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13

從剩女到勝女:單身女性的堅持

紐約時報
狄雨霏

北京——多年來,二十五六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中國單身女性都得忍受被親戚、官方媒體和社會稱作“剩女”。背後的訊息是:趕緊結婚,最好在25歲前,否則你就嫁不出去了。

有些人正開始對此做出反抗。
34歲的李悅(音譯)在北京的一家非政府機構工作,她說,“我不接受這種定義。太可笑了。誰說我剩下了,被誰剩了?我不覺得自己是剩女,我覺得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31歲的王曼(音譯)是北京一家扶貧非政府組織的僱員,她說,“很煩人。不過,到目前為止我不在乎,我覺得這背後有陰謀。這是對女性的警告,規定我們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每個人都想讓我們犧牲自我來照顧小孩、老公和老人。”

根據官方的新聞報道,中國30歲以下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約2000萬,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許多父母偏愛男孩從而進行選擇性別的流產。那麼,為什麼“剩女”現象看起來如此流行呢?難道不應該是絕望的男性競相追逐適宜的女性嗎?

並不盡然。傳統觀念要求,男性要比女性掙錢多,這就意味着,女性收入日益增高的同時,她們也就讓自己在婚姻市場上無人問津。

不過,部分由於李悅和王曼這樣的女性越來越強烈的抗爭態度,針對許多人仍然認為極其傷人的“剩女”字眼,誕生了一個機智的回應。對,她們回答,我們是“勝女”,是“勝利”的勝,而不是“剩下”的剩。

這樣的諧音雙關一舉改變了這個帶有偏見的詞的色彩,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漢語里,“剩”與“勝”同音。而“勝”就可以理解為“勝利”,或者“成功”。漢語有許多同音字,讓雙關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消遣。

對於剩女的重新定義是被一部電視劇推動的,這部去年7月開始播出的電視劇名為《勝女的代價》。劇情表現了虛構的未婚女性林曉潔的愛情生活和職業發展,由台灣女演員陳喬恩飾演。劇中,古怪漂亮的林曉潔因為與俊男的浪漫邂逅而陷入麻煩。但通過努力,她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儘管一些人覺得該劇過於矯揉造作,但它實際上傳播了用“勝女”來代替“剩女”這一鼓舞人心的理念,並為中國未婚女性帶來更多自尊。

“在劇中,林曉潔從‘剩女’到‘勝女’的華麗轉身告訴人們,即使在職場中,堅強並掌握自己的命運,總比讓他人控制你的未來要強。”以上是大型中國電影電視門戶網站iQiyi.com對該劇的總結。該劇給年輕女人提供了10條實用的建議,其中包括:不做壞人也別太善良,要學會不受同事的影響,永遠都別愛上老闆,等等。

官方媒體曾長期向年輕女人發出悲情的警告,訴說變成“剩女”的危險,現在就連它們也慢慢地加入到新論調中。

《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最近發佈的一則帖子暗示,“剩女”無需絕望。

“‘剩女’,請別悲觀,”這條微博說。“中國30歲以下的男性比女性多2000萬人。那麼怎麼會有那麼多‘剩女’呢?”它還提供了一條常見解釋:“這未必因為她們是‘剩’的,而是因她們太‘勝’,因而挑選終生伴侶的標準很高。”

微博繼續以一種不那麼武斷的口吻寫道,“她們是自由的,能自食其力。隨着中國快速現代化,‘剩女’也許會最終演變成一個褒義詞。”

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李悅稱,“勝”比“剩”要好。但總的來說,她寧願不去選擇。

“我認為這是很積極的一個詞,”她說。“但也有點奇怪,因為我從來沒想過這是種勝利還是某種困境。”

“我們應該有權力選擇我們想做的事。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勝’這個充滿力量的詞來形容一件很普通的事嗎?”

王曼表示同意。“我聽到過這種說法,我覺得還行,但我不認為這是關於成敗的問題,”她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如果讓我選的話,我當然更傾向於‘勝’。但這都有點讓人厭煩。”

與此同時,還是有很多25歲以上的女性在結婚的強大社會壓力下掙扎,她們已經內化了自己是“剩女”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中國女性的法定最低結婚年齡是20歲,所以對那些想要逃避被貼上“剩女”標籤的女性來說,她們的時間不多。

對她們來說,擁有雙重含義的“剩/勝女”一詞頂多算中性。

“我對此說不上自豪,”27歲的未婚女性周文(音譯)說。她在北京的一家美國市場營銷公司擔任秘書,“但這至少是一個中性詞。沒什麼不好的。”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國際先驅論壇報》(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駐北京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