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2013

法國大哲學家德希達在他人生的最後兩年,曾不斷思考,寬恕是否可能?

法國大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他人生的最後兩年,曾不斷思考,寬恕是否可能? 梁文道說:「寬恕是種永遠被封存在現在的過去。」一般而言,受害者不可能事先原諒未曾道歉的錯誤;在寬恕的同時,也必須遺忘,願意原諒,讓一切過去。 然而,寬恕真的會過去嗎?寬恕是否有條件?你如何看待寬恕?在人生的過程中,你是否有過寬恕他人,或被寬恕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在誠實面對自己時,寬恕是否可能? 有句話說:天大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一個人犯了錯,知道悔改,理應得到寬恕。寬恕這件事,不只是對他人,也對自己;在饒恕他人的同時,也放過了自己。 理論上,寬恕是一種美德,但是事實上,寬恕也是一個過程,因為從怨恨的糾纏,到全然的平和,也需要時間,如自療,自癒的過程。 其次是值不值得寬恕?「殺父之讎,不共戴天,亡國之痛,沒齒難忘;」這樣的國仇家恨,還能夠以德報怨,那麼世上無不可寬恕之事。 人生就是這樣,冤仇宜解不宜結,化解怨恨的方法,除了原諒還是原諒。不過寬恕是有條件的,罪行者必須具有相當的悔意;被害者也願意停留、傾聽,讓一切雨過天青;無條件的寬恕是神,是上帝,人的寬恕有所極限。 通常罪行者,一再道歉,事情還是不會過去,好了瘡疤,痛依然存在,尤其是歷史的傷痕! 最近閱讀《城市與狗》,讀到軍校生入校時的接受洗禮,那種明目張膽,公然合法的欺負,己經牽扯到人性中卑鄙的慾望和暴力宣洩,使人屈辱的行為;如此寬恕就無法存在;而且一生都無法忘記。 寬恕的背後,基於一份真愛;因為當我們犯錯,不小心冒犯他人,或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也渴望受到他人的寬恕! 寬恕在友誼之間,不必成為寬恕,才是真正的寬恕;有時是一個小小善意的動作,一個點頭示意;就能和好如初。 人性中有必要學會「寬恕」,因為愛,因為軟弱,因為人非聖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