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13

冬天來了,華北的霧霾還遠嗎?

紐約時報-黃安偉-自從「空氣末日」本周降臨哈爾濱,中國北方各地的許多居民心裡一直懸着一個問題。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在周四的一篇報道的標題,對此做了概括:「這個供暖季,PM2.5能否降下來?」 PM2.5是對微小的、不可見的顆粒物的簡略表達,科學家認為,這種物質是最致命的污染物之一——它可以深入到肺中,進入血液循環。陰霾像壯觀的霧靄一般籠罩在哈爾濱和中國北部其他地區上空,讓很多中國人開始擔心等各地集中供暖開始後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種供暖有很大一部分還是依靠燃煤的。根據中央政府在幾十年前頒佈的一項規定,淮河以北的城市在冬季會進行集中供暖。根據美國一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7月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這項政策所帶來的供暖燃煤污染,導致生活在淮河以北的中國人平均壽命減少了五年。 哈爾濱的污染急劇惡化表明,儘管官方一直在努力減少能源生產中煤炭的使用,這樣的中央供暖至今仍是影響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周一和周二,哈爾濱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監測站報告的PM2.5濃度超過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這已經是測量尺度的上限,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給出的安全上限的40倍。有人指出,多重因素不幸地匯聚在一起,催生了這種污染:天氣規律、農田收割後的焚燒,還有當地政府開始城市集中供暖。人們稱,這是本季的第一個「空氣末日」,和今年1月降臨北京、天津、河北省以及其他中國北部地區的那一次相似。 《人民日報》的周四評論說,北京、天津和北方其他地區在此前一天啟動了一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這應該是國務院在9月公布的一項整體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的其中一個要求是中國三個人口稠密的重工業地區在未來數年內減少燃煤使用,降低污染水平。按照要求,京津冀地區需要將PM2.5水平在2012年的基礎上降低25%。這裡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的領導人和他們的家人生活的地方。 國務院計劃給出的要求是針對整個地區的,對此環保倡導人士表示了讚賞,因為污染來源顯然是遍布整個地區的——在山東省或內蒙古的一家工廠的排放,可能和北京的空氣惡化是有關係的。《人民日報》說,「『在區域複合型大氣污染面前,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成為共識。」作為這個區域協調計劃的「第一仗」,就是在今冬明春的集中供暖前提下,PM2.5的水平能否降下來。 環境倡導人士稱,讓地方政府官員和企業配合減少燃煤使用的工作,將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總的來說地方政府想要的還是發展,」北京環保倡導人士馬軍在周三接受採訪時說。 為了讓那些對今冬的空氣質量感到擔憂的人樂觀起來,《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還給出了一些統計數據:今年有4.4萬戶居民完成了採暖「煤改電」;關閉了184家高污染企業,爭取到年底達到207家以上;24.7萬輛機動車進行了環保技術更新。 這些措施的成效,將由那些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人來評判,無論他們是普通百姓還是中共領導人。北京居民本月已經遭受了數日的有害空氣侵襲。這整個冬天我都會像現在這樣,每天上網查看我所在的地方PM2.5水平是多少,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帶着年幼的女兒出門,或去公園跑步。還有很多人是這麼做的。至少在這個周四的早上,北京颳起了大風,天空是藍的,哈爾濱感覺很遙遠。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