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社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超寬松貨幣政策的風險發出警告。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IMF擔心在過度寬松的影響下,過去行為缺乏節制的銀行可能推遲必要的調整。另一項風險是,廉價資金可能滋生新泡沫。不過,盡管政策制定者應當通過審慎監管監控這兩種威脅,但現在還不是收緊貨幣政策的時候。
維持低利率、繼續推行非傳統貨幣政策的理由,得到了IMF上周另一份文件的支持——《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Outlook)。IMF已將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至3.3%。在IMF總裁克裡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所說的“三速”世界中,發達經濟體滯後於新興市場。盡管美國展示出繁榮的光明跡象,但歐盟(EU)和日本似乎停滯不前。
世界各國央行官員應當受到的批評是他們做得太少、太遲,而不是太多。沒錯,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採取了有力行動,先後實施三輪量化寬松,並承諾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直到復蘇進入正軌。但日本央行(BoJ)花了幾十年才明白,對抗通縮需要的是火箭筒,而不是玩具水槍。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誓言“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歐元固然穩定了市場情緒,但歐洲央行(ECB)固執地將政策利率維持在0.75%。
現在收緊貨幣政策將意味著扼殺復蘇勢頭。假如現在有通脹加速的跡象,那麽批評人士還有點道理。但英國是唯一一個物價緩慢上漲的發達國家,而且即便是在英國,通脹率也只是較低的2.8%。更大的風險(比如在歐元區危機最嚴重的幾個國家)是通縮。物價下跌將提高實際利率,進一步拖累增長。政策制定者也許擔心資產泡沫的風險,但至少在發達國家,尚沒有多少跡象表明資產價格被高估。股市最近的漲勢有望促進復蘇,比如通過財富效應,即個人和機構感覺自己更富了,從而增加支出。高收益“垃圾”債券的收益率降低可能也是好事。此類工具是諸多中型企業最青睞的融資方式。如果借款成本降低,投資也會更容易。
政策制定者主要應當關註的威脅是自滿。超寬松貨幣政策會讓金融機構推遲必要的危機後康復努力。正如IMF所指出的,在資產負債表上計入虧損方面,美國各銀行比它們的歐洲同行做的好得多。美國各銀行用於抵禦未來沖擊的資本緩沖也更強。
歐洲大陸和英國各銀行仍有一些工作要完成。過度節制令銀行變得脆弱,也妨礙它們向新企業放貸,而這對復蘇至關重要。新一波銀行資本重組再也不能只是虔誠的願望,而必須付諸實踐。
最後,歐元區在銀行業聯盟方面的傑出努力對重建人們對該地區金融體系的信心至關重要,不應半途而廢。除了同意成立單一監管機構之外,各方還應就單一清盤機制達成協議。塞浦路斯的經歷表明,銀行業危機仍是切實的威脅。
IMF對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發出警告是對的。但政策制定者不應倉促得出錯誤的結論。修復銀行需要審慎地修理管道,而不是生硬地關上貨幣龍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