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14

阿郎壹古道

牡丹社事件後,清朝同治13 年至光緒21 年間(1874-1895),清廷先後開闢八條東西越嶺道
路通往台灣東部。其中一條道路由恆春通往卑南,即為琅嶠-卑南道,總長約203 公里。根據文獻紀錄,古道大致由恆春東門起程,往東越小嶺,再溯港口溪北上至源頭附近後,向東翻越山嶺出八瑤灣,最後沿東海岸往北抵達卑南。

此路線多沿溪或沿海岸而行,地勢較為平坦,自荷蘭統治時期即被用為通往台灣東部。光緒3 年(1877),從八瑤灣沿海岸往北至安朔溪的路段便已開通完成,之後成為先民拓荒、清兵行軍、以及西方學者探險的路線。此路段沿著中央山脈東南段與西太平洋之間的礫石與珊瑚礁岩海岸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登陸,自行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目前僅剩屏東縣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四公里海岸,因長期受軍事管制影響,成為台灣陸路交通較不發達的海岸地區之一。此段海岸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成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的代表,並且列為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之一。

阿朗壹古道是琅嶠卑南古道其中一小段,荷蘭人據台起,是先民來往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及後山的重要陸路交通。從恆春鎮東門開始,翻山越嶺到滿州鄉八瑤灣,沿海岸線旭海到台東。

十六世紀外來民族尚未進入臺灣之前,臺灣南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有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活動,古道初為原住民族部落間打獵、商貿、婚嫁、聯盟、遷徒、移民的濱海小徑,西元1874 年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積極開拓,西元1877 年起至西元1885 年中法戰爭,成為清廷駐台官吏、軍隊、閩、客籍墾民前往後山唯一官道。

中法戰爭後,政軍中心從台南北移台北,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發動跳島戰爭被日本人炸燬部分路基,加上地震、颱風侵襲,在觀音鼻岬角處有數處大崩崖。目前僅剩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4 公里海岸。

「阿朗壹」一詞是台東縣安朔的舊稱,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策畫「瑯嶠、卑南古道知性之旅」時,認為從屏東縣旭海步行至台東縣南田,活動名稱若加上旭海至南田則嫌冗長,於是簡稱為「阿朗壹古道」,此古道名稱自此開始被引用至今。

阿郎壹古道地形獨特,因而造成台灣東海岸常見綿長礫石灘,常可發現兩種特有圓石:「南田石」和「西瓜石」,分別摻有石英岩理硬砂岩及礦粒、紋理豐富變質岩塊。
崖腳地層多為較硬厚層砂岩,海蝕地形豐富,海蝕洞、海蝕溝、壺穴、棋盤石,珊瑚礁、藻礁、岩蠣、藤壺,有豐富海蝕景觀可賞。

本次體驗行程由屏東縣旭海段開始,古道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遺產,透過導覽解說讓大家更了解先民如何篳路藍縷、開疆闢土打造這條讓後人發思古幽情的道路,走在特有的地質景觀海岸邊,欣賞豐富的海蝕地型,探索森林間的原始風貌與稀有的動、植物,更讓人體會到大自然的奧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