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3

染野憲治:污染治理無捷徑

朝日新聞

前幾天在北京買了本《職場》雜志,裡面的附錄是“PM2.5防護口罩”。從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對大氣污染問題的高度關心。

我在北京的時候,有些天的檢測記錄竟達到了每立方米200~300微克,而日本的環境標准值為日平均35微克。感覺街道上全都朦朦朧朧的,能見度較低。

大氣中的顆粒物質是誘發呼吸道疾病的原因。醫學表明,極其細微的PM2.5可以進入毛細血管增加心髒負擔。

除北京外,上海、重慶等中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也愈演愈烈。從煤煙滾滾的火電站和煉鐵廠等排出的二氧化硫(SO2)以及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NOx)數值中可以看出,如今的中國與1970年代前半期日本重污染時的情況相當。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除大氣以外,還在面臨著水、土壤等全方位污染的嚴峻考驗。

日本花費30至35年的時間來制定法律強化環境標准,才使SO2和NOx得到控制並減少。即便如此,日本也是在2009年才根據環境基本法確定了PM2.5的環境標准。中國尚處於治理SO2和NOx的起步階段,而美國駐華大使館公布的PM2.5值引起了市民的高度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得不加緊制定對策。

在環境治理方面,現在中國很難投入更多的資金。70年代前半期日本在環境對策方面的費用投入就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8%以上。中國應該也認識到了這個比例是必須的,但實際上,至今對環境方面的投入只占到了GDP的2%多一點。

日本對中國實施的國家援助(ODA)項目,主要是在技術合作的層面上。希望通過這個僅存的平台能使盡可能多的中國專家來日本,希望大家能了解在環境對策方面沒有“捷徑”可走。

雖然說起環境對策,馬上就轉到諸如提供最新技術等話題上,不過光靠這些小聰明是無法從根本上改善環境問題的。日本也是從工廠、汽車等課題上一步步逐漸改善起來的。希望最終中國人能自己意識到,一味追求經濟建設是不能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希望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共同研究對策。

西日本等地區的人們對大氣污染越來越擔心,不過這與中國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應該著眼於思考如何以PM2.5為契機推進日中間的合作關系。環境問題可以通過科學數據來對話,比起歷史和領土問題更容易溝通。為了使中國和日本成為“更好的鄰居”,日本應該采取更多的措施。

染野憲治,東京財團研究員。1991年進入日本環境廳(現環境省),2004年到2007年為日本駐華大使館一等書記官。曾任環境省全球變暖對策科國民生活對策室室長等職,2011年開始任現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