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3

社交網絡粗魯,優雅禮儀復興




禮儀已經衰亡了嗎?手機、Twitter和Facebook也許正在剿殺舊式的客套和優雅,但新一代的禮儀大師,禮儀博客作者,以及自封的YouTube禮儀權威正在努力讓老派的禮儀在年輕一代中變得重要。

這些人的目標顯而易見:幫助Y世代(Generation Y)穿越棘手的、高科技時代的雷區,比如無紙化郵件(Paperless Post)邀請、同性婚禮和網上約會等等——更不必說與現實世界中遇到的人進行面對面的接觸了。
例如,當你第一次被介紹給某人時,應該如何跟他握手呢?也許你覺得自己不需要這方面的教程,但是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紐波特海灘的形象顧問格洛麗亞·斯塔爾(Gloria Starr)可不這麼想。

“在握手時,你應該從肘部處,而不是手腕處,上下搖動兩、三次,”斯塔爾說,“然後面帶微笑,介紹自己。”她已經發佈了437個YouTube視頻,在其中的一個視頻中,她示範了如何伸出右手上下擺動。

那麼在健身房時,你又該如何表現得舉止得體呢?YouTube的話題趨勢負責人凱文·阿洛卡(Kevin Allocca)說,最近在網絡上,健身房禮儀的視頻特別熱門。有一個視頻名為《不要成為健身房裡的那個人》,展示了五名男子在健身房裡的各種失禮舉止。比如“笨瓜”,每次舉起杠鈴時,他都會發出哼哼唧唧的聲音,還有一個傢伙自命為“教練”,他好為人師,主動給其他健身者提建議(大多數時候都不受歡迎)。這個視頻自去年4月貼出以來,觀看量差不多達到了300萬次。

在現代生活中,似乎沒有哪個地方太過偏僻,或者太過荒謬,不值得考慮禮儀問題。教學網站Howcast.com在YouTube上的頻道人氣很高,針對的是像在瑜伽課上如何處理腸胃氣脹,或在天體海灘上如何舉止得體這樣的重要問題。“如果說,當別人穿着衣服的時候,你目瞪口呆地盯着別人身體那一部分看有些不妥,”天體海灘禮儀視頻里說:“當別人沒穿衣服的時候,獃獃地盯着看就是徹頭徹尾的粗魯了。”

在另一個視頻中,一位快餐業資深從業者告訴你,在汽車外賣窗口處應該如何舉止(“不要一停到揚聲器邊就高喊‘你好’,而是應該等待服務員招呼你”),對於如何正確在餐桌上擺放餐具這個重大課題,YouTube上有500多個視頻。

但是,社交建議領域中——這個領域不僅湧現了大量視頻,還有很多網站、博客和圖書——增長最快的部分,是和互聯網本身有關的社交建議,以及對“網絡禮儀”(netiquette)的正確展示。YouTube上的這類視頻包括在寫作商務電郵時使用表情符號,謹慎地在別人的Facebook塗鴉牆上張貼內容,在Instagram上給寶寶的照片設置限制,轉發太多的Twitter消息,以及同時進行多個在線聊天等等。

“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這種焦慮反應了技術和社會習俗中幾乎一直存在的變化和混亂,”史蒂芬·彼得羅(Steven Petrow)說。彼得羅著有5本禮儀方面的圖書,其中包括將在2014年出版的《注意數字禮儀:對一個沒有規則的時代的建議》(Mind Your Digital Manners: Advice for an Age Without Rules)。(彼得羅是《紐約時報》的定期撰稿人,他為Booming博客寫作的專欄提供了有關同性戀-異性戀問題的建議)。

“無論你想了解父母在同性婚禮上的角色是什麼,還是想知道可以發多少條短訊邀請對方跟你約會,而不至於被看成是死纏爛打的人,”他說,“禮儀大師都會從各種地方的桌布下冒出來,撫慰那些擔心在最時新的禮儀上犯錯的人。”

這樣的建議出現在禮儀界名人的網站上,比如衣冠楚楚的電視脫口秀常客托馬斯·法利(Thomas Farley),以及住在聖迭戈縣的顧問伊萊恩·斯旺(Elaine Swann)的網站。Facebook前高管蘭迪·扎克伯格(Randi Zuckerberg)的電子期刊Dot Complicated也提供了這樣的建議。

扎克伯格說:“在這些新出現的禮儀問題中,有很多都很複雜,因為明確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並不存在。”Dot Complicated最近的一篇帖子講如何處理別人提出的金錢方面的要求,作為扎克伯格媒體(Zuckerberg Medi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說她經常都在處理這個問題(她的建議是“迅速說‘不’”)。

年輕人“厭倦了諷刺、無禮和挖苦,這些東西他們在網上見得非常之多。”女性生活方式網站xoJane的主編簡·普拉特(Jane Pratt)說:“禮儀的回歸,部分上是對網上粗魯互動的一個回應。”在xoJane網站上,和禮儀有關的文章很受歡迎。

“現在,為人友善才顯得‘酷’。”她補充說。

出版業正在急於追趕這個潮流,一系列新的禮儀圖書即將推出。編年史出版社(Chronicle Books)的克里斯汀·卡斯威爾(Christine Carswell)說:“禮儀是一個很流行的題材,因為良好的行為舉止的確不會過時。”今年5月,他們將出版納森·譚(Nathan Tan)的《健忘紳士》(Forgetful Gentleman)一書。

僅去年一年,《紐約時報》的撰稿人就出版了三本禮儀題材的圖書:亨利·奧爾福德(Henry Alford)的《謹防失禮:現代禮儀指南》(Would It Kill You to Stop Doing That: A Modern Guide to Manners);菲利普·加蘭尼斯(Philip Galanes)的《社交問題:如何在當今的禮儀困惑中生存》(Social Q’s: How to Survive the Quirks, Quandaries and Quagmires of Today);還有之前“倫理學家”(Ethicist)專欄作家蘭迪·科恩(Randy Cohen)的《與人為善:在一切事物的倫理規範中行走》(Be Good: How to Navigate the Ethics of Everything)。

其他值得注意的作品包括《簡·奧斯汀的現代生活困境指南》(Miss Jane Austen’s Guide to Modern Life’s Dilemmas),其作者麗貝卡·史密斯(Rebecca Smith)是一名英國小說家,自稱是《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的作者的直系後裔;還有一本是以美國第一夫人為參照的《米歇爾會怎麼做?現代生活實質和格調指南》(What Would Michelle Do? A Modern-Day Guide to Living with Substance and Style),其作者阿利森·塞繆爾斯(Allison Samuels)是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的資深撰稿人。

社交困惑似乎無邊無盡。你有義務回復Facebook派對邀請嗎?在跟人拼車的時候用iPod聽音樂會不會很無禮?

丹尼爾·波斯特·森寧(Daniel Post Senning)是禮儀大師艾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的玄孫,他在編寫《艾米莉·波斯特的禮儀》(Emily Post’s Etiquette)的第18版時,發現這本書無法用一個章節來涵蓋高科技方面的禮儀問題。結果他單獨為此寫了一整本書:《數字世界中的艾米莉·波斯特禮儀:優質的網上生活》(Emily Post’s Manners in a Digital World: Living Well Online),該書的電子書和平裝本於今年4月發行。

這本書針對的問題,舉例來說是這樣的:一個人應不應該在Facebook上宣布罹患重病(應該,波斯特·森寧說,但診療信息應該只告訴密友和家人)。

一些新的禮儀大師把自己定位為老派歐式禮儀的化身——由於《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的熱播,老派歐式禮儀現在變得很時尚。即便是這些人,也覺得自己有義務解決21世紀的難題。

查爾斯·麥克弗森(Charles MacPherson)在加拿大開辦了一所管家學校,他寫的第一本書《管家要義:禮儀、時尚娛樂與家政管理的藝術》(Butler Speaks: A Guide to Proper Etiquette, Stylish Entertaining and the Art of Good Housekeeping)於今年4月發行。對於舀魚子醬這樣的老古董儀式,麥克弗森是一名權威人士,但他發現自己在琢磨這樣的問題:如果你4歲的小孩生病了,和保姆待在家裡,而你正在外面參加晚宴,這時你能否把手機放在桌子上?

“永遠不能把手機放在餐桌上。”麥弗遜說,“如果你必須出門赴晚宴,而且必須隨時能接電話,首先你得把這個情況告知女主人,然後把手機設置為來電振動,放在你的口袋或大腿上。如果手機響了,你就離開餐桌——不要解釋為什麼,只需簡單地說聲“對不起”——離開用餐的房間,然後再接電話。”

同時,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禮儀也具有一種復古的魅力,“波特格調”(Potter Style)圖書系列的發行人帕姆·克勞斯 (Pam Krauss)說。該系列將在今年9月推出《現代禮儀:向上的工具》(Modern Manners: Tools to Take You to the Top),作者是常青的禮儀專家多蘿西婭·約翰遜(Dorothea Johnson),書的前言由約翰遜的孫女麗芙·泰勒(Liv Tyler)撰寫。克勞斯說:“對於整整一代年輕人來說,禮儀就像烹飪、縫紉和其他‘家居藝術’一樣,本可以從父母或祖父母那裡傳承下來,但實際上卻沒有。”

在一些圈子中,老派的舉止就像黑膠唱片、單桶波旁威士忌和男士軟氈帽一樣,是年輕的都市潮人們樂意重新拾起的艾森豪威爾時代遺風,布雷特·麥凱(Brett McKay)說。他是男士生活方式博客“男性氣質藝術”(Art of Manliness)的創始人,該網站的一些人氣禮儀文章從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和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故事中總結了經驗。比如說,一篇關於文明地進行政治辯論的文章指出,如果羅斯福不把對手貶損為“油腔滑調,經常去教堂的偽善者”和“典型的無知者”,那麼在政治辯論中,他可能會表現得更具有說服力。

“社會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每一代人都反叛其父母,跟祖父母輩為友。”麥凱說:“有些Y世代穿着打扮得像《廣告狂人》(Mad Men)中的角色就體現了這一點,在禮儀方面也是如此。嬰兒潮一代的觀念是‘放輕鬆,做你自己’。‘最偉大的一代’則比較拘謹,講究禮儀,而年輕人希望體現祖父母那一代的某些價值觀。”

人氣家居裝飾博客“設計海綿”(Design Sponge)的創始人格雷斯·邦尼(Grace Bonney)說,喜歡DIY活動的年輕女性也對禮儀舉止表現出了新的興趣。“設計海綿”新近推出了每周禮儀專欄。邦尼說,像《在社交媒體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類禮儀文章,評論量和Facebook“贊”的數量比其他文章高出4倍。

“我認為,大家逐漸開始覺得:花些時間,努力讓客人在你家時覺得更受歡迎是值得的,無論這種努力是準備美味的食品,學習插花,還是掌握成為好主人的一般禮儀。”她說。

人們對禮儀重新燃起的興趣會導致行為方面的切實轉變嗎,還是像最新的健康飲食指南一樣,最新的禮儀指南也只會被束之高閣,沒有人照做?這個問題尚無定論。畢竟,要想有好的舉止,你需要採取行動。

“困難的環節不是培養良好的意圖,”《健忘紳士》的作者譚說,“而是把良好的意圖轉化為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