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裡(Dan Ariely)在所著暢銷書《怪誕行為學》中,用實驗證明了一系列人容易犯的錯誤,比如,你的感受會被你的預期影響,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著名小提家提著數百萬美元的天價小提琴在地鐵站里拉琴就無人喝彩,而在音樂廳里拉,不僅有門票收益還有雷動的掌聲;比如,把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混淆。舉個例子,一位男士對約會的女孩子說,我已經在你身上花了好幾千了,卻連一個吻都沒得到,這句話意味著,他永遠都別想得到了。
多年來我熱衷於觀察人的職場行為,並致力於對此冷嘲熱諷,但令人尊敬的丹•艾瑞裡卻熱衷於用實驗研究人的行為,並致力於推斷出像數學定律一樣的普遍結論。我發現其中至少有四個結論,為我曾經鞭笞過的人或事找到了答案。
“免費”的東西,讓你花費更多。丹•艾瑞裡證明了,人過於熱愛免費的東西,以至於不惜為此投入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比如,為了得到一個不需要的杯墊贈品,寧願再花20元買一個不需要的杯子之類。我知道一些人在權衡跳槽問題時,也會被“免費”的福利牽絆住。他們會問:新公司有補充公積金嗎?原來我們公司每年有兩次免費旅遊,你們那兒有嗎?每月發麵包券和電影票嗎?即使新公司提供的薪水總額完全可以涵蓋免費福利的貨幣價值,人們依然會採用這樣的計算方式:把增加的貨幣部分視為跳槽的應得利益,而對失去的免費福利耿耿於懷。我曾經問過一個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友人,她一直在跳槽這件事上搖擺不定。我問她:你的那些福利到底值多少錢嘛。她猶疑著說:但不能這麼算啊……讓她猶疑的,應該也包括那份“免費的”穩定感吧,儘管她也知道事業單位轉企業單位的命運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她需要為這種免費福利付出的是一生的工作愉悅感和自由選擇的快感。
人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總是估值過高。這個結論在職場上活生生的表現就是,你對自己的定價,總是高過市場對你的定價。所以那些賣不掉的人力“產品”們,其中包括從高職位上離職需要再就業的“高端產品”們,大多是因為有價無市導致的“滯銷”,而不是真的沒人想買。
我們都會被“誘餌”迷惑。很多人會用“誘餌”忽悠老闆。比如按規定需要找三個供應商,如果你希望老闆選擇A,就故意把B和C挑得很爛,充當誘餌,以此襯托A。我進而得出了城市人為何幸福感越來越差的原因:電視廣告——開跑車穿名牌的那種、成功人物的訪談等等,充當了幸福生活的誘餌,讓普通人的生活在這些誘餌面前顯得那麼平庸,以至毫無幸福可言。喜歡質疑的人是不會被誘餌控制的。他們見到誘餌“B、C”的反應會是:這幾個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重新找!
我們不願放棄任何一種選擇。實驗證明,人們為了保留更多的選擇,甚至願意放棄一些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周圍有些人一邊打著工,一邊在外面的小公司里當股東,一邊還在讀碩士學位,為進入體制內而努力。這道多重選擇題的代價是,打工不夠賣力,因而升遷無望;小公司不夠投入,經營慘淡;碩士學位則佔用了私人生活時間,因此沒空談戀愛……
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不要指望以後不會犯這些錯,但認識到自己很可能會犯這樣的錯誤,行走職場時也許會更順利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