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14

什麼是科學事實?

林忠正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

其實,我們想要談論的問題應該是「什麼是經濟學事實?」,但在討論「什麼是經濟學事實?」之前,最好我們要有更大的耐心,要知道欲速則不達,我們還是先簡單談談「什麼是科學事實?」

雖然,有一些經濟學家不同意當代主流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我就是其中一位,但我們最好也先將「當代主流經濟學是不是一門科學」、以及更基礎的「當代主流經濟學是什麼」的問題暫時擱在一旁,我們才剛要開始介紹一些相關概念,還沒有進展到可以輕鬆討論此類問題的地步。因此,現在不妨還是先拉高問題層次,先說說「什麼是科學事實?」;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回到「什麼是經濟學事實?」的主題上。

一般人對科學事實的印象是,科學家應用嚴謹的觀察、調查、實驗、邏輯推理、甚至數學模型等研究方法,所發掘出的可以重複驗證的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規律性。

近代物理學大師費曼(Feynman),在其所寫的《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一書中,於開卷的地方寫道:

即使是藝術家,也會讚嘆日落、海浪以及跨越穹蒼的星辰…當我們深入研究這些事物時,即使只是直截了當的觀察,也可以得到許多美感上的愉悅。大自然形形色色的景象,隱藏著某些律動與模式,不是你的肉眼輕易就能望見的,而是要透過仔細的分析之後,才能進一步「看見」那些律動和模式。

律動和模式,就是我們所稱呼的「物理定律」。

有時候,我喜歡用令人景仰的法國作家聖艾修伯里的知名小說《小王子》故事中,美麗的狐狸對小王子所講的一句寓意深遠的話─「重要的事物是肉眼看不見的」(Anything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 ─來對照物理學家費曼對物理定律所做的描繪。出自美麗的小狐狸口中的這句充滿智慧的話,恰好可以傳達科學事實是意味著,大自然存在著一些不易察覺的重要規律,等待能力有限的人類去發現的精神。

這種論述觀點背後隱含著,科學事實基本上具有客觀且價值中立的特徵。不像人們對藝術、宗教與政治的論述呈現充滿個人主觀性並且深受個人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所左右的特性。科學事實因此不會因發現者或研究者的國籍、種族、性別、年齡、所屬研究單位的聲望與資源、個人的出身與在學術界的權勢、名望、頭銜、以及是否刻意的投入大量的私人與公家資源來建立個人人脈等等因素的差異,而在發表研究成果上遭受到任何差別待遇。

再舉知名小說《小王子》為例,故事中發現小王子原先定居的編號B-612小行星的科學家,原來是一位土耳其籍的天文學家。這位土耳其天文學家於1909年第一次觀測到此小行星之後,就在「國際天文學大會」上發表此不朽發現。然而,當天他那一身土耳其傳統服裝的衣著裝扮所顯現的土裡土氣,卻使得其他科學家們不願相信他的研究成果。(作者與小王子感慨說:「大人都是這樣啦!」)還好,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土耳其君王規定人民可換穿西裝。所以,在1920年,這位天文學家再次將他的不朽發現在「國際天文學大會」上提出報告。這一回,他衣著光鮮亮麗、精神抖擻、風度翩翩,所以大家就相信他的研究發現了。(作者與小王子又感慨說:「這就是大人的行為模式!」)

如果科學事實是一種客觀且價值中立的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規律性,則文學愛好者所喜歡的《小王子》中土耳其天文學家的諷刺故事,將不會出現於真實世界的科學社群中。並且,這則諷刺故事若真的缺乏真實世界的對照性實例來加以陪襯與烘托,也可能會減損《小王子》中的小故事,常常帶給讀者心有共鳴的純真悸動。

科學事實應該是一種客觀且價值中立事實的概念,所對應的科學哲學(一門研究科學背後的邏輯結構的學問)概念叫做實證主義或經驗主義。實證主義或經驗主義主張我們應該從多次重複性的觀察與實驗的證據來檢驗一項科學命題的真偽,如果某項科學命題或假說持續獲得累積證據的支持,則此命題會因為通過「檢證或驗證」的科學標準而晉身為一項科學事實。

但是,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也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的作者Karl Popper (卡爾·波普),在《科學發現的邏輯》書中,強烈反對本質上是屬於歸納法的「檢證說」的觀點。Karl Popper 認為歸納法不能證明任何科學命題,簡單的說你不能因為由古至今所有人們所觀察到與記錄下來的天鵝每一隻都是白色的事實,就推斷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Karl Popper 認為科學命題是一種全面性命題(universal proposition),只能藉由加以否定或證偽來證明它是錯的,而無法透過歸納或蒐集證據來證實它是真的。換句話說,Karl Popper主張以「證偽論」來取代「檢證說」作為判斷科學事實的標準,Karl Popper認為他以一己之力將「檢證說」淘汰出局。並且,Karl Popper強調只有「可能被證偽的命題」才叫科學命題,不可能被否決的命題不叫科學命題。

就我所接觸過的一般經濟學家來看,有些人沒有任何科學哲學的訓練與概念,另一些人有若干科學哲學的概念,但通常就止於Karl Popper學說的程度。從而,值得一提的是,像林鐘雄教授費心去翻譯,知名的經濟思想史學者Mark Blaug所著的《經濟學方法論》的台灣經濟學者,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特例。

但是秀才紙上談兵容易,實際上戰場艱難。怎樣的證據才能否定一項科學猜測或命題呢?怎樣的證據才能讓多數(不用說全部的)的科學家願意拋棄一項科學命題呢?這項任務在實務運作上常常是充滿爭議與困難重重的。非但是很難出現所謂的「關鍵檢驗」,但即使出現不少人認為是「關鍵檢驗」的證據,抱持著或相信了不同觀點(常是傳統觀點)的學者,常常基於為了維護個人向來的主張、為了保住個人尊嚴與面子、為了金錢利益、以及無法擺脫盤根糾結於腦海深處的舊思維等種種緣由,還是會找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加以反對。更何況,有時候,我們也不敢真的斷定新的證據一定是真確的。(我希望有機會為你講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關於「關鍵檢驗」的故事。)

所以「什麼是科學事實?」,看起來,遠比一般人原先對它的單純印象或所預期的來得複雜太多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事實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