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2014

盒內思考

傳統認為,創意沒有結構,也沒有規則或模式。你必須「打破成規」,才具原創和創新。首先,你面對問題,然後天馬行空地思考,直到「天外飛來靈感」,協助你解決問題。我們的想法剛好相反。我們要告訴你,在熟悉的世界「裡」(是的,在框架之「內」)使用我們所謂的「模板」(template)來思考,會產生更多的創新,不僅更快,也會更好。這就是「系統性創新思考」(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SIT),我們稱它為「盒內思考法」(inside-the-box approach),又名「框架內思考法」。這套方法能讓我們在任何時刻使用現有資源創造創新的構想。沒錯!你不需要等待靈感,不需要等候繆斯女神的降臨,或仰賴某種不尋常的智慧火花來創造事物。只要遵循我們的方法,你就能隨需應變,創造出嶄新而令人振奮的事物或觀念。

盒內思考仰賴兩個關鍵原則。

「封閉世界」原則


首先是「封閉世界」原則。最好、最快的創新方式,就是留意現有資源。想一想:你曾聽過最聰明的構想是什麼?這個構想可能簡單到讓人無法相信,而且你可能也曾經想過。封閉世界就是直接環繞在你周圍的物理空間與時間。在這個密接的空間裡,你擁有一些伸手可及的成分與元素,在運用模板進行創新時,這些都是你可以使用的原料。

這個論點與我們的直覺不符,我們之前曾經提過,絕大多數人認為,跳脫目前的領域才叫做創新。強調靈光一閃或隨機性的刺激,等於要求你離開自己的封閉世界,然而,你應該做的事剛好與此相反。興建景觀住宅落水莊(Fallingwater)的著名美國建築師弗蘭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就是運用既有的結構、岩石、流水以及住宅周圍的元素,使其成為整個建築物的一部分。他把所有的環境元素設想成封閉世界的一環。萊特沒有把岩石、流水視為障礙,反而在特定的封閉世界裡,運用由來已久的模板進行創新。

「形式決定功能」原則

第二項原則需要重新訓練你的腦子,改變已往對解決問題的看法。大多數人以為,創新是從界定清楚的問題開始,然後再試著思考解答。然而我們的方法剛好相反。我們先從抽象、概念的解答開始,然後回頭追溯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創新時,我們必須學習反轉大腦平日的思考方式。

這項原則稱為「形式決定功能」(與「功能決定形式」剛好相反,後者源於建築師路易斯‧蘇利文[Louis Sullivan]一八九六年時的名言)。一九九二年,心理學家羅納德‧芬克(Ronald A. Finke)、湯瑪斯‧沃德(Thomas A. Ward)與史帝芬‧史密斯(Steven M. Smith)率先指出「形式決定功能」的現象。他們發現,人在創意思考時會從兩個方向中擇一:從問題到解答,或從解答到問題。他們發現,為既有的配置尋求好處(從解答開始),要比為既有的好處尋求最好的配置(從問題開始)來得容易。想像有人給你看一個奶瓶,對方告訴你,這個奶瓶的顏色會隨牛奶的溫度變化而改變。這為什麼有用?就像大多數人一樣,你馬上就會想到,這種奶瓶有助於確保嬰兒不會被過熱的牛奶燙傷。現在,想像有人問你相反的問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不會讓過熱的牛奶燙傷嬰兒?你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製造出能變化顏色的奶瓶?不靠一些技巧,你可能永遠也無法得出答案。當你從解答開始時,你將傾向於使用這種思考方向。使用我們的方法將有助於活化「形式決定功能」,並且有系統地加以運用。

腦力激盪,事倍功半

  
接下來,讓我們從相反的視角檢視這個主題。我們要討論腦力激盪,這或許是跳脫框架創意運動所衍生最廣為人知的技巧。腦力激盪鼓勵員工不做任何判斷,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藉此釋放人的自然創意。他相信,一群人一起思考,要比他們各自單獨思考更有效;提出的點子愈多,無論點子有多麼離譜,在經過篩選之後,愈有機會得到好的想法。

腦力激盪的確掀起風潮,而且很快擄獲了組織、工廠與企業人士的心。隨著腦力激盪成為普遍的慣例(雖然大家採用時往往違反了它的基本規則),學者也在一九八○年代晚期與一九九○年代開始研究腦力激盪的有效性,以及影響效果的因素。研究結論如下:   ※集體腦力激盪與個人各自獨立思考相比,並無優勢可言。
※集體腦力激盪想出的點子,少於個人各自獨立思考。
※集體腦力激盪想出的點子,無論是品質還是創意都比較差。
※集體腦力激盪的最適人數是四個,與一般認為「愈多愈好」剛好相反。

經過反覆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研究人員因此堅信:並不會因為大家都擠在同一個房間裡,腦力激盪就能產生更多創意!簡言之,五十年的充足證據顯示,儘管腦力激盪很受歡迎,卻不能真正提供創意來解決問題。管理顧問與創意專家提倡的框架外思考,也有同樣的問題。

封閉世界比外在世界更寬廣

我們為什麼這麼確定封閉空間原則可以提升創意?

今日,絕大多數研究創意的學者都同意,大量的觀念與類比只會妨礙構想的形成,隨機而散漫的思考則會阻絕創意。雖然全然的自由可能在解決問題時產生很多想法,但就創意解答來說,不設限反而是阻力而非助力。人工智慧、心理學、哲學、認知科學與電腦科學的研究者瑪格莉特‧波登(Margaret Boden)博士的話一語中的:「限制非但不會阻礙創意,反而能催生創意。撤除所有限制,將摧毀創意思考能力。光靠著隨機的過程,就算剛好產生某個有趣的點子,也只能一開始引人好奇,而非令人耳目一新的驚奇。」

這段話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但思想過度自由會造成「觀念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創新的貧乏。總之,封閉世界是個豐富的空間,處處有驚奇,創意觀念俯拾可得。你只需要養成在框架內觀察的習慣即可。這就是本書的主旨,而我們會提出各種技巧與工具,讓讀者保持專注力與生產力,學習如何更有創意。

封閉世界與世界越野大賽
  

約翰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創意課程裡的一個學生,在一家製造賽車同時也參與競速的公司工作。他在課堂上聽我描述封閉世界時,差一點從位子上站起來。他在課堂上表示,賽車大獎賽的運作方式就跟封閉世界原則一樣。由於比賽規則要求駕駛在比賽期間只能以手邊擁有的一切來解決問題,因此參與比賽的團隊每個人都可說是封閉世界(也就是框架內思考)的專家。  



每輛參賽車背後起碼有兩百二十人負責設計、建造與準備。但在三天賽事期間,駕駛與副駕駛必須獨力解決二十個障礙。駕駛對路面了解有限,副駕駛必須提醒駕駛哪裡有障礙,車速應該多少,以及在每個彎道要打幾檔。一旦比賽開始,駕駛與副駕駛只能運用車裡或車上的一切讓車子越過終點線。
  

一輛標準款渦輪增壓四輪傳動的現代(Hyundai)世界越野賽車(價值七十萬美元),配有一套基本工具組、兩公升油、一公升水、一個備胎、兩罐可口可樂與現金一百美元。兩名駕駛身著防火內衣、賽車服、安全帽、手套與鞋子。他們唯一自備的是食物與飲水。他們可以在途中停車加油,如果車子翻覆,旁觀者可以協助他們把車翻正。

比賽本身相當艱辛,無論車子或兩名駕駛做多少準備,比賽還是會出差錯。以下是大獎賽時實際出現的狀況,而駕駛又如何解決問題。你想試一下封閉世界的框架內思考嗎?在閱讀他們的解決辦法之前,你可以先寫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問題一:河裡的石頭 車子以時速一百英里通過河流水淺處,但河床的大石頭打壞了引擎的機油箱。引擎的油漏光了,副駕駛趕緊關掉引擎,以免引擎損壞。
解答: 這個團隊將兩公升的油注入引擎,但他們必須先補好機油箱的破洞,否則油還是會漏光。這兩名有創意的駕駛利用工具組,拆掉機油箱的防護蓋,然後脫下身上的防火內衣,把內衣包在防護蓋與機油箱之間,就好像幫機油箱包尿布一樣。

問題二:壞掉的風扇 駕駛聽到怪聲,並感覺到引擎箱傳來猛烈震動。他們把車停在路邊,發現冷卻風扇有個葉片斷了。風扇因此呈現不平衡的狀況,如果他們繼續開下去,風扇遲早會故障,這將使引擎過熱並且拋錨。
解答: 在駕駛說話之前,腦筋動得快的副駕駛已經把另一個葉片也折斷,使風扇恢復平衡。車子再度繼續比賽。

問題三:散熱氣的洞 駕駛決定抄捷徑以彌補之前損失的時間,於是穿過崎嶇不平的地區。然而,途中不知被什麼東西撞擊,把散熱器撞出一個洞。駕駛趕緊關掉引擎,但所有的水都流光了。
解答: 駕駛首先要把備用的水倒進散熱器裡,但是他知道這些水終究會從洞漏出去,所以他必須拿東西插住那個洞,或者不斷為散熱器注水。這兩個人找不到東西修補破洞,但幸運的是,終點就在眼前。於是,駕駛與副駕駛輪流為散熱器注入液體:尿尿在散熱器裡。

問題四:離合器失靈 到了賽程的最後一天,離合器開始打滑。雖然終點就快到了,但經過三天的煎熬,兩人已經精疲力盡。但他們還是必須設法繼續前進。
解答: 駕駛想到,噴濺的可樂漬十分黏稠。他把車停到路邊,把雨刷水瓶裡的液體倒掉。然後他把連接水瓶與擋風玻璃的水管拔掉,讓水管口對著離合器。在此同時,副駕駛把可樂倒進雨刷水瓶裡。每當離合器開始打滑,副駕駛便拉一下雨刷噴水桿,把可樂噴到離合器上。離合器的高溫會讓可樂蒸發,變成黏稠的糖漿留在離合器上,這足以讓離合器維持五分鐘不打滑。副駕駛重複這個動作,直到車子穿過終點線為止。

你能看出以上解答的共通點嗎?是的,每項挑戰都是靠著賽車(包括隊員)這個封閉世界裡不起眼的零件解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