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經濟學研究向學生們引介了“經濟人”這一概念,諷刺人們處處鹯視狼顧,貪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可比這復雜得多了。比方說,一種“隨你付”的定價策略允許顧客為商品隨意出價,甚至可以不掏錢。雖說明擺著,這種定價策略可以讓人們白拿東西,很多人還是會付錢。這種模式在2007年被曝光。當時,英國的電台司令樂隊在互聯網上發布的專輯《彩虹中》就採用了這一定價安排。
由加州大學雷迪管理學院的艾萊特•格尼茨領銜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試圖揭示這種慷慨行為背後的心理學依據。他們將研究結果指向人的自尊心,尤其是把自我視為一個好人的渴望。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傳統的對所有人採用統一標價的方法相比,允許人們隨意出價的方式可能導致銷量的下滑。
研究人員進行了三個試驗。第一個實驗將一主題公園中的53000遊客玩過山車的場景拍成照片。一組該試驗的遊客可以自定價格來購買這些照片。另一組的遊客同樣可以自定價格,區別在於他們出價的一半將會捐給兒童慈善事業。
研究人員注意到兩個重要的實驗結果。支援慈善一組的平均出價是第一組的5倍多。同時,第二組中僅有半數的顧客願意購買相片。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試驗結果息息相關:一旦將慈善和照片聯繫到一塊兒,人們心中的合理出價就被大大提升,以至於很多人害怕出價太低傷面子而不買相片。這就好比面對一項值得投資的事業,少捐不如不捐。
第二個試驗證印證了第一個試驗。把人們坐船旅行的場景拍成相片,再向這些人出售。這次格尼茨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更加直接地控制試驗主體的期望值。一組定價15美元,另一組則為5美元,而第三組的人們則可以看著給。然後告訴這三組的人們,照片原價是15美元。不出所料,當照片的價格從15美元跌倒5美元的時候,需求隨之攀升。但當人們可以自己定價的時候成交價格變得更低了。定價過低反而使人們更加小氣。相比之下,“若公司把價格定到5美元,就沒有什麼公平交易可言了,人們對於自我形像的擔心蕩然無存,競相購買。”
為了搞清楚人們的慷慨大方到底是良心所驅還是群體壓力所使,研究人員在一家餐廳進行了第三次試驗。餐廳的顧客可以自選價格付賬。一組用餐者可以在暗地裡付賬;另一組則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埋單。平均下來,匿名付賬的人們比公開付賬的人們給的更多。電台司令樂隊似乎已經預料到了格尼茨博士的實驗結論。他們的最有一張專輯------《王者之翼》,重新在線發售,而這次定價9美元。
6/30/2012
人體微生物基因圖譜將成診療新工具
研究人員已繪製出第一幅寄居於健康人體的微生物的全面基因圖譜﹐為醫生診斷疾病和治療病患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6月13日公佈的這一成果來自於一項旨在更好地瞭解在從消化到感染等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是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耗時五年、耗資1.73億美元的“人體微生物工程”(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的成果之一。
科學家們知道人體中寄居著數萬億此類微生物──實際上﹐它們的數量超過了人體細胞﹐二者之比為10:1。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仍不瞭解全部細菌的種類、寄居位置以及它們在不同人體之間的區別以及同一人體中不同位置的區別。
聖路易斯(St. Louis)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小兒消化與營養科主任菲利普•塔爾(Phillip Tarr)是這項涉及80家機構、約200名研究人員的項目的帶頭人之一﹐他說﹐“這實際上是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
這幅新基因圖譜將支持對一些起因綜合了遺傳因素與人體細菌群落變化的疾病的研究。
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生物學家邁克爾•費施巴赫(Michael Fischbach)稱﹐“這項研究可能將導致對克羅恩氏病[炎症性腸失調]的新療法、對糖尿病和代謝疾病的新療法﹐以及對其他疾病﹐例如濕疹的新療法。”他未參與該項目。
費施巴赫博士提醒﹐相關新藥上市之前“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不僅是基因與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有細菌在不同人體之間的巨大差異。
研究人員稱﹐從人類歷史開始之時﹐微生物就寄居在人體之中。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主任埃里克•格林(Eric Green)稱﹐“多數時候我們與它們和諧共處。”它們在消化和其他對人類生存十分重要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但有時﹐這種有益關係會瓦解﹐進而導致疾病。
格林博士稱﹐“我們需要更好地瞭解正常微生物是什麼樣﹐以及什麼情況下它會發生改變﹐進而引發或影響疾病。”
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和《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等刊物﹐是基於對美國242名健康志願者的口腔、鼻腔、皮膚、腸道和陰道等位置的樣本的研究得出的。在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中繪製DNA圖譜的高級DNA測序機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分析。
人類基因組計劃確認了約有22,000個人類基因﹐而該項目在人體微生物──生活在人體內部或表面的微生物──中發現了超過800萬個基因﹐並識別出了10,000多種微生物。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之一、得克薩斯貝勒醫學院兒童微生物中心(Texas Children's Microbiome Center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主任詹姆斯•韋爾薩羅維克(James Versalovic)說﹐“這給出了健康人的基因與微生物參考組。”
根據計劃﹐研究人員將對兒童、老年人、來自非洲和南美洲等洲的人以及病人身上的微生物進行類似分析﹐以探明微生物在維持健康或引發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Ron Winslow & Jonathan D. Rockof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科學家們知道人體中寄居著數萬億此類微生物──實際上﹐它們的數量超過了人體細胞﹐二者之比為10:1。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仍不瞭解全部細菌的種類、寄居位置以及它們在不同人體之間的區別以及同一人體中不同位置的區別。
聖路易斯(St. Louis)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小兒消化與營養科主任菲利普•塔爾(Phillip Tarr)是這項涉及80家機構、約200名研究人員的項目的帶頭人之一﹐他說﹐“這實際上是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
這幅新基因圖譜將支持對一些起因綜合了遺傳因素與人體細菌群落變化的疾病的研究。
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生物學家邁克爾•費施巴赫(Michael Fischbach)稱﹐“這項研究可能將導致對克羅恩氏病[炎症性腸失調]的新療法、對糖尿病和代謝疾病的新療法﹐以及對其他疾病﹐例如濕疹的新療法。”他未參與該項目。
費施巴赫博士提醒﹐相關新藥上市之前“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不僅是基因與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有細菌在不同人體之間的巨大差異。
研究人員稱﹐從人類歷史開始之時﹐微生物就寄居在人體之中。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主任埃里克•格林(Eric Green)稱﹐“多數時候我們與它們和諧共處。”它們在消化和其他對人類生存十分重要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但有時﹐這種有益關係會瓦解﹐進而導致疾病。
格林博士稱﹐“我們需要更好地瞭解正常微生物是什麼樣﹐以及什麼情況下它會發生改變﹐進而引發或影響疾病。”
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和《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等刊物﹐是基於對美國242名健康志願者的口腔、鼻腔、皮膚、腸道和陰道等位置的樣本的研究得出的。在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中繪製DNA圖譜的高級DNA測序機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分析。
人類基因組計劃確認了約有22,000個人類基因﹐而該項目在人體微生物──生活在人體內部或表面的微生物──中發現了超過800萬個基因﹐並識別出了10,000多種微生物。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之一、得克薩斯貝勒醫學院兒童微生物中心(Texas Children's Microbiome Center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主任詹姆斯•韋爾薩羅維克(James Versalovic)說﹐“這給出了健康人的基因與微生物參考組。”
根據計劃﹐研究人員將對兒童、老年人、來自非洲和南美洲等洲的人以及病人身上的微生物進行類似分析﹐以探明微生物在維持健康或引發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Ron Winslow & Jonathan D. Rockoff
對中國經濟悲觀的深層原因
過去兩周與海內外基金經理做了很多交流,發現大多數人都比較悲觀,其悲觀程度甚至超過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情形。不僅投資者如此,企業家和老百姓對經濟的滿意度也在下降。但從已經公布的數據看,無論是GDP、出口、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都比2009年上半年要好。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僅僅是因為國內房地產的調控和國外歐債危機的蔓延嗎?
中國步入重工業化後期:資本報酬率下降成為趨勢
2011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9208億元,同比增長13.24%,與2010年38.96%的淨利潤增速相比,大幅放緩。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則出現了負增長。與此同時,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525億元,同比下降1.6%。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固然有經濟周期的因素,也有海外經濟疲弱的原因,但更有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變化的深層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重工業增速為10.3%,輕工業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重工業,達到11.5%,這或許標志著1999年開始的這輪重工業化已經開始減速,盡管中國整個重工業化的進程還能持續,但也已經步入了後期階段。
其實,用粗鋼產量的增速變化來反映重工業化的階段會更有說服力。中國粗鋼產量的增速在2005年達到峰值後逐年回落,從當年的28%左右,回落至去年的7.3%,而粗鋼產量的增幅變化大致可以作為判斷各個國家重工業化進程的依據。如美國粗鋼產量達到峰值在1935年左右,日本和韓國則分別在1958年和1970年左右,之後它們都步入了重工業化的後期。
那麼,在重工業化步入後期之後,會有什麼變化,為何會讓企業主產生悲觀情緒?這可以從資本報酬率下降的角度來解釋,如前所述,2010年之後企業盈利增速開始下滑,導致投資意願也會隨之下降。這些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增長非常驚人,說明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向外轉移資本,也說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資本由短缺變為過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推算,1998-2008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勞動報酬總額佔比明顯下降。如在2000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為19%,而勞動報酬總額佔GDP為51%,至2007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上升至31%,而勞動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降至不到40%。
但2009年之後,勞動薪酬佔比開始明顯上升,如職工工資總額佔GDP之比從2008年之前的11.2%左右,上升到2009年之後的11.8%左右,而企業盈利的佔比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人力成本上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資本過剩背景下獲得超額回報率的機會減少。2009年初政府部門推出的兩年4萬億投資計劃,實質上是把未來幾年的很多投資項目提前到開展了,導致未來可投項目的減少。
未來CPI漲幅將超PPI:消費成本上升、企業盈余減少
研究美國、韓國的產業變遷可以發現,在重工業化的加速階段,PPI累計漲幅都超過CPI累計漲幅,而到了重工業化的後期,CPI則超過了PPI。中國也已步入重工業化後期,故CPI也有望超過PPI。從今年前5個月中國CPI與PPI的走勢看,似乎可以得到印証:盡管這兩個指標都在回落,但PPI已經是負增長,而CPI漲幅還在3%以上。
對於重工業化後期CPI為何超越PPI,可以從就業人口比例下降的角度來解釋,因為就業人口下降導致薪酬收入增加,從而帶動消費。這同樣可以參照日本1990年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出現後,消費大幅增長的案例。而決定消費將主導經濟增長的最大理由,還是長期以來依靠投資拉動的模式確實已經到了末期。
重工業化由加速到減速,與城市化水平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有很大關系。過去十年,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人口遷移速度很快,但從去年起,外出農民工數量開始銳減,從2010年的800多萬減至500多萬。當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0%之後,今後的上升幅度也開始放緩。同時,中國人口的增速明顯放慢,且青壯年人口比重減幅更大。從參加高考的人數來看,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2009年降至1020萬,今年則降至900萬左右。經濟增長本質就是人口現象,人口流動與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之間的此消彼長,或進一步改變消費中服務消費的比重。
2009年起,勞動者報酬的快速上升,或預示著未來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使得人工成本還將繼續上升,這對推升CPI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今後CPI將短期維持在3%或更高的情況下,服務類價格的上漲更值得重視,尤其是交通通訊、文化娛樂和教育等行業的消費,都屬於收入結構發生變化之後消費升級的范疇,此外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保健養老的服務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將導致CPI中服務消費的價格快於普通商品的價格漲幅。
從中國過去20年的消費結構變化情況看,服務類消費的份額確實在提升,這與日本和韓國完全類似。目前,中國服務類消費大約只佔消費總額的1/3左右,雖然這存在低估,但與美國服務類消費2/3的佔比相比,顯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這輪結構調整中,無論是企業主還是老百姓,都會感受到賺錢難和消費成本上升的壓力。
中國經濟轉憂為喜還需等多久
中國經濟增速將下一個台階已經沒有太多疑問,原本在2008年就應該調整的步伐,被次貸危機所打亂,2009年中國經濟如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最終還是疲弱下來。因此,這輪經濟結構調整可以看成是對過去十多年以房地產投資為主導的高增長的修正,應屬於長周期(kuznets cycle)的范疇。若從2010年第四季度GDP增速開始回落算起,則調整期可能覆蓋整個10年代。從日美韓台等經濟體的長周期調整案例看,十年的調整期也不算長,同時結構調整也不意味著經濟會持續下滑,因為長周期中同時還包含中周期(Juglar cycle)和短周期(kitchin cycle)。中周期的見底時間最晚會在2014年,而短周期或庫存周期,估計在今年下半年就應該見底了。
這意味著,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曲線應該是一個淺U型,悲觀的情緒會在下半年有所轉好,但這樣一個補庫存周期對經濟拉升的力度也非常有限,未來幾年中國增速波動的均值大約在7-8%之間。但中周期的見底回升還是值得期待,中周期主要指設備投資周期,中國經濟需要發展的地方還有很多,投資機會也很多,如區域經濟的發展、集約化生產、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消費升級等還都需要大量的投資,但投資應該從過去由政府主導的模式向民間主導的模式轉變。如果說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所剩無幾,但還有改革和創新紅利,以及過去30多年經濟高增長所積累並由政府掌控的巨額資源。
當然,要使中國當前的優勢和潛力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還需要把握好時機和改革節奏,因為經濟周期的變化本身已經包含了政策推動力。而要改變企業主和投資者的悲觀預期,減少老百姓對未來通脹的擔憂,在推進改革的力度上就需要超預期。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証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他同時還擔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員、財經委委員,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中國步入重工業化後期:資本報酬率下降成為趨勢
2011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9208億元,同比增長13.24%,與2010年38.96%的淨利潤增速相比,大幅放緩。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則出現了負增長。與此同時,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525億元,同比下降1.6%。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固然有經濟周期的因素,也有海外經濟疲弱的原因,但更有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變化的深層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重工業增速為10.3%,輕工業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重工業,達到11.5%,這或許標志著1999年開始的這輪重工業化已經開始減速,盡管中國整個重工業化的進程還能持續,但也已經步入了後期階段。
其實,用粗鋼產量的增速變化來反映重工業化的階段會更有說服力。中國粗鋼產量的增速在2005年達到峰值後逐年回落,從當年的28%左右,回落至去年的7.3%,而粗鋼產量的增幅變化大致可以作為判斷各個國家重工業化進程的依據。如美國粗鋼產量達到峰值在1935年左右,日本和韓國則分別在1958年和1970年左右,之後它們都步入了重工業化的後期。
那麼,在重工業化步入後期之後,會有什麼變化,為何會讓企業主產生悲觀情緒?這可以從資本報酬率下降的角度來解釋,如前所述,2010年之後企業盈利增速開始下滑,導致投資意願也會隨之下降。這些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增長非常驚人,說明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向外轉移資本,也說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資本由短缺變為過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推算,1998-2008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勞動報酬總額佔比明顯下降。如在2000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為19%,而勞動報酬總額佔GDP為51%,至2007年,企業盈利總額佔GDP的比重上升至31%,而勞動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降至不到40%。
但2009年之後,勞動薪酬佔比開始明顯上升,如職工工資總額佔GDP之比從2008年之前的11.2%左右,上升到2009年之後的11.8%左右,而企業盈利的佔比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人力成本上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資本過剩背景下獲得超額回報率的機會減少。2009年初政府部門推出的兩年4萬億投資計劃,實質上是把未來幾年的很多投資項目提前到開展了,導致未來可投項目的減少。
未來CPI漲幅將超PPI:消費成本上升、企業盈余減少
研究美國、韓國的產業變遷可以發現,在重工業化的加速階段,PPI累計漲幅都超過CPI累計漲幅,而到了重工業化的後期,CPI則超過了PPI。中國也已步入重工業化後期,故CPI也有望超過PPI。從今年前5個月中國CPI與PPI的走勢看,似乎可以得到印証:盡管這兩個指標都在回落,但PPI已經是負增長,而CPI漲幅還在3%以上。
對於重工業化後期CPI為何超越PPI,可以從就業人口比例下降的角度來解釋,因為就業人口下降導致薪酬收入增加,從而帶動消費。這同樣可以參照日本1990年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出現後,消費大幅增長的案例。而決定消費將主導經濟增長的最大理由,還是長期以來依靠投資拉動的模式確實已經到了末期。
重工業化由加速到減速,與城市化水平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有很大關系。過去十年,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人口遷移速度很快,但從去年起,外出農民工數量開始銳減,從2010年的800多萬減至500多萬。當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0%之後,今後的上升幅度也開始放緩。同時,中國人口的增速明顯放慢,且青壯年人口比重減幅更大。從參加高考的人數來看,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2009年降至1020萬,今年則降至900萬左右。經濟增長本質就是人口現象,人口流動與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之間的此消彼長,或進一步改變消費中服務消費的比重。
2009年起,勞動者報酬的快速上升,或預示著未來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使得人工成本還將繼續上升,這對推升CPI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今後CPI將短期維持在3%或更高的情況下,服務類價格的上漲更值得重視,尤其是交通通訊、文化娛樂和教育等行業的消費,都屬於收入結構發生變化之後消費升級的范疇,此外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保健養老的服務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將導致CPI中服務消費的價格快於普通商品的價格漲幅。
從中國過去20年的消費結構變化情況看,服務類消費的份額確實在提升,這與日本和韓國完全類似。目前,中國服務類消費大約只佔消費總額的1/3左右,雖然這存在低估,但與美國服務類消費2/3的佔比相比,顯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這輪結構調整中,無論是企業主還是老百姓,都會感受到賺錢難和消費成本上升的壓力。
中國經濟轉憂為喜還需等多久
中國經濟增速將下一個台階已經沒有太多疑問,原本在2008年就應該調整的步伐,被次貸危機所打亂,2009年中國經濟如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最終還是疲弱下來。因此,這輪經濟結構調整可以看成是對過去十多年以房地產投資為主導的高增長的修正,應屬於長周期(kuznets cycle)的范疇。若從2010年第四季度GDP增速開始回落算起,則調整期可能覆蓋整個10年代。從日美韓台等經濟體的長周期調整案例看,十年的調整期也不算長,同時結構調整也不意味著經濟會持續下滑,因為長周期中同時還包含中周期(Juglar cycle)和短周期(kitchin cycle)。中周期的見底時間最晚會在2014年,而短周期或庫存周期,估計在今年下半年就應該見底了。
這意味著,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曲線應該是一個淺U型,悲觀的情緒會在下半年有所轉好,但這樣一個補庫存周期對經濟拉升的力度也非常有限,未來幾年中國增速波動的均值大約在7-8%之間。但中周期的見底回升還是值得期待,中周期主要指設備投資周期,中國經濟需要發展的地方還有很多,投資機會也很多,如區域經濟的發展、集約化生產、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消費升級等還都需要大量的投資,但投資應該從過去由政府主導的模式向民間主導的模式轉變。如果說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所剩無幾,但還有改革和創新紅利,以及過去30多年經濟高增長所積累並由政府掌控的巨額資源。
當然,要使中國當前的優勢和潛力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還需要把握好時機和改革節奏,因為經濟周期的變化本身已經包含了政策推動力。而要改變企業主和投資者的悲觀預期,減少老百姓對未來通脹的擔憂,在推進改革的力度上就需要超預期。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証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他同時還擔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員、財經委委員,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畢業典禮演講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2012屆的同學們:
在和你們差不多大的時候﹐我開始厭倦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緬因州州長寫演講稿。每年春天我都會為22歲的年輕人提供非凡的智慧點滴──這相當了不起﹐因為當時我才23歲。從那以後的幾十年﹐我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在教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學。我還專門研究了幸福感﹐現在我們對它已經很瞭解了。我發現﹐典型畢業典禮演講中那些動聽和過於樂觀的詞句並沒有什麼年輕人真正需要聽取的有關未來所面臨道路的教訓。下面是我希望有人能告訴1988屆畢業生的10件事:
1. 你在兄弟會或姐妹會地下室的時間花得值。參加校內體育活動、為校報工作或只是跟朋友玩耍所花的時間同樣也很值。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你和其他人的有意義的關係。看看當今的狀況吧﹐毫無疑問﹐衡量畢業後成功的一個標準應該是10年或20年後這些人中還有多少依然是你的好朋友。
2. 未來你將面臨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些日子。畢業是高興的日子。但我的職責在於告訴你﹐如果你要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你就會面臨痛苦的自我懷疑和失敗的階段。準備好度過這些階段吧。我就不講我自己的具體情況了﹐我只能說﹐畢業後一年我沒有工作﹐財產不到500美元﹐而且還和一對退休的老夫婦住在一起。我畢業那時候和現在的唯一區別是﹐現在沒人退得起休。
3. 不要讓世界更糟糕。我知道我應該告訴你們要追求美好的事情。但在這裡我想降低標準:千萬別用你那過人的才幹胡作非為。有太多聰明的人已經在那樣做了。如果你真的想造成社會混亂﹐那麼擁有常春籐盟校的學位自然是有幫助的。你聰明過人、積極向上、富有創意。每個人都會告訴你﹐你可以改變世界。他們是對的﹐但記住﹐“改變世界”還可能包括逃避金融管制和向日益肥胖的兒童銷售不健康食品這些做法。我沒有要求你們要去治癒癌症﹐我只是要求你們不要讓它擴散。
4. 和比你聰明的人結婚。我獲得博士學位時﹐我妻子莉婭(Leah)有穩定的收入。當她想創立一家軟件公司時﹐我有一份帶健康福利的工作。(澄清一下﹐有一個“互惠互利的配偶”和“炮友”是不同的。)如果你的財務之船有第二只船槳﹐你在人生的長河中就能行進得更好。我還想提醒你們﹐在畢業典禮上找這個聰明的人再合適不過了。Phi Beta Kappa社團(注:Phi Beta Kappa是美國大學的優等生榮譽社團)的成員會在畢業長袍上披上粉藍色披肩。以最優等成績畢業的學生名字會印在畢業典禮的冊子上。抓住機會啊!
5. 幫助阻止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球賽的軍備競賽。如今的兒童體育比賽正變得超乎尋常地組織嚴密、競爭激烈。出於好玩而打棒球的日子哪兒去了?我們在系統化地把本應是一段旅程的東西變成競賽。我們知道成功不是簡單地在某個預先定好的方向上跑得比別人快。然而我們從一出生就發出的信息是﹐如果你進不了足球隊或進不了“適宜的”學校﹐那麼你就會無緣無故以比別人更少的分數結束生命。這是不對的。你永遠都不會讀到這樣的訃告:“鮑勃•史密斯昨天去世﹐享年74歲。他以第186名結束了生命。”
6. 看訃告。訃告就像是傳記﹐只不過比傳記短。訃告提醒我們﹐有趣、成功的人很少過著有序的線性生活。
7. 你的父母不想要對你最好的東西﹐他們想要對你好的東西﹐這兩者不一定都是一致的。父母有保護孩子免受危險和困難的自然本能﹐因此就會敦促孩子做出安全的選擇。做過士兵、探險家和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說過﹐“失敗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從未努力爭取過成功。”這句話很精彩﹐但我打賭﹐他的母親當年肯定想讓他做個醫生或是律師。
8. 不要效仿馬戲團小動物的生活。馬戲團動物變戲法是因為它們的馴獸師扔給他們花生或小魚作為獎賞。你應該立志做得更好。你會是一個朋友、一個家長、一個教練、一個員工﹐等等。但只有在工作中﹐你才會被直接評估並因表現獲得獎賞。別讓你的生活抉擇讓“老板是唯一一個扔給你花生的人”這個事實所扭曲。如果你為了和一個朋友吃晚餐而留下一項工作任務沒有完成﹐那麼你就是在“逃避”你的工作。但同樣的﹐如果你為了完成工作而取消晚餐﹐那你就是在逃避友誼。而我們通常卻並不是這樣看的。
9. 你的時間都是借來的。你不應該認為什麼事都理所應當﹐明天也不是。在這裡我要提出“撞車”規則。如果下週或明年我被車撞了﹐我會後悔以這樣的方式度過我的生命嗎?重要的推論是:如果我沒被車撞﹐這條路會讓我過上滿意的、10年或20年後會感到驕傲的生活嗎?
10. 不要努力變得優秀。優秀需要運氣以及其他超出控制的情況。越少想變得優秀﹐就越有可能實現。如果沒有實現﹐穩穩當當也沒什麼不好。
恭喜畢業﹐祝你們好運。
Charles Wheelan
在和你們差不多大的時候﹐我開始厭倦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緬因州州長寫演講稿。每年春天我都會為22歲的年輕人提供非凡的智慧點滴──這相當了不起﹐因為當時我才23歲。從那以後的幾十年﹐我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在教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學。我還專門研究了幸福感﹐現在我們對它已經很瞭解了。我發現﹐典型畢業典禮演講中那些動聽和過於樂觀的詞句並沒有什麼年輕人真正需要聽取的有關未來所面臨道路的教訓。下面是我希望有人能告訴1988屆畢業生的10件事:
1. 你在兄弟會或姐妹會地下室的時間花得值。參加校內體育活動、為校報工作或只是跟朋友玩耍所花的時間同樣也很值。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你和其他人的有意義的關係。看看當今的狀況吧﹐毫無疑問﹐衡量畢業後成功的一個標準應該是10年或20年後這些人中還有多少依然是你的好朋友。
2. 未來你將面臨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些日子。畢業是高興的日子。但我的職責在於告訴你﹐如果你要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你就會面臨痛苦的自我懷疑和失敗的階段。準備好度過這些階段吧。我就不講我自己的具體情況了﹐我只能說﹐畢業後一年我沒有工作﹐財產不到500美元﹐而且還和一對退休的老夫婦住在一起。我畢業那時候和現在的唯一區別是﹐現在沒人退得起休。
3. 不要讓世界更糟糕。我知道我應該告訴你們要追求美好的事情。但在這裡我想降低標準:千萬別用你那過人的才幹胡作非為。有太多聰明的人已經在那樣做了。如果你真的想造成社會混亂﹐那麼擁有常春籐盟校的學位自然是有幫助的。你聰明過人、積極向上、富有創意。每個人都會告訴你﹐你可以改變世界。他們是對的﹐但記住﹐“改變世界”還可能包括逃避金融管制和向日益肥胖的兒童銷售不健康食品這些做法。我沒有要求你們要去治癒癌症﹐我只是要求你們不要讓它擴散。
4. 和比你聰明的人結婚。我獲得博士學位時﹐我妻子莉婭(Leah)有穩定的收入。當她想創立一家軟件公司時﹐我有一份帶健康福利的工作。(澄清一下﹐有一個“互惠互利的配偶”和“炮友”是不同的。)如果你的財務之船有第二只船槳﹐你在人生的長河中就能行進得更好。我還想提醒你們﹐在畢業典禮上找這個聰明的人再合適不過了。Phi Beta Kappa社團(注:Phi Beta Kappa是美國大學的優等生榮譽社團)的成員會在畢業長袍上披上粉藍色披肩。以最優等成績畢業的學生名字會印在畢業典禮的冊子上。抓住機會啊!
5. 幫助阻止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球賽的軍備競賽。如今的兒童體育比賽正變得超乎尋常地組織嚴密、競爭激烈。出於好玩而打棒球的日子哪兒去了?我們在系統化地把本應是一段旅程的東西變成競賽。我們知道成功不是簡單地在某個預先定好的方向上跑得比別人快。然而我們從一出生就發出的信息是﹐如果你進不了足球隊或進不了“適宜的”學校﹐那麼你就會無緣無故以比別人更少的分數結束生命。這是不對的。你永遠都不會讀到這樣的訃告:“鮑勃•史密斯昨天去世﹐享年74歲。他以第186名結束了生命。”
6. 看訃告。訃告就像是傳記﹐只不過比傳記短。訃告提醒我們﹐有趣、成功的人很少過著有序的線性生活。
7. 你的父母不想要對你最好的東西﹐他們想要對你好的東西﹐這兩者不一定都是一致的。父母有保護孩子免受危險和困難的自然本能﹐因此就會敦促孩子做出安全的選擇。做過士兵、探險家和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說過﹐“失敗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從未努力爭取過成功。”這句話很精彩﹐但我打賭﹐他的母親當年肯定想讓他做個醫生或是律師。
8. 不要效仿馬戲團小動物的生活。馬戲團動物變戲法是因為它們的馴獸師扔給他們花生或小魚作為獎賞。你應該立志做得更好。你會是一個朋友、一個家長、一個教練、一個員工﹐等等。但只有在工作中﹐你才會被直接評估並因表現獲得獎賞。別讓你的生活抉擇讓“老板是唯一一個扔給你花生的人”這個事實所扭曲。如果你為了和一個朋友吃晚餐而留下一項工作任務沒有完成﹐那麼你就是在“逃避”你的工作。但同樣的﹐如果你為了完成工作而取消晚餐﹐那你就是在逃避友誼。而我們通常卻並不是這樣看的。
9. 你的時間都是借來的。你不應該認為什麼事都理所應當﹐明天也不是。在這裡我要提出“撞車”規則。如果下週或明年我被車撞了﹐我會後悔以這樣的方式度過我的生命嗎?重要的推論是:如果我沒被車撞﹐這條路會讓我過上滿意的、10年或20年後會感到驕傲的生活嗎?
10. 不要努力變得優秀。優秀需要運氣以及其他超出控制的情況。越少想變得優秀﹐就越有可能實現。如果沒有實現﹐穩穩當當也沒什麼不好。
恭喜畢業﹐祝你們好運。
Charles Wheelan
CDC:中國抗藥性結核病嚴重,前往宜加防範
一篇由中國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於2007年所進行之調查報告,日前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指出,中國大陸結核病抗藥性問題嚴重,新發生的結核病人中,5.7%是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台灣約為1%);以前曾治療過,而再接受治療的結核病人中,25.6%是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台灣約為6%)。許多國人常前往的東南亞或南亞國家,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問題較台灣嚴重,因此國人前往這些國家應特別留意防範,避免至擁擠或空氣流通不佳的公共場所,如有咳嗽超過三週的情形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
世界衛生組織多次指出,抗藥性結核病的蔓延是一個威脅全球的重大公衛問題。我國自2006年推動都治(DOTS)計畫,透過各地衛生局聘用關懷員定期關懷病患服藥,並對結核菌的抗藥性及抗結核二線藥的使用進行監測,於2007年5月更成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由疾管局提供資源,委請5個醫療團隊依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之診治指引,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患提供完整且持續的照護,並執行社區進階都治工作;將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並引進各種新的結核病檢驗技術,加速檢驗時效。透過這些作為使得我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例數自2006年的440人,降低至目前的243人。
世界衛生組織之估算,每位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所需醫療費用為一般結核病個案的百倍,所需治療時間在2年以上(非抗藥性結核病約6-9個月);而疾管局估算,每投資1元在結核病都治工作,可減少多重抗藥性在結核病例的發生,因而節省醫藥支出5.7元;而投資1元在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患治療及管理,就可減少這些病患傳播給更多人,因而節省4.6元的醫療支出。
世界衛生組織多次指出,抗藥性結核病的蔓延是一個威脅全球的重大公衛問題。我國自2006年推動都治(DOTS)計畫,透過各地衛生局聘用關懷員定期關懷病患服藥,並對結核菌的抗藥性及抗結核二線藥的使用進行監測,於2007年5月更成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由疾管局提供資源,委請5個醫療團隊依世界衛生組織所訂之診治指引,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患提供完整且持續的照護,並執行社區進階都治工作;將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並引進各種新的結核病檢驗技術,加速檢驗時效。透過這些作為使得我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例數自2006年的440人,降低至目前的243人。
世界衛生組織之估算,每位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所需醫療費用為一般結核病個案的百倍,所需治療時間在2年以上(非抗藥性結核病約6-9個月);而疾管局估算,每投資1元在結核病都治工作,可減少多重抗藥性在結核病例的發生,因而節省醫藥支出5.7元;而投資1元在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患治療及管理,就可減少這些病患傳播給更多人,因而節省4.6元的醫療支出。
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扭轉頹勢
若不清楚台灣經濟問題有多嚴重,以下數字可提供若干概念:今年前五月,台灣出口衰退超過百分之五,其中對大陸出口減少一成二,對美國減少一成三,對歐洲減少百分之六,僅對東協保持成長。當政府「保四」的經濟成長目標已降為「保三」,寶華綜經院又下修預估值為百分之二點五,加上經建會景氣燈號已連續七個月藍燈,更顯慘澹。
受歐債危機的拖累,全球經濟明顯轉緩;而中國大陸正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汙染及低效產業,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大陸,受到連鎖衝擊勢所難免。但進一步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廿年,寫下躍居世界工廠的輝煌紀錄、走過人民幣升值的軟著陸,正在朝向內需導向型經濟調整轉進;而同一時期,台灣除了企業大量外移,建立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整體產業結構未見太多建設性的提升。這真是深值警惕之事。
全球大環境烏雲密布,台灣內部小環境也缺乏樂觀因素;如果我們繼續站在泥淖中自艾自憐,形勢恐難有改觀的一天。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採取行動,利用我們仍然保有的優勢,全面強化各產業部門的體質和競爭力;絕對不要等到兩年後再回頭看台灣,大家還在那裡哀嘆錯過的時機。
在這次「關鍵兩年」高峰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談到台灣的「內耗危機」時,把「各部門危機意識不足延誤決策及因應」列為三大主要因素之首,這是誠實、也是一針見血的反省。簡而言之,政府部門的行動力不足,要負首責。台灣經濟陷入空轉已十多年,各色各樣的產業診斷、分析、評估報告做了不知凡幾,卻從未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認真推動,甚至連引導社會正視問題都力有未逮。
舉例而言,行政院最近提出「三業四化」的構想,主張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這當然是正確的方向。問題是,政府部門提出對策,不能像學者那樣只做理論及架構分析,而必須端出具體的施政行動,釐清優先次序,並鎖定急迫項目率先推動。然而,「三業四化」要如何實際拿來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卻是看不到神龍的頭,也看不到尾。再如,因應台灣近半年出口的急劇衰退,經濟部也提出了「一○一出口龍騰計畫」;但除了名稱堂皇,人們也看不出其著力點何在,這又如何力挽狂瀾?
我們無意藐視行政部門的能力,相反的,各界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鼓勵。台灣的民主化過度政治掛帥,行政部門不斷遭到貶抑,財經科技專業菁英難得受到尊重,導致官員喪失尊嚴和自信,這恐怕是他們怠於決策、怯於行動的主因。十二年來九易閣揆,陳冲是唯一一位具有財經專業的院長,他必須把領軍重振台灣經濟氣勢當成自己的首要使命,而不必把全副精力放在應付無謂的政治紛擾,這才是贏得人心的必勝之道。否則,再錯過這關鍵兩年,台灣將伊於胡底?
話說回來,提升經濟絕對不光是政府的責任;各行各業、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行動造成改變。大家首先要拋開自己的無力感,拋開心頭沉積的灰色、消極念頭,拋開不健康的唱衰情結。試想,台灣近五年有超過五兆的超額儲蓄,我們怎會是經濟弱國?就像蕭萬長說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為台灣「加值」,讓台灣成為自由發展、自由創業、自由追求的「幸福加值島」。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台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大幅衰退,不能不令人擔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ECFA簽訂方才兩年,民眾對我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皆寄予無限期待,不料後續談判遲無進展,而今年兩岸貿易急劇逆轉,這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全球經濟局勢變化之快速遠超乎想像,當我們還停留在昨日的思維想著明日的事,偶一回神,才發現腳下的沙土已流失大半。
受歐債危機的拖累,全球經濟明顯轉緩;而中國大陸正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汙染及低效產業,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大陸,受到連鎖衝擊勢所難免。但進一步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廿年,寫下躍居世界工廠的輝煌紀錄、走過人民幣升值的軟著陸,正在朝向內需導向型經濟調整轉進;而同一時期,台灣除了企業大量外移,建立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整體產業結構未見太多建設性的提升。這真是深值警惕之事。
全球大環境烏雲密布,台灣內部小環境也缺乏樂觀因素;如果我們繼續站在泥淖中自艾自憐,形勢恐難有改觀的一天。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採取行動,利用我們仍然保有的優勢,全面強化各產業部門的體質和競爭力;絕對不要等到兩年後再回頭看台灣,大家還在那裡哀嘆錯過的時機。
在這次「關鍵兩年」高峰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談到台灣的「內耗危機」時,把「各部門危機意識不足延誤決策及因應」列為三大主要因素之首,這是誠實、也是一針見血的反省。簡而言之,政府部門的行動力不足,要負首責。台灣經濟陷入空轉已十多年,各色各樣的產業診斷、分析、評估報告做了不知凡幾,卻從未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認真推動,甚至連引導社會正視問題都力有未逮。
舉例而言,行政院最近提出「三業四化」的構想,主張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這當然是正確的方向。問題是,政府部門提出對策,不能像學者那樣只做理論及架構分析,而必須端出具體的施政行動,釐清優先次序,並鎖定急迫項目率先推動。然而,「三業四化」要如何實際拿來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卻是看不到神龍的頭,也看不到尾。再如,因應台灣近半年出口的急劇衰退,經濟部也提出了「一○一出口龍騰計畫」;但除了名稱堂皇,人們也看不出其著力點何在,這又如何力挽狂瀾?
我們無意藐視行政部門的能力,相反的,各界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鼓勵。台灣的民主化過度政治掛帥,行政部門不斷遭到貶抑,財經科技專業菁英難得受到尊重,導致官員喪失尊嚴和自信,這恐怕是他們怠於決策、怯於行動的主因。十二年來九易閣揆,陳冲是唯一一位具有財經專業的院長,他必須把領軍重振台灣經濟氣勢當成自己的首要使命,而不必把全副精力放在應付無謂的政治紛擾,這才是贏得人心的必勝之道。否則,再錯過這關鍵兩年,台灣將伊於胡底?
話說回來,提升經濟絕對不光是政府的責任;各行各業、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行動造成改變。大家首先要拋開自己的無力感,拋開心頭沉積的灰色、消極念頭,拋開不健康的唱衰情結。試想,台灣近五年有超過五兆的超額儲蓄,我們怎會是經濟弱國?就像蕭萬長說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為台灣「加值」,讓台灣成為自由發展、自由創業、自由追求的「幸福加值島」。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台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大幅衰退,不能不令人擔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ECFA簽訂方才兩年,民眾對我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皆寄予無限期待,不料後續談判遲無進展,而今年兩岸貿易急劇逆轉,這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全球經濟局勢變化之快速遠超乎想像,當我們還停留在昨日的思維想著明日的事,偶一回神,才發現腳下的沙土已流失大半。
看你有多清廉
留下一堆未解的疑雲,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請辭獲准了,對馬英九總統而言這堪稱另一個「世事難料」。在第二任任期開始一個多月,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的馬英九,這次連所謂的「清廉政府」招牌也被強風吹落了!林益世涉貪,並不是馬政府的首例,只不過以往的案件大多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罷了。雖然案情仍有待釐清,但從府院火速劃清界線可以嗅出,林益世涉貪恐怕不是空穴來風的「政治謀殺工程」。
這幾天,林益世涉貪案的發展,再一次讓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舉發廠商有何背景,這是另一個問題,但就「索賄」來說,舉發廠商顯然是被索賄者,林益世則是索賄者。然而,特偵組卻似乎把矛頭對準舉發廠商,傳喚說明、拘提到案等狠話說盡,卻未著力保護他的生命與安全;唯獨對林益世禮遇有加,不怕他湮滅證據、串供或逃匿,也不像扁案、宇昌案等積極查扣證物,甚至把人關了再說。特偵組繼續當低頭族,不利林益世的相關證物恐怕也被從容湮滅了。更何況,國民黨政要不是擅長「藏匿潛逃」的招數嗎?
另一方面,假使林益世如其本人掛保證是無辜的,以其馬家軍青年才俊之姿,馬英九本應用人不疑才對。不過,就像過去對待中箭落馬者,只愛惜自己羽毛的馬英九,一開始便擺出不沾鍋的冷漠,與深陷泥沼的林益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到了輿論質疑聲浪愈來愈高,馬英九也就按照往例,戴上鋼盔棄車保帥,明示暗示林益世知趣走人了。如果林益世和他的樁腳到現在才發覺馬英九過河拆橋,實在也稍嫌為時已晚且怪不得人。
不僅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部分國民黨立委也讓人徹底看透了,他們根本不是「民意代表」,不是站在人民這一邊。美牛案替馬英九護航也就罷了,而今行政院秘書長涉貪,那些國民黨立委卻閃在一邊,連監督行政部門的「假動作」也沒有。國民黨團書記長徐耀昌居然說:行政立法各自為政,立院去管政府的事不是很奇怪嗎?他這番話才真的奇怪咧,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立法委員不管政府的事,要管什麼事呢?難道是要管好在野黨立委,讓政府好辦事嗎?
這次,廠商舉發林益世,顯然起於利益糾葛。其實,這就是馬英九「清廉政府」之下,國民黨共犯結構的真相。此一龐大共犯結構,把國民黨高層、國營事業、挺藍企業連成一氣,平常外人看不到他們如何「坐地分贓、利益均霑」,只有像這次出了窩裡反的情況,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清廉政府」如此不堪入目。林益世辭職了,但他也留下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在國民黨共犯結構中擔任最高領導的馬英九,到底在重大利益交換中扮演什麼角色?手握黨政大權、龐大黨產、司法工具等,馬英九是如何操作以維持他的「共主」地位的?
過去,馬英九被質疑利用司法天平傾斜、秘書余文頂罪,僥倖逃過特支費的貪汙罪。如今,馬英九要跟林益世切割,以求保住自己的「清廉」形象,沒那麼容易了。台電、中油的弊案還沒查清楚,現在林益世又帶來一個中鋼弊案了。「完全執政、完全獨裁」的馬英九,草率決定油電雙漲、開徵證所稅、開放美牛,以致民意支持度跌至兩成以下,如此遭民眾唾棄的馬英九,面對弊案連環爆還想置身事外,絕對會被憤怒的民怨所吞噬。進而,人民也會要求徹查三中交易、綠卡、夢想家等等,到底有什麼敗絮在其中。
多年來,馬英九把「貪腐政權」與「本土政權」畫上等號,高喊「反貪腐」的口號,把自己塑造成「清廉的好人」。但大家所看到的是,馬英九都在「反前朝之貪腐」,沒有「反本朝之貪腐」。於是,林益世涉貪案來得正好,它恰可檢驗馬英九的「反貪腐」,到底是什麼碗糕。如果證據愈來愈確鑿,指向林益世之不法情事,馬英九、特偵組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則往後馬英九就再也別想用「清廉政府」來唬弄人民了,而且,人民也會合理懷疑這個把「反貪腐」當專利的政權原來就是一個「貪腐政權」。
這幾天,林益世涉貪案的發展,再一次讓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舉發廠商有何背景,這是另一個問題,但就「索賄」來說,舉發廠商顯然是被索賄者,林益世則是索賄者。然而,特偵組卻似乎把矛頭對準舉發廠商,傳喚說明、拘提到案等狠話說盡,卻未著力保護他的生命與安全;唯獨對林益世禮遇有加,不怕他湮滅證據、串供或逃匿,也不像扁案、宇昌案等積極查扣證物,甚至把人關了再說。特偵組繼續當低頭族,不利林益世的相關證物恐怕也被從容湮滅了。更何況,國民黨政要不是擅長「藏匿潛逃」的招數嗎?
另一方面,假使林益世如其本人掛保證是無辜的,以其馬家軍青年才俊之姿,馬英九本應用人不疑才對。不過,就像過去對待中箭落馬者,只愛惜自己羽毛的馬英九,一開始便擺出不沾鍋的冷漠,與深陷泥沼的林益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到了輿論質疑聲浪愈來愈高,馬英九也就按照往例,戴上鋼盔棄車保帥,明示暗示林益世知趣走人了。如果林益世和他的樁腳到現在才發覺馬英九過河拆橋,實在也稍嫌為時已晚且怪不得人。
不僅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部分國民黨立委也讓人徹底看透了,他們根本不是「民意代表」,不是站在人民這一邊。美牛案替馬英九護航也就罷了,而今行政院秘書長涉貪,那些國民黨立委卻閃在一邊,連監督行政部門的「假動作」也沒有。國民黨團書記長徐耀昌居然說:行政立法各自為政,立院去管政府的事不是很奇怪嗎?他這番話才真的奇怪咧,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立法委員不管政府的事,要管什麼事呢?難道是要管好在野黨立委,讓政府好辦事嗎?
這次,廠商舉發林益世,顯然起於利益糾葛。其實,這就是馬英九「清廉政府」之下,國民黨共犯結構的真相。此一龐大共犯結構,把國民黨高層、國營事業、挺藍企業連成一氣,平常外人看不到他們如何「坐地分贓、利益均霑」,只有像這次出了窩裡反的情況,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清廉政府」如此不堪入目。林益世辭職了,但他也留下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在國民黨共犯結構中擔任最高領導的馬英九,到底在重大利益交換中扮演什麼角色?手握黨政大權、龐大黨產、司法工具等,馬英九是如何操作以維持他的「共主」地位的?
過去,馬英九被質疑利用司法天平傾斜、秘書余文頂罪,僥倖逃過特支費的貪汙罪。如今,馬英九要跟林益世切割,以求保住自己的「清廉」形象,沒那麼容易了。台電、中油的弊案還沒查清楚,現在林益世又帶來一個中鋼弊案了。「完全執政、完全獨裁」的馬英九,草率決定油電雙漲、開徵證所稅、開放美牛,以致民意支持度跌至兩成以下,如此遭民眾唾棄的馬英九,面對弊案連環爆還想置身事外,絕對會被憤怒的民怨所吞噬。進而,人民也會要求徹查三中交易、綠卡、夢想家等等,到底有什麼敗絮在其中。
多年來,馬英九把「貪腐政權」與「本土政權」畫上等號,高喊「反貪腐」的口號,把自己塑造成「清廉的好人」。但大家所看到的是,馬英九都在「反前朝之貪腐」,沒有「反本朝之貪腐」。於是,林益世涉貪案來得正好,它恰可檢驗馬英九的「反貪腐」,到底是什麼碗糕。如果證據愈來愈確鑿,指向林益世之不法情事,馬英九、特偵組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則往後馬英九就再也別想用「清廉政府」來唬弄人民了,而且,人民也會合理懷疑這個把「反貪腐」當專利的政權原來就是一個「貪腐政權」。
馬政府清廉的螺絲不容再鬆動
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遭廠商爆料涉嫌索賄,風暴延燒兩天後請辭獲准。儘管此案尚未水落石出,但確實重創馬政府的清廉形象,誠如總統府的宣示,「清廉是公務員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不容有灰色地帶。」林益世案足堪馬政府所有政務官戒,對清廉自持的馬總統而言,更要警覺,政府效能的螺絲拴得不夠緊,清廉的螺絲豈容再鬆動!
林益世是政治家族第二代,其父林仙保省議員出身,在地方派系曾經具一言九鼎的政治實力。做為政壇後輩,出道以來,林益世在立法院比諸基層出身的立委,表現堪稱不俗,捍衛國民黨政策亦不遺餘力,成為馬英九倚重的新生代,儘管立委連任選舉失利,卻在馬總統連任後旋即入閣,成為行政院三巨頭之一,接班勢頭正盛,豈料栽了一個完全不該栽的大跟斗,此刻請辭獲准,勢所必然,焦頭爛額的馬政府,委實沒有力氣再陷入任何真假未明的弊案。林益世即使不辭,可想而知,他將要面對的部會整合、國會協調全部無力處理,出了辦公室面對的都是側目懷疑的眼光,與其如此,真的不如辭職專心為自己的清白奮戰。
據爆料內容,林益世在兩年前就向中鋼下游廠商「地勇選礦公司」收取六千三百萬不當利益,今年二月和三月,再以行政院祕書長身分索取八千三百萬,但因為該公司沒有支付,因此四月一日起即遭中鋼斷料,公司面臨倒閉危機。但據高雄市環保局說法,該公司係因為非法在農地堆置廢料,遭人檢舉汙染,才會行文中鋼要求在該公司未改善前予以斷料。由於這家公司前科累累,惡名早為業界傳頌,搞慣了黑白兩道的政商關係,因此,各界才會在半信半疑中揣度該公司以玉石俱焚的大動作所為何來。
此案最讓人想不透的是,林益世即便是馬總統眼前的紅人、行政院祕書長,有什麼本事運作到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環保局決定要不要祭出嚴懲手段?前中鋼董事長林文淵說,行政院權力很大,只要林願意,確實可以左右中鋼與其子公司、孫公司的供料,甚至公股轉投資事業的人事;以馬英九對道德人品嚴謹,熟悉馬政府人事決策者都知道,馬政府用人可能有爭議,但對任何人事關說在馬政府幾乎是水穿不透,就算林益世能穿透國民黨執政的中央政府和若干地方政府,何來穿透非國民黨執政的縣市?
然而,此案有廠商具名爆料,提出事證,包括美金提款單,乃至稍後公布出來的林益世與廠商聯袂拜訪中鋼的照片及兩人通聯紀錄,更驚人的是通聯紀錄中極明確地提及索賄金額。一般來說,爆料者通常不願曝光,避免自己承擔不起的後遺症,何況索賄者固然涉嫌貪汙,行賄者同樣有罪;林益世和廠商一同拜會中鋼的照片更說明兩人並非林益世第一時間聲稱的「並不熟識」;當然,因為照片是遠距離調鏡頭所拍攝,有人直言林益世是被「設局」,問題是,如果林益世果然清白,這個局又如何設得成?廠商又哪來深仇大恨,要對林益世設此一招毀滅的惡局?
林益世是政治家族第二代,對基層政商生態再熟悉不過,誠如林所言,他家客廳就像菜市場,各界人士來來往往,在擔任立委時期,選民服務極為正常;但選民服務涉及金錢,同樣法所不容,遑論身為政務官。林益世在處理此案的態度未免太漫不經心,這說明林益世若非說謊,就是習以為常到踩了紅線還不自知,對馬政府而言,清廉容不下一粒沙,遑論兩天記者會所言,除了七次「沒有收賄」還難定論外,林益世之言全部破功,這對林和馬政府都是重大傷害。
中鋼是南台灣最重要的產業火車頭,南台灣的政商關係素來藍綠有競有合,做為每年預算都還要由立法院審議的國營事業,歷經政黨兩次輪替的中鋼別的沒學會,就是學會藍綠立委都要伺候,如果林益世案最後在特偵組調查後真的成案,預期此案勢必比爆料者預想得還要更大,從中央政務官、地方主管機關到國營事業相關供料鏈,勢必都會成為特偵組偵辦的對象,政府清廉不分藍綠,唯有查辦到底。
林益世是政治家族第二代,其父林仙保省議員出身,在地方派系曾經具一言九鼎的政治實力。做為政壇後輩,出道以來,林益世在立法院比諸基層出身的立委,表現堪稱不俗,捍衛國民黨政策亦不遺餘力,成為馬英九倚重的新生代,儘管立委連任選舉失利,卻在馬總統連任後旋即入閣,成為行政院三巨頭之一,接班勢頭正盛,豈料栽了一個完全不該栽的大跟斗,此刻請辭獲准,勢所必然,焦頭爛額的馬政府,委實沒有力氣再陷入任何真假未明的弊案。林益世即使不辭,可想而知,他將要面對的部會整合、國會協調全部無力處理,出了辦公室面對的都是側目懷疑的眼光,與其如此,真的不如辭職專心為自己的清白奮戰。
據爆料內容,林益世在兩年前就向中鋼下游廠商「地勇選礦公司」收取六千三百萬不當利益,今年二月和三月,再以行政院祕書長身分索取八千三百萬,但因為該公司沒有支付,因此四月一日起即遭中鋼斷料,公司面臨倒閉危機。但據高雄市環保局說法,該公司係因為非法在農地堆置廢料,遭人檢舉汙染,才會行文中鋼要求在該公司未改善前予以斷料。由於這家公司前科累累,惡名早為業界傳頌,搞慣了黑白兩道的政商關係,因此,各界才會在半信半疑中揣度該公司以玉石俱焚的大動作所為何來。
此案最讓人想不透的是,林益世即便是馬總統眼前的紅人、行政院祕書長,有什麼本事運作到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環保局決定要不要祭出嚴懲手段?前中鋼董事長林文淵說,行政院權力很大,只要林願意,確實可以左右中鋼與其子公司、孫公司的供料,甚至公股轉投資事業的人事;以馬英九對道德人品嚴謹,熟悉馬政府人事決策者都知道,馬政府用人可能有爭議,但對任何人事關說在馬政府幾乎是水穿不透,就算林益世能穿透國民黨執政的中央政府和若干地方政府,何來穿透非國民黨執政的縣市?
然而,此案有廠商具名爆料,提出事證,包括美金提款單,乃至稍後公布出來的林益世與廠商聯袂拜訪中鋼的照片及兩人通聯紀錄,更驚人的是通聯紀錄中極明確地提及索賄金額。一般來說,爆料者通常不願曝光,避免自己承擔不起的後遺症,何況索賄者固然涉嫌貪汙,行賄者同樣有罪;林益世和廠商一同拜會中鋼的照片更說明兩人並非林益世第一時間聲稱的「並不熟識」;當然,因為照片是遠距離調鏡頭所拍攝,有人直言林益世是被「設局」,問題是,如果林益世果然清白,這個局又如何設得成?廠商又哪來深仇大恨,要對林益世設此一招毀滅的惡局?
林益世是政治家族第二代,對基層政商生態再熟悉不過,誠如林所言,他家客廳就像菜市場,各界人士來來往往,在擔任立委時期,選民服務極為正常;但選民服務涉及金錢,同樣法所不容,遑論身為政務官。林益世在處理此案的態度未免太漫不經心,這說明林益世若非說謊,就是習以為常到踩了紅線還不自知,對馬政府而言,清廉容不下一粒沙,遑論兩天記者會所言,除了七次「沒有收賄」還難定論外,林益世之言全部破功,這對林和馬政府都是重大傷害。
中鋼是南台灣最重要的產業火車頭,南台灣的政商關係素來藍綠有競有合,做為每年預算都還要由立法院審議的國營事業,歷經政黨兩次輪替的中鋼別的沒學會,就是學會藍綠立委都要伺候,如果林益世案最後在特偵組調查後真的成案,預期此案勢必比爆料者預想得還要更大,從中央政務官、地方主管機關到國營事業相關供料鏈,勢必都會成為特偵組偵辦的對象,政府清廉不分藍綠,唯有查辦到底。
張忠謀看政府官員「多點常識 不要那麼多博士」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政府官員應該要多點常識,不要那麼多的博士。
張忠謀昨日在工商協進會「公亮講座」中就「學而優則創」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學而優則「創」,是套用「學而優則仕」而來,學而優則仕,一直到1、2百年前中國人都是如此想,意思是學問好好做,就可以去做官。
他說,那時中國是農業經濟時代,除了當官,別的出路不多,這100多年來變了很多,但是,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到現在都有,但是,現在政府有太多博士了,「反而不好」。
張忠謀說,這話,幾年前就講了,「政府官員應該要多點常識,不要那麼多的博士」。
他也對與三星的競爭關係指出,商譽,是台積電致勝關鍵,是無法仿傚的優勢,也是贏過三星的主因,「三星,人家就是不信任他」。
張忠謀提及三星,是因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說,10年前曾問是否擔心不斷冒出的競爭者,當時張忠謀淡定的回答:「我不擔心」,黃茂雄很想知道,為何如此有信心,是否有外人所不知的「know-how」。
張忠謀回說,這使我想起當年台積電尋求國發基金投資的事。他說,向經建會申請說明時,所有部會的部長都出席,包括央行總裁也在。
當時有人就問他有什麼New idea?張忠謀說了台灣有的長處,以及未來台積電不會跟客戶競爭、會用商譽做生意。
張忠謀說,那時台積電就已建立商譽,商譽是不易被模仿的,現在台積電與三星、與英特爾競爭,在商譽上,會贏三星,會贏英特爾。他說,競爭力要素有三,技術、製造與商譽。台積電與三星,技術上勝三星,製造差不多,商譽,三星,「人家就是不信任他」。
張忠謀昨日在工商協進會「公亮講座」中就「學而優則創」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學而優則「創」,是套用「學而優則仕」而來,學而優則仕,一直到1、2百年前中國人都是如此想,意思是學問好好做,就可以去做官。
他說,那時中國是農業經濟時代,除了當官,別的出路不多,這100多年來變了很多,但是,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到現在都有,但是,現在政府有太多博士了,「反而不好」。
張忠謀說,這話,幾年前就講了,「政府官員應該要多點常識,不要那麼多的博士」。
他也對與三星的競爭關係指出,商譽,是台積電致勝關鍵,是無法仿傚的優勢,也是贏過三星的主因,「三星,人家就是不信任他」。
張忠謀提及三星,是因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說,10年前曾問是否擔心不斷冒出的競爭者,當時張忠謀淡定的回答:「我不擔心」,黃茂雄很想知道,為何如此有信心,是否有外人所不知的「know-how」。
張忠謀回說,這使我想起當年台積電尋求國發基金投資的事。他說,向經建會申請說明時,所有部會的部長都出席,包括央行總裁也在。
當時有人就問他有什麼New idea?張忠謀說了台灣有的長處,以及未來台積電不會跟客戶競爭、會用商譽做生意。
張忠謀說,那時台積電就已建立商譽,商譽是不易被模仿的,現在台積電與三星、與英特爾競爭,在商譽上,會贏三星,會贏英特爾。他說,競爭力要素有三,技術、製造與商譽。台積電與三星,技術上勝三星,製造差不多,商譽,三星,「人家就是不信任他」。
到底找誰來治國? 關中:學者從政 缺使命感
考試院長關中在考試院會指出,學者從政表現不佳的原因是「將從政過分窄化」,只視為工作轉換或歷練,缺乏理想性及使命感。
關中日前在考試院會有感而發,他說,外界近來對於政務官及學者從政有負面批評,有人認為「不能再學者治國了」;但他要反問「不要學者治國,那要找誰來治國?」
他認為,這些批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階文官素質不夠,尤其是常任文官轉任政務官後,表現不符各界期望,格局與視野不足;學者從政後表現不佳的另一原因是,他們將從政過分窄化,只視為工作轉換或歷練,缺乏理想性及使命感,不能一本初衷,很可惜。
高階文官素質不夠,關中說,這是考試院的「直接責任」,所以試院成立國家文官學院,強化高階文官培訓,這是試院工作「重點中的重點」。
他認為,現在的社會價值觀,很少人將擔任公職視為是一種榮譽,目前國考應考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高資低考、重複報考;但是,「他們只是把公職當成是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而已,沒有人把它當成是一項志業。」談不上使命感及責任感。
關中說,這形成一種諷刺現象,也就是,報考國考人數暴增,但文官的社會地位並未因此相對提升。
他說,中國古代,「士」是百業之首,是最受敬重的階層,讀書人經由考試投身公職,有其理想與志節,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並不斷勉勵自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關中指出,「公職並不是發財的途徑」,從事公職若無基本理想,將無法在職場上激發潛力,成就當然有限。
關中日前在考試院會有感而發,他說,外界近來對於政務官及學者從政有負面批評,有人認為「不能再學者治國了」;但他要反問「不要學者治國,那要找誰來治國?」
他認為,這些批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階文官素質不夠,尤其是常任文官轉任政務官後,表現不符各界期望,格局與視野不足;學者從政後表現不佳的另一原因是,他們將從政過分窄化,只視為工作轉換或歷練,缺乏理想性及使命感,不能一本初衷,很可惜。
高階文官素質不夠,關中說,這是考試院的「直接責任」,所以試院成立國家文官學院,強化高階文官培訓,這是試院工作「重點中的重點」。
他認為,現在的社會價值觀,很少人將擔任公職視為是一種榮譽,目前國考應考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高資低考、重複報考;但是,「他們只是把公職當成是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而已,沒有人把它當成是一項志業。」談不上使命感及責任感。
關中說,這形成一種諷刺現象,也就是,報考國考人數暴增,但文官的社會地位並未因此相對提升。
他說,中國古代,「士」是百業之首,是最受敬重的階層,讀書人經由考試投身公職,有其理想與志節,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並不斷勉勵自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關中指出,「公職並不是發財的途徑」,從事公職若無基本理想,將無法在職場上激發潛力,成就當然有限。
照妖鏡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有一篇「南京的基督」,敘述一位貧困、純真的妓女,她的梅毒病疾因與一位外國船員交易性關係而痊癒;這位妓女以為滿腮鬍鬚的船員是基督,是上帝降臨,拯救了她。
藉性的關係而將性病轉予他人,這樣的傳說,是否真實,姑且不論。但用來譬喻中國國民黨將「貪腐」的罪名,轉嫁到以阿扁為鵠的的手法,相當逼真。相對於「南京的基督」中那位可憐妓女的無意,中國國民黨的轉嫁罪名卻是有心。
馬英九的復辟中國國民黨政權,是拜紅衫軍之賜,在顛覆了民進黨清廉形象的負面選舉,二○○八年,奪回被民進黨取而代之的八年政權,重挫了這個台灣在地產生的政黨,也重傷了民主改革以及國家重建的基礎。
阿扁落監的形影一直是許多民進黨支持者心中的痛與恥。與深受厚黑學浸染的中國式政治不一樣,臉皮較薄的台灣人因此抬不起頭,心都死了。「政治都一樣!」、「選什麼人都要自己賺食」、「台獨甘有效?」…反映出破滅感,更讓中國國民黨有機可乘。
不當時機的油電雙漲暴露中油、台電結構性的經營弊病,國營事業在黨國體制長期化的問題再度浮現檯面。中鋼爐渣外包廠商冒死指控馬英九親信,獅子大開口索賄的新聞焦點;馬英九果不其然斷尾切除,讓涉案的行政院秘書長,曾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青年團團長、立法院黨鞭的林益世,不辭卻不得不辭,貪腐的照妖鏡即便拿在中國國民黨手上照別人,也會照見自己。
凱達格蘭大道的「反貪腐廣場」,看似恥笑民進黨,其實,長期一黨專政,國營事業結構在黨國體制下,貪腐的不得不然,更是中國國民黨的黑金包袱。以反貪腐而讓中國國民黨執政,是請鬼拿藥單,以為貌忠厚而信任馬英九,不只貪腐未能治,更多狗皮倒灶的問題,讓台灣這個糾葛在「中華民國」的國家,更加病入膏肓,林益世風暴讓附從在中國國民黨的台灣人政客都可能集體被另眼相看,就像曾與馬英九競選黨主席的王金平一樣,把柄在別人的那一頭時,頭要落地就落地。 (作者李敏勇,詩人)
藉性的關係而將性病轉予他人,這樣的傳說,是否真實,姑且不論。但用來譬喻中國國民黨將「貪腐」的罪名,轉嫁到以阿扁為鵠的的手法,相當逼真。相對於「南京的基督」中那位可憐妓女的無意,中國國民黨的轉嫁罪名卻是有心。
馬英九的復辟中國國民黨政權,是拜紅衫軍之賜,在顛覆了民進黨清廉形象的負面選舉,二○○八年,奪回被民進黨取而代之的八年政權,重挫了這個台灣在地產生的政黨,也重傷了民主改革以及國家重建的基礎。
阿扁落監的形影一直是許多民進黨支持者心中的痛與恥。與深受厚黑學浸染的中國式政治不一樣,臉皮較薄的台灣人因此抬不起頭,心都死了。「政治都一樣!」、「選什麼人都要自己賺食」、「台獨甘有效?」…反映出破滅感,更讓中國國民黨有機可乘。
不當時機的油電雙漲暴露中油、台電結構性的經營弊病,國營事業在黨國體制長期化的問題再度浮現檯面。中鋼爐渣外包廠商冒死指控馬英九親信,獅子大開口索賄的新聞焦點;馬英九果不其然斷尾切除,讓涉案的行政院秘書長,曾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青年團團長、立法院黨鞭的林益世,不辭卻不得不辭,貪腐的照妖鏡即便拿在中國國民黨手上照別人,也會照見自己。
凱達格蘭大道的「反貪腐廣場」,看似恥笑民進黨,其實,長期一黨專政,國營事業結構在黨國體制下,貪腐的不得不然,更是中國國民黨的黑金包袱。以反貪腐而讓中國國民黨執政,是請鬼拿藥單,以為貌忠厚而信任馬英九,不只貪腐未能治,更多狗皮倒灶的問題,讓台灣這個糾葛在「中華民國」的國家,更加病入膏肓,林益世風暴讓附從在中國國民黨的台灣人政客都可能集體被另眼相看,就像曾與馬英九競選黨主席的王金平一樣,把柄在別人的那一頭時,頭要落地就落地。 (作者李敏勇,詩人)
New Yorkers:No smokes, no fats, no salt? Enough already!
New Yorkers may like "Mayor Mike" but are less certain they want him playing the role of "Mayor Mom."
紐約市民或許喜歡「麥克市長」,但他們較不確定希望他(麥克.彭博)扮演「市長媽媽」的角色。
A new poll shows the Big Apple’s denizens are divided over City Hall’s efforts to correct their bad habits, which in recent years has included bans on trans fats and smoking in bars, as well as drives to cut consumption of salt and sugary soda.
一項新民調顯示,對於紐約市政府努力矯正市民不良習慣的努力,紐約市民看法不一。紐約市政府近年頒布多項禁令,包括禁用反式脂肪、禁在酒吧內吸菸,以及推動減少鹽和含糖汽水的消費。
While nearly six in 10 New York voters would prefer to live in a building where no one is allowed to smoke, more than half of those polled say City Hall should not pressure building owners to ban indoor smoking, a Quinnipiac University poll showed on Friday.
昆尼皮克大學週五公布的民調顯示,儘管有近6成紐約選民表示較喜歡生活在一個無菸環境裡,但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市政府不應就室內禁菸向店主施壓。
And asked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discourage un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habits, 45 percent said it should while 48 percent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n’t get involved.
當被問及政府是否應勸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時,有45%的受訪者表示贊同,而有4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應介入。
"New York City voters have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Nanny Government,’" said Maurice Carroll, director of the Quinnipiac poll.(Reuters)
昆尼皮克民調中心主任莫里斯.卡若爾說:「紐約市民對『保母政府』愛恨交織。」(路透)
新聞辭典
The Big Apple:大蘋果,紐約市最廣為人知的暱稱。例句:We spent the weekend in the Big Apple.(我們在紐約市度過週末。)
denizen:名詞,居住者;居民。例句:Fish are denizen of the sea.(魚是生活在海裡的動物。)
love-hate relationship:名詞,愛恨交織的關係;愛恨情仇。例句:Bob has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his mother.(鮑伯對他的媽媽又愛又恨。)
紐約市民或許喜歡「麥克市長」,但他們較不確定希望他(麥克.彭博)扮演「市長媽媽」的角色。
A new poll shows the Big Apple’s denizens are divided over City Hall’s efforts to correct their bad habits, which in recent years has included bans on trans fats and smoking in bars, as well as drives to cut consumption of salt and sugary soda.
一項新民調顯示,對於紐約市政府努力矯正市民不良習慣的努力,紐約市民看法不一。紐約市政府近年頒布多項禁令,包括禁用反式脂肪、禁在酒吧內吸菸,以及推動減少鹽和含糖汽水的消費。
While nearly six in 10 New York voters would prefer to live in a building where no one is allowed to smoke, more than half of those polled say City Hall should not pressure building owners to ban indoor smoking, a Quinnipiac University poll showed on Friday.
昆尼皮克大學週五公布的民調顯示,儘管有近6成紐約選民表示較喜歡生活在一個無菸環境裡,但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市政府不應就室內禁菸向店主施壓。
And asked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discourage un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habits, 45 percent said it should while 48 percent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n’t get involved.
當被問及政府是否應勸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時,有45%的受訪者表示贊同,而有4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應介入。
"New York City voters have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Nanny Government,’" said Maurice Carroll, director of the Quinnipiac poll.(Reuters)
昆尼皮克民調中心主任莫里斯.卡若爾說:「紐約市民對『保母政府』愛恨交織。」(路透)
新聞辭典
The Big Apple:大蘋果,紐約市最廣為人知的暱稱。例句:We spent the weekend in the Big Apple.(我們在紐約市度過週末。)
denizen:名詞,居住者;居民。例句:Fish are denizen of the sea.(魚是生活在海裡的動物。)
love-hate relationship:名詞,愛恨交織的關係;愛恨情仇。例句:Bob has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his mother.(鮑伯對他的媽媽又愛又恨。)
集體思維降低個體智商?
如果你將一群高智商的人鎖在一個房間里,然後交給他們一個簡單的任務,那麽結果會怎樣呢?智商降低是結果之一。弗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和其他幾個機構在冬季撰寫、最終發表在《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刊物上的一項研究,試圖探索人們在社會壓力下如何思考。平均智商為126的研究對象,被分成解決問題的若乾組,他們的工作受到評委的評判。於是一種強弱順序就形成了。表現較差者的大腦中控制擔憂情緒的部位反應非常活躍。大多數男性成為表現較優者,大多數女性成為表現較差者,但沒有真正表現出色的。於是科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小集體里,個體的認知能力有所下降,而如果個體感覺地位下降,這種效應就更明顯。”換句話說,他們變蠢了。
這證實了一個常識。或許你可以通過降低“智能”與一個比較遲鈍的人交流,但你無法創造自己並不具備的“智能”與一個更聰明的人交流。然而,這是很久以來科學家首次對群體思維給出負面評價。現在時興群體思維。過去的一二十年,各方拋出很多事例,高度贊許“潮流效應”、“思維的集體意識”、以及“群體智慧”。那麽這些是嶄新的見解,還是一個正在消退的認知科學的趨勢?
二者都是。確實是有某種叫做“集體智慧”的可衡量的東西。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其他幾所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展了有關“集體智慧”如何運行的一項有趣研究,並發表在兩年前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作者們首先描述“g”概念,即“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於1904年提出了“g”,表明幾乎所有的腦力勞動都是正相關的:如果你擅長於數學,那麽你更有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詩人。由於我們不覺得是“腦力勞動”的很多事都有一個智慧成分,因此如果你擅長於詩作,你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士兵或者是運動員。
在斯皮爾曼那個時代,腦力天賦竟然如此不公平地在社會上得到分配的構想,讓人們的公平感受挫,當今的公平主義者對此更加反感。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試圖揭穿“g”概念,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正如科學家們所表述的,這一不受歡迎的理念“堪稱整個心理學領域被復制最多的結果”。因此,他們產生一個主意:如果他們找得到“g”的集體對應物:與所有任務都有相關性的群體智慧,那麽他們可能會發現集體智慧。他們讓一些小群體做了很多的思維測試,然後在電腦上玩國際跳棋。
他們發現的就是“g”的集體對應物。而且,集體智慧不僅僅是個體智慧的堆積。群體思維與群體平均智慧或者是該群體里智商最高成員的智慧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大,而是與“群體成員的平均社會敏感度、討論期間發言權的平均分配,以及女性的比例”有較大的關聯度。說白了就是:聆聽很有用。辦公室里的“霸王”和廢話連篇的“強人”不利於生產率。此外,性別的多樣化也很有利。評價這項研究的一篇文章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婦女往往願意承認自己“不懂”某些東西。
上述兩個研究發現(一是存在集體智慧,二是群體協作會使個體略微遲鈍一些)並不矛盾。一個人在服從於一個群體的時候,很可能會喪失一些思維能力,而無論這個群體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至於這種取捨是否值得,則取決於群體在做什麽。如果說在20年之前存在了千百年的西方文化有什麽象徵意義,那就是它捍衛了群體中的個體。《李爾王》和《方法論》就是個體的傑作。“群體智慧”在最好的情況下創造了一些零售時尚,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則帶來“焚書”和大屠殺之類的暴行。
當今這個時代自認為有所不同,它的標志是市場的一體化,以及聯網和銷售的創新。群體來源的維基百科(Wikipedia)(雖有缺陷,但速度快,而且免費)使《大英百科全書》這樣的紙質百科全書(權威、勞動強度大、昂貴)業務難以生存。如今沒有人有時間去閱讀《李爾王》,更不用說去寫了。誰能引發一場零售時尚,誰就是天才。事實上,人群的智慧也許只不過是零售業古老智慧的更新版:就人群的需求而言,人群是無所不知的。
這證實了一個常識。或許你可以通過降低“智能”與一個比較遲鈍的人交流,但你無法創造自己並不具備的“智能”與一個更聰明的人交流。然而,這是很久以來科學家首次對群體思維給出負面評價。現在時興群體思維。過去的一二十年,各方拋出很多事例,高度贊許“潮流效應”、“思維的集體意識”、以及“群體智慧”。那麽這些是嶄新的見解,還是一個正在消退的認知科學的趨勢?
二者都是。確實是有某種叫做“集體智慧”的可衡量的東西。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其他幾所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展了有關“集體智慧”如何運行的一項有趣研究,並發表在兩年前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作者們首先描述“g”概念,即“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於1904年提出了“g”,表明幾乎所有的腦力勞動都是正相關的:如果你擅長於數學,那麽你更有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詩人。由於我們不覺得是“腦力勞動”的很多事都有一個智慧成分,因此如果你擅長於詩作,你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士兵或者是運動員。
在斯皮爾曼那個時代,腦力天賦竟然如此不公平地在社會上得到分配的構想,讓人們的公平感受挫,當今的公平主義者對此更加反感。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試圖揭穿“g”概念,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正如科學家們所表述的,這一不受歡迎的理念“堪稱整個心理學領域被復制最多的結果”。因此,他們產生一個主意:如果他們找得到“g”的集體對應物:與所有任務都有相關性的群體智慧,那麽他們可能會發現集體智慧。他們讓一些小群體做了很多的思維測試,然後在電腦上玩國際跳棋。
他們發現的就是“g”的集體對應物。而且,集體智慧不僅僅是個體智慧的堆積。群體思維與群體平均智慧或者是該群體里智商最高成員的智慧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大,而是與“群體成員的平均社會敏感度、討論期間發言權的平均分配,以及女性的比例”有較大的關聯度。說白了就是:聆聽很有用。辦公室里的“霸王”和廢話連篇的“強人”不利於生產率。此外,性別的多樣化也很有利。評價這項研究的一篇文章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婦女往往願意承認自己“不懂”某些東西。
上述兩個研究發現(一是存在集體智慧,二是群體協作會使個體略微遲鈍一些)並不矛盾。一個人在服從於一個群體的時候,很可能會喪失一些思維能力,而無論這個群體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至於這種取捨是否值得,則取決於群體在做什麽。如果說在20年之前存在了千百年的西方文化有什麽象徵意義,那就是它捍衛了群體中的個體。《李爾王》和《方法論》就是個體的傑作。“群體智慧”在最好的情況下創造了一些零售時尚,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則帶來“焚書”和大屠殺之類的暴行。
當今這個時代自認為有所不同,它的標志是市場的一體化,以及聯網和銷售的創新。群體來源的維基百科(Wikipedia)(雖有缺陷,但速度快,而且免費)使《大英百科全書》這樣的紙質百科全書(權威、勞動強度大、昂貴)業務難以生存。如今沒有人有時間去閱讀《李爾王》,更不用說去寫了。誰能引發一場零售時尚,誰就是天才。事實上,人群的智慧也許只不過是零售業古老智慧的更新版:就人群的需求而言,人群是無所不知的。
解讀美國經濟現狀
6月初美國收市的消息令人沮喪,作為景氣重要標桿的10年期美國債券一度跌到了1.467%,從1946年有統計數字以來的歷史低點。顯然,投資者已不再顧及回報,而把本金的安全放在了首位。
在諸多工具里美債的流動性是最好的,況且美國徘徊在2%的經濟,比歐洲要好得多,那裡都在1%以下,不少在負增長,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國際資金就往美元靠。這種“百害相權取其輕”的理性心態,用PIMCO的格羅斯(人稱“債券之皇”)的一句戲言,你要是沒乾凈的襯衣剩下,就不得不在臟襯衫里挑一件相當最不臟的來穿:美元國債算最乾凈的一件。可是當媒體請教格羅斯今後如何因應——買進還是賣出,他只笑著顧左右而言它,誰又能吃得準呢?其實從回報率看,短期債券低於1%的已有不少(包括日本、香港),瑞士的最低(0.48%),5年期國債的回報甚至是負的。
於是回到失業率,這是判斷經濟是否恢復正常的最關鍵的指標。美國在五月份抬升0.1% 到了8.2%,但比起歐元區的平均11%還是要好不少。那裡的情勢怪可怕的,西班牙的失業率達到了24.3%(而25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51.5%)!人們最嚴重的顧慮恐怕是,緊縮政策不但治不了短痛,反而砍了支出、抑制了消費、制約了投資,從而在就業的艱難上雪上加霜。所以,在介紹美國民主黨(主張擴大刺激)和共和黨(主張緊縮以彌合財赤)的主要訴求前,讓我們看看美國的一般民眾(以主流的白人為限)的現狀如何,即What,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能不能夠贏回有良好收入的工作機會?
在白人(家庭)里,年收入處於頂端的20%的子群體(A)和處於底層30%的子群體(B)之間,五十年來的分化非常顯著,且在持續擴大中。這里用美國人口普查數據(CPS),從三個方面來考察兩個子群體的大分化:1. 工作態度;2. 婚姻和家庭狀況;和 3. 個人的誠信狀態。
1. 通過家庭每星期平均工作的小時數來考察民眾的勤奮程度,是社會調查常用的一個指標,從家庭的家長(或配偶)平均每周工作是否達到40個小時的百分比來看,1960 – 2010的五十年間,A的變化不大,從90%微降至87%;B的下挫卻十分驚人,從81%跌到了53%。
再細看一步,B的婦女每周工作至少40個小時的比例從1960年的64% 只是略微下降到了2010年的60%,不難推斷出,B的男子的問題,即主力藍領的就業狀況,就更形突出了。
事實上,中國人的年均工作小時數在2300以上;美國人在1800小時左右;而歐洲各國的則在1400-1600小時之間。
2.A和B兩個群體(30-49歲的居民)的婚姻狀況也差別懸殊:A處於婚姻狀態的有84%,而B處在婚姻狀態的僅剩下48%。而在1960年代,這兩個百分比分別為94% 和84%。
也就是說,B的人里,不結婚或無法結婚的,過去五十年裡上升了36%;B的離婚率從五十年前不到5%上升到了目前的34%;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也從不到3%上升到了現在的29%。
3.美國民眾的誠信狀況在過去五十年來的下降也相當驚人。囚禁在聯邦和州立的監獄里的美國成年人(18-65歲),1974-2004的30年裡,每十萬B的居民里,囚犯平均數從213人劇增到了957人(+349%);而每十萬A的居民里,囚犯從13人增加為27人(+108%)。
不論A還是B子群體的個人破產記錄都有明顯的增長。1960-1980的廿年裡每十萬人裡面平均有60個破產案例,相當穩定。但1984年個人申請破產的條件從寬,破產率於是突飛猛進,到2005年增加了7.2倍,達到了380例左右。然後有所回落,乃是因為法律修改,從嚴執行個人破產的條件。究其原因的分析表明,導致個人破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耐用消費品(房子、汽車等)的不當支出導致的。
我們有機會將展開對造成這些分化和下墜趨勢的原因的探討。上述對What的概述,引起了人們嚴重質疑的至少有兩點,讀者可以自行來判斷:1. 給A子群體的人減稅,就能恢復B子群體的就業? 2. 要通過擴大教育開支或就業輔導,就能有效增強B的人的技能、效率,及市場競爭力嗎?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 孫滌
在諸多工具里美債的流動性是最好的,況且美國徘徊在2%的經濟,比歐洲要好得多,那裡都在1%以下,不少在負增長,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國際資金就往美元靠。這種“百害相權取其輕”的理性心態,用PIMCO的格羅斯(人稱“債券之皇”)的一句戲言,你要是沒乾凈的襯衣剩下,就不得不在臟襯衫里挑一件相當最不臟的來穿:美元國債算最乾凈的一件。可是當媒體請教格羅斯今後如何因應——買進還是賣出,他只笑著顧左右而言它,誰又能吃得準呢?其實從回報率看,短期債券低於1%的已有不少(包括日本、香港),瑞士的最低(0.48%),5年期國債的回報甚至是負的。
於是回到失業率,這是判斷經濟是否恢復正常的最關鍵的指標。美國在五月份抬升0.1% 到了8.2%,但比起歐元區的平均11%還是要好不少。那裡的情勢怪可怕的,西班牙的失業率達到了24.3%(而25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51.5%)!人們最嚴重的顧慮恐怕是,緊縮政策不但治不了短痛,反而砍了支出、抑制了消費、制約了投資,從而在就業的艱難上雪上加霜。所以,在介紹美國民主黨(主張擴大刺激)和共和黨(主張緊縮以彌合財赤)的主要訴求前,讓我們看看美國的一般民眾(以主流的白人為限)的現狀如何,即What,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能不能夠贏回有良好收入的工作機會?
在白人(家庭)里,年收入處於頂端的20%的子群體(A)和處於底層30%的子群體(B)之間,五十年來的分化非常顯著,且在持續擴大中。這里用美國人口普查數據(CPS),從三個方面來考察兩個子群體的大分化:1. 工作態度;2. 婚姻和家庭狀況;和 3. 個人的誠信狀態。
1. 通過家庭每星期平均工作的小時數來考察民眾的勤奮程度,是社會調查常用的一個指標,從家庭的家長(或配偶)平均每周工作是否達到40個小時的百分比來看,1960 – 2010的五十年間,A的變化不大,從90%微降至87%;B的下挫卻十分驚人,從81%跌到了53%。
再細看一步,B的婦女每周工作至少40個小時的比例從1960年的64% 只是略微下降到了2010年的60%,不難推斷出,B的男子的問題,即主力藍領的就業狀況,就更形突出了。
事實上,中國人的年均工作小時數在2300以上;美國人在1800小時左右;而歐洲各國的則在1400-1600小時之間。
2.A和B兩個群體(30-49歲的居民)的婚姻狀況也差別懸殊:A處於婚姻狀態的有84%,而B處在婚姻狀態的僅剩下48%。而在1960年代,這兩個百分比分別為94% 和84%。
也就是說,B的人里,不結婚或無法結婚的,過去五十年裡上升了36%;B的離婚率從五十年前不到5%上升到了目前的34%;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也從不到3%上升到了現在的29%。
3.美國民眾的誠信狀況在過去五十年來的下降也相當驚人。囚禁在聯邦和州立的監獄里的美國成年人(18-65歲),1974-2004的30年裡,每十萬B的居民里,囚犯平均數從213人劇增到了957人(+349%);而每十萬A的居民里,囚犯從13人增加為27人(+108%)。
不論A還是B子群體的個人破產記錄都有明顯的增長。1960-1980的廿年裡每十萬人裡面平均有60個破產案例,相當穩定。但1984年個人申請破產的條件從寬,破產率於是突飛猛進,到2005年增加了7.2倍,達到了380例左右。然後有所回落,乃是因為法律修改,從嚴執行個人破產的條件。究其原因的分析表明,導致個人破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耐用消費品(房子、汽車等)的不當支出導致的。
我們有機會將展開對造成這些分化和下墜趨勢的原因的探討。上述對What的概述,引起了人們嚴重質疑的至少有兩點,讀者可以自行來判斷:1. 給A子群體的人減稅,就能恢復B子群體的就業? 2. 要通過擴大教育開支或就業輔導,就能有效增強B的人的技能、效率,及市場競爭力嗎?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 孫滌
就業問題將長期困擾美國
鑒於自2007年12月經濟開始陷入低迷以來屢次出現的“綠芽”,人們對於經濟終於開始復蘇的說法可能存有一些疑慮,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來,關鍵在於這對政策來說意味著什麽。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財政保守主義者提出的削減預算要求不必那麽緊張了?或者意味著美聯儲(Fed)應該開始更多地關註通脹,並開始考慮加息?即便這不是許多迅速變黃的萌芽之一,美國經濟要回歸充分就業狀態,幾乎肯定需要更多的刺激。
看看美國就業市場現狀,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結論。這里一片慘淡。在最新的美國就業報告中,達到工作年齡且有工作的美國成年人的比例僅上升了0.1個百分點,僅達到58.6%,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低迷以來未曾見過的水平。仍有2300萬美國人希望找到一份全職工作而不得。就業缺口——跟上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所需的新增就業數量——為1500萬。就業狀況尚未恢復到2008年12月的水平。男性就業率仍低於2007年2月的水平,同時,工作年齡人口大幅增加。
讓我們假設就業創造繼續保持在每月新增22.5萬個工作機會的水平。這僅比為每月平均新增勞動力提供就業所需的數量高出約10萬個。按照這一速度,美國需要150個月才能實現充分就業,也就是13年,到2025年左右。獨立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比較樂觀,該機構預測,美國將在2018年之前回歸充分就業狀態。
勞動力增速一般為每年1%左右,生產率增速大約為2%至3%,因此產出增速需要持續超過4%,才能使失業率降低。沒有人認為這種速度的增長會持續很長時間,從而讓美國經濟很快回歸充分就業狀態。
一旦去杠桿化過程結束,經濟可能會回歸“正常”增速;但降低失業率需要經濟增速長時間超出正常水平。然而,“缺失的需求”(缺失是與2007年相比)的三個要素讓這一點成為不可能:當時家庭儲蓄率為零,這是因為收入最高的20%的美國人將收入的15%存入銀行,而餘下的80%人群,支出與收入的比例達到了異常的110%。
即使是在去杠桿化結束和金融體系被完全修復後,儲蓄率也不會恢復到以前的水平。我們也不應指望美國消費者的“回歸”,實際上,他們回歸才讓人擔憂,因為這既說明瞭他們的理性問題,也說明瞭金融體系為這種揮霍行為提供了方便。
在此次危機之前,在全部投資中,40%流入房地產市場。我們遭遇了房產泡沫,這造成了產能過剩。喪失抵押贖回權的比例之高和房價處於低位,都反映出了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疲弱。
最後,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受到制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必須平衡預算。它們嚴重依賴於房地產稅,因此收入和支出都大幅減少。這就是為何現在公職人員數量要比危機之前少100萬的原因。總體而言,政府目前是順周期的,而不是逆周期的。
危機之前的泡沫掩蓋了美國經濟中的根本性問題。與富有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將更多預算花在了消費上。因此,在沒有泡沫的情況下,有利於收入最高群體的再分配模式——收入最高的1%人群占全國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將造成總需求疲弱。
另外,就像“大蕭條”是美國經濟從農業向製造業過渡過程中的一部分一樣,“大衰退”是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過程的一部分。生產率的增長再加上不斷變化的相對優勢,讓製造業就業下滑變得不可避免。市場無法獨力應對如此劇烈的經濟變革。
不幸的是,面對這些根本性的結構問題,美國幾乎無所作為。實際上,此次經濟低迷在很多方面加劇了美國的不平等狀況。在此期間薪資漲幅未能跟上通脹的增速。
如今,美國經濟面臨著三大風險。首先,由於實行過度緊縮政策和歐元危機,歐洲可能會陷入更為嚴重的低迷。其次,人們可能出現自滿情緒,認為經濟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將迅速復蘇。盡管每次低迷都會結束,但這不會讓人感到安慰。第三,我們可能承認失業率超過7%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的“卡桑德拉式預言”最終錯誤的話,刺激力度可以減小。但如果我的預測正確的話,而我們採取的措施過少,那麽我們將後悔終生。
本文作者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
看看美國就業市場現狀,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結論。這里一片慘淡。在最新的美國就業報告中,達到工作年齡且有工作的美國成年人的比例僅上升了0.1個百分點,僅達到58.6%,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低迷以來未曾見過的水平。仍有2300萬美國人希望找到一份全職工作而不得。就業缺口——跟上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所需的新增就業數量——為1500萬。就業狀況尚未恢復到2008年12月的水平。男性就業率仍低於2007年2月的水平,同時,工作年齡人口大幅增加。
讓我們假設就業創造繼續保持在每月新增22.5萬個工作機會的水平。這僅比為每月平均新增勞動力提供就業所需的數量高出約10萬個。按照這一速度,美國需要150個月才能實現充分就業,也就是13年,到2025年左右。獨立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比較樂觀,該機構預測,美國將在2018年之前回歸充分就業狀態。
勞動力增速一般為每年1%左右,生產率增速大約為2%至3%,因此產出增速需要持續超過4%,才能使失業率降低。沒有人認為這種速度的增長會持續很長時間,從而讓美國經濟很快回歸充分就業狀態。
一旦去杠桿化過程結束,經濟可能會回歸“正常”增速;但降低失業率需要經濟增速長時間超出正常水平。然而,“缺失的需求”(缺失是與2007年相比)的三個要素讓這一點成為不可能:當時家庭儲蓄率為零,這是因為收入最高的20%的美國人將收入的15%存入銀行,而餘下的80%人群,支出與收入的比例達到了異常的110%。
即使是在去杠桿化結束和金融體系被完全修復後,儲蓄率也不會恢復到以前的水平。我們也不應指望美國消費者的“回歸”,實際上,他們回歸才讓人擔憂,因為這既說明瞭他們的理性問題,也說明瞭金融體系為這種揮霍行為提供了方便。
在此次危機之前,在全部投資中,40%流入房地產市場。我們遭遇了房產泡沫,這造成了產能過剩。喪失抵押贖回權的比例之高和房價處於低位,都反映出了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疲弱。
最後,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受到制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必須平衡預算。它們嚴重依賴於房地產稅,因此收入和支出都大幅減少。這就是為何現在公職人員數量要比危機之前少100萬的原因。總體而言,政府目前是順周期的,而不是逆周期的。
危機之前的泡沫掩蓋了美國經濟中的根本性問題。與富有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將更多預算花在了消費上。因此,在沒有泡沫的情況下,有利於收入最高群體的再分配模式——收入最高的1%人群占全國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將造成總需求疲弱。
另外,就像“大蕭條”是美國經濟從農業向製造業過渡過程中的一部分一樣,“大衰退”是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過程的一部分。生產率的增長再加上不斷變化的相對優勢,讓製造業就業下滑變得不可避免。市場無法獨力應對如此劇烈的經濟變革。
不幸的是,面對這些根本性的結構問題,美國幾乎無所作為。實際上,此次經濟低迷在很多方面加劇了美國的不平等狀況。在此期間薪資漲幅未能跟上通脹的增速。
如今,美國經濟面臨著三大風險。首先,由於實行過度緊縮政策和歐元危機,歐洲可能會陷入更為嚴重的低迷。其次,人們可能出現自滿情緒,認為經濟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將迅速復蘇。盡管每次低迷都會結束,但這不會讓人感到安慰。第三,我們可能承認失業率超過7%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的“卡桑德拉式預言”最終錯誤的話,刺激力度可以減小。但如果我的預測正確的話,而我們採取的措施過少,那麽我們將後悔終生。
本文作者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
如何應對經濟長期低迷?
最近一連串經濟壞消息中蘊含的唯一好消息是,情況本來可能更糟:三大評級機構本來都可能調降美國的評級,股市本來可能下跌得更厲害,美國本來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人們普遍認為,在“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發展到眼下這一最新階段時,情況惡化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政府手中卻沒什麽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這一觀點的第一部分是對的,第二部分則不完全對。
整個危機期間、以及危機之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就事態的發展給出了條理清晰的解釋。危機前,美國經濟是由泡沫支撐的,全球經濟大體上也是如此。泡沫破裂後,留下的是過量的杠桿和房地產。因此,消費將持續疲軟,而大西洋兩岸現在實施的財政緊縮又使得政府無法去填補消費疲軟留下的需求缺口。鑒於此種情況,企業不願意投資就不足為奇了——即使那些能夠獲得資本的企業也不願投資。
當然,那些擔心政府手中缺少政策工具的人在一部分程度上是正確的。糟糕的貨幣政策讓我們陷入當前的困局,卻不能將我們拉出去。即使美聯儲(Fed)內的通脹鷹派人士能夠被降伏,第三輪定量寬松(QE3)也只會比第二輪(QE2)更加低效。即便是QE2,恐怕更多的作用也只是吹大了新興市場的泡沫,而不是給美國國內帶來多少新的貸款或投資。
但解決辦法是存在的,至少對像美國這樣能夠以低利率借債的國家來說是如此:拿錢去做高回報的投資。這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帶來稅收,從而在中期內降低債務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並提升債務的可維持性。即使在同樣的預算情況下,對支出和稅收進行結構調整、使之能夠促進增長,也可提升債務的可維持性。這些調整包括降低工資稅、對富人增稅、對做出投資的企業減稅、對不做出投資的企業增稅。
不過,其他地方卻存在著鬥爭。市場知道,在北大西洋大行其道的低稅收和舉債癖組合意味著,政府手中沒有什麽立刻可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將毫無收效,財政政策受到限制,經濟增長將會放緩,減赤效果(依靠財政緊縮)將令人失望。
然而市場也有一項鬥爭任務,這在標準普爾(S&P)調降美國評級事件中表現得很明顯。沒有哪位經濟學家會只看資產負債表的負債一側,但這卻是標準普爾的關註焦點。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美國是用美元償還債務,而它手中掌控著印美元的機器。因此,美國根本不可能發生債務違約——我們上周看到的那類假戲真做的政治秀不算數。
市場經常犯錯,但評級機構的過往記錄無法喚起人們對這些機構的信心。用少數“專家”的判斷代替無數人的綜合觀點——而這些專家是供職於一家治理和激勵都成問題的機構——這顯然無法令人信服。歐洲領導人最近在會議中呼籲減少對這些評級的依賴,這是正確的。
歐洲和美國現在面臨極端困難的政治局面。很難說哪邊的情況更糟糕:是美國的僵局,還是歐洲支離破碎的政治結構?歐洲領導人已經採取果斷行動,但事態的發展要快於他們批準和實施對策的進程。歐洲債務相對GDP的比率也低於美國;如果其財政框架足夠統一,其財政狀況也會好於美國。
歐洲的另一個問題是,有太多人認為財政緊縮是當下的靈丹妙藥。然而在危機前,愛爾蘭和西班牙的財政處在盈餘狀態,債務相對GDP的比率也很低。更多的財政緊縮只會使歐洲的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緩慢、財政問題越積越多。直到最近,歐洲領導人才終於認識到,希臘和其他被危機困擾的國家需要經濟增長——而財政緊縮永遠不會帶來這種增長。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整個危機期間、以及危機之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就事態的發展給出了條理清晰的解釋。危機前,美國經濟是由泡沫支撐的,全球經濟大體上也是如此。泡沫破裂後,留下的是過量的杠桿和房地產。因此,消費將持續疲軟,而大西洋兩岸現在實施的財政緊縮又使得政府無法去填補消費疲軟留下的需求缺口。鑒於此種情況,企業不願意投資就不足為奇了——即使那些能夠獲得資本的企業也不願投資。
當然,那些擔心政府手中缺少政策工具的人在一部分程度上是正確的。糟糕的貨幣政策讓我們陷入當前的困局,卻不能將我們拉出去。即使美聯儲(Fed)內的通脹鷹派人士能夠被降伏,第三輪定量寬松(QE3)也只會比第二輪(QE2)更加低效。即便是QE2,恐怕更多的作用也只是吹大了新興市場的泡沫,而不是給美國國內帶來多少新的貸款或投資。
但解決辦法是存在的,至少對像美國這樣能夠以低利率借債的國家來說是如此:拿錢去做高回報的投資。這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帶來稅收,從而在中期內降低債務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並提升債務的可維持性。即使在同樣的預算情況下,對支出和稅收進行結構調整、使之能夠促進增長,也可提升債務的可維持性。這些調整包括降低工資稅、對富人增稅、對做出投資的企業減稅、對不做出投資的企業增稅。
不過,其他地方卻存在著鬥爭。市場知道,在北大西洋大行其道的低稅收和舉債癖組合意味著,政府手中沒有什麽立刻可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將毫無收效,財政政策受到限制,經濟增長將會放緩,減赤效果(依靠財政緊縮)將令人失望。
然而市場也有一項鬥爭任務,這在標準普爾(S&P)調降美國評級事件中表現得很明顯。沒有哪位經濟學家會只看資產負債表的負債一側,但這卻是標準普爾的關註焦點。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美國是用美元償還債務,而它手中掌控著印美元的機器。因此,美國根本不可能發生債務違約——我們上周看到的那類假戲真做的政治秀不算數。
市場經常犯錯,但評級機構的過往記錄無法喚起人們對這些機構的信心。用少數“專家”的判斷代替無數人的綜合觀點——而這些專家是供職於一家治理和激勵都成問題的機構——這顯然無法令人信服。歐洲領導人最近在會議中呼籲減少對這些評級的依賴,這是正確的。
歐洲和美國現在面臨極端困難的政治局面。很難說哪邊的情況更糟糕:是美國的僵局,還是歐洲支離破碎的政治結構?歐洲領導人已經採取果斷行動,但事態的發展要快於他們批準和實施對策的進程。歐洲債務相對GDP的比率也低於美國;如果其財政框架足夠統一,其財政狀況也會好於美國。
歐洲的另一個問題是,有太多人認為財政緊縮是當下的靈丹妙藥。然而在危機前,愛爾蘭和西班牙的財政處在盈餘狀態,債務相對GDP的比率也很低。更多的財政緊縮只會使歐洲的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緩慢、財政問題越積越多。直到最近,歐洲領導人才終於認識到,希臘和其他被危機困擾的國家需要經濟增長——而財政緊縮永遠不會帶來這種增長。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美國夢”已成神話
美國的不平等程度正處於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點。不管你如何解讀,收入最高的人群正享用著更大的一塊蛋糕;位於貧困線以下的人群正在擴大。中值收入和最高收入人群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美國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中產階級國家,但情況已不再是這樣了。
經濟學家們引用“邊際生產率理論”(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為此類差異提供理由,該理論用更大的社會貢獻來解釋更高的收入。但那些提供推動技術進步的知識、從而真正改變我們的社會的人,得到的報酬相對微薄。想想激光、圖靈機的發明人,或者DNA的發現者吧。華爾街高薪人士的創新把全球經濟推向毀滅的邊緣,可這些金融企業家們照樣揣著巨額收入一走了事。
如果滴漏(trickle-down)經濟學有一點點道理的話,人們對於不平等的心態或許會好一點。但美國人如今的收入中值不及15年以前;全職男性員工的收入中值低於40多年前。與此同時,那些收入最高的人群從未像現在這樣富有。
一些人辯稱,不平等程度加劇是市場不可避免的副產品。錯:有好幾個國家在降低不平等程度的同時保持了經濟增長。
市場是用游戲規則塑造而成的。我們的政治體制制定了造福於富人、而讓其他人付出代價的規則。金融監管聽任掠奪性的放貸和欺騙性的信用卡業務實踐泛濫,從而讓金錢從底層向頂層轉移。為衍生品提供優先權的破產法也是如此。全球化的規則(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但員工不可以)加劇了本已巨大的議價不對稱性:企業威脅,除非員工做出巨大讓步,否則將離開所在國家。
教科書告訴我們,只有放棄增長或效率,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更平等的社會。然而,更仔細的分析顯示,我們正為不平等付出巨大代價:它加劇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不穩定,也加劇了增長放緩。擁有最健康經濟的西方國家(例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也是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二戰後不平等程度較低的那幾十年裡,美國經濟的增速遠遠快於1980年以後。1980年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超出比例地流向收入最高人群。從各個國家的長期數據來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平等、增長和穩定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定聯系。
從好的方面來看:通過減少“尋租”(設法分得更大一塊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減少給美國帶來這麽多不平等的扭曲機制,我們可以讓美國社會更加公平,也讓美國經濟運轉得更好。針對投機者的稅率,尚不及掙錢謀生者和創新者適用稅率的一半,這樣的法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但也扭曲了我們的經濟,鼓勵年輕人投機,而不是投入生產活動。因為頂層有這麽多收入來自“尋租”,因此對收入最高人群徵更高的稅會抑制“尋租”。
過去,人們覺得美國遍地是機會。可在如今的美國,一個孩子在人生機遇方面依賴父母收入的程度,超過歐洲或有數據記錄的其他任何發達工業國家。昔日的美國努力創造機會均等的“美國夢”。但如今,“美國夢”只是個神話。
美國能夠再次變成一個遍地是機會的地方,但這種變化不會自動發生。只要我們還在實行這樣的政策——削減公共教育和有助於增加中下層發展機會的其他項目、同時削減收入最高人群適用的稅率——這種變化就不會發生。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支持公共教育等投資,並支持“巴菲特規則”(要求針對收入最高人群的所得稅稅率至少達到普通人的水平),這些舉措的方向都是正確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提出要裁減公務員,同時在另一個問題上(投機產生的資本利得適用稅率是否應低於辛勤工作所得)保持沉默,這些都令人擔憂。
美國將不得不面臨一個抉擇:如果繼續走近幾十年的老路,機會的匱乏將意味著社會分化更加嚴重,經濟增長率降低,社會、政治和經濟更加不穩定。抑或,美國可以意識到:經濟已失衡。黃金時代之後迎來進步時代,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過分行為引發大蕭條(Depression),而大蕭條又引出羅斯福新政(New Deal)。每次發現自己正走向極端之後,這個國家都把自己拉回了正常軌道。問題是,這一次還會這樣嗎?
本文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 Prize in economics)得主,新書《不平等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即將出版
經濟學家們引用“邊際生產率理論”(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為此類差異提供理由,該理論用更大的社會貢獻來解釋更高的收入。但那些提供推動技術進步的知識、從而真正改變我們的社會的人,得到的報酬相對微薄。想想激光、圖靈機的發明人,或者DNA的發現者吧。華爾街高薪人士的創新把全球經濟推向毀滅的邊緣,可這些金融企業家們照樣揣著巨額收入一走了事。
如果滴漏(trickle-down)經濟學有一點點道理的話,人們對於不平等的心態或許會好一點。但美國人如今的收入中值不及15年以前;全職男性員工的收入中值低於40多年前。與此同時,那些收入最高的人群從未像現在這樣富有。
一些人辯稱,不平等程度加劇是市場不可避免的副產品。錯:有好幾個國家在降低不平等程度的同時保持了經濟增長。
市場是用游戲規則塑造而成的。我們的政治體制制定了造福於富人、而讓其他人付出代價的規則。金融監管聽任掠奪性的放貸和欺騙性的信用卡業務實踐泛濫,從而讓金錢從底層向頂層轉移。為衍生品提供優先權的破產法也是如此。全球化的規則(資金可以自由流動,但員工不可以)加劇了本已巨大的議價不對稱性:企業威脅,除非員工做出巨大讓步,否則將離開所在國家。
教科書告訴我們,只有放棄增長或效率,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更平等的社會。然而,更仔細的分析顯示,我們正為不平等付出巨大代價:它加劇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不穩定,也加劇了增長放緩。擁有最健康經濟的西方國家(例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也是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二戰後不平等程度較低的那幾十年裡,美國經濟的增速遠遠快於1980年以後。1980年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超出比例地流向收入最高人群。從各個國家的長期數據來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平等、增長和穩定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定聯系。
從好的方面來看:通過減少“尋租”(設法分得更大一塊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減少給美國帶來這麽多不平等的扭曲機制,我們可以讓美國社會更加公平,也讓美國經濟運轉得更好。針對投機者的稅率,尚不及掙錢謀生者和創新者適用稅率的一半,這樣的法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但也扭曲了我們的經濟,鼓勵年輕人投機,而不是投入生產活動。因為頂層有這麽多收入來自“尋租”,因此對收入最高人群徵更高的稅會抑制“尋租”。
過去,人們覺得美國遍地是機會。可在如今的美國,一個孩子在人生機遇方面依賴父母收入的程度,超過歐洲或有數據記錄的其他任何發達工業國家。昔日的美國努力創造機會均等的“美國夢”。但如今,“美國夢”只是個神話。
美國能夠再次變成一個遍地是機會的地方,但這種變化不會自動發生。只要我們還在實行這樣的政策——削減公共教育和有助於增加中下層發展機會的其他項目、同時削減收入最高人群適用的稅率——這種變化就不會發生。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支持公共教育等投資,並支持“巴菲特規則”(要求針對收入最高人群的所得稅稅率至少達到普通人的水平),這些舉措的方向都是正確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提出要裁減公務員,同時在另一個問題上(投機產生的資本利得適用稅率是否應低於辛勤工作所得)保持沉默,這些都令人擔憂。
美國將不得不面臨一個抉擇:如果繼續走近幾十年的老路,機會的匱乏將意味著社會分化更加嚴重,經濟增長率降低,社會、政治和經濟更加不穩定。抑或,美國可以意識到:經濟已失衡。黃金時代之後迎來進步時代,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過分行為引發大蕭條(Depression),而大蕭條又引出羅斯福新政(New Deal)。每次發現自己正走向極端之後,這個國家都把自己拉回了正常軌道。問題是,這一次還會這樣嗎?
本文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 Prize in economics)得主,新書《不平等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即將出版
無處不在的生命
在你的身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而已知宇宙中恆星的數量與地球上的微生物數量比起來,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根據生物學家很有把握的估計數字,地球上微生物個體總量約為1000的10次方——也就是1後面30個零。它們大部分是細菌,但沒人清楚到底有多少物種或品系,也沒人清楚它們在地球上是如何分佈的。人們在實驗室中只描繪出了很小一部分微生物物種的特性,實驗室培養出的微生物物種同樣只占很小一部分。
現在,用最新基因測序技術武裝起來的科學家們,正在展開測量微生物生命多樣性的首次系統性嘗試。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是一個國際合作計劃,總部位於芝加哥城外的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在試運行階段,該計劃的目標是描繪出1萬份樣本中所含的微生物的特性。這些樣本取自各種環境,從世界各地的土壤和海水,到普通住宅的錶面以及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找出每份樣本中有哪些微生物存在,是生物信息學中的一項艱巨挑戰。該計劃使用一種名為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的技術,免除了分離出單個微生物的必要。相反,存在於一個樣本中的所有脫氧核糖核酸(DNA)都被同時測序,然後由更智能的計算機軟件分析出各種微生物對這碗“基因湯”的貢獻。
宏基因組學是從研究海水樣本發展起來的。地球微生物組計劃負責人傑克•吉爾伯特(Jack Gilbert)參與了對取自英吉利海峽的1萬份樣本的宏基因組學研究,研究共發現了大約10萬個微生物物種。各種環境——從沙漠到農田和雨林——中的土壤,也是重要的樣本來源。農業依賴於微生物、土壤和植物根系之間的相互影響,氣候變化也是這樣。
“隨著北極凍土帶溫度升高,深藏於其下的碳開始移動。如果這些碳進入大氣,可能會推動全球二氧化碳水平不斷升高,”吉爾伯特表示。“而微生物會對含碳的環境產生影響——不論碳是被釋放到空氣中,還是被湖、海或土壤吸收。”
但人們最感興趣的,或許是與人類有關的微生物組。該計劃正在分析存在於我們的住宅和工作場所、電話機錶面和鞋裡以及我們體內的微生物。
一個問題是,當通過抗生素和醫院里的極端衛生措施消滅壞細菌時,會在多大程度上產生反效果(因為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的好細菌可能同時也被消滅掉了)。例如,有證據表明,在醫院里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和微生物進到室內,要比超級衛生的封閉環境更健康。
根據生物學家很有把握的估計數字,地球上微生物個體總量約為1000的10次方——也就是1後面30個零。它們大部分是細菌,但沒人清楚到底有多少物種或品系,也沒人清楚它們在地球上是如何分佈的。人們在實驗室中只描繪出了很小一部分微生物物種的特性,實驗室培養出的微生物物種同樣只占很小一部分。
現在,用最新基因測序技術武裝起來的科學家們,正在展開測量微生物生命多樣性的首次系統性嘗試。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是一個國際合作計劃,總部位於芝加哥城外的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在試運行階段,該計劃的目標是描繪出1萬份樣本中所含的微生物的特性。這些樣本取自各種環境,從世界各地的土壤和海水,到普通住宅的錶面以及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找出每份樣本中有哪些微生物存在,是生物信息學中的一項艱巨挑戰。該計劃使用一種名為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的技術,免除了分離出單個微生物的必要。相反,存在於一個樣本中的所有脫氧核糖核酸(DNA)都被同時測序,然後由更智能的計算機軟件分析出各種微生物對這碗“基因湯”的貢獻。
宏基因組學是從研究海水樣本發展起來的。地球微生物組計劃負責人傑克•吉爾伯特(Jack Gilbert)參與了對取自英吉利海峽的1萬份樣本的宏基因組學研究,研究共發現了大約10萬個微生物物種。各種環境——從沙漠到農田和雨林——中的土壤,也是重要的樣本來源。農業依賴於微生物、土壤和植物根系之間的相互影響,氣候變化也是這樣。
“隨著北極凍土帶溫度升高,深藏於其下的碳開始移動。如果這些碳進入大氣,可能會推動全球二氧化碳水平不斷升高,”吉爾伯特表示。“而微生物會對含碳的環境產生影響——不論碳是被釋放到空氣中,還是被湖、海或土壤吸收。”
但人們最感興趣的,或許是與人類有關的微生物組。該計劃正在分析存在於我們的住宅和工作場所、電話機錶面和鞋裡以及我們體內的微生物。
一個問題是,當通過抗生素和醫院里的極端衛生措施消滅壞細菌時,會在多大程度上產生反效果(因為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的好細菌可能同時也被消滅掉了)。例如,有證據表明,在醫院里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和微生物進到室內,要比超級衛生的封閉環境更健康。
6/29/2012
人們常說這個或那個人還沒找到他自己,但是自己不是找到的,它是創造的。
人們常說這個或那個人還沒找到他自己,但是自己不是找到的,它是創造的。
~紐約州立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湯馬斯‧薩斯(Thomas Szasz)
~紐約州立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湯馬斯‧薩斯(Thomas Szasz)
你最愛的人是誰?
佛陀曾遇到這樣的事:有一天國王來到佛陀跟前聽法,並開始練習內觀,而通常在家中只要有一個人開始學,慢慢地,法就會影響到家中其他的人。因為國王是一家之主,一國之長,他的影響力自然很大,家中所有的人都在練習這種方法,而皇后瑪麗,也成為一位很好的修行者。他倆常在皇宮裡同一個禪房內觀。
有一天內觀一小時之後,國王問皇后:「若有人問你,你最愛的人是誰?你會怎麼回答?」
她說:「我內觀的時候,同樣的問題也浮現出來,我發現其實除了自己,我誰也不愛。」
國王笑著說:「好極了!我也有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於是他倆相偕去見佛陀稟告他這件事,佛陀說:「說的好!說的好!」這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當一個人開始發現這個問題癥結所在,就可以走出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一輩子都活在想像中。我愛我兒,愛我妻,我愛我夫,我愛這,我愛那。」
其實你誰也不愛,你只愛自己;愛自己的欲望、希望夢想,我愛這個人是因為我期待他能實現我的理想,一但他的行為與態度與我所要的背道而馳,所有的愛就消失不見,所以我不是愛別人,而是愛 自己,只要能認清這點,就很容易去除私念,就能夠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所以這是 內觀者 第一個重要的體會。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感嘆,世間沒有完美的愛戀與情人,卻忽略了自己要的到底是人還是神明;常常希冀著完美浪漫的戀情,卻忽略了浪漫和現實難以相容的部分。我們常常愛上了感覺,愛上了默契,愛上了浪漫,卻不一定愛這個人孰不知你該愛的是因為他是你的選擇。
沒有人生來是完美無缺的,如果你真的愛上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那麼在往後的相處日子裡你們還有什麼成長的空間呢?
有一天內觀一小時之後,國王問皇后:「若有人問你,你最愛的人是誰?你會怎麼回答?」
她說:「我內觀的時候,同樣的問題也浮現出來,我發現其實除了自己,我誰也不愛。」
國王笑著說:「好極了!我也有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於是他倆相偕去見佛陀稟告他這件事,佛陀說:「說的好!說的好!」這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當一個人開始發現這個問題癥結所在,就可以走出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一輩子都活在想像中。我愛我兒,愛我妻,我愛我夫,我愛這,我愛那。」
其實你誰也不愛,你只愛自己;愛自己的欲望、希望夢想,我愛這個人是因為我期待他能實現我的理想,一但他的行為與態度與我所要的背道而馳,所有的愛就消失不見,所以我不是愛別人,而是愛 自己,只要能認清這點,就很容易去除私念,就能夠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所以這是 內觀者 第一個重要的體會。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感嘆,世間沒有完美的愛戀與情人,卻忽略了自己要的到底是人還是神明;常常希冀著完美浪漫的戀情,卻忽略了浪漫和現實難以相容的部分。我們常常愛上了感覺,愛上了默契,愛上了浪漫,卻不一定愛這個人孰不知你該愛的是因為他是你的選擇。
沒有人生來是完美無缺的,如果你真的愛上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那麼在往後的相處日子裡你們還有什麼成長的空間呢?
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詹文明
當一九七九年底的某日無意間逛到一家書店裡,看到一本十分不起眼的書,翻了再翻,有幾個字抓住我的眼球:「我能有什麼貢獻?」頓時我楞在當場,直到老闆叫我、催促我才回了神,買了書離開書店。迄今已隔近三十載,讀爛了兩本,反覆實踐,領悟內化,質疑現狀,追求意境。屈指一算讀上百遍,影響之大,無以倫比,可以說這本《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人生觀以及我的家庭。
「高效能」對我而言是一項修練、一種紀律,是後天的實務綜合;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才華以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成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知識員工,做出對人、組織乃至社會的重大貢獻,讓人因自己的生命而變得很不一樣。為此,我的經驗告訴我,「高效能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必須學會的一種特殊技能,更是一種心靈的能力(competence)。」
難怪杜拉克會語重心長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革命並不是征服太空、網際網路、生物科技、醫學進步、通信速度,而是知識員工可以透過『自我管理』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成功的職業生涯並不是規畫來的,而是靠管理來的,尤其是「自我管理」。養成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則是自我管理的全部內涵。為此,我們需要當自己的執行長,因為「人人都是執行長」。我們要有綜觀全局及同時認清現實的挑戰和掌握機會的能力,需要有多數人所沒有的自我認知,這本書《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給出了答案。
「五種高效能的習慣」究竟如何理解呢?如何養成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構面學會如何學習,一是「道可頓悟」,一是「命要漸修」來談。
首先「道可頓悟」方面:高效能管理者不會從任務著手,更不會從工作開始,而會從時間著手,尤其會先弄清楚自己日常都把時間花用在哪裡,是否具有生產性、非生產性或浪費時間上,更能認知每個人都是時間的消費者。而絕大多數的人是時間浪費者,領悟到「不是要管理時間,而是要管理自己的行為」,因為「時間」是常數、是不變的,而「行為」才是變數、是該管理的。為此,時間是稀有的資源,除非能好好地善用時間,否則就無法管理其他的資源,這是第一個高效能的時間認知。
高效能的第二個關鍵便是「對外的貢獻」,我們要將所有的努力聚焦於成果上,而非為工作而工作。任何組織都需要直接的成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及培育未來的人才,然而,這三種績效的相對重要性則端看管理者的性格和職位的不同,以及因應組織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差異。
事實上,「人」才是貢獻的主角,有效的人際關係與團隊的默契,不靠政治的手腕,也不是派系的妥協,而是要能聚焦於貢獻,透過貢獻才能達成四個條件:一、有效溝通,二、團隊合作,三、自我發展,四、培育他人。但最終受惠的是外界,是客戶,也是自己。因為專注於貢獻,就是專注於提昇效能。
高效能的第三個核心則是「人」。因此,如何發揮人的長才,因為人的長處才是真正的機會,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的唯一的目的。因為從人的短處來用人,則縱然不是虐待人,也是誤用人。一位真正苛求的主管,事實上就是懂得用人的主管,他總是會先發掘一個人最能做些什麼,再來苛求他更上一層樓。自我要求甚嚴,高度地自我期許的知識員工,將是高效能的卓越人士,他們不因成就而滿足,而是以服務為目的,以貢獻為依歸。然而,更為重要的,人的誠實正直,其本身不一定能成就什麼,但一個人的誠實正直如果有瑕疵的話,則大足以敗事。
第四個高效能的關鍵要素是「先做最重要的事」。如果高效能管理者真的有任何秘訣的話,秘訣就是「專注」。高效能管理者都是做最重要的事,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
日本企業就是將最優秀表現的員工和最棒的機會作最佳結合的代表,這也是專注的具體表現。杜拉克指出釐清優先順序關鍵不在於明智的分析,而是有沒有勇氣,選擇未來、機會、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過去、問題,隨波逐流,要帶來改變,做得不一樣,而不是安穩而簡單輕鬆地做。
高效能的第五個關鍵核心則是「有效的決策」。然而,決策的五要素分別為「問題的界定─邊界條件─替代可行方案─採取行動─反饋機制」。因為決策是一種判斷,是各種替代方案之間的選擇。決策很少是「對」與「錯」之間的選擇,頂多是在「大致正確」和「可能錯誤」之間選擇,但很多時候,決策其實是在兩種方案之間作選擇,而且無法事先證明哪個方案更適當。
本書的論點乃建立於兩項前提:一、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有效;二、人人都可以學會如何發揮效能。
有了「高效能的五個習慣」領悟後,便是「命要漸修」。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乃在於行,行即實踐、實務,知識員工必須透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養成高效能的習慣。
其實踐的有效性,必須由「決策─專注─長處─貢獻─時間」成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經營理論」反覆操練、修練、內化、昇華,這乃是一輩子的工夫,可以再造自己、回饋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當一九七九年底的某日無意間逛到一家書店裡,看到一本十分不起眼的書,翻了再翻,有幾個字抓住我的眼球:「我能有什麼貢獻?」頓時我楞在當場,直到老闆叫我、催促我才回了神,買了書離開書店。迄今已隔近三十載,讀爛了兩本,反覆實踐,領悟內化,質疑現狀,追求意境。屈指一算讀上百遍,影響之大,無以倫比,可以說這本《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人生觀以及我的家庭。
「高效能」對我而言是一項修練、一種紀律,是後天的實務綜合;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才華以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成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知識員工,做出對人、組織乃至社會的重大貢獻,讓人因自己的生命而變得很不一樣。為此,我的經驗告訴我,「高效能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必須學會的一種特殊技能,更是一種心靈的能力(competence)。」
難怪杜拉克會語重心長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革命並不是征服太空、網際網路、生物科技、醫學進步、通信速度,而是知識員工可以透過『自我管理』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成功的職業生涯並不是規畫來的,而是靠管理來的,尤其是「自我管理」。養成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則是自我管理的全部內涵。為此,我們需要當自己的執行長,因為「人人都是執行長」。我們要有綜觀全局及同時認清現實的挑戰和掌握機會的能力,需要有多數人所沒有的自我認知,這本書《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給出了答案。
「五種高效能的習慣」究竟如何理解呢?如何養成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構面學會如何學習,一是「道可頓悟」,一是「命要漸修」來談。
首先「道可頓悟」方面:高效能管理者不會從任務著手,更不會從工作開始,而會從時間著手,尤其會先弄清楚自己日常都把時間花用在哪裡,是否具有生產性、非生產性或浪費時間上,更能認知每個人都是時間的消費者。而絕大多數的人是時間浪費者,領悟到「不是要管理時間,而是要管理自己的行為」,因為「時間」是常數、是不變的,而「行為」才是變數、是該管理的。為此,時間是稀有的資源,除非能好好地善用時間,否則就無法管理其他的資源,這是第一個高效能的時間認知。
高效能的第二個關鍵便是「對外的貢獻」,我們要將所有的努力聚焦於成果上,而非為工作而工作。任何組織都需要直接的成果,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及培育未來的人才,然而,這三種績效的相對重要性則端看管理者的性格和職位的不同,以及因應組織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差異。
事實上,「人」才是貢獻的主角,有效的人際關係與團隊的默契,不靠政治的手腕,也不是派系的妥協,而是要能聚焦於貢獻,透過貢獻才能達成四個條件:一、有效溝通,二、團隊合作,三、自我發展,四、培育他人。但最終受惠的是外界,是客戶,也是自己。因為專注於貢獻,就是專注於提昇效能。
高效能的第三個核心則是「人」。因此,如何發揮人的長才,因為人的長處才是真正的機會,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的唯一的目的。因為從人的短處來用人,則縱然不是虐待人,也是誤用人。一位真正苛求的主管,事實上就是懂得用人的主管,他總是會先發掘一個人最能做些什麼,再來苛求他更上一層樓。自我要求甚嚴,高度地自我期許的知識員工,將是高效能的卓越人士,他們不因成就而滿足,而是以服務為目的,以貢獻為依歸。然而,更為重要的,人的誠實正直,其本身不一定能成就什麼,但一個人的誠實正直如果有瑕疵的話,則大足以敗事。
第四個高效能的關鍵要素是「先做最重要的事」。如果高效能管理者真的有任何秘訣的話,秘訣就是「專注」。高效能管理者都是做最重要的事,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
日本企業就是將最優秀表現的員工和最棒的機會作最佳結合的代表,這也是專注的具體表現。杜拉克指出釐清優先順序關鍵不在於明智的分析,而是有沒有勇氣,選擇未來、機會、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過去、問題,隨波逐流,要帶來改變,做得不一樣,而不是安穩而簡單輕鬆地做。
高效能的第五個關鍵核心則是「有效的決策」。然而,決策的五要素分別為「問題的界定─邊界條件─替代可行方案─採取行動─反饋機制」。因為決策是一種判斷,是各種替代方案之間的選擇。決策很少是「對」與「錯」之間的選擇,頂多是在「大致正確」和「可能錯誤」之間選擇,但很多時候,決策其實是在兩種方案之間作選擇,而且無法事先證明哪個方案更適當。
本書的論點乃建立於兩項前提:一、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有效;二、人人都可以學會如何發揮效能。
有了「高效能的五個習慣」領悟後,便是「命要漸修」。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乃在於行,行即實踐、實務,知識員工必須透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養成高效能的習慣。
其實踐的有效性,必須由「決策─專注─長處─貢獻─時間」成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經營理論」反覆操練、修練、內化、昇華,這乃是一輩子的工夫,可以再造自己、回饋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逆轉骨質疏鬆的神奇食物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 Dr. Bahram Arjmandi (他是該校食品營養與運動科學系系主任)是全世界知名的骨研究 (bone study) 專家,一直致力在尋找可以預防/舒緩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和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天然食物。他在會中報告了他以[黑棗乾](也被稱為加州梅(prune)所做的實驗,讓人驚詫不已。
從來沒想過,原來常拿來加在燕麥粥和喜瑞爾內的黑棗乾不但是高纖維和高抗氧化力食物,它還是個可以協助預防和逆轉骨質疏鬆的神奇食物(miraclefood)!
Dr. Arjmandi 以已停經的婦女所做的臨床試驗顯示:
1.每天8-10顆的黑棗乾可以比荷爾蒙療法和其它藥物更有效的減少骨質流失(但前提是每天要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並更有效的的「重建」(restore)已疏鬆骨頭 的健康。(不過未被加工製成乾的新鮮黑棗並無此功效)
2.每天8-10顆的黑棗乾讓受試者在90天試驗期內減了好幾磅的重量。(但吃黑棗乾時要搭配喝水,讓黑棗乾內的纖維吸水,在胃中膨脹,產生飽足感,壓抑食 慾)
Dr. Arjmandi的實驗結果已刊登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所以黑棗乾神奇的生理功效是有紮實的科學證據,並非憑空瞎掰的。Dr.Arjmandi發現黑棗乾抗骨質流失的機制與它超高的抗氧化力有關,雖然會議當天他詳細說明了生化機制,但在這兒就不寫出來了,免得大家嫌枯燥。
因為纖維含量高,黑棗乾和黑棗汁都被美國的醫生推薦是便秘必吃聖品。
台灣的超級市場(頂好、大潤發、家樂福、愛買...)都買的到黑棗乾,幾乎都是和葡萄乾、蔓越莓乾這些食品放在同一架上。
黑棗乾價格便宜(500克罐裝才125元),又具有幫助排便、抗氧化、減重、減少骨質流失的多重功效,每個年齡層的男生和女生都應該把8-10顆的黑棗乾列入每天必吃食物
(不過不要超過10顆哦,要不然你的腸道會過度蠕動)。
最後提醒大家,這8-10顆的黑棗乾並不必要一次吃完,可以在一天中分2-3次吃完。
從來沒想過,原來常拿來加在燕麥粥和喜瑞爾內的黑棗乾不但是高纖維和高抗氧化力食物,它還是個可以協助預防和逆轉骨質疏鬆的神奇食物(miraclefood)!
Dr. Arjmandi 以已停經的婦女所做的臨床試驗顯示:
1.每天8-10顆的黑棗乾可以比荷爾蒙療法和其它藥物更有效的減少骨質流失(但前提是每天要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並更有效的的「重建」(restore)已疏鬆骨頭 的健康。(不過未被加工製成乾的新鮮黑棗並無此功效)
2.每天8-10顆的黑棗乾讓受試者在90天試驗期內減了好幾磅的重量。(但吃黑棗乾時要搭配喝水,讓黑棗乾內的纖維吸水,在胃中膨脹,產生飽足感,壓抑食 慾)
Dr. Arjmandi的實驗結果已刊登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所以黑棗乾神奇的生理功效是有紮實的科學證據,並非憑空瞎掰的。Dr.Arjmandi發現黑棗乾抗骨質流失的機制與它超高的抗氧化力有關,雖然會議當天他詳細說明了生化機制,但在這兒就不寫出來了,免得大家嫌枯燥。
因為纖維含量高,黑棗乾和黑棗汁都被美國的醫生推薦是便秘必吃聖品。
台灣的超級市場(頂好、大潤發、家樂福、愛買...)都買的到黑棗乾,幾乎都是和葡萄乾、蔓越莓乾這些食品放在同一架上。
黑棗乾價格便宜(500克罐裝才125元),又具有幫助排便、抗氧化、減重、減少骨質流失的多重功效,每個年齡層的男生和女生都應該把8-10顆的黑棗乾列入每天必吃食物
(不過不要超過10顆哦,要不然你的腸道會過度蠕動)。
最後提醒大家,這8-10顆的黑棗乾並不必要一次吃完,可以在一天中分2-3次吃完。
健康藏在細節裡
不落伍、身不閑、學不止、心地寬,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可是正是這些容易忽略的細節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甚至決定了我們的壽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關注生活中的細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你身體健康,成為獲取其他幸福的資本;而忽略健康細節,微小的惡習都可能招致疾病,甚至使你命懸一線。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對於健康來說,7%取決於氣候與地理條件,8%取決於醫療條件,10%取決於社會條件,15%取決於遺傳,60%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的60%主要是指由生活細節構成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忽視很多問題,比如說暴飲暴食、煙酒不斷、多車少步、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身體機能的異常。還有的人生病時在家擅自吃藥,將冰箱當成保險箱,以為飯後馬上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冬天洗完頭就睡覺……等等,這些習慣都可能為健康埋下隱患,讓健康一次次受損。
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每個人的願望,然而和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相比,健康的細節卻總是容易被忽視。擁有健康重在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地鍛煉身體,注意均衡飲食,多吃健康食品,保持心理平衡。或許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但是會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對於健康來說,7%取決於氣候與地理條件,8%取決於醫療條件,10%取決於社會條件,15%取決於遺傳,60%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的60%主要是指由生活細節構成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忽視很多問題,比如說暴飲暴食、煙酒不斷、多車少步、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身體機能的異常。還有的人生病時在家擅自吃藥,將冰箱當成保險箱,以為飯後馬上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冬天洗完頭就睡覺……等等,這些習慣都可能為健康埋下隱患,讓健康一次次受損。
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每個人的願望,然而和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相比,健康的細節卻總是容易被忽視。擁有健康重在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地鍛煉身體,注意均衡飲食,多吃健康食品,保持心理平衡。或許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但是會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寂靜的童年
近年來,國內兒童患脂肪肝的病人快速增加,且多見於肥胖的兒童,又成人體檢發現脂肪肝檢出率約二十五%,此為值得重視的國民健康問題。脂肪肝的原因之一為人們食用了動物性食品所殘留的激素過量所引起。
由於養殖方式改變,使用人工激素養殖動物,尤其是禽、畜,日夜不停地進食,迅速長肉,此現象被美化為攝取高科技、高營養的平衡飼料。事實上,人工激素激起動物食慾,而食品動物殘留的激素進入人體,造成所謂食源性脂肪肝。
由於動物性食品內的激素,經過浸泡、烹調、油炸或做成肉鬆、火腿等,都無法破壞其功能。類固醇激素侵入體內,將破壞體內激素平衡,首先胰島素的作用遭到抵抗,引起全身多系統的代謝紊亂和疾患,包括肥胖症、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生殖障礙症、骨質疏鬆症等。胰島素抵抗是由食品動物殘留的類固醇激素所引起,其臨床表現與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的病人身上發生的毒副作用是一致的,已有科學上的論證。
屬於外源性化學物質,不管食品上被檢出有多少,都算殘留,雖然許多國家嚴格管理這類的激素,但仍多有漏洞,可見管理工作不容易,而且激素殘留量的分析方法很複雜,檢測設備費用昂貴、要求很高,也是一項問題。
在一九九九年間,歐盟曾以維護公眾健康為由,禁止從美國及加拿大進口殘留人工激素的牛肉、牛肝。目前,美國牛肉進口問題,出現了國家利益與民眾健康何者重要之爭。應該理性面對此問題,除了考量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問題之外,由美國進口肉類產品的激素殘留問題也要重視才對。 ( 陳逸南,台灣北社科技組召集人)
由於養殖方式改變,使用人工激素養殖動物,尤其是禽、畜,日夜不停地進食,迅速長肉,此現象被美化為攝取高科技、高營養的平衡飼料。事實上,人工激素激起動物食慾,而食品動物殘留的激素進入人體,造成所謂食源性脂肪肝。
由於動物性食品內的激素,經過浸泡、烹調、油炸或做成肉鬆、火腿等,都無法破壞其功能。類固醇激素侵入體內,將破壞體內激素平衡,首先胰島素的作用遭到抵抗,引起全身多系統的代謝紊亂和疾患,包括肥胖症、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生殖障礙症、骨質疏鬆症等。胰島素抵抗是由食品動物殘留的類固醇激素所引起,其臨床表現與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的病人身上發生的毒副作用是一致的,已有科學上的論證。
屬於外源性化學物質,不管食品上被檢出有多少,都算殘留,雖然許多國家嚴格管理這類的激素,但仍多有漏洞,可見管理工作不容易,而且激素殘留量的分析方法很複雜,檢測設備費用昂貴、要求很高,也是一項問題。
在一九九九年間,歐盟曾以維護公眾健康為由,禁止從美國及加拿大進口殘留人工激素的牛肉、牛肝。目前,美國牛肉進口問題,出現了國家利益與民眾健康何者重要之爭。應該理性面對此問題,除了考量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問題之外,由美國進口肉類產品的激素殘留問題也要重視才對。 ( 陳逸南,台灣北社科技組召集人)
關於喝茶或咖啡
喝茶或咖啡不只可以提神,對心血管疾病也很有幫助!根據荷蘭的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天天喝茶或咖啡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少了45%,因為茶含有抗氧化劑成份,而在各種茶當中,又以綠茶的護心效果最好,不過醫師也提醒,喝茶和咖啡不能過量,一天不要超過六百CC,否則會有心悸、焦慮等副作用。
咖啡的香醇令人上癮,不但可以提神醒腦,現在還多了另一種功能,根據荷蘭一項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每天喝咖啡跟茶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可以降低45%! 茶跟咖啡雖然對身體好,不過裡頭含有咖啡因,如果過量飲用,可是會造成反效果! 營養師建議,富含兒茶素的綠茶,護心效果最好,一天可以喝600CC,美式跟義式咖啡,裡頭的多酚比較多,但是一天最多不要喝超過300CC,只要適當適量,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荷蘭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達13年的研究,每天適量地喝幾杯茶或咖啡將有助於防止患心臟疾病。
在此之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茶和咖啡這兩種最受歡迎的熱飲料對人體健康有益。
這項對4萬人所作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每天喝六杯熱茶,患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而每天喝兩至四杯熱咖啡,也有助於減少患心臟疾病的危險。
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每天所喝咖啡超過四杯,保護健康的作用將會消失。但即使如此,多喝咖啡者也不會比不喝咖啡者更容易死於任何疾病,包括癌症和腦血栓。
從理論上講,咖啡中含有同時增加和減少疾病的物質。它既能導致血脂上升,也能消除同心臟疾病相關的炎症。
這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兩至四杯咖啡的人可以減少患心臟疾病機率20%。
研究小組領導人範德舒教授說,對於喜歡喝茶喝咖啡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這兩種飲料可以說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護理梅森說,儘管喝茶與咖啡對大多數人來說有益無害,但人們需要牢記的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她說,如果你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煙,那咖啡的好處就會被完全抵消掉。而且,如果你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不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即使喝再多的茶也不會起到防止患心臟疾病的作用。
咖啡的香醇令人上癮,不但可以提神醒腦,現在還多了另一種功能,根據荷蘭一項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每天喝咖啡跟茶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可以降低45%! 茶跟咖啡雖然對身體好,不過裡頭含有咖啡因,如果過量飲用,可是會造成反效果! 營養師建議,富含兒茶素的綠茶,護心效果最好,一天可以喝600CC,美式跟義式咖啡,裡頭的多酚比較多,但是一天最多不要喝超過300CC,只要適當適量,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荷蘭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達13年的研究,每天適量地喝幾杯茶或咖啡將有助於防止患心臟疾病。
在此之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茶和咖啡這兩種最受歡迎的熱飲料對人體健康有益。
這項對4萬人所作的調查研究顯示,如果每天喝六杯熱茶,患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而每天喝兩至四杯熱咖啡,也有助於減少患心臟疾病的危險。
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每天所喝咖啡超過四杯,保護健康的作用將會消失。但即使如此,多喝咖啡者也不會比不喝咖啡者更容易死於任何疾病,包括癌症和腦血栓。
從理論上講,咖啡中含有同時增加和減少疾病的物質。它既能導致血脂上升,也能消除同心臟疾病相關的炎症。
這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兩至四杯咖啡的人可以減少患心臟疾病機率20%。
研究小組領導人範德舒教授說,對於喜歡喝茶喝咖啡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這兩種飲料可以說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護理梅森說,儘管喝茶與咖啡對大多數人來說有益無害,但人們需要牢記的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她說,如果你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煙,那咖啡的好處就會被完全抵消掉。而且,如果你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不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即使喝再多的茶也不會起到防止患心臟疾病的作用。
啟3:20 看哪、我站在心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啟3:20 看哪、我站在(心)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美國貧困人數創50年紀錄
由於疲弱的經濟復蘇未能提高收入水平,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數達到了50多年前開始此項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2010年,4620萬美國人跌到貧困線以下。美國的貧困線標準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2314美元,或者一人收入低於11139美元。
貧困人口增多使美國人口貧困率上升至15.1%,這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去年增加了近1個百分點。這將增加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刺激就業市場的壓力。目前美國失業率已達9.1%。
“貧困率達到15.1%著實不同尋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研究貧困問題的艾麗絲•奧康娜(Alice O’Connor)教授表示。
“目前情況和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對貧困宣戰之前的時期有些相像。這令人震驚。這是對大衰退深度的寫照,更是對復蘇力度的悲慘寫照——這場復蘇顯然沒有讓最貧困的美國人受益。”
周二另有數據顯示,美國的最富裕人群逃脫了經濟衰退的最嚴重沖擊。
益普索•門德爾松(Ipsos Mendelsohn)對美國富人的年度調查表明,2011年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數量為4420萬個,而去年這一數字為4410萬個。富人的消費在一度降低之後穩定在1.4萬億美元的水平上。益普索•門德爾松總裁鮑勃•蘇爾曼(Bob Shullman)表示,針對美國最富有人群的市場已經“戲劇性企穩”。
他補充道:“收入降低時,人人都感覺得到,但如果可支配收入減少,你會感受得更真切。”
2010年,4620萬美國人跌到貧困線以下。美國的貧困線標準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2314美元,或者一人收入低於11139美元。
貧困人口增多使美國人口貧困率上升至15.1%,這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去年增加了近1個百分點。這將增加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刺激就業市場的壓力。目前美國失業率已達9.1%。
“貧困率達到15.1%著實不同尋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研究貧困問題的艾麗絲•奧康娜(Alice O’Connor)教授表示。
“目前情況和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對貧困宣戰之前的時期有些相像。這令人震驚。這是對大衰退深度的寫照,更是對復蘇力度的悲慘寫照——這場復蘇顯然沒有讓最貧困的美國人受益。”
周二另有數據顯示,美國的最富裕人群逃脫了經濟衰退的最嚴重沖擊。
益普索•門德爾松(Ipsos Mendelsohn)對美國富人的年度調查表明,2011年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數量為4420萬個,而去年這一數字為4410萬個。富人的消費在一度降低之後穩定在1.4萬億美元的水平上。益普索•門德爾松總裁鮑勃•蘇爾曼(Bob Shullman)表示,針對美國最富有人群的市場已經“戲劇性企穩”。
他補充道:“收入降低時,人人都感覺得到,但如果可支配收入減少,你會感受得更真切。”
科學家警示禽流感在人類間傳播風險
路透倫敦6月21日電-科學家稱,目前人類尚未看到可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引發全球疫情的致命禽流感病毒,但未來並非沒有這樣的可能。
科學家經過對15年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後指出,一些病毒株已發生一些變異,這是變身為引發人類重大疫情病毒的必要條件。
英國劍橋大學史密斯(Derek Smith)是此項研究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餘下的變異在一個人類宿主體內就可能完成,這樣的話,病毒將演變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當前禽流感病毒H5N1可以在禽類之間傳播,也可以由禽類傳播至人類,但尚未在人類之間傳播。而一旦由禽類傳播至人類,往往就是致命的。
之前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的兩項研究發現,可能只需五種變異,H5N1就能在哺乳動物之間通過空氣傳播,包括人與人之間傳播。
他們的實驗頗受爭議,因為他們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出變異的病毒株。
但直到目前,科學家還不能肯定,在自然條件下是否會產生同樣的變異。
而與史密斯共同進行最新研究的羅塞爾(Colin Russell)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他告訴記者:“有了兩種變異的病毒在禽類間已經很常見,這意味著病毒可能僅需在人體內再進行三種變異,就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了。”
到目前為止,H5N1病毒感染了數以千萬計的禽類,人類感染病例606人,其中357人死亡,這些感染者主要是與禽類有近距離接觸的。
科學家經過對15年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後指出,一些病毒株已發生一些變異,這是變身為引發人類重大疫情病毒的必要條件。
英國劍橋大學史密斯(Derek Smith)是此項研究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餘下的變異在一個人類宿主體內就可能完成,這樣的話,病毒將演變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當前禽流感病毒H5N1可以在禽類之間傳播,也可以由禽類傳播至人類,但尚未在人類之間傳播。而一旦由禽類傳播至人類,往往就是致命的。
之前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的兩項研究發現,可能只需五種變異,H5N1就能在哺乳動物之間通過空氣傳播,包括人與人之間傳播。
他們的實驗頗受爭議,因為他們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出變異的病毒株。
但直到目前,科學家還不能肯定,在自然條件下是否會產生同樣的變異。
而與史密斯共同進行最新研究的羅塞爾(Colin Russell)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他告訴記者:“有了兩種變異的病毒在禽類間已經很常見,這意味著病毒可能僅需在人體內再進行三種變異,就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了。”
到目前為止,H5N1病毒感染了數以千萬計的禽類,人類感染病例606人,其中357人死亡,這些感染者主要是與禽類有近距離接觸的。
宇昌特偵到哪裡了?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天表示,宇昌案雖然已經這麼久了,但有些問題還不是那麼清楚,實在有必要釐清,這件事對生技業的確產生影響,就是有一些不確定性,尤其海外華人有心想回國幫忙,就會猶豫,這是比較大的影響。
指行政單位應鼓勵創投基金
翁啟惠昨出席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時,做出以上表示。他指出,生技業講了三十年,還沒有看到能量出來,最近雖然好一點,但還是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講政治不要干預生技,他也認為產業的確有一些行政上的干擾,行政單位應該要用鼓勵的方式,讓創投基金產生。
翁啟惠說,選題委員會遇到很多關卡,主要是很像以前審一個藥,這個專業單位審過了,下一個專業單位又要審,要過很多關卡,層層的審查,一年下來還沒決定,就算通過,以藥物發展的時程來說,就是搶時效性,一年下來錯失很多機會。
他舉生技創投基金為例,當初是根據原本的遊戲規則成立,但開始運作後,卻出現新的遊戲規則,難怪負責人有點灰心,也對政府失去信賴度。
生技機構應整合
立法院長王金平則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大家都看不出來台灣生技業的主要方向在哪裡,因此有必要集中力量推動,現在生技研發普遍散布在國衛院、工研院、生技中心、藥技中心等單位,有必要整合一個更高層次、且不會重疊的研究機構,來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現在已經在推動相關計畫。
他還說,現在也要另外成立一個生策中心,是針對生技政策方面,包括各種策略,做為行政部門與業者之間的橋樑。
關卡過不去 生技動不起來
對於生技創投基金夭折,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天承認,政府的責任比較大一點,這不是籌資失敗,而是攬才失敗,是很多環節問題,讓錢進不去,是體制問題,甚至有民間業者直接跟張有德說,這五十億元我全出,不要再找政府合作。
朱敬一說,張有德、蘇懷仁是他請回來的,兩人現在有困難,他很不舒服。他指出,生技業在台灣因為有太多東西歸不同部會管,就是因為不屬於任何部會,沒有一個機制可以去解決問題,關卡過不去,就動不起來。
指行政單位應鼓勵創投基金
翁啟惠昨出席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時,做出以上表示。他指出,生技業講了三十年,還沒有看到能量出來,最近雖然好一點,但還是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講政治不要干預生技,他也認為產業的確有一些行政上的干擾,行政單位應該要用鼓勵的方式,讓創投基金產生。
翁啟惠說,選題委員會遇到很多關卡,主要是很像以前審一個藥,這個專業單位審過了,下一個專業單位又要審,要過很多關卡,層層的審查,一年下來還沒決定,就算通過,以藥物發展的時程來說,就是搶時效性,一年下來錯失很多機會。
他舉生技創投基金為例,當初是根據原本的遊戲規則成立,但開始運作後,卻出現新的遊戲規則,難怪負責人有點灰心,也對政府失去信賴度。
生技機構應整合
立法院長王金平則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大家都看不出來台灣生技業的主要方向在哪裡,因此有必要集中力量推動,現在生技研發普遍散布在國衛院、工研院、生技中心、藥技中心等單位,有必要整合一個更高層次、且不會重疊的研究機構,來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現在已經在推動相關計畫。
他還說,現在也要另外成立一個生策中心,是針對生技政策方面,包括各種策略,做為行政部門與業者之間的橋樑。
關卡過不去 生技動不起來
對於生技創投基金夭折,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天承認,政府的責任比較大一點,這不是籌資失敗,而是攬才失敗,是很多環節問題,讓錢進不去,是體制問題,甚至有民間業者直接跟張有德說,這五十億元我全出,不要再找政府合作。
朱敬一說,張有德、蘇懷仁是他請回來的,兩人現在有困難,他很不舒服。他指出,生技業在台灣因為有太多東西歸不同部會管,就是因為不屬於任何部會,沒有一個機制可以去解決問題,關卡過不去,就動不起來。
6/27/2012
一日禪:當心真的純凈起來
當一個人的心真能沉澱下來、安靜下來、純凈起來的時候,便會覺得天空格外蔚藍、陽光格外明媚;便會感悟到擁有生命的美麗與快樂;便會覺悟出明天、未來的光明燦爛;便會擁有一顆唯美、善良、健康的心靈!當一個人能摒棄外物的誘惑,回歸本我的空明靜寂、感悟出人世間美與善的存在時,快樂與幸福的感覺便會悄然而至,縈繞心間!
一日禪:用一生定要美麗一次的心情去努力
許多人都有一生燦爛一回的渴望,但我們卻往往都沒有付出一生不屈不撓地努力,在遭遇困難和阻撓的時候,往往接受環境的安排。人生的道路有幾十年,但勇往直前的歲月真的太少了。如果,用一生定要美麗一次的心情去努力和堅持,每個人都會比現在做得更好!
一日禪:心在哪 你的命運就在哪
心在哪,你的命運就在哪——不論你們今後遇到怎樣的困難、怎樣的逆境、怎樣的迷惘,都要相信這句至理名言。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靈,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到有用的資源、美好的事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菩提一葉:有一種腳步聲叫“大善”
接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必須得給他們一份足以謀生的活計。
在他住的房子的不遠處有一個破舊的廟宇,裏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討、賣藝為生的瞎子,一共近40名。但當時全國剛解放不久,人們的生活都不富餘,連正常人養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難得有能力去接濟瞎子們,因此瞎子們的生活非常艱難,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經過瞎子廟,他的心便感到隱隱地作痛,想要儘自己的所能,幫幫這些可憐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簡單的幾次接濟根本解決不了瞎子們的根本生存問題,必須得給他們做到一份足以謀生的活計。
於是,他不顧外人的反對,暫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花了近兩年的時間,開始每天往返于家中與瞎子廟之間,把瞎子們都組織了起來,並自掏腰包,買了多件樂器,將其中那些會拉唱彈奏的,組成了一個樂團,進行集中培訓,給予合奏配合上的種種指導。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裏,他還要熬夜為樂團寫歌,編排適合他們演奏表演的曲目。
等這一切完成後,他又忙著聯繫演出單位和場所,並說服對方給予一定的演出報酬……而對於那些沒有任何才藝和特長的瞎子,他則通過各種關係,不惜低下身份到處求爹爹拜奶奶,最終靠著自己的“面子”和關係,把他們一個個安排進周邊的橡膠廠、皮革廠、印刷廠和服裝廠裏。為此,他都跑爛了好幾雙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廟裏幾乎每個瞎子都有了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了,因為有了穩定收入,很多瞎子的生活狀況都有了巨變,都先後搬出了原先那破舊的廟宇,住進街上條件更好的房子裏,瞎子廟也從此被廢棄。
這之後,每天,當他很晚下班從街上路過時,住在街上的瞎子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點亮屋內的燈,然後站到各自的大門口前,只為跟他打招呼,問聲好,為他照亮門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親人歸來一般,而這幾乎成了那條街道上的一道不變的溫馨風景線,一直持續到他終老的那一天,從未錯過一次,瞎子們都說,那是因為他們能聽出他的腳步聲。
他便是老舍,原名舒慶春,傑出的文學家,瞎子們聽出的那一聲腳步聲名叫“大善”
在他住的房子的不遠處有一個破舊的廟宇,裏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討、賣藝為生的瞎子,一共近40名。但當時全國剛解放不久,人們的生活都不富餘,連正常人養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難得有能力去接濟瞎子們,因此瞎子們的生活非常艱難,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經過瞎子廟,他的心便感到隱隱地作痛,想要儘自己的所能,幫幫這些可憐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簡單的幾次接濟根本解決不了瞎子們的根本生存問題,必須得給他們做到一份足以謀生的活計。
於是,他不顧外人的反對,暫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花了近兩年的時間,開始每天往返于家中與瞎子廟之間,把瞎子們都組織了起來,並自掏腰包,買了多件樂器,將其中那些會拉唱彈奏的,組成了一個樂團,進行集中培訓,給予合奏配合上的種種指導。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裏,他還要熬夜為樂團寫歌,編排適合他們演奏表演的曲目。
等這一切完成後,他又忙著聯繫演出單位和場所,並說服對方給予一定的演出報酬……而對於那些沒有任何才藝和特長的瞎子,他則通過各種關係,不惜低下身份到處求爹爹拜奶奶,最終靠著自己的“面子”和關係,把他們一個個安排進周邊的橡膠廠、皮革廠、印刷廠和服裝廠裏。為此,他都跑爛了好幾雙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廟裏幾乎每個瞎子都有了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了,因為有了穩定收入,很多瞎子的生活狀況都有了巨變,都先後搬出了原先那破舊的廟宇,住進街上條件更好的房子裏,瞎子廟也從此被廢棄。
這之後,每天,當他很晚下班從街上路過時,住在街上的瞎子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點亮屋內的燈,然後站到各自的大門口前,只為跟他打招呼,問聲好,為他照亮門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親人歸來一般,而這幾乎成了那條街道上的一道不變的溫馨風景線,一直持續到他終老的那一天,從未錯過一次,瞎子們都說,那是因為他們能聽出他的腳步聲。
他便是老舍,原名舒慶春,傑出的文學家,瞎子們聽出的那一聲腳步聲名叫“大善”
沒有執行力—誤把知道當做到
這個政策很好,應該立即實施,但只要一公布內容,馬上招致全民反彈,負責的官員最後只好下台走人;每個策略都對,分析出的致勝關鍵也沒有問題,但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具有某種特質的領導者,他們的人生歷練告訴他們,只要了解什麼是對的、知道該做何事情,那麼整件事就算功德圓滿了。至於執行是怎麼一回事,則從未在考慮之列,因為他們總是「誤把知道當做到」。
為了實現「量能課稅」的租稅公義,財政部開徵證所稅的政策,沒有問題!愈快開徵則愈能儘早實現社會正義,這點從民調中就可以發現大家是支持的。只是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事情,知道什麼是對的,並不等於就能做得到,更不等於已經做到了。
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市政府宣稱一切都是「依法行政」,所有作為都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去執行的,結果卻搞得市政府一整個灰頭土臉。知道該做些什麼,甚至斬釘截鐵就是法律規定該做的事情,如此的方向明確,結果卻依然慘不忍睹。
在企業中類似的情形,也真是不遑多讓。老闆訂下了目標,設定了KPI,自己的責任就算完成了,接下來的執行就完全是部屬的責任。領導者只關心策略方向,只是自顧自的在規劃,完全沒有考慮到執行上的因素:資源是否足夠、環境是否配合、時機是否恰當、對手是否反擊以及部屬是否有執行的能力…等等。正確的策略卻產生錯誤的結果,關鍵就在規畫時未考慮到執行層面,然而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領導者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總是誤把知道當做到,不禁使人懷疑,到底這些領導者的腦袋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遇到「誤把知道當做到」的例子。當讀到一本好書,興奮得三兩下就快速的把它唸完,深深覺得言之有理,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知識,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發,這時就會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書中所說的境界。就好像讀完了《活在當下》這本書,幾乎每個人都會深表認同,並從此決定就要開始「活在當下」,便以為自己真的已經活在當下了。但實際上卻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活在當下,只有在讀完書本的當下有此感受,恐怕隔沒幾天,活在當下就只存在於當時的當下了。
又譬如念本投資理財的書,經過仔細研讀,讀完後終於了解其中的道理,自己瞬間就升格為投資理財專家,於是到處跟人品頭論足說得頭頭是道,但一旦實際操作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經常是虧損連連。
其實寫程式也是一樣,許多新鮮人去買本書想要看懂該怎麼寫程式並不困難,但是一旦自己實際下去寫的時候,卻經常發現就連一行程式碼都寫不出來,但當他看懂書本的時候,經常會以為自己已經具備了程式開發的能力。
這就像是請評論家去實際執行一般,美食家能評論菜餚的好壞,更能說得一口好菜,知道該如何烹飪才能做出一道好料理,但要他下廚卻是完全的兩回事;畫評家、影評家、名嘴…等也都是一樣的,大部分真正專業的評論家都知道,評論是一回事,去做則是另一回事,不會誤把知道當做到,自我膨脹以為能夠做到。從知道到做到中間有一條鴻溝,要靠能力與努力才有可能跨過,但嚴重的是,有些人把評論當結論,把知道當做到,這樣誤會可就大了。
學問在知道,工作要做到。
無論是政壇或是企業界,可以發現會誤把知道當做到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出身學術界(當然這並非唯一的原因)。曾經接觸過許多位教授級、主任級或是所長級的學者轉戰企業界,下場幾乎都是鍛羽而歸、慘不忍睹(當然啦!在政壇的情形恐怕就更明顯了)。這些學者常被人稱為住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做事不知變通,與之溝通簡直比攀登喜馬拉雅山還要困難,比超馬選手林義傑還更需要耐力。而其問題就出在「誤把知道當做到」。
學術研究重視的是追求真理,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獨到的見解,對於真理不能妥協,這是令人敬佩的;但不管是企業界或是政壇卻都要面對嚴酷的現實環境,要與人溝通、要與人競爭、要與人廝殺還要與人妥協,空有理想是成就不了事業的。所以做學問只要找到答案事情便是圓滿,企業卻要能夠達成才能生存。當學者來到企業界卻仍舊維持學術界的思考模式,就難免會發生制定策略時忽略了執行面應考慮的因素(其實應該說是不知道執行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認為執行該是他們的事),而只單純的思考怎樣才是正確的,應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如此責任就已完了,才會一旦執行就處處碰壁,才會無法達成目標,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無法配合、都是別人執行不力所造成的。
一位受過嚴格學術訓練,行為模式已被學術定型的學者,當他在學術領域表現得愈優秀時,要轉換領域就會愈困難,更何況是如此極端的環境轉變。學術界與企業界有很大的不同,好的學者要有風骨,但好的企業家身段卻要柔軟;學者可以假設狀況建立模型,企業卻須面對未知的突發狀況;好的學者要找到最佳答案,但好的企業家卻要找到當下最適切的做法;好的學者重視好的想法,好的企業家則除了想法要好外更重視好的做法。
其實不只學術與企業有很大的不同,企業與政治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卓越的企業家一旦轉戰政壇,若仍用管理企業的那一套來從政,政績往往都不理想。面對不同的環境就應該用不同的方法態度來經營,否則原本要倚仗的經驗,一不小心就會從資產變成負債,反倒拖累了自己。
做一行像一行
也並非學者從商或是從政就沒有成功的案例。只要能夠摒棄包袱、認清角色,做一行像一行,這樣便能有加乘的效果。
就像雲彰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導致高鐵通車才沒幾年就面臨提前壽終正寢的危機。地層下陷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是因為超抽地下水,要停止超抽地下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封井。這件事談了二十多年,甚至在二零零二年時水利署還編列了二千多萬經費請地方政府封井,結果地方政府卻因為農民生計問題以及選票考量而無法執行。
在二零一一年,時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的李鴻源接下了這個擔子,這位曾任台大教授的水利專家,不像以往的官員只以一紙命令蠻橫的去要求民眾封井,而是實地去了解當地的困境、親自去與民眾溝通,了解所有執行上的問題後,提出完整配套措施再去執行,於是很快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效解決了高鐵沉淪的問題。
就像他在解決東石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的問題時也是一樣,在與養殖戶談之前就先做好所有的功課:包括他們的收入多少、養殖可以賺多少錢、一年淹幾次水、政府過去整治投入了多少經費,而這些經費最後也跟這些養殖戶的祖先墳墓一樣,一起都泡到水中去了。瞭解了養殖戶的生活困境與難處後,就知道要解決超抽地下水的關鍵就是要幫這些養殖戶解決他們生計上的問題。這才是執行上的重點,而不僅僅只是封井這麼簡單的議題。
於是李鴻源向養殖戶提出若是不再抽地下水,政府會把魚塭租過來改為人工溼地兼治洪池,首先這樣就不會再淹水了,再來從治洪池挖出的土還可以填高地基,政府再提供無息貸款協助重建住宅,接著政府再輔導轉型從事觀光旅遊。這樣養殖戶在基本生活上有租金收入可作為保障,又可以重建家園,未來的生計也有著落,如此的方案民眾又為何要拒絕呢?所以最後民眾竟然是跟政府站在一起的。
要知道更要能做到
能知不等於能懂、能懂不代表能做到。很多學者、顧問、評論家轉換角色後之所以沒有執行力,其最大的盲點就在於誤把知道當做到。能有精闢的分析、能找出關鍵的問題、能看出錯誤之所在……這些都是非常有貢獻的。只是若要能解決問題,要達成目標,就更要有執行力才行。如果領導者對於事情的執行僅止於確認方向、訂定目標,而不知要去了解執行上的問題,要去解決執行上的困難,那麼想要有執行力就無異於緣木求魚了。
佐克伯給投資者的一封信
Facebook (臉書) 創辦人兼執行長佐克伯 (Mark Zuckerber) 寫給潛在投資者的一封信:
臉書原本並非要成為一家公司,創造臉書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社交任務─讓這個世界更開放且更緊密連結。
我們認為,任何投資臉書公司的人均須瞭解這個任務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作出決議和為什麼我們的行事作風如此,這一點相當重要,我會在這封信內概述我們的方法:
在臉書上,科技引發大眾傳播和資訊消費方式的革命,我們也受此科技啟發,我們常談論一些發明如印刷機和電視等,僅僅藉著讓溝通更有效率,就可以讓社會中許多重要部分完全轉型,這些發明讓更多人有發聲機會,鼓舞了發展,並改變了社會組織方式,讓我們更緊密結合在一起。
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到另一個轉折點,現今社會全球多數人都能接觸到網路或手機,這些是開始分享他們心中想法、感覺和與其他人做他們想做的事所需的原始工具。臉書希望建立這種讓大眾有分享能力的服務,並再次助大眾對許多我們的核心機構和產業進行轉型。
讓全球每個人連結在一起,聽見每人的聲音,並讓社會轉型邁向未來,這是個很大的需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其所必須建造的技術和基本設施的規模史無前例,這是我們能全心貫注的最重要的問題。
我們希望加強大眾彼此牽連的程度。
即使我們的任務聽起來很龐大,但起頭時仍只是小小一步,僅從兩個人間的關係開始。
個人關係是我們社會的基本單位,人際關係是我們如何發掘新想法、瞭解我們的世界以及最終取得長期快樂的一環。
在臉書上,我們創造一些工具,幫助大家與他們想連繫的人連結在一起,並分享他們想表達的事,藉著這些行動,我們提高了大家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
大眾分享更多事情,即使只與他們親密朋友或家人分享,這也能創造更開放的文化,並對生命和他人的觀點有更高度的瞭解。我們深信,這樣可讓眾人有更強勁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讓大眾接觸更多不同的觀點。
藉著幫助大眾形成這些連結,我們希望可改寫大眾散播和消費資訊的途徑。我們認為全球資訊基礎設施應該像社交圖─從底部向上或同伴相互形成網脈,而非過去迄今那種整體龐大、由上往下的結構。我們也相信,讓大眾得以掌控他們所分享的資訊,這是此番改寫工作的基本原則。
迄今我們已經協助超過8億會員排列出1000億個以上的連結關係,我們的目標是協助此改寫工作加速進行。
我們希望可改善大眾與企業和經濟的連結。我們認為,一個更開放且連結更緊密的世界將有助於創造更強勁的經濟,因為這樣可創造更多誠信可靠的企業,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大眾分享的事物增加,他們就可自他們所信任的對象取得更多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心得,這樣就更容易挖掘出最棒的產品,並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和效率。
除了打造更好的產品,一個更開放的世界也同樣鼓勵企業直接且真實地接觸其顧客,在臉書網站上已有400萬家以上的企業成立網頁,可直接與顧客對話,我們預期這樣的趨勢會持續增加。
我們希望改變大眾與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連結關係。
我們相信,大眾有了分享的工具後,就可讓大眾與政府間有更誠實和透明的對話,大眾有更直接的決策力,官員應做的說明與責任會更多,且對於時下社會的大議題也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藉著臉書,大眾的聲音越來越清晰,不能被忽視。假以時日,我們相信政府會對議題和大眾提出的關切點作出更多回應,而不僅是回應少數人炒作的議題。
最後,隨著經濟邁向更高品質的個人化產品,我們也預期新社交服務產生,以解決我們在就業創造、教育和健保所面臨的全球大議題。我們期待盡我們所能,推動這個過程。
臉書原本並非要成為一家公司,創造臉書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社交任務─讓這個世界更開放且更緊密連結。
我們認為,任何投資臉書公司的人均須瞭解這個任務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作出決議和為什麼我們的行事作風如此,這一點相當重要,我會在這封信內概述我們的方法:
在臉書上,科技引發大眾傳播和資訊消費方式的革命,我們也受此科技啟發,我們常談論一些發明如印刷機和電視等,僅僅藉著讓溝通更有效率,就可以讓社會中許多重要部分完全轉型,這些發明讓更多人有發聲機會,鼓舞了發展,並改變了社會組織方式,讓我們更緊密結合在一起。
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到另一個轉折點,現今社會全球多數人都能接觸到網路或手機,這些是開始分享他們心中想法、感覺和與其他人做他們想做的事所需的原始工具。臉書希望建立這種讓大眾有分享能力的服務,並再次助大眾對許多我們的核心機構和產業進行轉型。
讓全球每個人連結在一起,聽見每人的聲音,並讓社會轉型邁向未來,這是個很大的需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其所必須建造的技術和基本設施的規模史無前例,這是我們能全心貫注的最重要的問題。
我們希望加強大眾彼此牽連的程度。
即使我們的任務聽起來很龐大,但起頭時仍只是小小一步,僅從兩個人間的關係開始。
個人關係是我們社會的基本單位,人際關係是我們如何發掘新想法、瞭解我們的世界以及最終取得長期快樂的一環。
在臉書上,我們創造一些工具,幫助大家與他們想連繫的人連結在一起,並分享他們想表達的事,藉著這些行動,我們提高了大家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
大眾分享更多事情,即使只與他們親密朋友或家人分享,這也能創造更開放的文化,並對生命和他人的觀點有更高度的瞭解。我們深信,這樣可讓眾人有更強勁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讓大眾接觸更多不同的觀點。
藉著幫助大眾形成這些連結,我們希望可改寫大眾散播和消費資訊的途徑。我們認為全球資訊基礎設施應該像社交圖─從底部向上或同伴相互形成網脈,而非過去迄今那種整體龐大、由上往下的結構。我們也相信,讓大眾得以掌控他們所分享的資訊,這是此番改寫工作的基本原則。
迄今我們已經協助超過8億會員排列出1000億個以上的連結關係,我們的目標是協助此改寫工作加速進行。
我們希望可改善大眾與企業和經濟的連結。我們認為,一個更開放且連結更緊密的世界將有助於創造更強勁的經濟,因為這樣可創造更多誠信可靠的企業,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大眾分享的事物增加,他們就可自他們所信任的對象取得更多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心得,這樣就更容易挖掘出最棒的產品,並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和效率。
除了打造更好的產品,一個更開放的世界也同樣鼓勵企業直接且真實地接觸其顧客,在臉書網站上已有400萬家以上的企業成立網頁,可直接與顧客對話,我們預期這樣的趨勢會持續增加。
我們希望改變大眾與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連結關係。
我們相信,大眾有了分享的工具後,就可讓大眾與政府間有更誠實和透明的對話,大眾有更直接的決策力,官員應做的說明與責任會更多,且對於時下社會的大議題也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藉著臉書,大眾的聲音越來越清晰,不能被忽視。假以時日,我們相信政府會對議題和大眾提出的關切點作出更多回應,而不僅是回應少數人炒作的議題。
最後,隨著經濟邁向更高品質的個人化產品,我們也預期新社交服務產生,以解決我們在就業創造、教育和健保所面臨的全球大議題。我們期待盡我們所能,推動這個過程。
4種心態,讓工作能量不絕
其實,熱血一點都不難:只要改變一些想法,就能重新加滿工作能量,為自己向前衝衝衝!
耶胡達‧席納(Yehuda Shinar)是一位致勝學研究專家,經過18年科學探討、實務經驗,研究過3千多件來自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個案後,他從中發現了一項極有意義的共同法則──思考模式。席納從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中得到靈感,更進一步發展出一套普遍適用的金字塔型「贏家模式」。
他的正向思考法則,深獲各界好評,並成就許多體育冠軍賽事。例如成功協助英格蘭橄欖球隊擊敗常勝軍澳洲隊,首度摘下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冠軍。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西敏銀行、倫敦首都電台等企業都引進激勵員工。
《Cheers》雜誌特別由他的新書《你可以不只這樣!》(Think Like a Winner)中擷取菁華,與讀者分享。只要改變想法,就能重新燃起動力,讓能量源源不絕。
01. 正面思考
思想方式能強烈左右一個人的心態,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改變思考方式來轉換心態。舉例來說,被指派一項任務時,剛開始非常擔憂恐懼,但一旦接受,相信這是最好的安排,就能較快擺脫擔憂的情緒。
贏家有開闊的心態,接受新思維,以不同角度思考。在工作上,就像是種滴漏的過程,好像肩膀上站了個天使,不斷在耳邊輕聲鼓勵自己,告訴自己辦得到,催促自己採取行動,抓住機會。
正面思考帶來的成功經驗愈多,愈能讓你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不過,重點還是在於先勇於嘗試,才能獲得體驗。請試試以下方式:
非好事不想
試著想像自己如何一步步實際完成目標,甚至試著將成功帶來的感受,以及之後可能發生的影響,全都在腦海裡設想一遍。模擬一下當面向老闆要求升遷時有多順利、你的演講有多精采,你將自然而然覺得自己已做足準備。比起膽小、恐懼的心態,以這種態度處理事情,較可能出現正面結果。
非好話不聽
你必須讓批評你的人閉嘴──對,就是閉嘴。如果周圍老是充斥著摧毀信心的聲音,你必須勇敢地遠離,千萬不要讓自己頹喪。即使對抗消極非常累人,也不要懈怠。要把正面影響力當做浮板,幫助自己游得更遠,試著從支持自己的朋友中尋求力量。
非好話不說
另一個需要消弭的聲音,是來自自己腦中的批判。它們讓你充塞著自我懷疑,因此,不如為另一邊的小天使寫寫劇本吧,善用各種激勵自己的話語和驚嘆詞,像是:「做吧!我可以做到!我一定要做給你們看……」等等,然後痛擊肩膀上的小惡魔,大聲要他閉嘴。
02. 建立信心
自信心猶如蹺蹺板兩端的平衡點,一端承載著累積的成功經驗,另一端則是負面經驗。如果蹺蹺板在負面經驗端已負荷過重,正面經驗發揮的力量也相對有限。簡單地說,你需要在正面經驗端上增加重量,才能在負面經驗出現時,抵銷帶來的不良影響,不讓蹺蹺板往負面端傾斜。
不論是創造或維持正面經驗端的重量,都不簡單。你必須在生活中多多運用致勝行為法則:
有效增進或加強成功的感受與經驗。
順利達成以上目標時,請記得給自己獎勵,並且不放任自己在負面的情緒中打滾。
人的一生難免有起有落,你無法控制成功按部就班、線性發展。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欠缺自信,在別人停下腳步的地方,也跟著停頓腳步。像個戰士般擊敗挫折,你將感覺自己更積極、更自在,同時也更可能達成目標。
03. 聰明面對壓力
有時候,領導人在面對畢生最重大的案子時,會突然心生恐懼;網球選手一決勝負的最後一分鐘,反而莫名其妙失手;壓力就是這麼會跟我們開玩笑。
壓力容易讓人失控,「給自己壓力去面對壓力」,才能有效克服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壓力?很簡單:與其把情況看得很糟,不如思考怎麼做才能有效改善。找出改變情況的方法,也想出具生產力、有意義的下一步。
當你面臨巨大壓力,請不要忘記:
讚揚自己
不要耽溺在過往的失敗,請記住後來讓事情好轉或值得喝采的部份。同時,想辦法釐清自己的天分和能力,複製成功。
讓自己喘口氣
覺得精神太緊繃時,請大口深呼吸,重整自己。想想下一步,如何讓時間發揮最大效益。
讓自己充滿掌握感
了解自己能做什麼,一步一腳印地執行。如果工作堆積如山,或正有未解的難題,千萬不要浪費時間擔憂,直接著手處理。舉例來說,如果球隊已經3:0落後,請專心把分數追回來,從3:1開始,而不是一下就想達到3:3。一步一步來,才有機會做到最好。
給自己最好的機會
盡可能做好準備與練習,盡力掌控變數,降低風險。
04. 善用時間
為了成功,必須「避免自找麻煩」,差勁的時間管理就是一種自找麻煩。
以下是讓自己做事更有規劃的方法:
以30分鐘為單位
不要以半天為單位劃分工作時間表,這只會讓你很快就開始偷懶。時間單位應被切割得更細,且定期變換。如果30分鐘的時間單位不恰當,你可以改以1小時為單位(如工作55分鐘,休息5分鐘)。但這應是最久的時間單位了。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專注力平均能維持30~40分鐘。分割出時間區塊,不但可避免無聊感,工作也能持續以高效率進行。
務實、可量化的目標
訂出方便管理、可量化的目標。事情一旦完成即可打勾,看到很多事項完成,會比只看到一、兩項事情完成更讓人滿足。
用20%力氣爭取80%收穫
請先完成80%的工作,再以20%的力氣將工作精練至完美。例如先將報告寫完後,再擔心如何製作精美的圖表;房間一團混亂時,不如先打開窗,整理床鋪,之後再清理牆角的灰塵。
預留彈性
為每項計劃預留彈性,才能預防臨時變動。與其讓時間表變成無效的廢紙,不如務實些,讓時間鬆一點,這樣做反而能幫你更按部就班地工作。
給自己獎賞
一旦完成清單上的目標,就獎賞自己吧。享受成功的果實很重要,那是你現在活著的目的。依照完成的工作規模,決定獎賞程度以及放鬆時間長短。只能在工作完成後獲得獎賞,千萬不要說:「先來做個日光浴,半小時後再開始工作吧。」因為獎賞是自己努力掙來的,享用的感覺會更甜美。
相信自己就是贏家
●活在當下:請讓自己盡情享受成就,並在獲得成功時犒賞自己。
●不要只活在過去:不要耽溺於過往的辛酸與失敗太久,也不要一直反覆訴說過往的榮耀。
●不要只冀望將來:如果你總是將心思放在下一步,永遠為明天的問題擔憂,你會受到局限,無法享受當下。許多人一味追逐下一個成功機會,無法享受當下人生,結果終其一生,始終感受不到喜悅。因此,除了為成功那一刻而活,也應該活在當下的片刻。
將壓力變成進步推力
以下是致勝行為模式中,能幫你處理壓力的技巧:
●正面迎戰:要與壓力奮戰,第一個對象是自己。你需要與天性對抗,例如在壓力下未經思考就草率行事,或是一被攻擊就顯露防衛心。
●正確思考:專注在基本面,避免把情緒放在不必要的難題上。
●精益求精:一旦下定決心要拚,就不斷練習,技巧水準自然隨之提升。
●持續檢討:不論何時,不論處在什麼階段,請持續檢討精進。
輸家心態的語言: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做事方式。
贏家心態的語言:有更好、更新的做事方式嗎?
輸家心態的語言:掂掂自己有幾兩重,不要有非分之想。
贏家心態的語言:創造機會,善用機會
輸家心態的語言:這不是我安排的。
贏家心態的語言:我辦得到!
輸家心態的語言:就是這樣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我還能怎樣改善呢?
輸家心態的語言:實際點,不要浪費時間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是要實際點,但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輸家心態的語言:沒機會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值得一試!
輸家心態的語言:為什麼要做?
贏家心態的語言:為什麼不做?
耶胡達‧席納(Yehuda Shinar)是一位致勝學研究專家,經過18年科學探討、實務經驗,研究過3千多件來自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個案後,他從中發現了一項極有意義的共同法則──思考模式。席納從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中得到靈感,更進一步發展出一套普遍適用的金字塔型「贏家模式」。
他的正向思考法則,深獲各界好評,並成就許多體育冠軍賽事。例如成功協助英格蘭橄欖球隊擊敗常勝軍澳洲隊,首度摘下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冠軍。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西敏銀行、倫敦首都電台等企業都引進激勵員工。
《Cheers》雜誌特別由他的新書《你可以不只這樣!》(Think Like a Winner)中擷取菁華,與讀者分享。只要改變想法,就能重新燃起動力,讓能量源源不絕。
01. 正面思考
思想方式能強烈左右一個人的心態,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改變思考方式來轉換心態。舉例來說,被指派一項任務時,剛開始非常擔憂恐懼,但一旦接受,相信這是最好的安排,就能較快擺脫擔憂的情緒。
贏家有開闊的心態,接受新思維,以不同角度思考。在工作上,就像是種滴漏的過程,好像肩膀上站了個天使,不斷在耳邊輕聲鼓勵自己,告訴自己辦得到,催促自己採取行動,抓住機會。
正面思考帶來的成功經驗愈多,愈能讓你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不過,重點還是在於先勇於嘗試,才能獲得體驗。請試試以下方式:
非好事不想
試著想像自己如何一步步實際完成目標,甚至試著將成功帶來的感受,以及之後可能發生的影響,全都在腦海裡設想一遍。模擬一下當面向老闆要求升遷時有多順利、你的演講有多精采,你將自然而然覺得自己已做足準備。比起膽小、恐懼的心態,以這種態度處理事情,較可能出現正面結果。
非好話不聽
你必須讓批評你的人閉嘴──對,就是閉嘴。如果周圍老是充斥著摧毀信心的聲音,你必須勇敢地遠離,千萬不要讓自己頹喪。即使對抗消極非常累人,也不要懈怠。要把正面影響力當做浮板,幫助自己游得更遠,試著從支持自己的朋友中尋求力量。
非好話不說
另一個需要消弭的聲音,是來自自己腦中的批判。它們讓你充塞著自我懷疑,因此,不如為另一邊的小天使寫寫劇本吧,善用各種激勵自己的話語和驚嘆詞,像是:「做吧!我可以做到!我一定要做給你們看……」等等,然後痛擊肩膀上的小惡魔,大聲要他閉嘴。
02. 建立信心
自信心猶如蹺蹺板兩端的平衡點,一端承載著累積的成功經驗,另一端則是負面經驗。如果蹺蹺板在負面經驗端已負荷過重,正面經驗發揮的力量也相對有限。簡單地說,你需要在正面經驗端上增加重量,才能在負面經驗出現時,抵銷帶來的不良影響,不讓蹺蹺板往負面端傾斜。
不論是創造或維持正面經驗端的重量,都不簡單。你必須在生活中多多運用致勝行為法則:
有效增進或加強成功的感受與經驗。
順利達成以上目標時,請記得給自己獎勵,並且不放任自己在負面的情緒中打滾。
人的一生難免有起有落,你無法控制成功按部就班、線性發展。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欠缺自信,在別人停下腳步的地方,也跟著停頓腳步。像個戰士般擊敗挫折,你將感覺自己更積極、更自在,同時也更可能達成目標。
03. 聰明面對壓力
有時候,領導人在面對畢生最重大的案子時,會突然心生恐懼;網球選手一決勝負的最後一分鐘,反而莫名其妙失手;壓力就是這麼會跟我們開玩笑。
壓力容易讓人失控,「給自己壓力去面對壓力」,才能有效克服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壓力?很簡單:與其把情況看得很糟,不如思考怎麼做才能有效改善。找出改變情況的方法,也想出具生產力、有意義的下一步。
當你面臨巨大壓力,請不要忘記:
讚揚自己
不要耽溺在過往的失敗,請記住後來讓事情好轉或值得喝采的部份。同時,想辦法釐清自己的天分和能力,複製成功。
讓自己喘口氣
覺得精神太緊繃時,請大口深呼吸,重整自己。想想下一步,如何讓時間發揮最大效益。
讓自己充滿掌握感
了解自己能做什麼,一步一腳印地執行。如果工作堆積如山,或正有未解的難題,千萬不要浪費時間擔憂,直接著手處理。舉例來說,如果球隊已經3:0落後,請專心把分數追回來,從3:1開始,而不是一下就想達到3:3。一步一步來,才有機會做到最好。
給自己最好的機會
盡可能做好準備與練習,盡力掌控變數,降低風險。
04. 善用時間
為了成功,必須「避免自找麻煩」,差勁的時間管理就是一種自找麻煩。
以下是讓自己做事更有規劃的方法:
以30分鐘為單位
不要以半天為單位劃分工作時間表,這只會讓你很快就開始偷懶。時間單位應被切割得更細,且定期變換。如果30分鐘的時間單位不恰當,你可以改以1小時為單位(如工作55分鐘,休息5分鐘)。但這應是最久的時間單位了。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專注力平均能維持30~40分鐘。分割出時間區塊,不但可避免無聊感,工作也能持續以高效率進行。
務實、可量化的目標
訂出方便管理、可量化的目標。事情一旦完成即可打勾,看到很多事項完成,會比只看到一、兩項事情完成更讓人滿足。
用20%力氣爭取80%收穫
請先完成80%的工作,再以20%的力氣將工作精練至完美。例如先將報告寫完後,再擔心如何製作精美的圖表;房間一團混亂時,不如先打開窗,整理床鋪,之後再清理牆角的灰塵。
預留彈性
為每項計劃預留彈性,才能預防臨時變動。與其讓時間表變成無效的廢紙,不如務實些,讓時間鬆一點,這樣做反而能幫你更按部就班地工作。
給自己獎賞
一旦完成清單上的目標,就獎賞自己吧。享受成功的果實很重要,那是你現在活著的目的。依照完成的工作規模,決定獎賞程度以及放鬆時間長短。只能在工作完成後獲得獎賞,千萬不要說:「先來做個日光浴,半小時後再開始工作吧。」因為獎賞是自己努力掙來的,享用的感覺會更甜美。
相信自己就是贏家
●活在當下:請讓自己盡情享受成就,並在獲得成功時犒賞自己。
●不要只活在過去:不要耽溺於過往的辛酸與失敗太久,也不要一直反覆訴說過往的榮耀。
●不要只冀望將來:如果你總是將心思放在下一步,永遠為明天的問題擔憂,你會受到局限,無法享受當下。許多人一味追逐下一個成功機會,無法享受當下人生,結果終其一生,始終感受不到喜悅。因此,除了為成功那一刻而活,也應該活在當下的片刻。
將壓力變成進步推力
以下是致勝行為模式中,能幫你處理壓力的技巧:
●正面迎戰:要與壓力奮戰,第一個對象是自己。你需要與天性對抗,例如在壓力下未經思考就草率行事,或是一被攻擊就顯露防衛心。
●正確思考:專注在基本面,避免把情緒放在不必要的難題上。
●精益求精:一旦下定決心要拚,就不斷練習,技巧水準自然隨之提升。
●持續檢討:不論何時,不論處在什麼階段,請持續檢討精進。
輸家心態的語言: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做事方式。
贏家心態的語言:有更好、更新的做事方式嗎?
輸家心態的語言:掂掂自己有幾兩重,不要有非分之想。
贏家心態的語言:創造機會,善用機會
輸家心態的語言:這不是我安排的。
贏家心態的語言:我辦得到!
輸家心態的語言:就是這樣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我還能怎樣改善呢?
輸家心態的語言:實際點,不要浪費時間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是要實際點,但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輸家心態的語言:沒機會了。
贏家心態的語言:值得一試!
輸家心態的語言:為什麼要做?
贏家心態的語言:為什麼不做?
快樂的15個習慣
九十八歲的日本名醫 日野原重明 寫的《快樂的15個習慣》,分享他快樂長壽的秘訣。書中介紹他一直視為寶物的十五個習慣。乍看之下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卻全是讓心靈身體變得純淨健康的好習慣。相反地,壞習慣會動搖一個人的身、心、靈,繼而產出身體與心靈上的疾病。也就是說,一個人乃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這十五個習慣是:
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日野原之所以充滿活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愛存在於心中。他的座右銘:[第一是愛人及被愛的能力;第二是不要忘卻能夠創造新奇事物的創造力;第三是挫折困頓時,仍能咬緊牙忍耐、繼續奮戰的能力],他向來相信喜悅或歡樂只要有人分享,快樂的程度就會更加擴大。更喜樂的生命,必須包含更多的愛。
2.抱持「一切都會變的更好」的正面想法:那些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並習慣存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的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能夠展現樂於堅持的強大毅力。
3.挑戰新事物:若想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就要試著對某種事物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且,還要試著去挑戰看看。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情,老不老一點都無妨,就讓向前行的勇氣,好好地發揮能量。
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一個人有專注力,看起來就會非常朝氣蓬勃。培養專注力,需要某種程度的訓練才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最糟糕的是就此意志消沉、自我放棄」為了鍛鍊自己的專注能力,日野原採用的方法是──無論多麼短暫的時間也要有效利用,絕對不可白白浪費。
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人生要如何規劃才好?日野原建議,如果實在無從下手,先尋覓一個你心生欽羨的典範也是個好主意。他也建議可以憑藉一顆溫暖的義工之心,造就出一種人格。
6.感受他人的心情:日野原常常出國,經常看到外國人有體諒他人心情的習慣。要感受他人的心情,一定要先能讓自己寧靜下來,細細體會。
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如果你自己架設好一組品質優良的天線與接收器,你就更有機會遇見美好的事物。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開始,學習尊重生命的習慣。
8.比八分飽再少一些:日野原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對體重的控制。「大家都知道吃飯只要吃到八分飽就好。在吃到太撐、吃得太飽之前就停手,內臟的負擔比較小,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當你覺得吃得好飽的時候,胃部已達到200%的狀況。吃到飽令人困倦疲勞,也是肥胖的原因。
9.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每天清晨,日野原都會喝一杯加了橄欖油的蔬菜汁。這種自製飲料可以穩定膽固醇值,也令他九十多歲之齡沒有什麼皺紋和斑點。他建議對美食也不用過於敏感,多吃一點,過幾天再少吃一點,讓多出的一、兩公斤體重降下來就可以了。
10.能走路就走路:對每天忙亂過日子的現代人而言,要額外找到
動時間,實在是難如登天。所以日野原自己就做到了能走路就走路,因此他在醫院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不坐電梯,走樓梯;搭捷運(地鐵)時,也盡量走樓梯,不搭手扶梯。11.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找同好一起去運動,也是必須培養的快樂生活好習慣。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七個健康的習慣:(1)不抽煙 (2)飲酒適量,或完全不喝。(3)定期作劇烈運動(4)保持適當體重(5)每天七至八小時的睡眠(6)每天吃早餐(7)不要吃毫無不要的零食。
12.發現更多的樂趣:身兼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曾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類卻遲遲無法覺悟。」日野原建議,就算面對累死人的工作,也不應該長吁短嘆、以為時運不濟,反而要振作精神、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並且,一邊以正面思考來鼓勵自己,一邊務實地動手完成,積極進取地挑戰難關。他經常問年輕人有何願望,答案不外是地位財產名聲,佛洛姆將這些欲望歸類{外求的願望}。其實希望是一種內求的東西,應該經常凝視自己的內在,把希望之幼苗種在心中,這才是幸福過生活最重要的。
13.調節壓力:沈重的壓力必須明快地紓解及調整。紓解壓力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讓憂慮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積;另外一個方法是好好休息。感到壓力強大時,小跑一下。壓力不一定是壞事,若生存於無菌般、毫無壓力的環境,身體上、心靈上也終會產生病狀。
14.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設立人生的願景,隨時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必須常常反求自己。
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日野原一直在強調,習慣可以造就一個人,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盲目、毫無理性地固執於一件事。有時候,描繪出一幅美麗願景之後,才發現到今天為止的習慣,與這樣的願景格格不入。這種時候,彈性改變一下思考方式,再營造出另一種適合的習慣就好了。
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日野原之所以充滿活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愛存在於心中。他的座右銘:[第一是愛人及被愛的能力;第二是不要忘卻能夠創造新奇事物的創造力;第三是挫折困頓時,仍能咬緊牙忍耐、繼續奮戰的能力],他向來相信喜悅或歡樂只要有人分享,快樂的程度就會更加擴大。更喜樂的生命,必須包含更多的愛。
2.抱持「一切都會變的更好」的正面想法:那些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並習慣存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的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能夠展現樂於堅持的強大毅力。
3.挑戰新事物:若想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就要試著對某種事物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且,還要試著去挑戰看看。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情,老不老一點都無妨,就讓向前行的勇氣,好好地發揮能量。
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一個人有專注力,看起來就會非常朝氣蓬勃。培養專注力,需要某種程度的訓練才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最糟糕的是就此意志消沉、自我放棄」為了鍛鍊自己的專注能力,日野原採用的方法是──無論多麼短暫的時間也要有效利用,絕對不可白白浪費。
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人生要如何規劃才好?日野原建議,如果實在無從下手,先尋覓一個你心生欽羨的典範也是個好主意。他也建議可以憑藉一顆溫暖的義工之心,造就出一種人格。
6.感受他人的心情:日野原常常出國,經常看到外國人有體諒他人心情的習慣。要感受他人的心情,一定要先能讓自己寧靜下來,細細體會。
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如果你自己架設好一組品質優良的天線與接收器,你就更有機會遇見美好的事物。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開始,學習尊重生命的習慣。
8.比八分飽再少一些:日野原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對體重的控制。「大家都知道吃飯只要吃到八分飽就好。在吃到太撐、吃得太飽之前就停手,內臟的負擔比較小,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當你覺得吃得好飽的時候,胃部已達到200%的狀況。吃到飽令人困倦疲勞,也是肥胖的原因。
9.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每天清晨,日野原都會喝一杯加了橄欖油的蔬菜汁。這種自製飲料可以穩定膽固醇值,也令他九十多歲之齡沒有什麼皺紋和斑點。他建議對美食也不用過於敏感,多吃一點,過幾天再少吃一點,讓多出的一、兩公斤體重降下來就可以了。
10.能走路就走路:對每天忙亂過日子的現代人而言,要額外找到
動時間,實在是難如登天。所以日野原自己就做到了能走路就走路,因此他在醫院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不坐電梯,走樓梯;搭捷運(地鐵)時,也盡量走樓梯,不搭手扶梯。11.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找同好一起去運動,也是必須培養的快樂生活好習慣。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七個健康的習慣:(1)不抽煙 (2)飲酒適量,或完全不喝。(3)定期作劇烈運動(4)保持適當體重(5)每天七至八小時的睡眠(6)每天吃早餐(7)不要吃毫無不要的零食。
12.發現更多的樂趣:身兼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曾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類卻遲遲無法覺悟。」日野原建議,就算面對累死人的工作,也不應該長吁短嘆、以為時運不濟,反而要振作精神、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並且,一邊以正面思考來鼓勵自己,一邊務實地動手完成,積極進取地挑戰難關。他經常問年輕人有何願望,答案不外是地位財產名聲,佛洛姆將這些欲望歸類{外求的願望}。其實希望是一種內求的東西,應該經常凝視自己的內在,把希望之幼苗種在心中,這才是幸福過生活最重要的。
13.調節壓力:沈重的壓力必須明快地紓解及調整。紓解壓力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讓憂慮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積;另外一個方法是好好休息。感到壓力強大時,小跑一下。壓力不一定是壞事,若生存於無菌般、毫無壓力的環境,身體上、心靈上也終會產生病狀。
14.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設立人生的願景,隨時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必須常常反求自己。
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日野原一直在強調,習慣可以造就一個人,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盲目、毫無理性地固執於一件事。有時候,描繪出一幅美麗願景之後,才發現到今天為止的習慣,與這樣的願景格格不入。這種時候,彈性改變一下思考方式,再營造出另一種適合的習慣就好了。
當責不讓,不再沒肩膀!
這則小故事你肯定似曾相識。
有4 個人分別叫做所有人(Everybody),某個人(Somebody),任何人(Anybody),和沒有人(Nobody)。公司有一件重要工作需要完成,「所有人」都被要求去做。「所有人」很確定「某個人」會去做,而且「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是卻「沒有人」把工作完成。
於是,「某個人」很生氣,因為這是「所有人」的工作。「所有人」認為「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是「沒有人」了解,「所有人」是不會去做的。最後,「所有人」指責「某個人」,卻「沒有人」去做「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
在組織或企業中,人們經常不自覺地陷入上述此種相互推卸責任的惡性循環。好比一場跨部門的brain-storming(腦力激盪會議),一不小心就變成瘋狂的blame-storming(指責、批鬥大會)。
只會推卸責任的組織,絕不可能擁有高績效和執行力,企業更迫切需要的是勇於承擔全責的「當責者」。
「當責」一詞源自於英文“accountability”,根據《當責》一書作者張文隆詮釋的定義,當責者擁有一種能行使“one more ounce”(多加一盎司)的人格特質。不僅是100%傾注心力,更具有110%的專業與自發精神。
有4 個人分別叫做所有人(Everybody),某個人(Somebody),任何人(Anybody),和沒有人(Nobody)。公司有一件重要工作需要完成,「所有人」都被要求去做。「所有人」很確定「某個人」會去做,而且「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是卻「沒有人」把工作完成。
於是,「某個人」很生氣,因為這是「所有人」的工作。「所有人」認為「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是「沒有人」了解,「所有人」是不會去做的。最後,「所有人」指責「某個人」,卻「沒有人」去做「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
在組織或企業中,人們經常不自覺地陷入上述此種相互推卸責任的惡性循環。好比一場跨部門的brain-storming(腦力激盪會議),一不小心就變成瘋狂的blame-storming(指責、批鬥大會)。
只會推卸責任的組織,絕不可能擁有高績效和執行力,企業更迫切需要的是勇於承擔全責的「當責者」。
「當責」一詞源自於英文“accountability”,根據《當責》一書作者張文隆詮釋的定義,當責者擁有一種能行使“one more ounce”(多加一盎司)的人格特質。不僅是100%傾注心力,更具有110%的專業與自發精神。
有感,在改變世界之前
感覺,常常是許多行動前的第一步,也許為的是延續、回饋、或撫慰那些「感覺」。有過某些體驗,自己可以更容易地從過去的經驗裡去理解、並且影響自己對某些事情的態度與行為,而不是憑著想像與他人的描述。
我若有小孩,我可能就會注意小孩的整體環境教育問題;我若是單親媽媽,我不但可以理解單親媽媽的甘苦,也會想幫助其他單親媽媽。如果我是小三,我就會明白其他小三的心酸;但我若被劈腿,我也會知道原來在愛情裡,不被愛的才是小三。
這是簡單的道理,所以許多做社會或環境工作的人,都常常透過這個方式:「傳播體驗」,來擴散他們的理念並發揮影響力。例如知名的社會企業黑暗對話,便是讓參加的人來體驗黑暗,這不是只為了讓參加者來產生對於視障者的關懷,更是藉由該體驗,來認識自己的不足,並藉由黑暗看見自己的盲點,而且不透過自己的雙眼來感受周遭的人與世界。
我好朋友的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也是從「體驗」的角度出發,讓志工們體驗貧窮、體驗土地、也體驗自己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又辛勞的行動,如何一點一滴地造成改變。實際上,以立的兩位創辦人,都是透過國際志工的體驗,因而投入了國際志工,然後在質與量上,將國際志工的理念以行動來詮釋,並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來擴散其影響力。
在台灣,農業可以說是離我們很近,因為離我們很近,我們對農業才有感,對食物也有感,所以出現了不少與農業相關的社會企業,便容易理解。但在香港,農業離香港很遠,農業沒有感,食物自然也沒有感。我住在香港的時候,對於食物的浪費感到不可思議,但我從「體驗」的角度去理解,也許就可以部分解釋這個現象,畢竟香港的缺乏農業與農業人口,也缺乏體驗的環境;不像臺灣,就算家裡不是務農,也很容易接觸到有務農經驗的長輩或親友,農業的文化容易在台灣建立,一粒米的意義就超過了一般商品。
所以當有人告訴我,她想從事社會企業的工作,卻不知該往哪個方向、投入哪個領域,我都會建議她先去體驗一番,不管是跟人有關的、還是跟環境有關的,無論是上山、還是下海,如果在山上的感動更勝於海裡給妳的感受,那就留在山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業。
「體驗」是上天安裝在人類身上最先進、複雜的晶片之一,但許多人卻害怕去開啟這個晶片的功能,或一直缺乏機會去使用這個功能。例如台北市之所以被許多臺灣其他地方的人稱作「天龍國」,就是因為某些台北人即使去了歐洲好幾趟,也不知道台北以外的其他臺灣鄉鎮與城市長什麼樣子,他們以為台北等於臺灣,其實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台灣。
不只是台北市,許多地方的人也常常沒有機會體驗其他地方的世界,因而侷限了他們的知覺與能力。例如新加坡,一個綠化非常好的城市(國家),根據國際能源統計(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其2009年的人均碳排放量(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capita)竟然是臺灣將近三倍,更何況臺灣有許多高耗能的工業,新加坡卻是缺乏工業的地方。我相信新加坡的超高人均碳排放量,有很多政策、產業與複雜因素造成(例如一大堆摩登的金融商業大樓與飯店,冷氣都要開到像冬天一樣低溫,彷彿用來彌補新加坡沒有冬天的缺憾),但我想絕不能忽視其文化與意識的深層問題,畢竟缺乏了對於自然環境的謙卑,永遠相信人定勝天的結果,以及生活中最親近自然的方式,就是去五星級飯店享受陽光與沙灘,都會讓這樣的人們變成一個地球上的「天龍人」,一個對於自己的舒適圈以外,毫無感覺的人,這樣的「無感」,如何能夠根本地建立一個對自然環境真正負責的態度?如果對於(非人工維護的)自然環境無感、並且沒有負責的態度,要徹底降低其人均碳排放量,肯定也還是要靠其大有為的政府領導了。
我無感,也許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經驗,如何有感?所以我總是感謝,那些曾經在我生命裡面帶我體驗到不同世界的人、事、物,是因為他們,我才活得更有感覺。那些讓我失戀的人與事,令我學會珍惜與放手;讓我困苦的事與環境,令我感受努力與堅持的可貴;讓我有機會被環繞在沙灘上的滿天星斗之下,使我明白人與自然可以相處地如此自在,但無感的人們又無感地迫使海平面上升,讓我又感慨這一切美好是如此脆弱而無法保存。
感受的能力是天生的,只要願意開啟。若想要投入你的能量與熱情,不想被無感的生活給吞噬,開始去體驗所有你未知、卻又可能感到有些不舒服的世界吧!
我若有小孩,我可能就會注意小孩的整體環境教育問題;我若是單親媽媽,我不但可以理解單親媽媽的甘苦,也會想幫助其他單親媽媽。如果我是小三,我就會明白其他小三的心酸;但我若被劈腿,我也會知道原來在愛情裡,不被愛的才是小三。
這是簡單的道理,所以許多做社會或環境工作的人,都常常透過這個方式:「傳播體驗」,來擴散他們的理念並發揮影響力。例如知名的社會企業黑暗對話,便是讓參加的人來體驗黑暗,這不是只為了讓參加者來產生對於視障者的關懷,更是藉由該體驗,來認識自己的不足,並藉由黑暗看見自己的盲點,而且不透過自己的雙眼來感受周遭的人與世界。
我好朋友的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也是從「體驗」的角度出發,讓志工們體驗貧窮、體驗土地、也體驗自己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又辛勞的行動,如何一點一滴地造成改變。實際上,以立的兩位創辦人,都是透過國際志工的體驗,因而投入了國際志工,然後在質與量上,將國際志工的理念以行動來詮釋,並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來擴散其影響力。
在台灣,農業可以說是離我們很近,因為離我們很近,我們對農業才有感,對食物也有感,所以出現了不少與農業相關的社會企業,便容易理解。但在香港,農業離香港很遠,農業沒有感,食物自然也沒有感。我住在香港的時候,對於食物的浪費感到不可思議,但我從「體驗」的角度去理解,也許就可以部分解釋這個現象,畢竟香港的缺乏農業與農業人口,也缺乏體驗的環境;不像臺灣,就算家裡不是務農,也很容易接觸到有務農經驗的長輩或親友,農業的文化容易在台灣建立,一粒米的意義就超過了一般商品。
所以當有人告訴我,她想從事社會企業的工作,卻不知該往哪個方向、投入哪個領域,我都會建議她先去體驗一番,不管是跟人有關的、還是跟環境有關的,無論是上山、還是下海,如果在山上的感動更勝於海裡給妳的感受,那就留在山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業。
「體驗」是上天安裝在人類身上最先進、複雜的晶片之一,但許多人卻害怕去開啟這個晶片的功能,或一直缺乏機會去使用這個功能。例如台北市之所以被許多臺灣其他地方的人稱作「天龍國」,就是因為某些台北人即使去了歐洲好幾趟,也不知道台北以外的其他臺灣鄉鎮與城市長什麼樣子,他們以為台北等於臺灣,其實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台灣。
不只是台北市,許多地方的人也常常沒有機會體驗其他地方的世界,因而侷限了他們的知覺與能力。例如新加坡,一個綠化非常好的城市(國家),根據國際能源統計(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其2009年的人均碳排放量(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capita)竟然是臺灣將近三倍,更何況臺灣有許多高耗能的工業,新加坡卻是缺乏工業的地方。我相信新加坡的超高人均碳排放量,有很多政策、產業與複雜因素造成(例如一大堆摩登的金融商業大樓與飯店,冷氣都要開到像冬天一樣低溫,彷彿用來彌補新加坡沒有冬天的缺憾),但我想絕不能忽視其文化與意識的深層問題,畢竟缺乏了對於自然環境的謙卑,永遠相信人定勝天的結果,以及生活中最親近自然的方式,就是去五星級飯店享受陽光與沙灘,都會讓這樣的人們變成一個地球上的「天龍人」,一個對於自己的舒適圈以外,毫無感覺的人,這樣的「無感」,如何能夠根本地建立一個對自然環境真正負責的態度?如果對於(非人工維護的)自然環境無感、並且沒有負責的態度,要徹底降低其人均碳排放量,肯定也還是要靠其大有為的政府領導了。
我無感,也許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經驗,如何有感?所以我總是感謝,那些曾經在我生命裡面帶我體驗到不同世界的人、事、物,是因為他們,我才活得更有感覺。那些讓我失戀的人與事,令我學會珍惜與放手;讓我困苦的事與環境,令我感受努力與堅持的可貴;讓我有機會被環繞在沙灘上的滿天星斗之下,使我明白人與自然可以相處地如此自在,但無感的人們又無感地迫使海平面上升,讓我又感慨這一切美好是如此脆弱而無法保存。
感受的能力是天生的,只要願意開啟。若想要投入你的能量與熱情,不想被無感的生活給吞噬,開始去體驗所有你未知、卻又可能感到有些不舒服的世界吧!
領袖魅力(Charisma)
可傳達充滿理想、振奮人心的明確訊息,以抓住聽眾的心,並激勵他們,根植於價值觀和感受。這是由亞里斯多德所謂的理性、道德、感性結合產生的影響力;也就是說,要說服別人,你必須利用強力和合理的言辭,建立個人信譽和道德信譽,繼而激發追隨者的感情和熱情。如果領導人妥善做到這三點,就能啟發追隨者的希望和理想,賦予他們使命感,並激勵他們達成了不起的成就。好幾項大型研究都指出,不管在任何工作情況下,無論是規模大小、公家或私人機構、西方或亞洲,領袖魅力都可成為珍貴的資產。
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特別規劃「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以搭配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之盛事。展覽將透過數位呈現的方式,展示臺灣珍貴之漢學研究資源。展期自6月18日至23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並於6月19日上午10時於史語所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由中央研究院王汎森副院長主持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所介紹臺灣之漢學資料主要分為三大方向─漢人於臺灣所發展出來的文化傳統、播遷而來的中原文化,以及臺灣學界向外探尋、並以現代眼光賦予新意者。從歷史進程來看,則大致分為清領時期、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以及近年因資訊科技飛快成長所發展出來之新的研究資源。資料的展示依照本次漢學會議力求「跨界」整合的精神,不以學科領域劃分,而依資料的性質分為檔案、典籍與文書、圖像與戲曲、物質文化、語言與文字,以及地圖與地理資訊系統六大類。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從清代地方官廳承接了許多文書。其中「淡新檔案」包含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為研究當時漢人社會最珍貴的一手史料。此次特展,選出其中有關刑案調查之「驗屍格」,讓觀展者一睹清代命案調查過程中,清楚而詳實的記錄方式。而從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中,則選出乾隆27年(1762)10月朴子籬社烟戶門牌,「烟戶」為清代實施保甲制度,進行戶籍管理中重要的一環。該門牌以戶為單位,內容除記錄該戶的戶長、本籍、妻名及子女數量外,亦記錄了該社的通事、土目、牌頭等資訊,類似今日之戶口名簿。
1949年隨政權遷徙來臺,今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處之中華歷代宮廷珍寶、龐大的傳統文獻,以及現代學術調查等珍貴的文化資產,可謂中華傳統最精緻的核心,不但引起全球漢學家的關注,也為臺灣提供了豐盛的古典文化資源。此次展期,精選出土於內蒙之「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漢簡,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竹簡冊。這份簡冊使我們了解漢代如何編造簡冊,以及認識漢代邊塞有哪些裝備,又如何檢查裝備。此外,清內閣大庫檔案之「清聖祖遺詔」為中國著名歷史懸案──雍正登基正統性之關鍵史料,也是難得一見之重要文物。
過去30年間,隨著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臺灣學界持續推動以數位科技典藏漢學資料的浩大工程,並在製作過程中不斷開發出新的價值,本次展覽即在呈現此一努力成果。展場以6台65吋大型電子看板、資訊布幕、復刻文物及數位化指南等方式呈現之外,更於每一主題區設置平版電腦展示電子書,民眾可親自操作瀏覽數位展品,以體驗漢學研究的材料,淺嚐學術研究之樂趣。
中央研究院主辦之國際漢學會議一向為世界漢學研究之盛事,今年所舉辦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將於6月20日至22日於人文社科各研究處所盛大舉行。
特展網頁:
http://content.teldap.tw/exhibition
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李遠哲發表演說
2012年6月13日至22日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永續發展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2012, 簡稱UNCSD, Rio+20)系列活動,該會議定位為全球最高層級的會議,是聯合國自1992年後第三度邀請各國元首、數千名全球各地公、私部門領導人、以及非政府組織及團體等,共聚一堂討論全球及人類於推動永續發展上面臨的問題,進而商討在現今越來越擁擠的地球上,如何制定可減少貧困,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及確保環境永續發展等議題的政策大方向。
李遠哲前院長於2008年10月當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繼任會長,2011年9月30日正式接任會長職務後便帶領國際科學理事會推動各種全球科學合作議題。該會接受聯合國邀請,主導規劃並主持為期5天的「永續發展之科學、技術與創新論壇(Forum on Science,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且將在論壇中正式宣布「未來地球 ( Future Earth)」計畫的啟動,該計畫是由全球主要科學組織、資助科研的政府及聯合國相關組織共同發起的一個重要的、十年國際性永續研究計畫。值得一提的是,計畫籌劃的初期,國際科學理事會在李會長的奔走下,獲得國內多位傑出企業家的慷慨贊助,使得該計畫得以順利的推動與成形。
6月20日李遠哲前院長將在聯合國正式大會的主要會議上,代表全球科技界就以上論壇的結果向與會的各國決策者做一簡報,提出重要的科學資訊與建言。
除了出席上述聯合國及相關組織正式會議外,李前院長也將參加諾貝爾永續發展論壇之里約高層對話,於聯合國正式大會前和參與論壇之各界高層代表共同簽署諾貝爾里約永續宣言(Rio Declaration),該宣言隨後也將遞送聯合國大會參考。
中央研究院與李遠哲前院長長期以關心國際事務與人類未來為要務,在人類面對環境變遷的嚴峻現勢中,李前院長能在聯合國正式會議上代表全球科技社群發表演說,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能見度,格外具有意義。我們將以超越國界的學術力量加入國際科學社群,在本次里約永續發展會議的重要關鍵時刻,共同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加強科學界與決策者良性互動,使科學結果落實於決策訂定,共同將人類發展模式導向永續之路,廣益全球公民。
國際科學理事會: http://www.icsu.org/
未來地球: http://www.icsu.org/future-earth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 http://www.uncsd2012.org/rio20/index.php?menu=17
李遠哲前院長於2008年10月當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繼任會長,2011年9月30日正式接任會長職務後便帶領國際科學理事會推動各種全球科學合作議題。該會接受聯合國邀請,主導規劃並主持為期5天的「永續發展之科學、技術與創新論壇(Forum on Science,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且將在論壇中正式宣布「未來地球 ( Future Earth)」計畫的啟動,該計畫是由全球主要科學組織、資助科研的政府及聯合國相關組織共同發起的一個重要的、十年國際性永續研究計畫。值得一提的是,計畫籌劃的初期,國際科學理事會在李會長的奔走下,獲得國內多位傑出企業家的慷慨贊助,使得該計畫得以順利的推動與成形。
6月20日李遠哲前院長將在聯合國正式大會的主要會議上,代表全球科技界就以上論壇的結果向與會的各國決策者做一簡報,提出重要的科學資訊與建言。
除了出席上述聯合國及相關組織正式會議外,李前院長也將參加諾貝爾永續發展論壇之里約高層對話,於聯合國正式大會前和參與論壇之各界高層代表共同簽署諾貝爾里約永續宣言(Rio Declaration),該宣言隨後也將遞送聯合國大會參考。
中央研究院與李遠哲前院長長期以關心國際事務與人類未來為要務,在人類面對環境變遷的嚴峻現勢中,李前院長能在聯合國正式會議上代表全球科技社群發表演說,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能見度,格外具有意義。我們將以超越國界的學術力量加入國際科學社群,在本次里約永續發展會議的重要關鍵時刻,共同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加強科學界與決策者良性互動,使科學結果落實於決策訂定,共同將人類發展模式導向永續之路,廣益全球公民。
國際科學理事會: http://www.icsu.org/
未來地球: http://www.icsu.org/future-earth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 http://www.uncsd2012.org/rio20/index.php?menu=17
ICSU President gives statement at Rio+20
Professor Yuan Tseh Lee represente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jor Group at the opening of Rio+20,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 am honored to address you on behalf of the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We meet at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cience has sounded the alarm that humanity is putting enormous pressure on our planet. We have entered the Anthropocene, where human activity dominates the planet. Dangerous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loss, and widespread pollution present grave threats to our survival.
We, th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urge leaders to act now. Failure to do 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abrupt and irreversible changes to the biosphere that will undermine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fe on earth.
Research shows that respo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requires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s, both personal and systemic, to protect our planet, eradicate poverty and hunger, address inequality and conflict, and safeguard human rights and justic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have helpe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ies for centuries. Our transformation to sustainability must be supported by the bes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easibility analyses tha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ve to offer. Integrated research will deliver the knowledge society needs, and a strong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must support decision-making.
We therefore call for Rio+20 to forge a new contract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y is ready to step up to realize the Future We Want.
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 We must act now, together."
ICSU therefore has a key role to play in Rio+20, as it is jointly responsible for representing the knowledge, needs and concern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This includes the full range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natural, social, health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We meet at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cience has sounded the alarm that humanity is putting enormous pressure on our planet. We have entered the Anthropocene, where human activity dominates the planet. Dangerous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loss, and widespread pollution present grave threats to our survival.
We, th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urge leaders to act now. Failure to do 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abrupt and irreversible changes to the biosphere that will undermine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fe on earth.
Research shows that respo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requires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s, both personal and systemic, to protect our planet, eradicate poverty and hunger, address inequality and conflict, and safeguard human rights and justic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have helpe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ies for centuries. Our transformation to sustainability must be supported by the bes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easibility analyses tha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ve to offer. Integrated research will deliver the knowledge society needs, and a strong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must support decision-making.
We therefore call for Rio+20 to forge a new contract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y is ready to step up to realize the Future We Want.
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 We must act now, together."
Background
ICSU is co-organising partner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Major Group, together with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WFEO). This is one of nine 'Major Groups’ (non-governmental stakeholder groups) which will participate alongside governments in the Rio+20 conference, and in all stages of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for the conference.ICSU therefore has a key role to play in Rio+20, as it is jointly responsible for representing the knowledge, needs and concern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This includes the full range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natural, social, health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6/26/2012
「你只需學會對毫無貢獻的事情說「不」。自問:「如果不做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答案如果是:「毫無影響。」那就立即終止這件事。
「你只需學會對毫無貢獻的事情說「不」。自問:「如果不做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答案如果是:「毫無影響。」那就立即終止這件事。
工作不開心的時候
如果你工作做得不開心,別難過,有很多人跟你同病相憐,而且還有不少是工作穩定、待遇超高、工作內容也滿有意思的人。你可以用幾種方法幫自己打氣,例如:
1.別在意「錢」的因素。錢很重要沒錯,但不該為了錢犧牲你真心所愛的事。假如你工作做得不愉快,光有你專屬的簽帳戶頭和超高的薪水,也不會讓你開心。
2.做點新的事情。給自己一些挑戰,主動爭取帶領新團隊、新事業的機會。多出席同業會議,做點演講、簡報。參與公司其他部門的專案。
3.想想自己要什麼。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真正愛的是什麼。這件事不會只有一個答案,多想幾種值得你全心付出的事情。
1.別在意「錢」的因素。錢很重要沒錯,但不該為了錢犧牲你真心所愛的事。假如你工作做得不愉快,光有你專屬的簽帳戶頭和超高的薪水,也不會讓你開心。
2.做點新的事情。給自己一些挑戰,主動爭取帶領新團隊、新事業的機會。多出席同業會議,做點演講、簡報。參與公司其他部門的專案。
3.想想自己要什麼。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真正愛的是什麼。這件事不會只有一個答案,多想幾種值得你全心付出的事情。
用人首重熱情,不只看才能
人們若是對工作充滿熱情,比較會有創意。對工作有熱情的人,不論是因為對工作感到有興趣、享受、滿足,或者覺得這份工作是對個人的挑戰,都比較可能會冒風險、尋找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並且從中找出最好的做法,而非最容易做到的。
你的團隊應該延攬這樣的人才。要盡可能徹底了解可能成為你員工的人,甚至在有職缺之前就這麼做。可以詢問他們為何要做現在這份工作、遇過什麼令他們失望的人事物,以及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在他們談論自己的工作時,看看他們眼中是否閃耀著火花,聆聽他們覺得還有什麼是他們以前沒有做到、但卻非常渴望做的事情。當你和他們的推薦人談話時,留意對方是否有提到工作熱情。
你的團隊應該延攬這樣的人才。要盡可能徹底了解可能成為你員工的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有一本書針對1000個臨終病患,統計出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值得一提。 這1000個臨終病患說出什麼是人生該做而沒做的事,列舉如下:
1)不重視健康。
2)沒有戒菸。
3)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4)看不清治療的真義。
5)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沒能實現夢想。
7)曾經為非作歹。
8)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9)沒能對他人體貼。
10)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
11)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13)沒有回故鄉。
14)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16)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17)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18)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沒有結婚。
20)沒有生孩子。
21)沒讓孩子結婚 。
22)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不知神佛教誨 。
25)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其中第10項「深信自己是最好的」,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怎會在死前後悔?吸引力法則強調的是正面思考,這種激勵自己是最好最棒的話,竟然出現在這25項黑名單之中。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很容易變得唯我獨尊,剛愎自用,不傾聽他人意見,導致一錯再錯。
因為事實的真相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怎麼可能是最好的?即便真的是最好的,譬如世界冠軍,也不代表永遠是最好的。 唯有承認自己不夠好,才有改進的空間,如果已經是最好的,還需要改進什麼?
有人提出這樣的詭辯:一方面認為自己是最棒的,另一方面繼續努力。如果是這樣的邏輯,只能說他思想混亂,自打嘴巴了,還能說什麼呢?
1)不重視健康。
2)沒有戒菸。
3)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4)看不清治療的真義。
5)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沒能實現夢想。
7)曾經為非作歹。
8)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9)沒能對他人體貼。
10)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
11)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13)沒有回故鄉。
14)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16)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17)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18)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沒有結婚。
20)沒有生孩子。
21)沒讓孩子結婚 。
22)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不知神佛教誨 。
25)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其中第10項「深信自己是最好的」,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怎會在死前後悔?吸引力法則強調的是正面思考,這種激勵自己是最好最棒的話,竟然出現在這25項黑名單之中。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很容易變得唯我獨尊,剛愎自用,不傾聽他人意見,導致一錯再錯。
因為事實的真相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怎麼可能是最好的?即便真的是最好的,譬如世界冠軍,也不代表永遠是最好的。 唯有承認自己不夠好,才有改進的空間,如果已經是最好的,還需要改進什麼?
有人提出這樣的詭辯:一方面認為自己是最棒的,另一方面繼續努力。如果是這樣的邏輯,只能說他思想混亂,自打嘴巴了,還能說什麼呢?
三個習慣操練信心
安全感來自於一種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而這種相信,會免除恐懼,繼而帶來快樂好心情,好心情通常就會遇到好運氣。
我相信個人、企業、國家都有一股氣勢,抱怨是一種負向的氣,信心是一種正向的氣。如果一個人或企業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怨天尤人,就會進入負向的循環。如果對未來仍充滿信心,就會進入正向的氣旋。因為好運改變了人們的心情,繼而會遇到更多的好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好運連連」。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或媒體唱衰未來的經濟,人民怎麼會對大環境產生信心。我們對政府有信心,政府就會愈做愈好。投資不也是如此。有財務行為學家認為股票市場常常反映的不是真實的財務狀況,而是一群投資人貪婪與懼怕的心情組合。經濟面不見得好,如果投資者有信心,股票還是會上升,然後經濟就真的好了。反之,當經濟面好轉,如果懼怕的心理造成了信心危機,股市就會應聲而倒,真正的不景氣就會來臨。
如果信心是一個正向的氣,那麼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應該積極培養正向的氣旋。具體而言,我認為正向氣旋包括正向思考、正向感覺、與正向行動三個習慣。
正向思考(Belief):人類有一種「墨菲定理」,就是你愈擔心的事情,就愈會發生。去除擔心的良方之一,就是信心。人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但是人們有能力改變心中的意念。每天早上都跟自己說,這將是快樂的一天,困難都是會被克服的,我的同事都是在幫助我的,我有很多優點,我是幸運的。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看重自己所擁有的,就是一種正向思考。
正向感覺(Attitude):感覺是一面鏡子,反映目前生命狀態,我們應該細心體會生活中每一種喜怒哀樂的感覺。感覺也有負面與正面,生活中有令人生氣的事,也有感動人的事。不要放大負面的感覺,要練習回憶與延續快樂的感覺。想想看今天有什麼感覺?如果都是負面感覺,就要提醒自己是否在思想與行動上也太過負面。
正向行為(Action):如果回想過去都沒有正向的感覺,那就嘗試做一些讓自己有正向感覺的行動吧!像是做一些好事、捐錢給需要幫助的人、向周圍的人說謝謝、多講別人好話與優點、撿撿垃圾,去公園散步,對人微笑等等。想想過去做了哪些正向的好事與善事,善有善報,許多正向行為會藉由影響你正向的態度與思想來回報你呢。
信心是種習慣,許多時候夾雜著對上帝的感恩,相信這一切後面都有上帝的美意,更能快樂與正向的面對人生。
我相信個人、企業、國家都有一股氣勢,抱怨是一種負向的氣,信心是一種正向的氣。如果一個人或企業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怨天尤人,就會進入負向的循環。如果對未來仍充滿信心,就會進入正向的氣旋。因為好運改變了人們的心情,繼而會遇到更多的好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好運連連」。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或媒體唱衰未來的經濟,人民怎麼會對大環境產生信心。我們對政府有信心,政府就會愈做愈好。投資不也是如此。有財務行為學家認為股票市場常常反映的不是真實的財務狀況,而是一群投資人貪婪與懼怕的心情組合。經濟面不見得好,如果投資者有信心,股票還是會上升,然後經濟就真的好了。反之,當經濟面好轉,如果懼怕的心理造成了信心危機,股市就會應聲而倒,真正的不景氣就會來臨。
如果信心是一個正向的氣,那麼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應該積極培養正向的氣旋。具體而言,我認為正向氣旋包括正向思考、正向感覺、與正向行動三個習慣。
正向思考(Belief):人類有一種「墨菲定理」,就是你愈擔心的事情,就愈會發生。去除擔心的良方之一,就是信心。人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但是人們有能力改變心中的意念。每天早上都跟自己說,這將是快樂的一天,困難都是會被克服的,我的同事都是在幫助我的,我有很多優點,我是幸運的。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看重自己所擁有的,就是一種正向思考。
正向感覺(Attitude):感覺是一面鏡子,反映目前生命狀態,我們應該細心體會生活中每一種喜怒哀樂的感覺。感覺也有負面與正面,生活中有令人生氣的事,也有感動人的事。不要放大負面的感覺,要練習回憶與延續快樂的感覺。想想看今天有什麼感覺?如果都是負面感覺,就要提醒自己是否在思想與行動上也太過負面。
正向行為(Action):如果回想過去都沒有正向的感覺,那就嘗試做一些讓自己有正向感覺的行動吧!像是做一些好事、捐錢給需要幫助的人、向周圍的人說謝謝、多講別人好話與優點、撿撿垃圾,去公園散步,對人微笑等等。想想過去做了哪些正向的好事與善事,善有善報,許多正向行為會藉由影響你正向的態度與思想來回報你呢。
信心是種習慣,許多時候夾雜著對上帝的感恩,相信這一切後面都有上帝的美意,更能快樂與正向的面對人生。
乏味是企業領導人特質
幾天前,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致信給公司的30萬名員工,講到了夏季閱讀的一些小貼士。信中寫道:“我一年會讀50到70本書……主要是歷史、小說和商業方面的書籍。”接下來伊梅爾特談到了兩本書,最後在結尾處寫道:“告訴我你們在讀什麽書,以便我能變得更聰明些。”
伊梅爾特是美國主流企業界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對於他這種古怪的真情流露,唯一的解釋是,他試圖向員工們暗示他不是一個無趣的人。
唉,這封信的內容卻說明情況正相反。如果說有趣的人有什麽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他們不會為了吹噓而去統計自己讀過多少書。
伊梅爾特試圖讓自己顯得有趣,他這種做法不僅笨拙,而且是錯誤的。如果你是通用CEO,你不必表現得有趣。如果你並不有趣,事情反而會更順利。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不久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優秀的CEO往往比較沉悶。他們執著、高效、註重細節並樂於夜以繼日地工作。上周,作家喬爾•斯坦(Joel Stei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博客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辯稱,乏味是偉大領導力的秘密。
盡管卡普蘭和斯坦顯然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哈佛商業評論》的許多讀者對斯坦文章的回應並不友好:他們完全無法接受優秀的領導人往往是乏味的人這種觀點。
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認為乏味是不好的,他們不明白乏味也可能是件好事。實際上,乏味之人需要一番徹底的形象改造,表明他們是重要、值得敬佩的勞動者和市民,以及全球經濟的支柱。乏味之人不僅比有趣的人更為成功,而且更快樂(因為更簡單)和更友好(因為麻煩較少)。
在商業、銀行、咨詢、法律、會計、醫藥等幾乎所有行當里,乏味之人都乾得更好。實際上,乏味的人比有趣的人更有優勢,即使是在特別需要展現個人魅力(比如在政界)的領域,乏味之人也往往會官運亨通。正因為此,我們沒有人對倫敦市長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感到厭煩:他是公共生活領域中唯一一位沒有讓我們感到厭煩的人。
或許我應該定義一下自己所說的乏味是什麽以及不是什麽。乏味並不意味著愚蠢。你可以是乏味而睿智的。乏味的確意味著興趣狹窄。乏味之人對一兩件事非常感興趣,對其他事全然不感興趣。
乏味之人也非常註重細節。他們非常擅長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稱的“沖洗奶酪”。他們是可以預測的——這是一種有用、但最不被人重視的特徵。乏味之人相對樂於做乏味之事,這也是一種令人驚喜的特徵,因為大多數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復乏味的瑣事。
想知道有趣之人掌權會造成多大混亂的話,看看出版業吧。這個行業歷來效率極為低下,目前已深陷困境。原因何在?因為在出版業工作的人們不夠乏味。他們喜歡照本宣科和高談闊論,對經營一竅不通。
為了推進這種形象改造工程,我們需要一些“偉大的乏味者”例子。幸運的是,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很好的例子——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他們證明瞭即使乏味之人也能改變世界。根據各方面的記載,洛克菲勒有非常乏味的一面:他是一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徒,也是一位忠誠的居家好男人。他在80多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十分直白的打油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其中一句是“每一天上帝都眷顧著我”。即便是個人魅力十足、博覽群書(發展和計算機方面)的蓋茨,據說也相當乏味——他從不聊天,而且缺乏幽默感。
那麽,那些不幸天生有趣的人能做什麽?當然,他們可以嘗試在出版業工作,如果這個行當里還有空缺的話。或者他們可以教書、寫作和拍電影,他們還可以成為詩人和哲學家。或者更好一點的是,他們可以與乏味的成功人士結婚,這樣就有錢從事自己那些無利可圖的活動。實在不行,他們還可以躲在角落裡,一本本地讀那些數也數不盡的書。
伊梅爾特是美國主流企業界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對於他這種古怪的真情流露,唯一的解釋是,他試圖向員工們暗示他不是一個無趣的人。
唉,這封信的內容卻說明情況正相反。如果說有趣的人有什麽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他們不會為了吹噓而去統計自己讀過多少書。
伊梅爾特試圖讓自己顯得有趣,他這種做法不僅笨拙,而且是錯誤的。如果你是通用CEO,你不必表現得有趣。如果你並不有趣,事情反而會更順利。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不久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優秀的CEO往往比較沉悶。他們執著、高效、註重細節並樂於夜以繼日地工作。上周,作家喬爾•斯坦(Joel Stei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博客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辯稱,乏味是偉大領導力的秘密。
盡管卡普蘭和斯坦顯然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哈佛商業評論》的許多讀者對斯坦文章的回應並不友好:他們完全無法接受優秀的領導人往往是乏味的人這種觀點。
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認為乏味是不好的,他們不明白乏味也可能是件好事。實際上,乏味之人需要一番徹底的形象改造,表明他們是重要、值得敬佩的勞動者和市民,以及全球經濟的支柱。乏味之人不僅比有趣的人更為成功,而且更快樂(因為更簡單)和更友好(因為麻煩較少)。
在商業、銀行、咨詢、法律、會計、醫藥等幾乎所有行當里,乏味之人都乾得更好。實際上,乏味的人比有趣的人更有優勢,即使是在特別需要展現個人魅力(比如在政界)的領域,乏味之人也往往會官運亨通。正因為此,我們沒有人對倫敦市長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感到厭煩:他是公共生活領域中唯一一位沒有讓我們感到厭煩的人。
或許我應該定義一下自己所說的乏味是什麽以及不是什麽。乏味並不意味著愚蠢。你可以是乏味而睿智的。乏味的確意味著興趣狹窄。乏味之人對一兩件事非常感興趣,對其他事全然不感興趣。
乏味之人也非常註重細節。他們非常擅長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稱的“沖洗奶酪”。他們是可以預測的——這是一種有用、但最不被人重視的特徵。乏味之人相對樂於做乏味之事,這也是一種令人驚喜的特徵,因為大多數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復乏味的瑣事。
想知道有趣之人掌權會造成多大混亂的話,看看出版業吧。這個行業歷來效率極為低下,目前已深陷困境。原因何在?因為在出版業工作的人們不夠乏味。他們喜歡照本宣科和高談闊論,對經營一竅不通。
為了推進這種形象改造工程,我們需要一些“偉大的乏味者”例子。幸運的是,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很好的例子——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他們證明瞭即使乏味之人也能改變世界。根據各方面的記載,洛克菲勒有非常乏味的一面:他是一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徒,也是一位忠誠的居家好男人。他在80多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十分直白的打油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其中一句是“每一天上帝都眷顧著我”。即便是個人魅力十足、博覽群書(發展和計算機方面)的蓋茨,據說也相當乏味——他從不聊天,而且缺乏幽默感。
那麽,那些不幸天生有趣的人能做什麽?當然,他們可以嘗試在出版業工作,如果這個行當里還有空缺的話。或者他們可以教書、寫作和拍電影,他們還可以成為詩人和哲學家。或者更好一點的是,他們可以與乏味的成功人士結婚,這樣就有錢從事自己那些無利可圖的活動。實在不行,他們還可以躲在角落裡,一本本地讀那些數也數不盡的書。
你每天工作幾小時?
我問一個網絡公司的技術人員:你每天工作幾小時?他誠實地反問我:需要把在網上讀玄幻小說、看體育新聞、和朋友聊天、刷微博之類的時間剔除掉嗎?
他的反問讓我意識到,如果“工作”就是指“專心工作”的話,很多朝九晚五的人每天的工作未必有8小時。
有位在國有銀行工作的人這樣形容他的上班狀態:上班時,效能平均發揮程度20%;其中偶爾看股票的時間,效能發揮程度則為100%。如此算來,若是上班時沒看股票的話,他的效能發揮程度也許連10%都不到,讓人想起當年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的辦公室人生。除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他還做一些高風險的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也投資過實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精力80%花在上班上,這為他帶來了20%的收入,下班後的20%的精力,則為他帶來了80%的收入。下了班後,這位老兄可一點也沒閑著。不是在打理其它的投資項目,就是在和合夥人談生意。如果所有這些事情都算是工作的話,他一天的工作時間肯定不少於10小時,只不過大多發生在下班的時間里。
我見過的工作時間最短的是一位網絡技術工程師。他是一家軟件供應商的技術支持,職責是一旦軟件出了問題,就立刻去解決。因為需要在出問題的第一時間介入,公司沒有把這個活兒外包,而是雇傭了他這樣一個全職人員。但軟件極少出事。因此他上班的意義僅在於他的存在,以應對軟件運行過程中的那個“萬一”。除了離開辦公室,他幾乎可以在上班時間做任何事。心態好一點的話,他完全可以把這份工作看成是帶薪泡網吧,比網吧還要好的是,他們辦公室還有現磨的咖啡,用的咖啡豆比星巴克的還要好。
相比起大多數辦公室工作,醫院里的醫生工作強度就大得太多了。我親眼見到過一個看門診的醫生,從8點到12點完全沒有停下來過,連衛生間也沒去上過。期間共看了差不多快100個病人。如今找工作都求性價比,這其中不僅應該包括工作的時間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還應該包括工作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為什麽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想著去考公務員或者進央企,而成績好的少有人想報考醫學院校,就是這個原因吧。
但對少數有個人抱負的人來說,工作長度與工作強度與上班時間甚至與有沒有班上基本沒有關系。有個自由職業的學者聽說我寫“職場”主題的文章後,不屑地說:職場?我壓根沒想過進入“職場”。他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也有數年,從來沒有為哪家機構全職工作過。但當我問他一天工作幾小時,他說:至少20個小時。他一個月寫20多個專欄,還要出席研論會,做項目咨詢,四處講座,寫書等等。用傳統的眼光看,他雖然沒有“工作”,實際上卻身肩數個工作;他雖然無意進入職場,職場卻已經張開雙臂迎接他,並且急不可耐地把獎牌遞上去了。
他的反問讓我意識到,如果“工作”就是指“專心工作”的話,很多朝九晚五的人每天的工作未必有8小時。
有位在國有銀行工作的人這樣形容他的上班狀態:上班時,效能平均發揮程度20%;其中偶爾看股票的時間,效能發揮程度則為100%。如此算來,若是上班時沒看股票的話,他的效能發揮程度也許連10%都不到,讓人想起當年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的辦公室人生。除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他還做一些高風險的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也投資過實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精力80%花在上班上,這為他帶來了20%的收入,下班後的20%的精力,則為他帶來了80%的收入。下了班後,這位老兄可一點也沒閑著。不是在打理其它的投資項目,就是在和合夥人談生意。如果所有這些事情都算是工作的話,他一天的工作時間肯定不少於10小時,只不過大多發生在下班的時間里。
我見過的工作時間最短的是一位網絡技術工程師。他是一家軟件供應商的技術支持,職責是一旦軟件出了問題,就立刻去解決。因為需要在出問題的第一時間介入,公司沒有把這個活兒外包,而是雇傭了他這樣一個全職人員。但軟件極少出事。因此他上班的意義僅在於他的存在,以應對軟件運行過程中的那個“萬一”。除了離開辦公室,他幾乎可以在上班時間做任何事。心態好一點的話,他完全可以把這份工作看成是帶薪泡網吧,比網吧還要好的是,他們辦公室還有現磨的咖啡,用的咖啡豆比星巴克的還要好。
相比起大多數辦公室工作,醫院里的醫生工作強度就大得太多了。我親眼見到過一個看門診的醫生,從8點到12點完全沒有停下來過,連衛生間也沒去上過。期間共看了差不多快100個病人。如今找工作都求性價比,這其中不僅應該包括工作的時間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還應該包括工作強度與工作報酬之間的關系。為什麽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想著去考公務員或者進央企,而成績好的少有人想報考醫學院校,就是這個原因吧。
但對少數有個人抱負的人來說,工作長度與工作強度與上班時間甚至與有沒有班上基本沒有關系。有個自由職業的學者聽說我寫“職場”主題的文章後,不屑地說:職場?我壓根沒想過進入“職場”。他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也有數年,從來沒有為哪家機構全職工作過。但當我問他一天工作幾小時,他說:至少20個小時。他一個月寫20多個專欄,還要出席研論會,做項目咨詢,四處講座,寫書等等。用傳統的眼光看,他雖然沒有“工作”,實際上卻身肩數個工作;他雖然無意進入職場,職場卻已經張開雙臂迎接他,並且急不可耐地把獎牌遞上去了。
富國須為清潔能源做表率
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於里約熱內盧召開之際,最有必要證明自己的是富裕國家。上一次里約峰會是20年前召開的。那次峰會為各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提供了機會。該公約的目標是把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的水平,並讓工業化國家承擔起主要責任(因為它們給大氣造成的累計污染最多),為其他國家作出表率。
但富裕國家卻未能起到表率作用,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仍在持續上升。即便把富國和窮國承諾在2020年前實施相應行動這一因素考慮在內,全球氣溫似乎也難以避免會上升3攝氏度或更多,達到約300萬年來地球上未曾出現過的水平。
窮國註意到了富國的所作所為,比如美國和加拿大都未能恪守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承諾。因此,在我們召開又一次峰會之際,窮國對富國表述的宏偉抱負感到懷疑,是可以理解的。
若想使窮國恢復對減排事業的信心,顯然不能光動嘴。一些富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行動遲緩,同時還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了不公正的批評。它們無疑沒有意識到發展中國家在尋找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新途徑上取得了多大的進展。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以及其他新興國家,制定了對付濫砍濫伐和大幅降低排放產出比的宏偉計劃。更重要的是,它們正在貫徹這些計劃。
氣候變化問題中最不公平的一點是,最貧窮國家面臨的威脅最大,也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盡管它們在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升高一事上責任最小。現在,它們必須面對嚴厲的全球排放預算給出的苛刻目標,同時還要努力解決貧窮、發展和增長問題,並管控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風險。
2010年12月,富國和窮國在坎昆一致同意,全球減排的目標應該是避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攝氏度以上。如果想實現這一目標,那麽到2050年時,全球平均排放水平必須從當前的人均約7噸二氧化碳當量降到人均2噸左右。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到2050年時全球人口預計將達到90億,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達到80億。即便富國到2030年時實現零排放,發展中國家也仍需大幅降低排放水平——到2030年時降到人均5噸左右,到2050年時降到人均2.5噸。作為比較,目前美國的人均排放量是22噸,歐盟超過9噸,中國約為7噸,印度為2噸。
因此,富國不僅需要加快自身的行動,還必須支持窮國轉向低碳型經濟增長。
有些人堅決要求發展中國家放棄或縮減對抗貧困和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計劃,這在道德上是無法令人接受的。發展中國家懷疑這種言論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最大源泉。解決辦法很明確:徹底降低每單位產出排放量。這種革命會帶來許多益處:能源會變得更清潔、更安靜、更安全、供應更有保障,生物能源的種類也會變得更多。富國必須為這種革命提供技術和資源上的支持。
發達國家不要試圖對較貧窮國家進行說教。富國在應對自身的經濟困境(這種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們自己造成的)之際,必須向外界表明,它們清楚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猶豫不決帶來的風險。通過投資低碳型經濟、出台明確而可信的政策和開發新技術和市場,富國會發現,它們能夠幫助開闢通向未來的唯一真正可持續增長之路,能夠找到辦法走出自己釀成的經濟蕭條。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IG帕特爾經濟與政府學教授(I.G. Pate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Government)、格蘭瑟姆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José Antonio Ocampo)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曾任哥倫比亞財政部長
但富裕國家卻未能起到表率作用,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仍在持續上升。即便把富國和窮國承諾在2020年前實施相應行動這一因素考慮在內,全球氣溫似乎也難以避免會上升3攝氏度或更多,達到約300萬年來地球上未曾出現過的水平。
窮國註意到了富國的所作所為,比如美國和加拿大都未能恪守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承諾。因此,在我們召開又一次峰會之際,窮國對富國表述的宏偉抱負感到懷疑,是可以理解的。
若想使窮國恢復對減排事業的信心,顯然不能光動嘴。一些富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行動遲緩,同時還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了不公正的批評。它們無疑沒有意識到發展中國家在尋找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新途徑上取得了多大的進展。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以及其他新興國家,制定了對付濫砍濫伐和大幅降低排放產出比的宏偉計劃。更重要的是,它們正在貫徹這些計劃。
氣候變化問題中最不公平的一點是,最貧窮國家面臨的威脅最大,也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盡管它們在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升高一事上責任最小。現在,它們必須面對嚴厲的全球排放預算給出的苛刻目標,同時還要努力解決貧窮、發展和增長問題,並管控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風險。
2010年12月,富國和窮國在坎昆一致同意,全球減排的目標應該是避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攝氏度以上。如果想實現這一目標,那麽到2050年時,全球平均排放水平必須從當前的人均約7噸二氧化碳當量降到人均2噸左右。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到2050年時全球人口預計將達到90億,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達到80億。即便富國到2030年時實現零排放,發展中國家也仍需大幅降低排放水平——到2030年時降到人均5噸左右,到2050年時降到人均2.5噸。作為比較,目前美國的人均排放量是22噸,歐盟超過9噸,中國約為7噸,印度為2噸。
因此,富國不僅需要加快自身的行動,還必須支持窮國轉向低碳型經濟增長。
有些人堅決要求發展中國家放棄或縮減對抗貧困和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計劃,這在道德上是無法令人接受的。發展中國家懷疑這種言論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最大源泉。解決辦法很明確:徹底降低每單位產出排放量。這種革命會帶來許多益處:能源會變得更清潔、更安靜、更安全、供應更有保障,生物能源的種類也會變得更多。富國必須為這種革命提供技術和資源上的支持。
發達國家不要試圖對較貧窮國家進行說教。富國在應對自身的經濟困境(這種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們自己造成的)之際,必須向外界表明,它們清楚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猶豫不決帶來的風險。通過投資低碳型經濟、出台明確而可信的政策和開發新技術和市場,富國會發現,它們能夠幫助開闢通向未來的唯一真正可持續增長之路,能夠找到辦法走出自己釀成的經濟蕭條。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IG帕特爾經濟與政府學教授(I.G. Pate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Government)、格蘭瑟姆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José Antonio Ocampo)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曾任哥倫比亞財政部長
張軍:中國經濟為什麽減速?
近年來在國內外廣受關註的“中國模式”(China Model)問題,現在已經變成了“中國困惑”(China Confusion)問題,在6月20日召開的FT青島國際經濟高峰論壇上,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而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預期,是增強這種困惑的一個重要因素。
業界和投行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比較悲觀的預測是7.8%,樂觀預測是8.4%-8.5%,但不論如何,增長步伐放慢的趨勢已經顯現,對中國如此大的一個經濟體來說,即使是一個百分點的縮減,也影響重大。中國經濟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減速區間?這是需求面還是供給面的原因導致的?在張軍看來,這不僅關繫到我們對現狀的認識,還直接決定中國的政策方向和經濟治理方向。
經濟減速的趨勢已明顯可見,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仍然眾說紛紜。張軍把現有的解釋總結為三種:一是認為這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差距縮小之後的一種“正常收斂”;二是將原因歸結為“外部震盪”,即全球增長乏力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的持續發酵;第三種解釋是內需不足,即貨幣收縮導致內部總需求不足,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不足。
他認為這三種解釋未必完全合理。參照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根據歷史經驗提供的模型,他認為,從目前中國在人均GDP方面與美國的差距來看,中國經濟減速應該會在2023年左右發生,中國未來十年維持8%-9%增長率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均收入、人均資本存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很大,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因此需要重新考慮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我想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就是勞動生產率在下降,”張軍說。中國每年仍有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經濟仍在減速,那一定不是因為投入的原因,而是生產率的原因。而中國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在他看來,是因為很不錯的全要素生產率,而全要素生產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或者科技,而是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同生產部門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相對自由的流動,例如大量農民離開農業部門。
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他認為,這或許是中國經濟減速的罪魁禍首。由於競爭性行業工資水平在持續上升,開始擠壓非國有和中小企業,這導致總供給下降以及經濟減速。大量的競爭性行業,面臨著它們無法控制的成本不斷上升的局面,而向高生產率行業流動的障礙越來越高。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國有經濟集中到高附加值的壟斷行業,而且採取托拉斯化的戰略,壓制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空間。
張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從需求角度思考對經濟減速的應對策略,就可能出錯,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總供給減速的現象,背後因素是國有與非國有經濟之間的通道受阻,甚至被關閉。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空間並不小,關鍵是要打破壟斷,撤銷管制,加大金融自由化,讓更多銀行改變風險管理模式,鼓勵資源的跨行業流動。
最後,他援引美國雷根時代“供應學派”革命創造經濟繁榮的例子為中國“打氣”:只要在這個關鍵時刻改變經濟治理思路,打破結構性障礙,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
業界和投行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比較悲觀的預測是7.8%,樂觀預測是8.4%-8.5%,但不論如何,增長步伐放慢的趨勢已經顯現,對中國如此大的一個經濟體來說,即使是一個百分點的縮減,也影響重大。中國經濟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減速區間?這是需求面還是供給面的原因導致的?在張軍看來,這不僅關繫到我們對現狀的認識,還直接決定中國的政策方向和經濟治理方向。
經濟減速的趨勢已明顯可見,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仍然眾說紛紜。張軍把現有的解釋總結為三種:一是認為這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差距縮小之後的一種“正常收斂”;二是將原因歸結為“外部震盪”,即全球增長乏力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的持續發酵;第三種解釋是內需不足,即貨幣收縮導致內部總需求不足,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不足。
他認為這三種解釋未必完全合理。參照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根據歷史經驗提供的模型,他認為,從目前中國在人均GDP方面與美國的差距來看,中國經濟減速應該會在2023年左右發生,中國未來十年維持8%-9%增長率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均收入、人均資本存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很大,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因此需要重新考慮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我想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就是勞動生產率在下降,”張軍說。中國每年仍有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經濟仍在減速,那一定不是因為投入的原因,而是生產率的原因。而中國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在他看來,是因為很不錯的全要素生產率,而全要素生產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或者科技,而是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同生產部門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相對自由的流動,例如大量農民離開農業部門。
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他認為,這或許是中國經濟減速的罪魁禍首。由於競爭性行業工資水平在持續上升,開始擠壓非國有和中小企業,這導致總供給下降以及經濟減速。大量的競爭性行業,面臨著它們無法控制的成本不斷上升的局面,而向高生產率行業流動的障礙越來越高。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國有經濟集中到高附加值的壟斷行業,而且採取托拉斯化的戰略,壓制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空間。
張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從需求角度思考對經濟減速的應對策略,就可能出錯,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總供給減速的現象,背後因素是國有與非國有經濟之間的通道受阻,甚至被關閉。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空間並不小,關鍵是要打破壟斷,撤銷管制,加大金融自由化,讓更多銀行改變風險管理模式,鼓勵資源的跨行業流動。
最後,他援引美國雷根時代“供應學派”革命創造經濟繁榮的例子為中國“打氣”:只要在這個關鍵時刻改變經濟治理思路,打破結構性障礙,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
世界依然美好
你也許會認為人類目前的處境很糟:經濟危機、飢餓、以色列與伊朗沖突、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烏乾達惡魔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等等。從每天的新聞來看,情況確實很糟。但如果你編撰一份年度“世界形勢”報告,讀者們會興奮地手舞足蹈起來。眼下是歷史上最好的時刻——不過,如果你是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個貧民窟里讀到這份報告的話,看上去可能並非如此。以下是世界上一些關鍵的衡量生活的標準:
●聯合國(UN)稱,人類預期壽命正大幅上升,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1950年至1955年,人類的平均壽命為46.6歲。2005年至2010年底,這個數字為67.6歲。
艾滋病和瘧疾病例終於在減少。在南非開始嚴肅對待艾滋病後,僅在2005年至2010年,該國的預期壽命就從54歲反彈至58歲。
盡管肥胖症普遍,但歐洲的預期壽命仍繼續攀升。英國人現在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0歲。
●極度貧困現象正在全球範圍內減少。2000年,聯合國制定了一個“千年發展目標”,計劃到2015年將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當時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誇大其詞的空話。這個目標的草擬者自己或許也這樣以為。然而,今年2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盡管經濟出現衰退,但全球提前5年實現了這一目標。2008年,有12.9億人生活在每日1.25美元(以2005年價格計算)的全球貧困線以下。多數非洲人都越過了這一貧困線,這也是自該標準問世以來的首次。到2010年,情況再次得到了改善。
確實,總數仍然很嚇人,除非與我們之前所處的水平相比。聯合國本月表示,幾乎無人註意的是,全球提前5年實現了另一項千年發展目標:將無法獲得乾凈水資源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半。
●引用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的話:“自由正在前進。”人們對於民主的訴求繼續在世界範圍內升溫。盡管在本輪衰退期間曾出現波折,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主國家的數量一直在相當穩步地增加。托尼•朱特(Tony Judt)在他死後出版的新書《思考20世紀》(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提到了一個自1776年前後開始出現的“相當長的進步周期”,“盡管此後發生了很多事情,但基本上整個上世紀90年代,這一周期一直在繼續:統治者被迫接受法治等民主思想的國家正穩步增多”。朱特沒有等到親眼看到阿拉伯之春就離開了人世。
●正如哈佛大學(Harvard)心理學家斯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在《喚醒心中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中所介紹的那樣,幾個世紀以來,暴力活動一直在減少。平克表示,本世紀初,每年死於戰爭的人數較上世紀40年代末的水平減少了90%以上。“零,”平克寫道,“是自1975年以來任何一國徵服其他國家、甚至是部分地區的次數。”(伊拉克並沒有在1990年成功徵服科威特;伊拉克的確入侵了科威特,但很快被驅逐出境。)武力徵服的結束實際上是歷史上一個幾乎被忽視了的里程碑。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已不習慣於戰爭,特別是在西方,9-11恐怖主義襲擊才會影響地緣政治這麽多年。若放在其他很多時代的很多國家,那一天的慘象根本不夠登上頭條。
但在9-11後,布什總統在激起人類對戰爭的憎恨方面“居功至偉”。如今,我們距離約翰•列儂(John Lennon)構想的全球和平已不是那麽遙遠。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還曾因馬島爆發戰爭;如今,它們只會愚蠢地爭吵。
平克的數據圖還顯示,暴力犯罪的大幅減少也在繼續。例如,歐盟(EU)統計局(Eurostat)最近公佈:“在多數歐盟國家,自2002年左右以來,犯罪率一直在持續下滑。”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稱,美國的暴力犯罪正接近40年來低點。甚至在巴西的聖保羅,2001年至2008年,謀殺事件減少了近四分之三。在這個大趨勢下,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恐怖主義似乎也在日漸式微。
●在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生育率都在大幅下降。例如在伊朗,生育率從1984年的平均每位婦女生7個孩子降至現在的1.87個孩子。這對我們的地球和貧困婦女都有利。
總的來說,人類生活不再那麽貧困、骯臟、野蠻和短暫。然而,奇怪的是,你不會從電視新聞上知道這些。晚間新聞對這些轉變的關註,還不及一艘意大利游船觸礁,甚至一位芬蘭政府官員就希臘問題發表說教式的言論。
如今,新聞大多致力於報道災難。過去並非如此。烏克蘭飢荒、孟加拉飢荒、二戰時期納粹實行的大屠殺以及中國可怕的“大躍進”,這些幾乎都沒有報道。如今,災難變成了新聞,部分原因在於技術的改進和民主的增強,部分原因是災難會提高收視率,“只要出現了流血新聞,那就是頭條新聞”,還有部分原因是媒體天生願意關註於負面新聞。顯然,這種關註提高了恐怖主義的回報,同時也忽視了人類的前進趨勢。
一些人會說,指出這一趨勢只會鼓勵人類的自滿情緒。實際上,這很可能會促使人們採取行動。這證明瞭一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即我們無能為力,非洲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大陸”或者援助不會發揮作用。(抗擊艾滋病和瘧疾的援助的確見效了。)既然我們能阻止戰爭,我們甚至有可能阻止氣候變化。
●聯合國(UN)稱,人類預期壽命正大幅上升,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1950年至1955年,人類的平均壽命為46.6歲。2005年至2010年底,這個數字為67.6歲。
艾滋病和瘧疾病例終於在減少。在南非開始嚴肅對待艾滋病後,僅在2005年至2010年,該國的預期壽命就從54歲反彈至58歲。
盡管肥胖症普遍,但歐洲的預期壽命仍繼續攀升。英國人現在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0歲。
●極度貧困現象正在全球範圍內減少。2000年,聯合國制定了一個“千年發展目標”,計劃到2015年將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當時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誇大其詞的空話。這個目標的草擬者自己或許也這樣以為。然而,今年2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盡管經濟出現衰退,但全球提前5年實現了這一目標。2008年,有12.9億人生活在每日1.25美元(以2005年價格計算)的全球貧困線以下。多數非洲人都越過了這一貧困線,這也是自該標準問世以來的首次。到2010年,情況再次得到了改善。
確實,總數仍然很嚇人,除非與我們之前所處的水平相比。聯合國本月表示,幾乎無人註意的是,全球提前5年實現了另一項千年發展目標:將無法獲得乾凈水資源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半。
●引用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的話:“自由正在前進。”人們對於民主的訴求繼續在世界範圍內升溫。盡管在本輪衰退期間曾出現波折,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主國家的數量一直在相當穩步地增加。托尼•朱特(Tony Judt)在他死後出版的新書《思考20世紀》(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提到了一個自1776年前後開始出現的“相當長的進步周期”,“盡管此後發生了很多事情,但基本上整個上世紀90年代,這一周期一直在繼續:統治者被迫接受法治等民主思想的國家正穩步增多”。朱特沒有等到親眼看到阿拉伯之春就離開了人世。
●正如哈佛大學(Harvard)心理學家斯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在《喚醒心中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中所介紹的那樣,幾個世紀以來,暴力活動一直在減少。平克表示,本世紀初,每年死於戰爭的人數較上世紀40年代末的水平減少了90%以上。“零,”平克寫道,“是自1975年以來任何一國徵服其他國家、甚至是部分地區的次數。”(伊拉克並沒有在1990年成功徵服科威特;伊拉克的確入侵了科威特,但很快被驅逐出境。)武力徵服的結束實際上是歷史上一個幾乎被忽視了的里程碑。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已不習慣於戰爭,特別是在西方,9-11恐怖主義襲擊才會影響地緣政治這麽多年。若放在其他很多時代的很多國家,那一天的慘象根本不夠登上頭條。
但在9-11後,布什總統在激起人類對戰爭的憎恨方面“居功至偉”。如今,我們距離約翰•列儂(John Lennon)構想的全球和平已不是那麽遙遠。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還曾因馬島爆發戰爭;如今,它們只會愚蠢地爭吵。
平克的數據圖還顯示,暴力犯罪的大幅減少也在繼續。例如,歐盟(EU)統計局(Eurostat)最近公佈:“在多數歐盟國家,自2002年左右以來,犯罪率一直在持續下滑。”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稱,美國的暴力犯罪正接近40年來低點。甚至在巴西的聖保羅,2001年至2008年,謀殺事件減少了近四分之三。在這個大趨勢下,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恐怖主義似乎也在日漸式微。
●在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生育率都在大幅下降。例如在伊朗,生育率從1984年的平均每位婦女生7個孩子降至現在的1.87個孩子。這對我們的地球和貧困婦女都有利。
總的來說,人類生活不再那麽貧困、骯臟、野蠻和短暫。然而,奇怪的是,你不會從電視新聞上知道這些。晚間新聞對這些轉變的關註,還不及一艘意大利游船觸礁,甚至一位芬蘭政府官員就希臘問題發表說教式的言論。
如今,新聞大多致力於報道災難。過去並非如此。烏克蘭飢荒、孟加拉飢荒、二戰時期納粹實行的大屠殺以及中國可怕的“大躍進”,這些幾乎都沒有報道。如今,災難變成了新聞,部分原因在於技術的改進和民主的增強,部分原因是災難會提高收視率,“只要出現了流血新聞,那就是頭條新聞”,還有部分原因是媒體天生願意關註於負面新聞。顯然,這種關註提高了恐怖主義的回報,同時也忽視了人類的前進趨勢。
一些人會說,指出這一趨勢只會鼓勵人類的自滿情緒。實際上,這很可能會促使人們採取行動。這證明瞭一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即我們無能為力,非洲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大陸”或者援助不會發揮作用。(抗擊艾滋病和瘧疾的援助的確見效了。)既然我們能阻止戰爭,我們甚至有可能阻止氣候變化。
你是窮人嗎?
在英國,貧困家庭的官方標準是,家庭收入低於英國家庭收入中值的60%。上一屆政府通過了一部法案,宣佈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將貧困家庭兒童的比例在2020年底之前降至10%以下。
因此,在如今提倡節儉的大環境下,英國就業與養老金大臣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提議重新討論貧困家庭的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鄧肯•史密斯作此提議並非完全出於懷疑一切的動機:從此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真正關心社會問題的。
如果一個人拼命賺錢,卻只能勉強填飽肚子,這個人就是窮人。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於貧困的標準是: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買一份晨報都不止花這麽多錢的英國《金融時報》的讀者們,是沒有資格對這個標準提出異議的。過去20年裡,隨著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增長,全球貧困人口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減少。這一成就不會因為這兩個國家出現了一些超級富豪而被貶低。從本質上來說,貧困就是一無所有。
然而,這個事情顯然還沒討論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北美和西歐沒有一個窮人,也很少有人吃不飽飯。我們可能會註意到,在這兩個地方,肥胖病屬於窮人而非富人。說出這句話,就是在支持這樣一個觀點:貧困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英國官方的貧困標準就體現了這個原則:貧困的標準隨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收入中值的含義是,社會上收入高於和低於這個數值的人的數量相等。因此,蘇銘天爵士(Sir Martin Sorrell)多拿了些獎金並不會增加貧困人口的數量——貧困和社會不公是不可混淆的兩個問題。但選擇收入中值作為參考值,則具有更廣泛的影響。這個標準蘊含了一種思想:在富裕社會,貧困意味著被剝奪了參與社會日常活動的能力。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你用不起抗生素、上不了Facebook,可能就算得上貧困,即便在這個方面,你的處境並不比“太陽王”(Sun King)路易十四和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差,而在其他方面,你的處境已經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要強得多。
然而,按照是否被剝奪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來定義貧困,這使得貧困的定義在很大程度上變得與收入的衡量無關。不難想象,在某些地方,幾乎沒有人會感到自己無法參與社會活動,即便有的話,這類人的數量也會十分有限。一些人均收入較高的復雜社會(比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城鎮),以及一些無法接觸到現代社會必需品的簡單社會(比如發展中國家的鄉村),都可能屬於這種情況。貧困成為了一種文化和政治現象,而非單純的經濟現象。
鄧肯•史密斯和他創立的智囊機構社會公平中心(Centre for Social Justice)希望鼓勵這種看法。因吸毒而陷入貧困的家庭,即便收入增加可能也無法擺脫貧困。被隔絕在社會正常生活之外的那種貧困,原因可能包括父母管教無方,生活拮據導致欠債,或是精神問題。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工作和家庭是推動人們融入社會的最佳方式。
這些論斷很容易讓人得出這樣的結論:貧困是窮人道德淪喪引起的,幫助窮人只會加劇他們的厄運。這也是傳統上富人所秉持的觀點。不幸的是,扶貧政策需要錢,但要合理地支配扶貧資金,必須對貧困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喜歡設立目標,為貧困賦予某種統計學上的定義、並賦予這種定義法律地位,這正是布朗時代的產物。出於對這些據稱十分客觀的衡量標準的重視,制定計劃、進而大筆支出便成為在所難免之事(尤其是像為兒童免稅這樣的計劃),而之所以制定這些計劃,則往往與目標本身緊密相關。當人們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一種復雜多面的現象(比如貧困)時,就會產生這種扭曲。
我們需要的顧問不僅要懂得數字,還要瞭解窮人。
因此,在如今提倡節儉的大環境下,英國就業與養老金大臣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提議重新討論貧困家庭的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鄧肯•史密斯作此提議並非完全出於懷疑一切的動機:從此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真正關心社會問題的。
如果一個人拼命賺錢,卻只能勉強填飽肚子,這個人就是窮人。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於貧困的標準是: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買一份晨報都不止花這麽多錢的英國《金融時報》的讀者們,是沒有資格對這個標準提出異議的。過去20年裡,隨著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增長,全球貧困人口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減少。這一成就不會因為這兩個國家出現了一些超級富豪而被貶低。從本質上來說,貧困就是一無所有。
然而,這個事情顯然還沒討論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北美和西歐沒有一個窮人,也很少有人吃不飽飯。我們可能會註意到,在這兩個地方,肥胖病屬於窮人而非富人。說出這句話,就是在支持這樣一個觀點:貧困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英國官方的貧困標準就體現了這個原則:貧困的標準隨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收入中值的含義是,社會上收入高於和低於這個數值的人的數量相等。因此,蘇銘天爵士(Sir Martin Sorrell)多拿了些獎金並不會增加貧困人口的數量——貧困和社會不公是不可混淆的兩個問題。但選擇收入中值作為參考值,則具有更廣泛的影響。這個標準蘊含了一種思想:在富裕社會,貧困意味著被剝奪了參與社會日常活動的能力。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你用不起抗生素、上不了Facebook,可能就算得上貧困,即便在這個方面,你的處境並不比“太陽王”(Sun King)路易十四和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差,而在其他方面,你的處境已經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要強得多。
然而,按照是否被剝奪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來定義貧困,這使得貧困的定義在很大程度上變得與收入的衡量無關。不難想象,在某些地方,幾乎沒有人會感到自己無法參與社會活動,即便有的話,這類人的數量也會十分有限。一些人均收入較高的復雜社會(比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城鎮),以及一些無法接觸到現代社會必需品的簡單社會(比如發展中國家的鄉村),都可能屬於這種情況。貧困成為了一種文化和政治現象,而非單純的經濟現象。
鄧肯•史密斯和他創立的智囊機構社會公平中心(Centre for Social Justice)希望鼓勵這種看法。因吸毒而陷入貧困的家庭,即便收入增加可能也無法擺脫貧困。被隔絕在社會正常生活之外的那種貧困,原因可能包括父母管教無方,生活拮據導致欠債,或是精神問題。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工作和家庭是推動人們融入社會的最佳方式。
這些論斷很容易讓人得出這樣的結論:貧困是窮人道德淪喪引起的,幫助窮人只會加劇他們的厄運。這也是傳統上富人所秉持的觀點。不幸的是,扶貧政策需要錢,但要合理地支配扶貧資金,必須對貧困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喜歡設立目標,為貧困賦予某種統計學上的定義、並賦予這種定義法律地位,這正是布朗時代的產物。出於對這些據稱十分客觀的衡量標準的重視,制定計劃、進而大筆支出便成為在所難免之事(尤其是像為兒童免稅這樣的計劃),而之所以制定這些計劃,則往往與目標本身緊密相關。當人們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一種復雜多面的現象(比如貧困)時,就會產生這種扭曲。
我們需要的顧問不僅要懂得數字,還要瞭解窮人。
中國雙速樓市的政策困境
“世紀城”是距中國東部港口城市青島市市中心30公里處的一處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該項目宣稱採用“西班牙建築風格”,建有拱門和紅瓦屋頂。
但空盪盪的公寓和不斷下跌的房價令人想起西班牙的另一面:肆虐地中海經濟的住房市場泡沫。
分析師稱,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它是否會遭受類似的命運,使得脆弱的全球經濟喪失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導致過去十年的大宗商品繁榮結束。
任何答案都將藏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雙重特徵之間。在最大的發達城市,只有最有錢的市民才買得起房子。但在其它的絕大多數城市,人們比前幾年更能負擔得起房價,這使得開發商不太願意建造更多的房子。對進行乾預以遏制房地產投機的政府而言,雙速房地產市場導致了一個兩難困境。隨著經濟急劇放緩,中國政府是更應該擔心大城市的房價泡沫,還是更應該擔心其它城市建築活動的低迷?
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K Dragonomics)的咬麗薔(Rosealea Yao)表示:“政策制定者將矛頭對準房價非常高的城市,但這些城市的住房銷量只占全國的25%左右,同時對它們的打壓具有全國性的影響。”
近幾年房地產建築活動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它的減速已對經濟造成了影響。預計本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將放緩至7.5%左右,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中央政府意識到了這些風險,開始極其輕微地放鬆限制。它鼓勵銀行向首次購房者提供優惠貸款,並激勵開發商加大建造價格較低的住房。有跡象表明政策轉變正在收到成效。青島和其它城市報道稱最近幾周的房屋銷量出現增長。但圍繞人們能否買得起住房的爭論仍在繼續。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房價收入比在7左右時是合理的,歷史上其它快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就是如此。目前富裕國家的房價收入比接近4。龍洲經訊的咬麗薔表示,好消息是,隨著房價微跌和工資增長,全國房地產市場正迅速接近理想水平。根據房地產研究機構上海易居中國(E-House)的數據,中國房價收入比曾在2009年達到8.1的峰值,但去年降至7.4,今年將會進一步下降。
壞消息是,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仍非常高:上海12.4,北京11.6,深圳為15.6。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經濟學家姚偉表示:“自去年開始調控以來,人們的房價負擔能力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還不夠快。這就是中央政府繼續堅持調控政策的原因。”
以青島啤酒聞名於世的青島,是因政府採取房地產市場降溫措施而陷入困境的眾多城市之一。青島是人們最負擔得起房價的主要城市之一,去年房價收入比正好是7,但今年房屋銷量仍暴跌三分之一。
原因並不難理解。在世紀城的樣板間,一面用大紅字體解釋政府限購政策的巨大標牌遮住了人造大理石石柱。限購是中國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彈藥庫”中最有力的武器,它限制了現有房屋業主購買第二套住房。
世紀城建築工程師常樂已見證了建築施工速度大幅放緩,他表示:“這種政策抑制了大量的需求。人們一直等著價格崩盤。我們可以回過頭重復以前的工作,將同樣的工作做兩遍,但現在真的沒有多少有用的新工作可做。”
常樂表示,這是一個面積足有250個足球場大、可容納5萬人居住的開發項目,計劃在2014年完工。他稱,由於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塔樓完工,大部分土地仍未動工,該項目更有可能在2018年才完工。
但仍有前來看房的買家。在最近的一次看房中,張肯(音)小心翼翼地走過橫在露天坑洞上的木板,來到一幢半完工的樓前,讓他的女友看他剛剛購買但明年才會入住的公寓。他表示:“由於這個項目非常大,所以所有人都在關註。我看到價格跌下來了,我想目前的價格是合理的。我認為房價不可能下跌太多。”
但對中國中央計劃者們而言,進行完美的住房市場調控——讓大城市房價下跌,同時刺激其它城市的建築活動——可能有些吃力。
但空盪盪的公寓和不斷下跌的房價令人想起西班牙的另一面:肆虐地中海經濟的住房市場泡沫。
分析師稱,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它是否會遭受類似的命運,使得脆弱的全球經濟喪失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導致過去十年的大宗商品繁榮結束。
任何答案都將藏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雙重特徵之間。在最大的發達城市,只有最有錢的市民才買得起房子。但在其它的絕大多數城市,人們比前幾年更能負擔得起房價,這使得開發商不太願意建造更多的房子。對進行乾預以遏制房地產投機的政府而言,雙速房地產市場導致了一個兩難困境。隨著經濟急劇放緩,中國政府是更應該擔心大城市的房價泡沫,還是更應該擔心其它城市建築活動的低迷?
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K Dragonomics)的咬麗薔(Rosealea Yao)表示:“政策制定者將矛頭對準房價非常高的城市,但這些城市的住房銷量只占全國的25%左右,同時對它們的打壓具有全國性的影響。”
近幾年房地產建築活動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它的減速已對經濟造成了影響。預計本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將放緩至7.5%左右,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中央政府意識到了這些風險,開始極其輕微地放鬆限制。它鼓勵銀行向首次購房者提供優惠貸款,並激勵開發商加大建造價格較低的住房。有跡象表明政策轉變正在收到成效。青島和其它城市報道稱最近幾周的房屋銷量出現增長。但圍繞人們能否買得起住房的爭論仍在繼續。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房價收入比在7左右時是合理的,歷史上其它快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就是如此。目前富裕國家的房價收入比接近4。龍洲經訊的咬麗薔表示,好消息是,隨著房價微跌和工資增長,全國房地產市場正迅速接近理想水平。根據房地產研究機構上海易居中國(E-House)的數據,中國房價收入比曾在2009年達到8.1的峰值,但去年降至7.4,今年將會進一步下降。
壞消息是,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仍非常高:上海12.4,北京11.6,深圳為15.6。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經濟學家姚偉表示:“自去年開始調控以來,人們的房價負擔能力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還不夠快。這就是中央政府繼續堅持調控政策的原因。”
以青島啤酒聞名於世的青島,是因政府採取房地產市場降溫措施而陷入困境的眾多城市之一。青島是人們最負擔得起房價的主要城市之一,去年房價收入比正好是7,但今年房屋銷量仍暴跌三分之一。
原因並不難理解。在世紀城的樣板間,一面用大紅字體解釋政府限購政策的巨大標牌遮住了人造大理石石柱。限購是中國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彈藥庫”中最有力的武器,它限制了現有房屋業主購買第二套住房。
世紀城建築工程師常樂已見證了建築施工速度大幅放緩,他表示:“這種政策抑制了大量的需求。人們一直等著價格崩盤。我們可以回過頭重復以前的工作,將同樣的工作做兩遍,但現在真的沒有多少有用的新工作可做。”
常樂表示,這是一個面積足有250個足球場大、可容納5萬人居住的開發項目,計劃在2014年完工。他稱,由於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塔樓完工,大部分土地仍未動工,該項目更有可能在2018年才完工。
但仍有前來看房的買家。在最近的一次看房中,張肯(音)小心翼翼地走過橫在露天坑洞上的木板,來到一幢半完工的樓前,讓他的女友看他剛剛購買但明年才會入住的公寓。他表示:“由於這個項目非常大,所以所有人都在關註。我看到價格跌下來了,我想目前的價格是合理的。我認為房價不可能下跌太多。”
但對中國中央計劃者們而言,進行完美的住房市場調控——讓大城市房價下跌,同時刺激其它城市的建築活動——可能有些吃力。
BIS:全球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全球經濟正處於“惡性循環”之中,各國政府、家庭、企業和金融業削減債務的努力正在導致彼此的前景不斷惡化。
BIS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切凱蒂(Stephen Cecchetti)表示,自從5年前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經濟,世界至今依然茫無頭緒,找不到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BIS常被稱作“央行的央行”。
切凱蒂表示,在各國監管部門迫使銀行承擔損失、進行資產減記並增資,從而化解銀行體系的困境之後,全球經濟才有望踏上可持續的增長道路。
切凱蒂在公佈BIS 2012年度報告時表示:“當銀行恢復元氣、金融業企穩時,該行業與其他部門之間具有破壞性的相互作用就會終止,這將為接下來的事情——財政鞏固以及私人非金融行業的去杠桿化——掃清道路。”
報告中強調了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它們正在努力控制開支,彌補由於產出下降導致的稅收減少。
報告指出,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要使債務與GDP比率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基本預算盈餘(不計利息支出)占GDP的比率需要連續20年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此外,貨幣政策一直受到調整努力的極大影響。BIS指出,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且,隨著各國經濟日漸依賴於超低利率,這種做法本身就帶有風險。
切凱蒂在概述年度報告時表示:“各國央行能做的事十分有限,它們無法修補資產負債表,它們無法提高生產率,它們也無法讓政策走上可持續的道路。”
他警告說,除非政策制定者能夠解決長期財政鞏固的問題,否則復蘇就會遙遙無期。
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歐洲—面臨的風險最大,不過BIS也指出,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風險正在上升,特別是那些通過向工業化程度更高的鄰近國家出口而實現快速增長的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和泰國。
BIS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切凱蒂(Stephen Cecchetti)表示,自從5年前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經濟,世界至今依然茫無頭緒,找不到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BIS常被稱作“央行的央行”。
切凱蒂表示,在各國監管部門迫使銀行承擔損失、進行資產減記並增資,從而化解銀行體系的困境之後,全球經濟才有望踏上可持續的增長道路。
切凱蒂在公佈BIS 2012年度報告時表示:“當銀行恢復元氣、金融業企穩時,該行業與其他部門之間具有破壞性的相互作用就會終止,這將為接下來的事情——財政鞏固以及私人非金融行業的去杠桿化——掃清道路。”
報告中強調了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它們正在努力控制開支,彌補由於產出下降導致的稅收減少。
報告指出,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要使債務與GDP比率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基本預算盈餘(不計利息支出)占GDP的比率需要連續20年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此外,貨幣政策一直受到調整努力的極大影響。BIS指出,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且,隨著各國經濟日漸依賴於超低利率,這種做法本身就帶有風險。
切凱蒂在概述年度報告時表示:“各國央行能做的事十分有限,它們無法修補資產負債表,它們無法提高生產率,它們也無法讓政策走上可持續的道路。”
他警告說,除非政策制定者能夠解決長期財政鞏固的問題,否則復蘇就會遙遙無期。
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歐洲—面臨的風險最大,不過BIS也指出,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風險正在上升,特別是那些通過向工業化程度更高的鄰近國家出口而實現快速增長的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和泰國。
Rich and rude
It's official – rich people really are stuck-up, at least according to one recent piece of research.
A series of studies into unethical behaviour across the social classes has shown that posh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cheat, lie and be greedy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off.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ecretly observed people's behaviour in the real world and in a number of studies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upper-clas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the law while driving and take valued goods from others.
In the first study, researchers hid by a crossroads in San Francisco and spied on drivers who were meant to stop and wait their turn before driving on. Whenever a car arrived at the junction, the scientists ranked the driver's clas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car. Nearly 250 drivers were observed. About 8% of those in the less classy cars cut people up, but drivers in the most prestigious cars did so around one third of the time.
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when a pedestrian tried to cross. Drivers of the cheapest, oldest cars were most likely to slow down and give way, but those in the most fancy cars ignored the pedestrian around 45% of the time.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a strong link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greed and selfishness, a connection they think might widen economic inequal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In several laboratory studies,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the higher a person's class, the more likely they were to tell lies in negotiations and cheat for money.
It seems that the riff-raff always beat the toffs – at least when it comes to morals.
A series of studies into unethical behaviour across the social classes has shown that posh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cheat, lie and be greedy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off.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ecretly observed people's behaviour in the real world and in a number of studies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upper-clas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the law while driving and take valued goods from others.
In the first study, researchers hid by a crossroads in San Francisco and spied on drivers who were meant to stop and wait their turn before driving on. Whenever a car arrived at the junction, the scientists ranked the driver's clas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car. Nearly 250 drivers were observed. About 8% of those in the less classy cars cut people up, but drivers in the most prestigious cars did so around one third of the time.
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when a pedestrian tried to cross. Drivers of the cheapest, oldest cars were most likely to slow down and give way, but those in the most fancy cars ignored the pedestrian around 45% of the time.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a strong link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greed and selfishness, a connection they think might widen economic inequal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In several laboratory studies,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the higher a person's class, the more likely they were to tell lies in negotiations and cheat for money.
It seems that the riff-raff always beat the toffs – at least when it comes to morals.
6/25/2012
詩37:23-24 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他雖失腳、也不至全身仆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
詩37:23-24 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他雖失腳、也不至全身仆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
6/24/2012
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不要重新發明輪子
談到「讀書」,腦中響起已故歌手蔡藍欽唱的〈老師的話〉,歌詞裡說:十八般武藝,功課要排第一,用虔誠的心情來體會這戰鬥的真理。挨打受氣的日子終究會過去,藤條考卷將成為回憶⋯⋯學生時期的閱讀,總被認為是痛苦、狹隘、分數導向、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應該有不少人在拋開藤條考卷的那一刻高喊:「我再也不要讀書了!」
從前,為了進好學校、畢業後進好公司,讀了很多「教科書」。為了在工作上有好表現、進更好的公司,應該讀很多「商管書」。這是絕對會遭到駁斥的說法:為了把工作做好讀商管書,跟為了把考試考好讀教科書有什麼兩樣?更何況,工作者豈能只局限在商管書裡。
這是當然。多數談論閱讀的書,也都奉勸要廣泛地讀書,最好橫跨不同性質或領域,以激盪思考與創意。廣告大師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在《創意的生成》提到,「習慣去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是產生創意最重要的心理習慣,而養成這個習慣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讀「社會學著作」。如果你是創意工作者,應該會對《創意的生成》感興趣,而楊傑美推薦的《有閒階級論》《寂寞的群眾》等社會學書,你八成也會想找來看看。所以,不妨將「商管書」的界定稍做擴充,理解成「對提升工作表現有幫助的書」,那麼你會看的書,至少就有一個觸角延伸到社會學領域去了。
這種人家推薦、再去找來看的行為,不但是本能反應,也是很重要的挑書方法,因為書真的多到看不完,但如果有人已經碰過你在工作上遭遇的問題,也構思過解決之道,與其耗費心力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何不翻翻書呢?然後再借力使力,讓這些人幫你過濾出還有哪些更好的書。日本作家本田直之有句話說得有意思,「不是沒時間讀書,而是不讀書,所以沒時間!」因為當你讀愈多書,你愈會發現,你碰過的問題,別人早就都幫你解答過了,就能不必費心去重新發明輪子了!
從前,為了進好學校、畢業後進好公司,讀了很多「教科書」。為了在工作上有好表現、進更好的公司,應該讀很多「商管書」。這是絕對會遭到駁斥的說法:為了把工作做好讀商管書,跟為了把考試考好讀教科書有什麼兩樣?更何況,工作者豈能只局限在商管書裡。
這是當然。多數談論閱讀的書,也都奉勸要廣泛地讀書,最好橫跨不同性質或領域,以激盪思考與創意。廣告大師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在《創意的生成》提到,「習慣去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是產生創意最重要的心理習慣,而養成這個習慣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讀「社會學著作」。如果你是創意工作者,應該會對《創意的生成》感興趣,而楊傑美推薦的《有閒階級論》《寂寞的群眾》等社會學書,你八成也會想找來看看。所以,不妨將「商管書」的界定稍做擴充,理解成「對提升工作表現有幫助的書」,那麼你會看的書,至少就有一個觸角延伸到社會學領域去了。
這種人家推薦、再去找來看的行為,不但是本能反應,也是很重要的挑書方法,因為書真的多到看不完,但如果有人已經碰過你在工作上遭遇的問題,也構思過解決之道,與其耗費心力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何不翻翻書呢?然後再借力使力,讓這些人幫你過濾出還有哪些更好的書。日本作家本田直之有句話說得有意思,「不是沒時間讀書,而是不讀書,所以沒時間!」因為當你讀愈多書,你愈會發現,你碰過的問題,別人早就都幫你解答過了,就能不必費心去重新發明輪子了!
對工作有熱情的人,永遠能超越漫不經心的工作者
一個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每天總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有時候工作到汗流浹背,體力好像永無止盡;碰到困難時,更是不達目的絕不停止;還有,他似乎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工作的事……
或許你會說,這樣的人根本就是「工作狂」。但是,如果為這個無名的上班族,冠上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亞馬遜書店(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日本樂天市場創辦人三木谷浩史的名字,或許你會願意稱他為「成功的工作狂」。
工作狂總給人較偏負面的觀感,然而就好像你會想要跟喜愛的人在一起、吃你喜歡的食物,有些人就是喜歡、甚至熱愛工作。喜愛工作,未必會成功;但是,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選擇了自己想熱情投入的事,所以總是比其他人更認真、更有毅力,很自然地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工作狂」,就像孩子認真玩耍的時候,永遠不覺得累。
有趣!所以總想做更多、做更好
巴菲特曾說:「我每天踩著輕快的舞步進辦公室,始終沒變,因為這份工作實在太有趣了。」亞馬遜書店(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在訪談中被問道:「你為何持續不斷地工作?」貝佐斯愣了一會兒,反問說:「你要不要問我為何想『繼續活下去』呢?」
在他們耳中,「為什麼那麼愛工作」根本是個無法理解的問題,因為他們早已選擇了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自然不可能停下腳步。反觀大部分的工作者,總想著在贏得某些獎勵後,就可以悠閒地坐在海灘上休息。
日本樂天市場創辦人三木谷浩史在《成功的原則》書中,舉了一位漁夫的例子,說明自己投入事業的心境:被稱為捕魚名家的漁夫,在電視節目裡對從都市來訪的記者說:「哎呀!沒什麼事像捕魚這麼有趣的了,大家怎麼都不想當漁夫呢?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呀!」三木谷坦承自己一天24小時都在想公司的事:「雖然可能會被批評是工作狂,但我很明白,這是最快樂的生活方式。」
熱愛自己所做的事非常重要。《執行力》作者之一賴瑞‧包熙迪(Larry Bossidy)曾說:「只有愛己所為,才能比隔壁同事做得更多、更好,如果你辦不到,很抱歉,老闆會另請高明。」對工作有熱情的人,永遠能超越漫不經心的工作者。
行動!願景是找出來的
熱情、理想、願景、心中的無聲吶喊……不論你怎麼稱呼,擁有熱情,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徵。然而,熱情不是憑空而來,是需要被「尋找發現」的。所以,成功者都會激勵自己不斷試探,以找出熱情。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辦的鄉村銀行,以提供微額貸款,協助貧民自食其力為職志。不過,「成立銀行服務貧民」並非尤努斯最初就預期到的結果。
1970年代孟加拉發生饑荒,原本是經濟學教授的尤努斯,在學校附近的村落看到許多從事手工業的貧民,因為沒錢購買原料而被收購商壓迫,收入微薄。一經統計,發現村落裡需要資金的貧民一共42人,只需27美元做為購買原料的資本。尤努斯在掏腰包的同時,也想嘗試說服銀行貸款給更多貧民,但銀行認為這麼小的金額不值得貸款,還質疑窮人沒信譽!
結果所有向尤努斯借錢的人都還了錢,但銀行依舊不為所動,於是激發他乾脆自己成立銀行。1983年,鄉村銀行成立,目前已在孟加拉4萬6000個村莊發展業務,平均每筆貸款額不到200美元,卻幫助無數貧民自食其力。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第8個習慣》中說明,「成功的領導人,通常是察覺到某些需求,當他們滿足了這些需求,又會看到另一個需求,最後他們意識到,應當將這些需求一般化,並找出制度化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努力。」
堅持!挫折也不會動搖目標
實踐理想的途中,挫折難免,但擁有熱情,便能在面臨逆境時有所堅持、面臨取捨時有勇氣決定,這也是成功者毅力的泉源。
2008年底,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台灣壽險業大多踩中連動債地雷,中國人壽卻完全避開地雷,創下稅後淨利32億的歷史新高。
面對同業紛紛追求較高報酬商品、業務員也要求銷售、甚至股東都在批評投資策略時,中壽總經理郭瑜玲只說:「中壽的投資理念是可以接受『利率風險』,但不能冒『信用風險』。風險高到中壽都不敢買的商品,怎能賣給客戶?」堅守正確的理念,是不可動搖的習慣。
每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許多不確定因子。然而,找出自己有熱情的路、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忠於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物,絕對有助於在邁向成功的路上,不斷地激勵著自己。
整理、撰文 / 劉揚銘
或許你會說,這樣的人根本就是「工作狂」。但是,如果為這個無名的上班族,冠上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亞馬遜書店(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日本樂天市場創辦人三木谷浩史的名字,或許你會願意稱他為「成功的工作狂」。
工作狂總給人較偏負面的觀感,然而就好像你會想要跟喜愛的人在一起、吃你喜歡的食物,有些人就是喜歡、甚至熱愛工作。喜愛工作,未必會成功;但是,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選擇了自己想熱情投入的事,所以總是比其他人更認真、更有毅力,很自然地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工作狂」,就像孩子認真玩耍的時候,永遠不覺得累。
有趣!所以總想做更多、做更好
巴菲特曾說:「我每天踩著輕快的舞步進辦公室,始終沒變,因為這份工作實在太有趣了。」亞馬遜書店(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在訪談中被問道:「你為何持續不斷地工作?」貝佐斯愣了一會兒,反問說:「你要不要問我為何想『繼續活下去』呢?」
在他們耳中,「為什麼那麼愛工作」根本是個無法理解的問題,因為他們早已選擇了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自然不可能停下腳步。反觀大部分的工作者,總想著在贏得某些獎勵後,就可以悠閒地坐在海灘上休息。
日本樂天市場創辦人三木谷浩史在《成功的原則》書中,舉了一位漁夫的例子,說明自己投入事業的心境:被稱為捕魚名家的漁夫,在電視節目裡對從都市來訪的記者說:「哎呀!沒什麼事像捕魚這麼有趣的了,大家怎麼都不想當漁夫呢?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呀!」三木谷坦承自己一天24小時都在想公司的事:「雖然可能會被批評是工作狂,但我很明白,這是最快樂的生活方式。」
熱愛自己所做的事非常重要。《執行力》作者之一賴瑞‧包熙迪(Larry Bossidy)曾說:「只有愛己所為,才能比隔壁同事做得更多、更好,如果你辦不到,很抱歉,老闆會另請高明。」對工作有熱情的人,永遠能超越漫不經心的工作者。
行動!願景是找出來的
熱情、理想、願景、心中的無聲吶喊……不論你怎麼稱呼,擁有熱情,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徵。然而,熱情不是憑空而來,是需要被「尋找發現」的。所以,成功者都會激勵自己不斷試探,以找出熱情。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辦的鄉村銀行,以提供微額貸款,協助貧民自食其力為職志。不過,「成立銀行服務貧民」並非尤努斯最初就預期到的結果。
1970年代孟加拉發生饑荒,原本是經濟學教授的尤努斯,在學校附近的村落看到許多從事手工業的貧民,因為沒錢購買原料而被收購商壓迫,收入微薄。一經統計,發現村落裡需要資金的貧民一共42人,只需27美元做為購買原料的資本。尤努斯在掏腰包的同時,也想嘗試說服銀行貸款給更多貧民,但銀行認為這麼小的金額不值得貸款,還質疑窮人沒信譽!
結果所有向尤努斯借錢的人都還了錢,但銀行依舊不為所動,於是激發他乾脆自己成立銀行。1983年,鄉村銀行成立,目前已在孟加拉4萬6000個村莊發展業務,平均每筆貸款額不到200美元,卻幫助無數貧民自食其力。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第8個習慣》中說明,「成功的領導人,通常是察覺到某些需求,當他們滿足了這些需求,又會看到另一個需求,最後他們意識到,應當將這些需求一般化,並找出制度化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努力。」
堅持!挫折也不會動搖目標
實踐理想的途中,挫折難免,但擁有熱情,便能在面臨逆境時有所堅持、面臨取捨時有勇氣決定,這也是成功者毅力的泉源。
2008年底,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台灣壽險業大多踩中連動債地雷,中國人壽卻完全避開地雷,創下稅後淨利32億的歷史新高。
面對同業紛紛追求較高報酬商品、業務員也要求銷售、甚至股東都在批評投資策略時,中壽總經理郭瑜玲只說:「中壽的投資理念是可以接受『利率風險』,但不能冒『信用風險』。風險高到中壽都不敢買的商品,怎能賣給客戶?」堅守正確的理念,是不可動搖的習慣。
每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許多不確定因子。然而,找出自己有熱情的路、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忠於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物,絕對有助於在邁向成功的路上,不斷地激勵著自己。
整理、撰文 / 劉揚銘
找到最好的自己
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如今知識工作者不但退休年齡延後,甚至可在正式退休後,繼續工作到75歲左右,因此必須做好準備,「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裡,可能不會只有一個工作、一種任務、一種職業生涯」。這就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做好自我管理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當人們的職業生涯可能長於企業的平均壽命時,知識工作者將面臨6個全新挑戰:
■1 發現自己的長處:
杜拉克除了要求經理人「了解員工的強項」(不要只留意「員工不會什麼」),還希望經理人以同樣方式面對自己,將心力投注在強化優勢,而非改善缺點,「畢竟,要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多過於從『一流表現』進展到『卓越出眾』。」針對如何發現自己的長處,杜拉克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前,先寫下「預期結果」,待9~12個月後,再與「實際成果」做比較。這個方法可在大約2~3年內,顯示出自己長處何在,不擅長哪些面向。
Step2專注於發展長處: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長處,包括吸收新知、學習新技能等。
■2 找出合適的做事方法:
持續學習,是強化自身優勢的不二法門。杜拉克認為,「根據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正是一個人日後有所表現的關鍵,否則注定平庸。」針對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他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了解自己是「閱讀型」或「聆聽型」的人: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歐洲盟軍總司令時,面對記者發問,永遠能用兩、三句話清楚回覆,當上總統後,在記者會上卻總是回答得文不對題或喋喋不休。
這其中的差別在於,艾森豪是「閱讀型」的人。在當聯軍總司令時,幕僚會事先將記者發問整理成書面文字供他過目,但當總統以後,面對自由發問的記者會,他就經常聽不懂記者在說什麼。杜拉克提醒,「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聆聽者;反之亦然。」
Step2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沒有優劣之分,有人透過寫作或大量抄寫學習,有些人則是透過跟別人說話、實務運作、甚或自言自語學習,重點在於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Step3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與人共事:有人適合單打獨鬥,有人則適合待在組織裡。如果是後者,則還要再追問:「我適合在什麼關係下與人共事?」究竟該擔任幕僚、部屬、團隊成員或顧問等職務,最能有所發揮?
■3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要找出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問自己:「每天早上照鏡子時,我希望看到怎樣的一個人?」杜拉克認為,價值觀永遠是、也應該是一個人言行的最終檢驗標準,而且不論身處任何組織,都不會有太大不同。關鍵在於,「如果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不同,個人注定要遭遇挫折與失敗。」例如,公司對於人事聘雇的立場是從外部延攬新血,但人資主管則認為應從內部基層擢升,雙方各有立場,只是價值觀不同。
■4 做出貢獻:
杜拉克認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法及價值觀,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歸屬於何處,也才能投入於工作或把握住機會。想要做出貢獻,首先必須自問「我想貢獻什麼?又應該貢獻什麼?」而非思考「組織要我貢獻什麼?」如此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至於在決定自己應該貢獻什麼時,則必須在3個因素之間取得平衡:「現況需要我做什麼?」「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來完成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必須達到什麼成果,才能有所不同?」而這個3個問題,又分別帶出以下行動計畫:做什麼?從何處著手?如何開始?目標是什麼?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最重要的是,想做出的貢獻既要有挑戰性,又不能太不自量力,並且可用具體指標加以衡量。
■5 對關係負責:
無論在組織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大多數人都必須與他人合作互動,所以杜拉克強調,「提高效率的首要祕訣,就是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他將此分為兩部分:
(1)了解上司或同事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然後調整自己,順應對方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
(2)負起溝通的責任,告知其他人:「我最擅長……我的工作方法是……我的價值觀是……我想專注的貢獻是……我所期待的結果是……」並再追問:「誰必須知道這些?誰的工作必須仰賴我?我的工作又必須依賴誰?」杜拉克認為,信任是組織的基礎,代表相互了解,彼此能夠合作做出貢獻。
■6 管理下半生:
平均壽命延長了,在職場上攀上高峰或退休後,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下半輩子要做什麼,便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想要管理下半生,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及早準備,許多人甚至是在原有事業尚未達到高峰前,就已開始在心中構思第二事業的方向。杜拉克為如何發展人生第二事業,提出了3個方法:
(1)開創另一個新事業: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跳槽、完全轉換跑道、轉行。(2)發展平行工作:在本業相當成功者,可以全職、兼職或顧問等方式,繼續留在本行,同時兼任另一份平行工作(通常是為某個非營利性組織,每周工作若干小時)。(3)成為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本業非常成功,但工作不再有挑戰性,所以投入時間愈來愈少,因此轉而再創一份公益事業或組織。
■1 發現自己的長處:
杜拉克除了要求經理人「了解員工的強項」(不要只留意「員工不會什麼」),還希望經理人以同樣方式面對自己,將心力投注在強化優勢,而非改善缺點,「畢竟,要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多過於從『一流表現』進展到『卓越出眾』。」針對如何發現自己的長處,杜拉克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前,先寫下「預期結果」,待9~12個月後,再與「實際成果」做比較。這個方法可在大約2~3年內,顯示出自己長處何在,不擅長哪些面向。
Step2專注於發展長處: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長處,包括吸收新知、學習新技能等。
■2 找出合適的做事方法:
持續學習,是強化自身優勢的不二法門。杜拉克認為,「根據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正是一個人日後有所表現的關鍵,否則注定平庸。」針對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他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了解自己是「閱讀型」或「聆聽型」的人: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歐洲盟軍總司令時,面對記者發問,永遠能用兩、三句話清楚回覆,當上總統後,在記者會上卻總是回答得文不對題或喋喋不休。
這其中的差別在於,艾森豪是「閱讀型」的人。在當聯軍總司令時,幕僚會事先將記者發問整理成書面文字供他過目,但當總統以後,面對自由發問的記者會,他就經常聽不懂記者在說什麼。杜拉克提醒,「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聆聽者;反之亦然。」
Step2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沒有優劣之分,有人透過寫作或大量抄寫學習,有些人則是透過跟別人說話、實務運作、甚或自言自語學習,重點在於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Step3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與人共事:有人適合單打獨鬥,有人則適合待在組織裡。如果是後者,則還要再追問:「我適合在什麼關係下與人共事?」究竟該擔任幕僚、部屬、團隊成員或顧問等職務,最能有所發揮?
■3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要找出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問自己:「每天早上照鏡子時,我希望看到怎樣的一個人?」杜拉克認為,價值觀永遠是、也應該是一個人言行的最終檢驗標準,而且不論身處任何組織,都不會有太大不同。關鍵在於,「如果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不同,個人注定要遭遇挫折與失敗。」例如,公司對於人事聘雇的立場是從外部延攬新血,但人資主管則認為應從內部基層擢升,雙方各有立場,只是價值觀不同。
■4 做出貢獻:
杜拉克認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法及價值觀,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歸屬於何處,也才能投入於工作或把握住機會。想要做出貢獻,首先必須自問「我想貢獻什麼?又應該貢獻什麼?」而非思考「組織要我貢獻什麼?」如此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至於在決定自己應該貢獻什麼時,則必須在3個因素之間取得平衡:「現況需要我做什麼?」「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來完成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必須達到什麼成果,才能有所不同?」而這個3個問題,又分別帶出以下行動計畫:做什麼?從何處著手?如何開始?目標是什麼?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最重要的是,想做出的貢獻既要有挑戰性,又不能太不自量力,並且可用具體指標加以衡量。
■5 對關係負責:
無論在組織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大多數人都必須與他人合作互動,所以杜拉克強調,「提高效率的首要祕訣,就是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他將此分為兩部分:
(1)了解上司或同事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然後調整自己,順應對方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
(2)負起溝通的責任,告知其他人:「我最擅長……我的工作方法是……我的價值觀是……我想專注的貢獻是……我所期待的結果是……」並再追問:「誰必須知道這些?誰的工作必須仰賴我?我的工作又必須依賴誰?」杜拉克認為,信任是組織的基礎,代表相互了解,彼此能夠合作做出貢獻。
■6 管理下半生:
平均壽命延長了,在職場上攀上高峰或退休後,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下半輩子要做什麼,便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想要管理下半生,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及早準備,許多人甚至是在原有事業尚未達到高峰前,就已開始在心中構思第二事業的方向。杜拉克為如何發展人生第二事業,提出了3個方法:
(1)開創另一個新事業: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跳槽、完全轉換跑道、轉行。(2)發展平行工作:在本業相當成功者,可以全職、兼職或顧問等方式,繼續留在本行,同時兼任另一份平行工作(通常是為某個非營利性組織,每周工作若干小時)。(3)成為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本業非常成功,但工作不再有挑戰性,所以投入時間愈來愈少,因此轉而再創一份公益事業或組織。
自信力
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做自己」。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一書中提到,他自認為很適合談「如何做自己」這個課題。
1911年,24歲的卡內基一心想成功,他認為功成名就的捷徑之一,就是成為演員。因此,他帶著200美元積蓄,離開家鄉密蘇里州(Missouri)的玉米田,去到繁華的紐約市,參加美國戲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的演員訓練課程。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研究當時幾位成名的演員,模仿他們所有優點,就能成功。可惜事與願違,最後只好放棄「當演員以快速成功」的幻夢。
不過,卡內基並未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幾年後,當他著手寫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時,竟又重蹈覆轍——他想將其他書籍的點子匯集成書,將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最終當然又沒成功,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美國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短文〈自立〉(Self-reliance)中詮釋如何「做自己」:
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天會體認到:妒忌是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自己不論好壞,都必須接受那就是自己。
卡內基體認到「只有做戴爾‧卡內基,並以此人的錯誤與限制盡最大努力,因為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其他人。」
LIONS原則:說明自己的成就
自信的基礎,是以正面的態度肯定並接受自己的努力、成就與專長,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機會向別人說明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例如工作績效、研究報告或作品。
不過,很多人卻在敘述自認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時,卻得到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冷漠反應,而喪失自信。這種在熟悉領域中「陰溝裡翻船」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在言詞中頻繁出現專有名詞、外文,或所謂的「行話」。
例如,「搜尋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個名詞,熟悉網路相關產業的人,無須解釋就能理解,但是如果面對不太懂網路的聽眾,最好就能多一點解釋。又好比說,你可能是很順口地說出:「我去上PMP課程。」但因為一般人對PMP並不了解,所以最好再做多一點說明:「PMP是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專案管理師』」。
卡內基訓練®建議,在向「外行人」說明自己的成就與專長時,可採用「LIONS原則」:
1. L(language):語言──避免專有名詞,盡量以「白話文」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專長領域。能夠充分理解「白話文」的基準為,約國中三年級(15歲)的聽眾。
2. I(illustration):插圖──以類比(analog)而非數位(digital)方式,展示或示範與成就相關的物件、圖表或言行舉止,有助於對方深入了解。
3. O(organized):組織──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想法,達到簡單明瞭的效果。
4. N(narrow):濃縮──將題材濃縮成為最重要的要點。
5.S(summarize):總結──以簡短的方式做總結。
擴展舒適圈:積極勇敢、神態自若
有自信的人,神態自若、積極勇敢。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他們擁有寬廣的舒適圈,凡事具有彈性。
美國第32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伊蓮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年輕時對自己的容貌極沒自信,毎次家中有訪客,就躲在房間裡羞於見人。18歲時,她參加一場舞會,原以為自己當定了「壁花」,沒想到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邀舞。
就在當下,她低落的心情頓時快樂起來,那天晚上,她在日記中寫下「除非得到你的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自卑」這句話,讓自信可以散發原有的光芒。因此,不跟自己過不去、不輕視自己,是擴展舒適圈的方法之一。
突破舒適圈的另一個方法,是「裝成」自己很快樂、很勇敢、很有自信。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如果我們感到不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高興地坐起來,表現得好像自己本來就很快樂的樣子。同樣地,如果想讓自己覺得有勇氣,就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以我們所有的意志,朝向那個目標全力邁進,如此一來,『勇敢』往往就取代『恐懼』的感覺。」
經理人動態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看到變動,會主動觀察、深入拆解、獨立判斷,才是真人才。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表示,身為創業者以前總是帶頭衝事業,然而經過十年來的成長,現在他把更多時間放在培育人才。
「第一代領導人一定強勢,你是帶頭衝的,不知不覺中,幹部變得不會獨立思考。」杜書伍說自己現在「就像球賽打到第四節,球風要改一下,」他要求自己閉嘴、少說、少發號司令,花更多時間去考量人資、人才、教育訓練等。整理出一套聯強專屬的讀人、識人系統,讓每個主管學會判斷優秀人才。
杜書伍舉了一個最常犯的識人錯誤,公司都希望找資質好的人來訓練,但有些人讀書很好,邏輯很強,看東西過目不忘,但不食人間煙火,不願意去了解實務。「你問他的時候,他朗朗上口,你覺得他都懂啊!」事實上,他們把頭埋在書本裡,沒有往外看,其實非常缺乏資訊。杜書伍重視的,是一個人會主動觀察、看到變動,自己去深入拆解、獨立判斷的能力。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表示,身為創業者以前總是帶頭衝事業,然而經過十年來的成長,現在他把更多時間放在培育人才。
「第一代領導人一定強勢,你是帶頭衝的,不知不覺中,幹部變得不會獨立思考。」杜書伍說自己現在「就像球賽打到第四節,球風要改一下,」他要求自己閉嘴、少說、少發號司令,花更多時間去考量人資、人才、教育訓練等。整理出一套聯強專屬的讀人、識人系統,讓每個主管學會判斷優秀人才。
杜書伍舉了一個最常犯的識人錯誤,公司都希望找資質好的人來訓練,但有些人讀書很好,邏輯很強,看東西過目不忘,但不食人間煙火,不願意去了解實務。「你問他的時候,他朗朗上口,你覺得他都懂啊!」事實上,他們把頭埋在書本裡,沒有往外看,其實非常缺乏資訊。杜書伍重視的,是一個人會主動觀察、看到變動,自己去深入拆解、獨立判斷的能力。
從別人眼中,看見不夠好的自己
「在你的喪禮上,你希望別人怎麼評價你這個人?」這是我在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讀到的啟發。
當我離開人世時,我希望兒子從別人口中認識的媽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能帶給別人價值的主管。這個目標成為我對自己一生行為的約束;這麼多年過去,依然影響至深。
光有title(職銜),卻不能幫助員工學習、組織成長,為群體帶來「價值」,便不能稱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學習面對缺點,養成自律的習慣
身為管理者,總有長久累積、難以根除的面子、自尊問題,學習除去自私心理,才能無私地幫助他人,以員工需要、組織成長為第一優先。這種「除己」的心態,絕對是場長時間的自我修練,也才是真正的領導行為。
要能「除己」,必須先「認識自己」。而探索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團體相處過程中,從別人眼裡看見自己,學習面對缺點。
我去年3月一就任,便立即著手推動集團內的品牌整合工作。對員工而言,短時間內要進行大規模改革並非易事,甚至曾有資深主管直接當著我的面說:「我們都還不太認識妳,請問要我們如何跟隨妳?」
當下的我只覺得這句話非常刺耳,彷彿自己不受尊重、無法服人,一度企圖回嘴反駁。但轉念一想,對方提出的疑問確實合情合理,反而提醒我應該以更明確的組織目標、更具體的改革原因,讓對方了解,進而信服,而非讓「我」的存在,阻礙雙方溝通,依從個人情緒行事。
這種有如「剝洋蔥」式的心靈探索,一層層地挖掘弱點、勇敢面對其實並不夠好的自己,當然並不好受。但是身為領導者,如果自己心不定,便無從傾聽對方、帶領別人。
在訓練「除己」的過程中,自我紀律的養成也非常重要。我定時看書,並長年維持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早上6點起床,慢跑半小時;無論多忙,一周至少運動4次。自律就是一種自我領導,學習控制自己的私欲、懶惰,進而鍛鍊思考方式。
釐清自我定位,規畫成長藍圖
要學習職場上的領導作為,可以從閱讀做起。在重視服務的商業社會中,必須特別重視「人本」原則,用軟技巧帶人帶心,提升員工士氣,畢竟服務人員本身不開心,如何能讓顧客滿意?
所以,我除了吸收與管理、趨勢相關的知識之外,也會特別去涉獵人文、心靈探討類書籍,《與成功有約》和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的《思考的黃金法則》(Thinking for a Change)就是其中兩本讓我獲益良多的書。
當然,汲取了書本上的知識之後,還必須落實於職場情境和領導行為上,才能將原理原則「內化」,不斷充實自己的領導修為。
接受輪調挑戰、在經歷中學習,也是培養領導力的方法,千萬不要害怕改變。在我的職業生涯裡,我曾經先後輪調行政、業務、產品和人資訓練等職務。豐富的跨部門經驗,為我建構了完整的企業視野,也造就我成為管理者之後的決策思維。
我在1999年外派至日本的IBM亞太總部,跟在美國人總裁身邊學習,就是一次讓我eye-opening(大開眼界)的經驗。某次會議中,我針對當時大中華區業績表現不振,表達了個人看法,上司聽了之後就反問:「所以妳是說大中華區負責人資源分配不均嗎?」
我還記得,被這麼一問的當下,我非常緊張,只是急忙澄清自己絕無批評對方之意。這次經驗猶如當頭棒喝,讓我重新反省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模稜兩可的「中式」表達方式。
身為管理者,一定要清晰、直截了當地傳達訊息,對事不對人,避免言外生意,這是我在美式領導風格中學到的一堂課。之後輾轉派駐大陸,再從外商轉任本土企業,每次職務更動都為我帶來不同啟發,終生受用。
要成為領導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思索你希望自己能走多遠?釐清了自我定位,才能規畫自己該怎麼做、怎麼走,也才能驅策自己達成目標。要成為什麼位置的人、應該具備怎麼樣的肚量、視野、能力,都是能經過目標設立,慢慢修練達成的。
領導者須注意的4件事:
1.先認識自己,後能「除己」:學習面對缺點,除去自私心態,才能為組織帶來最大價值。
2.作息規律,學習自律:自律能訓練自我領導能力,排除惰性和私欲,修練心智。
3.大量閱讀,深層內化:汲取管理、趨勢、人文類書籍知識後,內化為領導作為。
4.把握輪調、外派機會:豐富經歷和跨部門經驗,有助於培養管理者的思維和視野。
童至祥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IBM台灣區總經理,為台灣IBM創立50年來首位女性總經理。於IBM服務期間主導「T領導課程」,培養兼具專業深度、管理思維寬度的T型人才。2009年3月出任特力集團執行長。
採訪 / 林文玲、陳芳毓、郭子苓 撰文 / 郭子苓
當我離開人世時,我希望兒子從別人口中認識的媽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能帶給別人價值的主管。這個目標成為我對自己一生行為的約束;這麼多年過去,依然影響至深。
光有title(職銜),卻不能幫助員工學習、組織成長,為群體帶來「價值」,便不能稱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學習面對缺點,養成自律的習慣
身為管理者,總有長久累積、難以根除的面子、自尊問題,學習除去自私心理,才能無私地幫助他人,以員工需要、組織成長為第一優先。這種「除己」的心態,絕對是場長時間的自我修練,也才是真正的領導行為。
要能「除己」,必須先「認識自己」。而探索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團體相處過程中,從別人眼裡看見自己,學習面對缺點。
我去年3月一就任,便立即著手推動集團內的品牌整合工作。對員工而言,短時間內要進行大規模改革並非易事,甚至曾有資深主管直接當著我的面說:「我們都還不太認識妳,請問要我們如何跟隨妳?」
當下的我只覺得這句話非常刺耳,彷彿自己不受尊重、無法服人,一度企圖回嘴反駁。但轉念一想,對方提出的疑問確實合情合理,反而提醒我應該以更明確的組織目標、更具體的改革原因,讓對方了解,進而信服,而非讓「我」的存在,阻礙雙方溝通,依從個人情緒行事。
這種有如「剝洋蔥」式的心靈探索,一層層地挖掘弱點、勇敢面對其實並不夠好的自己,當然並不好受。但是身為領導者,如果自己心不定,便無從傾聽對方、帶領別人。
在訓練「除己」的過程中,自我紀律的養成也非常重要。我定時看書,並長年維持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早上6點起床,慢跑半小時;無論多忙,一周至少運動4次。自律就是一種自我領導,學習控制自己的私欲、懶惰,進而鍛鍊思考方式。
釐清自我定位,規畫成長藍圖
要學習職場上的領導作為,可以從閱讀做起。在重視服務的商業社會中,必須特別重視「人本」原則,用軟技巧帶人帶心,提升員工士氣,畢竟服務人員本身不開心,如何能讓顧客滿意?
所以,我除了吸收與管理、趨勢相關的知識之外,也會特別去涉獵人文、心靈探討類書籍,《與成功有約》和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的《思考的黃金法則》(Thinking for a Change)就是其中兩本讓我獲益良多的書。
當然,汲取了書本上的知識之後,還必須落實於職場情境和領導行為上,才能將原理原則「內化」,不斷充實自己的領導修為。
接受輪調挑戰、在經歷中學習,也是培養領導力的方法,千萬不要害怕改變。在我的職業生涯裡,我曾經先後輪調行政、業務、產品和人資訓練等職務。豐富的跨部門經驗,為我建構了完整的企業視野,也造就我成為管理者之後的決策思維。
我在1999年外派至日本的IBM亞太總部,跟在美國人總裁身邊學習,就是一次讓我eye-opening(大開眼界)的經驗。某次會議中,我針對當時大中華區業績表現不振,表達了個人看法,上司聽了之後就反問:「所以妳是說大中華區負責人資源分配不均嗎?」
我還記得,被這麼一問的當下,我非常緊張,只是急忙澄清自己絕無批評對方之意。這次經驗猶如當頭棒喝,讓我重新反省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模稜兩可的「中式」表達方式。
身為管理者,一定要清晰、直截了當地傳達訊息,對事不對人,避免言外生意,這是我在美式領導風格中學到的一堂課。之後輾轉派駐大陸,再從外商轉任本土企業,每次職務更動都為我帶來不同啟發,終生受用。
要成為領導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思索你希望自己能走多遠?釐清了自我定位,才能規畫自己該怎麼做、怎麼走,也才能驅策自己達成目標。要成為什麼位置的人、應該具備怎麼樣的肚量、視野、能力,都是能經過目標設立,慢慢修練達成的。
領導者須注意的4件事:
1.先認識自己,後能「除己」:學習面對缺點,除去自私心態,才能為組織帶來最大價值。
2.作息規律,學習自律:自律能訓練自我領導能力,排除惰性和私欲,修練心智。
3.大量閱讀,深層內化:汲取管理、趨勢、人文類書籍知識後,內化為領導作為。
4.把握輪調、外派機會:豐富經歷和跨部門經驗,有助於培養管理者的思維和視野。
童至祥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IBM台灣區總經理,為台灣IBM創立50年來首位女性總經理。於IBM服務期間主導「T領導課程」,培養兼具專業深度、管理思維寬度的T型人才。2009年3月出任特力集團執行長。
採訪 / 林文玲、陳芳毓、郭子苓 撰文 / 郭子苓
時間力
大前研一自述,他規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完成當天工作計畫的所有事項,才能下班回家,但也未曾因此而熬夜(除了有一次,部屬在深夜到他家按門鈴,表示無法如期完成工作,但明天已經要向客戶簡報,他才熬夜協助部屬完成任務,打破了個人紀錄),甚至還能兼顧家庭、進修與休閒。
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差別在於對時間分配的掌握。大前認為,多數人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可能是浪費了太多時間在對於自我成長沒幫助的事情上,例如與同事一起出外吃同樣口味的午餐、順便道人長短,或是以「擴展人脈」之名、卻總是與相同面孔的狐群狗黨吃喝玩樂。
時間管理的訣竅在於「不做、也不想『無聊的事情』」,而且每年至少空出100小時充實進修。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參加婚喪喜慶、不看電視、不看職棒比賽、假日不賴床」,一年空出300小時充實進修也不成問題。甚至,只要省下每天少看5分鐘氣象報告的時間,一年加起來也有1825分鐘(相當於30小時),拿來修一門資產運用課程,絕對綽綽有餘。
周全計畫,杜絕時間浪費
「一接到工作,就開始敲打鍵盤,衝向資料室的人,工作都很慢,」在大前研一看來,這種橫衝直撞的工作法,就是完全沒有考慮到安排計畫。對他而言,為了儘速抵達目標,不是立刻起腳奔跑,而是搜索地圖,找出最短路徑。
當手頭工作繁多時,應該是先花時間研擬計畫和行程,再著手進行工作,而非一股腦地埋頭苦幹。大前深信,事前規畫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時間,例如搭車時,他都會事先查詢,預約商務艙最前頭的座位,如此就能使用車上電源,利用乘車時間用電腦寫作。
隨手儲存檔案及背誦
為了避免反覆搜尋已經找過的資料,每當收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及統計數據時,大前研一都會暫且儲存在電腦裡;如果是網路報導,他就會直接複製存檔;如果是書面資料,則是掃瞄成PDF檔案格式存檔,再郵寄到自己的電子信箱。這個做的好處是可以同時使用「Google Desktop」和電子郵件檢索功能,雙管齊下找出自己所需的資訊。
要節省反覆查詢的時間,還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背下來,尤其是針對可能會頻繁使用的人名和專有名詞。如果碰到很難記的用語,則可以記在隨身筆記本的備忘錄上,有空時拿出來瀏覽,加深記憶。
從最花時間的工作著手
在職場上,不是許多工作都必須仰賴其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身為上司的要務之一,就是有效地運用、指揮部屬,以確保每個工作日、每個工作者都能穩定朝向設定的目標前行,不至於彼此拖累,延誤進度。
大前認為,牽涉到團隊合作的任務時,可採用「關鍵路徑法則」(critical path method)這項專案管理技巧,「找出最花時間的地方,一開始就從那裡著手做起」,接著再以最花時間工作的完成日為基準,思考工作藍圖,安排整個工作計畫,包括完成時間、界定工作職掌範圍,並且設定檢核點確認進度、控制風險等等,務求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利用句子加強記憶
人腦在記憶人事物時,句子會比單詞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脈絡處理法(context processing)又是在眾多詞句中,設法了解某個現象的意義,然後記下來。例如,某科技公司透過購併拓展了事業版圖,但是因為社長缺乏經營多家公司、不同行業的能力,部屬也無力提供協助,最後公司就是外資基金收購、甚至分割出售。
大前強調,重點不在於該公司的名稱、業務性質或股價,只要記得上述底線部分,就能迅速掌握事情的本質,快速做出判斷,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把安排進修計畫,當成在研擬策略
針對進修計畫的擬定,大前研一仿照策略規畫流程,建立了一套名為SAP的標準流程:S(schedule)是計畫、A(action)是執行、P(performance)是績效評估。首先列出必須做的事情,然後擬定計畫,接下來付諸行動,最後做評估成效,如此不斷循環,概念上很像PDCA循環。
活用SAP原則,經常檢視分析自己如何利用時間,擬定行動計畫,並且每隔6個月進行績效評量,再加以微調修正,才能更接近成功人生。
整理、撰文 / 文及元
(出處《工作雞湯I》《工作雞湯II》《OFF學》《即戰力》《研磨商業力》)
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差別在於對時間分配的掌握。大前認為,多數人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可能是浪費了太多時間在對於自我成長沒幫助的事情上,例如與同事一起出外吃同樣口味的午餐、順便道人長短,或是以「擴展人脈」之名、卻總是與相同面孔的狐群狗黨吃喝玩樂。
時間管理的訣竅在於「不做、也不想『無聊的事情』」,而且每年至少空出100小時充實進修。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參加婚喪喜慶、不看電視、不看職棒比賽、假日不賴床」,一年空出300小時充實進修也不成問題。甚至,只要省下每天少看5分鐘氣象報告的時間,一年加起來也有1825分鐘(相當於30小時),拿來修一門資產運用課程,絕對綽綽有餘。
周全計畫,杜絕時間浪費
「一接到工作,就開始敲打鍵盤,衝向資料室的人,工作都很慢,」在大前研一看來,這種橫衝直撞的工作法,就是完全沒有考慮到安排計畫。對他而言,為了儘速抵達目標,不是立刻起腳奔跑,而是搜索地圖,找出最短路徑。
當手頭工作繁多時,應該是先花時間研擬計畫和行程,再著手進行工作,而非一股腦地埋頭苦幹。大前深信,事前規畫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時間,例如搭車時,他都會事先查詢,預約商務艙最前頭的座位,如此就能使用車上電源,利用乘車時間用電腦寫作。
隨手儲存檔案及背誦
為了避免反覆搜尋已經找過的資料,每當收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及統計數據時,大前研一都會暫且儲存在電腦裡;如果是網路報導,他就會直接複製存檔;如果是書面資料,則是掃瞄成PDF檔案格式存檔,再郵寄到自己的電子信箱。這個做的好處是可以同時使用「Google Desktop」和電子郵件檢索功能,雙管齊下找出自己所需的資訊。
要節省反覆查詢的時間,還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背下來,尤其是針對可能會頻繁使用的人名和專有名詞。如果碰到很難記的用語,則可以記在隨身筆記本的備忘錄上,有空時拿出來瀏覽,加深記憶。
從最花時間的工作著手
在職場上,不是許多工作都必須仰賴其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身為上司的要務之一,就是有效地運用、指揮部屬,以確保每個工作日、每個工作者都能穩定朝向設定的目標前行,不至於彼此拖累,延誤進度。
大前認為,牽涉到團隊合作的任務時,可採用「關鍵路徑法則」(critical path method)這項專案管理技巧,「找出最花時間的地方,一開始就從那裡著手做起」,接著再以最花時間工作的完成日為基準,思考工作藍圖,安排整個工作計畫,包括完成時間、界定工作職掌範圍,並且設定檢核點確認進度、控制風險等等,務求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利用句子加強記憶
人腦在記憶人事物時,句子會比單詞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脈絡處理法(context processing)又是在眾多詞句中,設法了解某個現象的意義,然後記下來。例如,某科技公司透過購併拓展了事業版圖,但是因為社長缺乏經營多家公司、不同行業的能力,部屬也無力提供協助,最後公司就是外資基金收購、甚至分割出售。
大前強調,重點不在於該公司的名稱、業務性質或股價,只要記得上述底線部分,就能迅速掌握事情的本質,快速做出判斷,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把安排進修計畫,當成在研擬策略
針對進修計畫的擬定,大前研一仿照策略規畫流程,建立了一套名為SAP的標準流程:S(schedule)是計畫、A(action)是執行、P(performance)是績效評估。首先列出必須做的事情,然後擬定計畫,接下來付諸行動,最後做評估成效,如此不斷循環,概念上很像PDCA循環。
活用SAP原則,經常檢視分析自己如何利用時間,擬定行動計畫,並且每隔6個月進行績效評量,再加以微調修正,才能更接近成功人生。
整理、撰文 / 文及元
(出處《工作雞湯I》《工作雞湯II》《OFF學》《即戰力》《研磨商業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