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4
經濟學家看足球
足球真是一個人見人愛,無需什麽門檻即可登門而入的項目。似乎,一項運動要在世界流行,需同時具備內行看門道的品味以及外行看熱鬧的賣點,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內行關註或僅有外行關心,要麽是陽春白雪,要麽屬下里巴人,都難以真正流行開來。對於足球,經濟學家能看出什麽門道呢?
讓我們從頭說起。時鐘倒撥回1956年,當時美國經濟學家西蒙·羅滕伯格(Simon Rottenberg)在《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了“棒球運動員的勞動力市場”(The Baseball Player’s Labor Market)一文,這篇文章被認為是體育經濟學的開篇之作。借助此文構建的分析邏輯,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麽在足球世界杯的賽場上,一些天才球員(如貝利)的表現對於一個球隊的獲勝是如此的關鍵。
隨著各類體育競賽在全球的發展壯大,體育經濟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中枝繁葉茂的一枝,足球不過是其中一個具體的研究對象而已。2006年,為紀念這篇文章發表50周年,國外經濟學界舉辦過許多活動。有學者甚至認為,羅滕伯格這篇文章的學術影響力可與科斯早年的經典之作媲美,而科斯是經濟學界僅憑幾篇文章便問鼎諾貝爾獎的奇才。可見這篇文章對於體育經濟學的重要性。
曾幾何時,經濟學家一直高舉生產函數的大旗,熱衷於從人口、資本等投入要素的角度,來解釋和預測一個國家在足球方面的“產出”即表現,探討的問題包括一國能否進入世界杯以及最終的國際排名等,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十分豐富。盡管這些研究能很好解釋當今國際足壇傳統強隊的表現,但在涉及一些具體國家,如中國的足球表現時,這些研究似乎不再管用。原因主要是,決定一國足球表現的除去看得見的投入以外,還有許多雖可觀察但卻難以計量的因素,如文化、傳統以及地理條件等。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微觀經濟學,尤其博弈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得到了長足發展。借助經濟學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我們對於世界杯等大型體育賽事有了更多的瞭解。例如,經濟學家圍繞“錦標賽”( tournament)就做過大量研究,涉及的問題包括,為什麽體育比賽通常設置金銀銅三個獎項?這其實是出於最優激勵著想的,有助於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從機制設計的角度,我們知道世界杯在第一階段進行多局循環賽,第二階段進行一局決勝負的淘汰賽,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趣的是,錦標賽的概念還被不少經濟學家廣泛應用於中國官場的分析中,因為在經濟學家看來,中國各省官員為晉升在GDP方面展開的競爭與體育世界里的錦標賽有著本質上的一致。
打開任何一本標準的經濟學教科書,有一個出現頻次極高的詞匯,那便是不確定性。在經濟學家看來,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體育比賽更是如此。世界杯之所以吸引人,比賽結果難以預料是其中一個原因,用“一切皆有可能”來形容是恰當的。比賽中“黑馬”的出現增添了競賽過程的跌宕起伏,“爆冷門”弔足了觀眾的胃口,也提升了比賽的觀賞性。對於那些嚴肅的“球迷”而言,一天中的任何時候看球都是可以接受的,“看直播”就如同享用新鮮食物一樣,是再簡單自然不過的事情。直播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及“見證”某個時刻的功能令觀看過程多了幾分莊嚴的色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在其《經濟學》第10版開篇提到,“騎士的時代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智者、經濟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的時代。”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計算機的運用有過之而無不及。本質上,預測不過是經濟學家和計算機結合的產物。或正因如此,總有一些經濟學家願意充當巫師的角色,通過借助一些計算軟件對過往的比賽結果進行分析,以預測未來結果的可能性。
在體育比賽中是否會出現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情形,那些舉辦體育賽事的東道主是否更容易獲勝?對於這樣的問題,也有經濟學家在探究。班諾·托爾格勒(Benno Torgler)在“國際足聯世界杯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the FIFA Football World Cup)中用數據演示,在歷次世界杯比賽中,東道主更有可能贏得冠軍,這種“主場效應”在其他團隊項目中也同樣存在。托爾格勒告誡我們,不必太在意國際足聯對各國足球的排名,因為這樣的排名對於能否贏得世界杯幾乎不起什麽作用。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家為贏得世界杯主辦權絞盡腦汁,甚至採取賄選的報道。舉辦世界杯的好處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如宣傳和提升國家形象,增加本國產品出口,推動就業和促進旅游業發展等,這些大都與經濟增長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不過,舉辦世界杯至少還有一項不易覺察,也難以統計到的好處。兩位英國經濟學教授在“國民福祉與國際體育賽事”(National Well-Being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一文中,就試圖挖掘出舉辦體育比賽的潛在好處,此種好處不關註簡單的財務回報,也不考慮經濟增長,甚至不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考量的。他們研究的是,體育賽事對於國民幸福或公民“感覺良好(feel good)”這樣的主觀感受有何影響。通過對歐洲國家生活滿意度的分析,兩位學者測算了主辦體育賽事以及本國運動員比賽成績對於公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發現舉辦足球賽事比奧運會最能激發“感覺良好”的社會情緒,此刻感覺幸福的人群增多了,而本國運動員優異的比賽成績對於幸福的影響雖然存在,但統計上已無關緊要。這項有趣的研究再次確認,足球運動在歐洲依然是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
在許多人看來,足球並不是一種簡單的體育比賽,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瞭解當今世界跨文化事件的窗口,其中摻雜著文化沖突和國際經濟等多種成分,恐怕沒有什麽比足球更讓人產生“四海一家”感覺的事物了。借助足球,人們還可以重新解釋世界。在21世紀,一些優秀的職業足球團隊,正在成為全球化的代理人,足球不僅為世界各國打造了交流的平臺,也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業機會。
考慮到足球的重要性,以及中國近年的足球表現,我們似乎有必要在更高的角度來理解足球運動。只有讓中國足球真正回歸到大眾,植根於最廣泛的人群之中,讓更多的中國人,尤其年輕的一代,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中國足球才有希望。否則,一切皆屬空談,即使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以及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