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3

商學院需要學術研究嗎?

金融時報
伊恩•懷利

商學院學員應該為那些無人關註的學術研究成果埋單麽?華爾街投資公司Neuberger Berman前董事長、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實踐指導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倫理學講師拉里•齊克林(Larry Zicklin)的回答是:今後不應再讓學員埋單。

由於學術期刊正受到多家團體越來越猛烈的抨擊,齊克林督促商學院責令教員把更多精力用於教學而不是到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從而達到降低學費的目的,這一做法令一些同行感到不安。他引述了一篇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表示只要占教員總人數80%、教學負擔較低的教員承擔起其餘20%教員教學任務量的一半,學校所需支出的勞務費就可能削減一半。他預言,大型在線公開課(Mooc)的興起等市場力量將對那些按兵不動的學院產生不利影響。

你認為商學院研究的問題在哪?

這類研究增加了太多教育成本,特別是商學院的教育成本。而關於研究還有證據表明,多數人無法理解這些研究,看起來沒人願意為之埋單。我很少見到過急著為此掏錢的公司。
學者們從事研究是因為他們很感興趣,但這也是他們獲得晉升和確保終身教職的體制性要求。由於學術研究在商學院排名中占有重要地位,學術界已依照學術研究水平建立了一種評價體系。

到目前為止,這種體系一直在為各學院和學生服務,為什麽要對其進行變革呢?

商學院沒有認識到一場“海嘯”即將到來。為教育收費20萬美元的時代結束了。一方面,研究是商學院教育中開銷最大的部分,各學院將不得不縮減研究規模。另一方面,在教育前線,一位講師帶25位學生並且毫不重視教學質量,或者學院里最優秀的教授忙於做研究而不到教室授課,這樣的情形也將終結。

技術進步已可以令出類拔萃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成為搖滾明星式的人物。比如,既然可以按學生人數收費,為什麽那些教師還要按小時出售他們的服務?既然每年可以教20萬學生,為什麽還要只教200名呢?為什麽學生何時何地上課要由學校決定?換句話說,這場“海嘯”會把水泥和磚頭修築的教室也沖得乾乾凈凈。

但是你得承認學術研究也是有價值的,不是麽?

沒錯,學術研究有其自身地位,但也應被放在恰當的地位。它不應該成為雇傭或晉升的衡量標準。教學能力才應該是主要標準。學生有權得到學校可以延攬到的最優秀教師的教誨,而不是最優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他們不需要由構建理論模型的人來教授他們有關這些模型的知識。他們需要出色的信息傳播者來教他們。

歸根結底,商學的實質是獲取部分信息、填補未知空白並做出正確判斷。我就經常這麽教導我的學生:“我在這里是為了教你們獲得出色的判斷力。不要指望通過我來瞭解事實。”

那麽學術研究的資金從哪裡來?

學術研究遵循一種鐘形曲線:少部分學者研究極為出色,多數人的研究尚可,還有少部分人的研究糟糕透頂。誰願意資助那些平庸或糟糕的學者呢?然而,我們現在實際上正是這麽做的:付錢給平庸的學者,讓他們從事本不該他們做的研究,寫出人們從來不看的論文和書目。

我認為,如果企業能夠確信某些研究人員是最棒的,那麽就應該為他們的出色研究埋單。但是,正如平庸的選手沒法在專業比賽中混日子,今後平庸的教員也不會有生存空間。

我承認,對於純科學方面的純粹研究我們必須予以保護,但是商學院就不必如此了。

人們對你這些觀點的反響如何?

有些同事對此甚是不快,不過他們有權反對。許多人私下向我承認:“我知道這個體制很扯淡,不過事情歷來就是這樣。”我的回答是,過去是這樣,不代表今後也一直這樣——因為將來不會再有資金維持這樣的體制了。

因此,在沃頓商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我都在努力推行這一議題,其中在後一所學校里我主持著巴魯克學院基金(Baruch College Fund)。我這麽做,是因為當風暴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受到沖擊。我們將在教育行業經歷媒體、金融、製造業及技術行業早已發生過的脫媒化過程。

擴展閱讀

西班牙IESE商學院(Iese Business School)教授Pankaj Ghemawat表示,學者們並不像拉里•齊克林所說的那樣無關緊要,不過對商業界來說也不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麽重要。他表示,商學院的學者們必須更好地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出去。

他表示:“那些講究潤物細無聲的學者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會細水長流地滲到商業實踐中去。”

“然而證據表明,不但商界人士基本不看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而且多數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些學術期刊的存在。學者們需要與現實世界開展更多互動。”

那麽學者們如何利用最新技術將重大成果送到正確的人手裡?

●社交媒體。伯克利大學(Berkeley)哈斯商學院(Haas)的市場營銷學教授若爾特•考托瑙(Zsolt Katona)表示,有的學者會積極在研究中尋找記者可能關註的內容,一旦遇上這樣的內容,他們就推送到社交媒體網站上。不過他提醒道:“然而,消息一旦發到社交媒體上就很難控制了。你的發現可能會被徹底誤讀。”

●眾籌平臺(Crowdfunding)。考托瑙教授在哈斯商學院的三位同事通過眾包(crowdsourcing)平臺為他們的太陽能照明研究項目籌集了2萬美元。另外,他們還用這一平臺將自己的成果發布到了學術界之外的社區。

金融學助理教授威廉•富克斯(William Fuchs)表示:“將我們的發現拿到專業學術期刊之外的地方進行討論,可能會極大地加速人們對這些發現的應用。作為回報,我們允許創業者參與該發現的網上討論,或者與我們共同進餐,以便獲取關於我們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電影。魯昂商學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喬納斯•羅卡(Joonas Rokka)製作了一部關於電子音樂亞文化研究的影片,在幾個月里這部影片在網上的瀏覽次數達4000次。他表示:“我們從研究對象那裡得到了許多有關研究項目的建設性反饋意見。”另外,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也鼓勵研究人員通過YouTube視頻頻道推廣他們的成果。

INSEAD市場營銷學教授達維德•迪布瓦(David Dubois)表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如今正以更快的速度抵達對此感興趣的受眾,而且這些受眾還能通過視頻網站回應、甚至參與作者的研究。”

●播客(Podcast)。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理查德•懷爾丁(Richard Wilding)製作了一則有關供應鏈管理的播客並放到iTunes上,這則播客引起了3萬人的關註。與此類似,在德國歐洲管理和技術學院(ESMT),弗朗辛•埃斯皮諾薩•彼得森(Francine Espinoza Petersen)教授和蘇米特羅•班納吉(Sumitro Banerjee)教授成功地在iTunesU上推廣了有關奢侈品和耐用品的研究成果。

懷爾丁教授表示:“新的想法將會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媒體和網上論壇與人分享。不過之後的問題是要通過同行評議過程來判斷該研究的有效性,以確保研究成果有據可查。”

●移動應用。荷蘭奈耶諾德商業大學(Nyenrode Business Universiteit)正在開發一個Research Now應用,該應用將包含各論文的500字摘要,以供更廣泛的讀者瀏覽。

●電子書。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市場營銷學講師安德魯•拉澤奇(Andrew Razeghi)已開始用SlimBooks發表研究成果,SlimBooks是由一位凱洛格商學院在讀學生開發的平臺。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正準備發表一份“電子手冊”,將所有有關“多元產業”的研究成果都匯編到一起。而在西班牙ESADE商學院,康斯坦斯•魯道夫-卡羅爾(Constance Lütolf-Carroll)教授正在考慮把她新書的部分章節以“電子包”的方式出版。

●示意地圖(cartogram)。Ghemawat教授表示:“在我發表世界3.0構想的過程中,最有幫助的就是使用示意地圖。當使用示意地圖來可視化呈現距離定律等內容時,我能切實感覺到靈感的迸發。我希望我可以進一步完善示意地圖,令它們的互動性更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