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16

關注大選後的台灣政局

張旭成

1月16日總統大選,台灣人民已選出民主進步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為下一任總統,將卸任的總統馬英九,仍有四個月任期。各界人士擔心馬的濫權和「暴衝」,會做出傷害台灣利益的事。李登輝前總統2015年9月15日曾呼籲:「人民一起監督,讓台灣安然度過政權轉移。」

其實馬英九暴衝、突襲,規避監督前科累累。例如去年11月7日的「馬習會」,馬英九為馬習會運作多時,直到在一切成定局後,才倉促在三天前透漏消息;立法院僅被告知,未能事前或事後質詢或監督。還有經濟部在本月5日晚間,臨時發布通知,將赴中進行第13次兩岸《貨貿》談判,當時距離談判還不到24小時。

由以上例子,可見馬英九屢次對兩岸重大議題決策的暴衝、突襲和規避監督。吾人不能排除他進行馬習二會,做出重大政治決策,甚至簽訂兩岸和平協定。

國會應強化監督兩岸事務

不只馬英九會暴衝,台灣因為缺乏監督兩岸事務的法律,連行政院也可以為所欲為。去年12月29日立法院休會期間,行政院宣布兩岸飛安協議「自動生效」,引發外界議論。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說,按照立法院法案處理程序,過去都是如此處理,「這是過去慣例」。他辯稱現在沒有(兩岸)監督條例,但不能讓「兩岸關係就是停下來,不動了」,「沒有人可負得起這個責任,也是不應該做的事情」。

夏主委的說法可以代表馬政府目前「先斬後奏」的思維。不論有無法源依據,都要積極推動兩岸交往。馬英九或是毛內閣把舊政府權力用到最後一滴的企圖,是不顧台灣的政治現實,完全不尊重新民意和新政府。

2月1日新的立法委員即將宣誓就任,由於今年事態不同往昔,政權轉移有主權移轉的危機。因此,公民團體和學界應該動員,組織監督聯盟積極推動監督看守政府,及遊說立法院早日開議,召開院會審查重大法案和要求行政院做施政報告,採取「預防性防衛」(Preventive Defense)措施,促進政權順利轉移。

根據《立法院議事規則》第十九條規定,2月1日是每屆第一會期首日,舉行預備會議,依程序進行委員報到、就職宣誓、推選會議主席、正副院長選舉等事務。這些程序完成後,就應盡快召開院會行使職權,不要像過去的慣例,浪費時日。

立法院應該優先審理兩岸關係監督條例,讓兩岸協議法制化。讓兩岸事務監督法制化,是新國會最重要的法案。立法院成立「政權交接委員會」立意甚佳,但要發揮效用實際上還要其他配套。

積極推動台灣外交

馬政府執政七年多,強調「外交休兵」,一切扈從北京,還美其名為「活路外交」。民進黨重新執政,必須改變「外交休兵」,重啟爐灶,必須啟用新人和創新政策,不要重蹈2000年的錯誤,概括承受國民黨政府的人事與政策。北京及在台傳聲筒多次恫嚇,要買光台灣的邦交國,這只是心戰而已;北京如果採取此種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威脅手段,恐將受到國際譴責,並將付出重大代價,得不償失。

台灣推動務實外交,亟需各部會合作及配合,故橫向協調非常重要。外交為總統職權,由國安會負責協調名正言順。新政府最大的挑戰是國安與國防,以往軍人出身的國防部長,因部門主義心態及軍人老大作風,增加推動工作的困難,只有文人出任的蔡明憲部長例外。民進黨再次執政,應立即任命文人擔任國防部長,並遵照國防二法條文及精神,任用更多文人進入國防體系任職。

國安會為總統幕僚單位,可直接向總統報告而後制訂政策,卻常疏忽與行政院、各部會溝通,造成行政部門對政策的掌握度不足,或感受不被尊重,而出現消極抵制。未來國安會成員應注意和重視與行政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才能發揮最大動力。

開拓台灣對外關係,應加強國安、能源、經貿方面的合作。為知己知彼,台灣官員應發揮台灣的軟實力(soft power)和巧實力(smart power),因時、因地制宜,不要老是依循傳統職業外交官的「標準作業程序」(SOP)。中東國家因輸出能源有豐沛的外匯,台灣如何爭取其主權基金來台投資,或運用台灣優勢到其他國家投資,都是未來台灣執政者應努力的大戰略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