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4

「台灣決定抗拒中國的貼近擁抱」

 BBC


《金融時報》亞洲事務主編皮林就香港「佔中」背景下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發表評論,稱「台灣決定抗拒中國的貼近擁抱」。

作者認為,北京設法誘惑台灣與之擁抱的計劃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的後果;國民黨政府太貼近大陸,台灣選民可能會在2016年把台獨色彩更濃厚的民進黨選上台。

如果那樣,則兩岸關係將再度緊張;就像美國知名的中國事務和法律專家孔傑榮所言,「台灣問題」將再度成為問題。

作者分析說,今春台灣「太陽花運動」和秋季香港「雨傘運動」參加者都人數眾多,當局都出動了防暴警察,都有人受傷,抗議遭打壓也都獲得公眾的同情。

「太陽花」抗議國民黨政府與北京簽服貿協定,「雨傘」抗議的是大陸對香港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加深;台北從香港獲得的警示是:太靠近北京的火焰,這就是下場。

文章說,世界對「太陽花」的關注程度遠不如對「雨傘」的關注,一個原因是今日台灣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不同;台灣從「亞洲小虎」之一變成成熟經濟體,經濟繁榮、政治民主,但也變得「乏味」。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馬英九總統領導的台灣政府任下,海峽兩岸關係改善,緊張程度「戲劇性地大幅度緩減」,經貿文化交流和直航大幅增加,台灣在世界眼裏不再是個火藥引子。

不過,台灣跟香港不同。文章說,香港「佔中」期間,習近平主席向台北重申「一國兩制」,時機不對,結果馬英九總統不得不「在沙子裏劃一條線」,發表電視講話再次強調「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用武力),而且還建議北京允許香港有「完整的民主」。這讓北京深感憂慮。

文章說,習近平被普遍認為是鄧小平以來最強的一位中國領導人,但涉及到周邊的問題時,人們很可能覺得他的掌控不那麼無懈可擊;香港和台灣就是例子。

開放市場

《金融時報》駐北京記者吉米歐報道說,中國凖備進一步減少對外資進入中國部分行業的限制,從宣佈的時機來看,似乎是為了在亞太峰會(APEC)召開前改善北京的形像。

報道說,中國發改委最新發佈、公開徵求意見的計劃草案顯示,外國投資者在中國不得獨資經營的領域將從79個減少到35個,但那些被解禁的領域中有一部分對外資仍然是禁區,因為還有其它規則或政策管控,而絕大部分允許外商獨資的行業要麼規模小、專業性強,要麼已經被競爭力很強的中國企業控制。

報道說,中國希望通過放寬部分對外資的限制,開放更多市場,換取歐美相應地減少部分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報道引述在華外商說,對外資鬆綁自然是好事,但向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轉變的動作力度還可以更大,速度更快。

報道指出,中國官方媒體歡呼發改委此舉是推動市場化的重要步驟;但從時機來看,似乎是為了主辦亞太峰會而改善自己的形像。

文章還指出,中國政府希望在峰會上推動區域自由貿易,但美國和其他國家致力推進的泛太平洋貿易協議可能把中國排除在外,使得亞洲區域內任何貿易協議都不可能「順產」。

報道說,中國的另一個擔心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