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在「黃金十年」願景下主要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正如火如荼展開。目前民間對於自經區存在許多不同層面的疑慮,從土地濫徵到勞動衝擊,不一而足。但我們必須更嚴肅指出,勞師動眾、規模龐大的自經區政策,對於台灣目前最需要改變的經濟體質而言,實是華而不實的。
自經區推動的主要背景有二:首先是因兩岸經貿互動逐漸加深擴大,中國台商回流的各種需求正在加溫;其次是在亞太各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崛起的壓力下,為了避免面臨在全球經貿發展被邊緣化的危機,期在經濟自由化的原則下,以提供更自由的投資環境與特殊的優惠政策,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擬透過法規鬆綁及營運環境建置,做好日後加入TPP等各種區域經濟整合的準備。
綜觀上述背景,自經區最主要的理念在於透過「自由化」與「國際化」來達到接軌國際,並以加入TPP為主要目標。這樣的思維係建立在「外貿為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雖然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對於台灣的外貿會有一定程度的助益,但台灣近年來出口動能的衰退,主要緣於產業結構的特殊性與產業升級轉型的困難,然而自經區對此並未著力。觀諸自經區的內容,多以服務業的「前瞻性經濟活動」為主,至於製造業,可能的效果還是在於租稅優惠帶來的擴大投資、關務創新等便捷行政措施帶來的成本節省等,難有結構性的助益。事實上,就自經區的實際內容來看,招商引資事實上是自經區最重要的目標,背後的思維還是在於藉由投資數字來帶動GDP數字成長,試圖改變多年來投資負成長的窘境。也就是說,馬政府主要的思惟還是希望透過招商引資及強化外貿動能,透過GDP的投資及出口兩個項目來刺激經濟的成長。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這類方式仍是追求堆砌GDP數字的短期思維,無助於台灣整體經濟體質的改善。
眾所周知,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在於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慢、產品的競爭力與附加價值率不足。為了改善此一現象,過去政府的產業政策,儘管績效不如人意,總還大致能針對問題掌握正確方向,例如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然而,自經區作為馬政府現階段最重要的政策,卻反而難以找到真正有助於產業結構轉型的元素。
勉強來說,自經區的設計中,唯一有可能促使產業升級轉型的途徑是透過引進關鍵技術、資金或人才,促成產業合作,進而引領產業升級轉型。但這畢竟還是一種藉由外力形式的轉型策略,與先進國家真正透過自身內發性動能達成產業升級的情況大異其趣。事實上,任何藉由外力協助的升級轉型,都是難以永續的,且還是會落入一直以來的技術跟隨者困境。唯有能促使產業升級才能根本性地改善台灣的經濟體質,但這是目前自經區的設計所無法做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