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發
張志軍訪台的第一場晚宴結束後,對於媒體詢問是否聽到抗議的聲音,他張開雙手表示:「各種聲音我都聽到了!」其意氣風發、短短的幾句話雖是即興的,卻也不自覺地流露出北京大員心中那種開明專制的心態,也撐出一種欽差代君出巡的場景。一個號稱主權獨立的國家,不管名叫台灣或中華民國,竟出現這種景象,究竟孰令致之?
事實上,與台灣建立經常性與機制性的聯繫本就是北京對台戰略內涵的一部份。張志軍很早即規劃訪台行程,只因今年三月太陽花學運的影響,暫時擱置,而今來訪,固然反對者不在少數,但受到的接待基本上是高規格且和善的,就連民進黨的態度都被解釋成一種識時務之舉。如此氛圍下,張志軍自然是喜形於色的。諷刺的是,台灣甚至因為張志軍的來訪,陷入一種內爭狀態,依此看,過去幾個月來,中方的刻意低調,甚至例行的國台辦記者會都可以臨時喊停,以免刺激台灣反中情緒,其謀略已初步見效。
可憐的是,台灣藍綠猶同床異夢,內部不和讓中方找到了切入點,但又是誰允許他們安排與台灣所謂的「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產階級、中低收入,青年學子)見面?相對於張志軍趴趴走的範圍,今年2月王郁琦登陸並未和中國地方官員或民眾會面,如此是對等的安排嗎?政府以為這是民主體現,殊不知,卻因而坐實了張志軍的欽差角色。
張志軍真想聽到真實的聲音嗎? 他所謂的「各種聲音」的弦外之意就是,台灣內部有與他一致的想法,但他也願意聽不同聲音。但經過安排的會面,到頭來不過是成就其欽差的形象。未來幾天張志軍還有機會在台灣四處走動,究竟會發生哪些事情,難以逆料。不過,截至目前,北京的一些戰略利益早已提前入袋:
1. 陸委會與國台辦所搭建的兩岸政府官方溝通聯繫機制已上軌道。就國台辦與陸委會的組織功能而言,軌道建立已深深地將兩岸牢牢地定位於「非」國與國的關係之上。
2. 張志軍的任務重點並不在於了解台灣民意,而在於形象的塑造以及分化與拉攏其統戰對象。同時,他也趁機對於過去長期從事兩岸買辦的台方人士做了一次洗牌,重新界定關係與主導價目。
3.台灣人非中國統治下的子民,也非仰賴中國救援的殖民地,張志軍此行竟被稱成「基層的傾聽之旅」,這不是欽差語彙,又是甚麼?我們政府如此失職,不僅損害國家利益,恐怕還讓對手看扁。
當前中國的高層看來比較務實,他們深知兩岸關係進程不容中斷的利害關係,同時也很清楚民進黨即使想修改或放棄台獨黨綱,也需要過程與時間,因此,讓民進黨「先上車後補票」,也成為北京部分人面對綠色困境的一種權變。而民進黨方面對準備再執政的現實是,穩定的兩岸關係必須加以維持,因此,溫和力量必然成為黨內主流。只是,中國主權觀一日不變,兩岸之間沒有真正的溫和力量,在關鍵時刻,溫和派也無法見容於北京的。從這個角度看,學運與社運的聲音才是他們想聽卻又不願意聽的真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