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12

乏味是企業領導人特質

幾天前,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致信給公司的30萬名員工,講到了夏季閱讀的一些小貼士。信中寫道:“我一年會讀50到70本書……主要是歷史、小說和商業方面的書籍。”接下來伊梅爾特談到了兩本書,最後在結尾處寫道:“告訴我你們在讀什麽書,以便我能變得更聰明些。”

伊梅爾特是美國主流企業界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對於他這種古怪的真情流露,唯一的解釋是,他試圖向員工們暗示他不是一個無趣的人。

唉,這封信的內容卻說明情況正相反。如果說有趣的人有什麽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他們不會為了吹噓而去統計自己讀過多少書。

伊梅爾特試圖讓自己顯得有趣,他這種做法不僅笨拙,而且是錯誤的。如果你是通用CEO,你不必表現得有趣。如果你並不有趣,事情反而會更順利。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不久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優秀的CEO往往比較沉悶。他們執著、高效、註重細節並樂於夜以繼日地工作。上周,作家喬爾•斯坦(Joel Stei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博客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辯稱,乏味是偉大領導力的秘密。

盡管卡普蘭和斯坦顯然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哈佛商業評論》的許多讀者對斯坦文章的回應並不友好:他們完全無法接受優秀的領導人往往是乏味的人這種觀點。

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認為乏味是不好的,他們不明白乏味也可能是件好事。實際上,乏味之人需要一番徹底的形象改造,表明他們是重要、值得敬佩的勞動者和市民,以及全球經濟的支柱。乏味之人不僅比有趣的人更為成功,而且更快樂(因為更簡單)和更友好(因為麻煩較少)。

在商業、銀行、咨詢、法律、會計、醫藥等幾乎所有行當里,乏味之人都乾得更好。實際上,乏味的人比有趣的人更有優勢,即使是在特別需要展現個人魅力(比如在政界)的領域,乏味之人也往往會官運亨通。正因為此,我們沒有人對倫敦市長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感到厭煩:他是公共生活領域中唯一一位沒有讓我們感到厭煩的人。

或許我應該定義一下自己所說的乏味是什麽以及不是什麽。乏味並不意味著愚蠢。你可以是乏味而睿智的。乏味的確意味著興趣狹窄。乏味之人對一兩件事非常感興趣,對其他事全然不感興趣。

乏味之人也非常註重細節。他們非常擅長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稱的“沖洗奶酪”。他們是可以預測的——這是一種有用、但最不被人重視的特徵。乏味之人相對樂於做乏味之事,這也是一種令人驚喜的特徵,因為大多數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復乏味的瑣事。

想知道有趣之人掌權會造成多大混亂的話,看看出版業吧。這個行業歷來效率極為低下,目前已深陷困境。原因何在?因為在出版業工作的人們不夠乏味。他們喜歡照本宣科和高談闊論,對經營一竅不通。

為了推進這種形象改造工程,我們需要一些“偉大的乏味者”例子。幸運的是,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很好的例子——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他們證明瞭即使乏味之人也能改變世界。根據各方面的記載,洛克菲勒有非常乏味的一面:他是一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徒,也是一位忠誠的居家好男人。他在80多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十分直白的打油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其中一句是“每一天上帝都眷顧著我”。即便是個人魅力十足、博覽群書(發展和計算機方面)的蓋茨,據說也相當乏味——他從不聊天,而且缺乏幽默感。

那麽,那些不幸天生有趣的人能做什麽?當然,他們可以嘗試在出版業工作,如果這個行當里還有空缺的話。或者他們可以教書、寫作和拍電影,他們還可以成為詩人和哲學家。或者更好一點的是,他們可以與乏味的成功人士結婚,這樣就有錢從事自己那些無利可圖的活動。實在不行,他們還可以躲在角落裡,一本本地讀那些數也數不盡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