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2013

窮專業,富專業

CNBC

以前我寫過《窮學生,富學生》,這裡的“窮”與“富”,指的是家庭總財富的絕對值,是客觀的財富描述。但“窮專業”與“富專業”中的“窮”與“富”,則是人們根據各專業所對應的行業薪資情況總結出來的主觀推測。比如:金融業所對應的國際金融專業,房地產業所對應的“房地產研究中心”等等,被認為是“富專業”,而哲學系、歷史系、數學係等專業,則被認為是“窮專業”。

在一場有關董潘教授的“四十歲沒有四千萬,別來見我”的電視討論中,有位力挺該教授的80後說:董潘教授的這番話,對應的是將來有潛力成為房地產行業的高管們,當然可以這麼說。他又不是對歷史系、哲學系的學生這麼說的。這話背後的邏輯就是:因為是房地產業專業的高管,當然有能力掙四千萬;歷史系、哲學系嘛,就不要來湊熱鬧了,四千萬與你無關。用這樣的邏輯,幾乎可為大學的各專業來個財富指數排行榜了。第一名:房地產專業,40歲之前財富指數四千萬;第二名:金融專業,40歲之前財富指數三千萬……在這種語境下,專業所涉的領域區別被淡化了,而專業所代表的行業贏利指數,則被誇大了,與中國當下的“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倒是很相襯。

其實在西方,專業也有“窮富”之分。工商管理、工程計算機等實用性強的專業,被認為容易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藝術史、哲學社會學之類的實用性較差的人文學科,則意味著不太好找工作。我有位考到美國社會學讀碩士的朋友,就被學校的就業諮詢部門勸說到工商管理專業,因為感覺出她有迫切的就業需求。當然如果你有經濟支持,不需要馬上賺錢,也可以選擇在“窮專業”裡滿足精神需求。

單單是窮與富,其實並不可怕。就生活水準來說,無非是你買一萬元的名牌包,我買一百元的仿皮包或布包。如果動動腦筋,還可以把一百元的廉價包打扮成環保者的生活方式,顯得很脫俗,很高尚,反而顯得那一萬元的包庸俗而暴發。但若是在“錢”字當頭的中國,窮與富,便會幻化成人格與尊嚴的不平等,會被類似的話語歧視或傷害,比如:“這話又不是對歷史系、哲學系的學生這麼說的……”,比如:上海玲瓏餐廳或陝南鞋店老闆老闆娘經常對顧客說的“沒錢就不要進來”之類帶侮辱性質的話語。而最可氣的是,這種連發票都不提供的店家不僅不被罰款,不向消費者道歉,反而會被一些人追捧,因為當看到別的消費者被譏諷時,會有種“我們買得起”的優越感。

受了侮辱的消費者或學生們找不到渠道爭取公正待遇,反而要忍氣吞聲地承受這種歧視——算了吧,誰叫我窮呢?要不怎麼連溫總理都在呼籲“要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呢?通常的情況是,缺什麼,才吆喝什麼。窮人,無法活出尊嚴是眼下的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