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13

樂見美中帶頭應對氣候變化

英國《金融時報》 社評 對抗氣候變暖的鬥爭可能終於迎來了轉機。上周美國和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將降低重型車輛和燃煤發電廠的碳排放。就在不到一個月前,這兩個世界最大的排放國還達成協議,將逐步停止使用氫氟碳化物,這種溫室氣體比碳對地球大氣的危害更大。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對抗,多年來一直在妨礙制定氣候變暖應對框架的努力。《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豁免了發展中國家中兩個最大的排放國——中國和印度。美國立法者從未通過一項他們認為會給美國企業帶來不公平負擔的協議。四年前的哥本哈根峰會(Copenhagen summit)基本上光有言語沒有行動。 達成一項全球協議的最大挑戰就是,在國家主權和減排迫切性之間找到平衡。華盛頓和北京方面正在達成的雙邊協議就是一種積極嘗試。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在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任期中,再次展現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抱負。他計劃繞過國會的阻撓,通過監管手段嚴格限制現有和新建燃煤發電廠的排放。在中國,一些地區的霧霾已嚴重到減少人們預期壽命的程度,新一屆領導人意識到,如果要取信於民,就必須解決工業化帶來的毒害人們健康的副作用。 如果要設定全球目標,則每個國家必須確保能夠實現自己那一份。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政治承諾。如果世界最大的排放國能夠達成協議、為全球框架奠定基礎,各國可能更容易做出政治承諾。 批評者會不滿,認為這些協議不具備約束力。忽略條款幾乎不會帶來任何外交和政治後果。然而,有效的約束性協議卻很難達成。與此同時,二氧化碳濃度卻已經達到了幾百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奧巴馬強化監管的計劃將會在法院受到挑戰。但中美之間的協議將會給其他較大的排放國帶來壓力,迫使其採取類似行動。 下一次大型氣候變化峰會將於2015年在巴黎舉行。如果要讓這次的峰會不會像2009年哥本哈根峰會那樣“破產”,中國和美國就應該確保所達成的協議得到執行,從而為締結一項永久的、具有約束力的全球協議奠定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