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效孔
馬總統希望今年成為經濟突破年,提出了三波財經政策,對應安倍的三箭政策,但是,台灣的經濟政策目標究竟應該是什麼?如果政策目標搞錯了,那麼經濟就拼不起來!在充滿願景的新年氛圍中,政府在許下心願之前,是否該先想想,有沒有搞錯願景的目標?
台灣的GDP年增率,向來是政府所認知的經濟目標,但是對於列名已開發國家的台灣而言,失業率才應是拼經濟的方向。在經濟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人力、資源及資本皆未充分利用,莫不以經濟成長為發展目標。在已開發經濟體中,經濟資源大多完成開發,對勞工的需求減緩使得工資難以增加,失業率開始上升,經濟學上著名的「菲利浦曲線」就在說明這件事。
歐美的已開發國家,面對高攀的失業率,都會有針對性的經濟政策,但很少會瞄準經濟成長率。美國的聯準會、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以及澳洲央行等,貨幣政策向來是取決於失業率的高低。前三者在最近5年都實施過量化寬鬆,針對的也都是失業率。日本的安倍經濟學,要打擊的是通縮,而消費意願低落是通縮的主要動力,工資難以上漲當然更是通縮的近因。所以安倍呼籲日本企業加薪,明指其為擺脫通縮關鍵,可見得安倍經濟學針對的也是失業問題。
台灣的經濟在2000年以前,GDP成長快速,失業率也從未超過3%。其後開始邁入已開發經濟,平均GDP成長難以再超過5%,失業率卻在2002年一舉衝過了5%。但是,政府砲口還是瞄準GDP成長,並未對準失業率目標。即使在失業率嚴重影響民間消費的今日,政府政策仍不以失業率為中心目標!
走出迷思順應現實
近20年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已經超過50%,而主計總處自2005年起,將企業的海外獲利,不論匯回與否均予計入GDP。這些海外獲利,每年超過4千億新台幣,約為台灣GDP的3%!如此一來,GDP更加不適合作為經濟政策的目標,因為企業的海外獲利,對台灣而言是資本報酬。近十年來,政府瞄準GDP來搞經濟,就是用資本報酬去擠壓勞動報酬,難怪勞工薪資永遠搞不上去!
走出對GDP的迷思,不僅在經濟現實上事屬必要,也順應台灣的政治現實。利用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是做出GDP成長的捷徑,但也是藍綠爭議之處。以失業率作為政府的政策目標,不僅會帶來經濟、政治上的藍海,也讓所有人民都能分享「馬到成功」的好處!
開南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