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SRI MULYANI INDRAWATI
中國有個成語叫“借鏡觀形”,是指聰明人應善於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如今正在為平衡社會福利與經濟活力兩者關系而大費心思的亞洲領導人們應該把這句話牢記心間。密切關注歐洲財政危機可以幫助亞洲領導人避免重蹈歐洲大陸的覆轍,躲開那些會降低生產力的過頭做法。
然而與此同時,在借歐洲之鏡來照亞洲之形的時候,若只是著眼那些失誤的政策,將歐洲作為反面教材,恐怕也不妥當。歐洲若是一無是處,也不可能實現人類歷史上最高質量的生活水準──這裡所說的“是處”即指貿易與開放。
二戰以降數十年間,歐洲已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2008年,全球的商品與服務貿易中,有半數涉及歐洲大陸。其中有三分之二發生在歐洲大陸之內,這幫助那些發展中的小國家得以接觸到大市場。
亞洲人擔心自己的國家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些國家似乎輕而易舉就能達到1,000美元以上的人均收入水平,但同時他們發現,若要達到或保持在一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水平線上則很難。在歐洲,活躍的貿易以及開放的金融環境使得大量新興經濟體在1985年後實現了高收入,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的葡萄牙和本世紀最初十年的波蘭。
歐洲企業的發展經驗也很成功。在1995年到2009年間,西歐的企業家們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要快於美國,而歐洲各經濟體所出口的商品金額要超過“金磚四國”(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東歐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要快於東亞。
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更為自由的商業環境。歐洲國家的企業自由度和市場競爭程度在全球排在前列。這要得益於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上世紀90年代在瑞典、以及十年後在德國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使得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福利制度得以現代化,並讓創建以及關閉企業的過程更為便捷。(結構性改革一旦被延遲結果將會如何,希臘和意大利便是現成的例子。)
亞洲從歐洲那裡可學到的東西很多。亞洲的貿易可以更便捷一些,商業環境可以通過減少繁文縟節而有所改善。就這點而言,香港、新加坡和韓國的實踐已經勝過歐洲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國家。而中國、印度和印尼則正在努力趕上。
歐洲經濟自由所帶來的繁榮,已經幫助歐洲人過上了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不過,對於更富足、更長壽的生活,歐洲人所做出的反應則值得亞洲引以為戒。
長久以來,歐洲人一直依靠政府來保護他們免受私營企業更嚴酷一面的打擊,年邁之後憑靠政府來照顧他們。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一份名為《黃金增長》(Golden Growth)、討論歐洲經濟增長模式的報告,歐洲如今在社會保障方面所投入的金額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總計佔到全球社會福利公共支出的60%。
其結果是工作時長的陡然減少。在上世紀50年代,西歐人每年的工作時間比美國人多一個月。如今情形正好相反:如今美國人每年的工作時間比法國和瑞典人多一個月,也明顯多於希臘人和西班牙人。法國男性目前的退休年齡比1965年時提前九年,而壽命則長出了六年──這意味著,與近50年前相比,法國男性平均可以多拿15年的養老金。
政府如此慷慨,其代價也很明顯。工資稅和財政赤字已雙雙增加。歐洲如果不放鬆勞動法規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那麼在未來50年裡,可能會失去大約5,000萬就業人口。
盡管亞洲經濟如今活力十足,但也無法徹底避免同樣的窘境。目前全球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國家是日本,而中國和韓國則是人口向老齡化趨勢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2010年,韓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7歲。到2050年,韓國人口的中位數年齡將達到57歲。
雖然富庶與長壽同時降臨,但這兩者卻不能被等同對待。隨著財富的增加,亞洲人或許不必像今天這樣每天工作這麼多小時。不過,壽命延長卻意味著,他們需要工作的年數將不得不增加,而非減少。冰島和挪威這樣的北歐國家已經提高了退休年齡,每一個經濟富庶的國家早晚都得如此。否則將會讓未來數代的勞動人口不公平地背上沉重的負擔。
歐洲的經濟困境是因一連串的錯誤所致。其中一些,不可否認,是與歐洲大陸統一的貨幣制度所帶來的獨特問題有關。不過歐洲也犯下了許多更具普遍意義的錯誤,值得亞洲國家借鑒。人們應該看到,那些過多犧牲經濟自由以換取社會保障的國家最終是如何雞飛蛋打一無所獲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私營企業和公共財政雙雙受損。
(本文作者英卓華(Sri Mulyani Indrawati)是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2005年到2010年期間她曾擔任印尼財政部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