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13
地方債務膨脹,中國或已陷入金融危機
紐約時報利明璋
中國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數據達到了7.5%的官方目標,然而,正面數據點屈指可數,經濟學家已再次下調他們對中國經濟在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長預期。
根據周一發佈的數據,轉向消費、遠離投資的再平衡策略沒有按計劃得到推進。針對官方報告,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做出了如下書面回應:
「第二季度的增長中,有5.9個百分點的增長來自投資,這比第一季度投資貢獻的2.3個百分點高了很多,也是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投資貢獻的最高百分點。來自消費的貢獻從4.3個百分點降到了2.5個百分點。一年以來,凈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我們之前認為,似乎存在一種季節性的規律,第一季度消費會升高。同樣,經濟增長在第二季度的明顯放緩可能並不像初看起來那麼劇烈。不過,總體看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依然是投資而非消費。」
中國政府似乎並未驚慌失措,這也許是因為,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勞動力市場依然相對繁榮。拒絕發佈另一輪激進刺激政策也可能是一個信號,表明增長掉到一定標準之下就會引發社會動蕩的傳統觀點並不正確。一段時間之內,人們認為這個標準是8%。
此刻,除了會影響政府的公關形象之外,國內生產總值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幾個基準點也許無關緊要。關鍵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化解日漸加劇的壞賬問題、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中國領導層有多大的決心推進改革。
我在上周的專欄里討論了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李佐軍在2011年做出的預測,他認為,中國將在2013年夏季面臨一次經濟危機。李佐軍的同事夏斌在上周末的一次論壇中說,一味關注國內生產總值是錯誤的,此外,中國已經陷入了一場金融危機:
「爭論中國經濟是否會按7%或7.5%的速度增長,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一場金融危機,如果政府不解決後果嚴重的債務問題,中國的金融危機只會更加嚴重......
「決策者應該儘快地尋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的辦法,逐步沖銷實際已經造成的損失,以便擺脫大面積危機的爆發......
「深刻調整意味着經濟增速要下降,調整意味着要付出代價,要過一段苦日子,還意味着一批企業和金融機構要破產,意味着要改革體制。」
來自北京方面的信號依然是,即將進行改革和痛苦的結構重組。GDP數據公布之後,中國最好的商業出版物之一《財經》雜誌報道稱,「實質性改革」正在醞釀中。
「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重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位接近中國頂級政策制定機構的人士告訴《財經》。此人指的是有望在定於今秋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布的指導方針。
「這位人士稱,其中準備較為充分的財稅、金融、能源等領域改革有望率先啟動。」
透露這樣的信息很有意思,這麼做或許是為了讓外界放心,改革即將到來,好日子也終於快來了。
周一,《南華早報》(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報道透露了另一條消息,強調了改革的艱難。根據該報的報道,李克強總理力排眾議才在最近宣布了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計劃:
「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內的金融業監管機構公開反對李克強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上海金融服務業的計劃。三位掌握政府高層會議第一手消息的人士告訴《南華早報》,李克強在一次國務院閉門會議上發了脾氣。被告知他的計劃連連遭到反對之後,李克強失望地用拳頭捶起了桌子。」
總理讓計劃獲得了通過,但他前面還有一些艱難得多、波及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多得多的改革。
現在,即便那些最看好中國的分析人士也很難不承認,中國經濟陷入了十分艱難的困境,這一困境預計會持續至少幾個季度。樂觀的說法或許是,人們幾乎一致認為,目前的危機,或是即將出現的危機,將為習近平和李克強提供他們推行痛苦改革所需的籌碼。
10月召開三中全會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得更多。即便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進入實體經濟也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貫徹起來也多半困難重重。
對那些希望通過歷史事實證明共產黨有能力實施又一輪深層次改革的人,我強烈推薦《富強:21世紀中國長征路》(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這本書。這本優秀的作品是夏偉(Orville Schell)和約翰·德勒里(John Delury)的新作。該書着力解釋了當前領導層的動力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從中長期來看,認定領導層沒有改革的決心可能很危險。
然而,沒有什麼能像債務那樣摧毀財富,而且,除非中國妥善處理了自己的信貸危機,否則,致富的道路將會崎嶇坎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