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2013

你到底有多牛?

CNBC

作為從業十餘年的媒體人,我經常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牛人八卦,而且消息來源多為一手或二手的記者訪談,儘管在口耳相傳中被添油加醋,多多少少還有點可靠性。比如,有的美食家光是為企業年終晚宴制訂菜單便可收入不菲啊;有的名頭響噹噹的歷史學家其實在大學裡很不得志啊;有的明星企業家根本很無能,另有高人垂簾聽政啊,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在傳播牛人八卦的過程中,誰的八卦來源最直接,誰離牛人最近,誰就更牛一點。就像很多餐廳的老闆愛掛上和明星的合影一樣,彷彿合影的明星越多,明星的級別越高,餐廳的級別和價格也就該越高一樣。

在中國當下以“成功”為首要人生目標的主流價值體系中,誰不想比別人更牛一點呢?為此,我對我的MSN上的六個成員做了次微型調查之後,發現主流的觀點是:你可以適當地打扮一下自己的履歷,用事實加合適的表達技巧渲染自己的“牛氣”指數,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其中尤以來自媒體的朋友更義正辭嚴:如果其它媒體紛紛虛報發行量,把10萬份吹成20萬份,而你仍舊堅守誠實底線,豈不是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個態度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你並不算牛人,只要周圍有假牛人存在,你當然也可以把自己吹成牛人。

而職場中更多的人甚至明明只有10分,也照樣渲染成90分。這在中國的職場實在太多見了。我在一次私人朋友聚會中遇到過一個華裔澳大利亞人,在聽說我為媒體工作後,第二天就約我出來喝咖啡,希望我為他做“個人專訪”,因為他是“famous artist ”(著名藝術家)。幾句常規問答後,我發現他的藝術實踐行為僅限一個行業協會的慈善義演。他的希望被專訪的勇氣來自於他的同行或同事,因為他親眼看過有媒體採訪過他身邊的人。應該說,是媒體質量的良莠不齊給這類偽牛人們留下了自我膨脹的空間。

但人的天性是勢利的,古今中外都一樣。據說巴黎時裝秀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鐵定是留給美國版《Vogue》雜誌的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穿普拉達的惡魔》的創作原型的,然後各路神仙也都根據臆測中的排名跟主辦方索要最佳座次,當然,最終的座次則是主辦方心目中的牛人排名+牛人對座次的在意程度+主辦方對牛人的需要程度綜合而成。也許你覺得這幾乎幼稚可笑,可是對牛人們來說,這意味著待遇的公正與否。的確有因為謙遜低調而遭到怠慢的例子。曾經有英國報紙的主編在中國被當作普通編輯對待,被安排和普通記者編輯坐在後排,僅僅因為他們的名片上印的是“Editor”,而不是美國式的“Editor-in-Chief ”。但這也已是幾年前的事了。到底牛不牛,時間自然會戳穿一切。然後那些不牛裝牛的人和事,就淪落為供人消遣的歷史笑料。

真正的牛人就是擁有一些特權,這大概也是為何人人都想做牛人的原因之一吧。因為參與錄製過一些電視節目,我比較過不少主持人的行為特徵。當主持人在台上主持,而台下的攝像師竟然在接手機電話時,不同的主持人反應完全不同。新人主持也許會面露尷尬,等待導演上前製止;稍牛一點的主持則面露慍色,敲擊麥克風以示警告;最牛的主持則會摔門而去,最多只留下一句:“等你打完電話我們再錄”——並且沒人認為他在耍大牌,因為是攝像師不尊重別人在先,更因為主持人是很牛的主持人。在經歷過這三種不同的主持人反應態度後,如果我是那個攝像,我一定會記得在摔門而去的那個主持人面前關閉手機,而對另外兩個,也許我的記性就沒那麼好了,就像醉酒駕車的人只需付點錢就完事後照樣明知故犯,而要坐十天班房後就會收斂很多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