這個問題引出四條回復。一致意見是:最好別碰。
正如佛爾所說的那樣:「大學不能只有單一功能——僅僅是職業學校,或僅僅是人文學院,這都不對。我們需要有綜合背景和建設性思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兒子,你聽明白了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