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今年首季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7.7%,不但低於市場預期的8%,亦是去年第4季終結連續七季跌勢、回升至7.9%後,經濟增速再次放緩。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布今年3月大陸廣義貨幣供給量(M2)大幅增長15.7%,餘額高達人民幣103兆元,首次突破百兆元大關。經濟增長反覆不定,貨幣供應又巨量放大,反映大陸正面臨經濟與金融雙重風險。
去年中國GDP增長率從第1季8.1%一路下滑,第3季更跌至7.4%谷底,因而很多專家警告有「硬著陸」風險,幸而第4季GDP增長率大幅反彈至7.9%,被解讀為北京「穩增長」政策奏效,但今年首季又回落至7.7%,顯示中國經濟並未真正回穩。
從統計數字來看,第1季中國GDP成長不如預期,主要是工業生產及消費增長減緩,相對上,首季出口回升至13.4%,遠較預期為佳,但被質疑灌水成分很高,如中國對香港出口金額與香港進口金額間竟出現高達362億美元差距;中國海關監管的經濟特區貿易額異常增長1.3倍,皆反映熱錢藉貿易管道大量流入或各地方政府虛構榮景而作假。如果將此類灌水數字扣除,中國首季GDP增長可能比7.7%更低。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最近皆調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值,金融市場看淡中國經濟的氛圍也再次升高。
從好的一面來看,經濟增長放緩給予中國更多空間調整經濟結構,降低對出口的過度依賴;但從壞的一面來看,中國重複投資及產能過剩問題迄今難解,如果經濟持續探底,將進一步衝擊內需及外資進駐中國意願,從而使「硬著陸」風險大為升高。
金融情勢變化亦對中國經濟穩定極為不利。中國自2009年推出人民幣4兆刺激經濟方案後,貨幣供給直線上升,也迫使人民銀行採取嚴厲緊縮貨幣政策,但去年為配合「穩增長」政策,人行又大幅放寬緊縮政策,讓貨幣供給大增,據估計,全球去年新增貨幣供給量以人民幣計逾26兆元,其中中國就占將近一半,達12.26兆元。今年以來,因日本安倍政府宣布超寬鬆貨幣政策造成日圓大貶,熱錢再度湧進中國,致貨幣供給增速更快,迄3月M2首度升破人民幣百兆,占GDP近二倍,居世界第一,流動性氾濫已成中國金融最大隱憂。
資金流竄助長各種風險性金融活動,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影子銀行、地方融資平台等不正常的擴充,皆成中國金融體系潛藏危機。原已被逐漸抑制的中國房市泡沫,在充沛資金挹注下,亦有復燃跡象。這些問題若不能有效清理整頓,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勢必大增。另一方面,中國通膨壓力雖已見舒緩,然氾濫的流動性卻可能助長商品及服務價格異常波動,讓通膨風險揮之不去。
北京當局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在全球經濟及金融變數增加的情況下,依賴增加出口提振經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提振內需亦有不易克服的瓶頸:一則擴大運用財政政策可能重蹈人民幣4兆刺激經濟方案覆轍,政策空間有限;二則流動性氾濫不斷升高金融風險,貨幣政策理應偏緊,但緊縮政策勢必影響內需擴大,不利「穩增長」;三則要「調結構」就須忍受較低的經濟增長,但當前「弱復甦」極不利於「調結構」,長短期矛盾益為凸顯;四則國家經濟仍是中國發展最大支柱,北京為「反貪腐」,厲行節約政策,必然會衝擊各級政府消費支出,從而將進一步弱化經濟增長動能。
總結來看,當前中國同時面對經濟及金融兩大風險及政策兩難,北京要走出困局,體制改革恐是唯一途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依靠制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是否正確處方,大家可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