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14

被遺忘的舊書香 - 牯嶺街

在充滿著舊書香味的一隅,時光彷彿這麼靜止不前,高齡87歲的「人文書舍」老闆張銀昌,窩在角落、像捧著甚麼珍貴寶物似地,仔細小心地為舊書一一親手包上書封,在歲月洪流中,他見證了整條台北市牯嶺街(舊書街)的興衰。民國5、60年間曾風光一時的舊書攤,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演變成寥寥無幾的光景。他守著這一方天地,一待就是40年。「怎麼能關店呢?我對書太有感情了,我希望一百年兩百年,即使我不在了,舊書店都能經營下去。」

門楣上直掛著泛黃的「舊書」兩字,「人文書舍」搭建在一條不足3米寬的狹長巷道穿堂間,沿著狹仄廊道的兩側舊書推的老高,幾乎只容一人轉身的空間。16歲就離開河南老家從軍,張銀昌隨著當時的政府播遷來台,退役後,因為年輕時沒機會念書,求知若渴的他把逛舊書攤就當作是淘金礦。1966年甫從士官退役,他發現當時常去閒晃的舊書市場,顯得商機無窮,於是突發奇想,將興趣轉換成志業,開立了舊書店─人文書舍。
他回憶:「西元1966到1976年是台灣牯嶺街賣舊書最繁榮的時期,當時舊書攤遍及牯嶺街、廈門街、及福州街的中間一帶。」民國63年,政府擔心舊書攤有礙市容,把牯嶺街的舊書攤,全數遷移至「光華商場」地下室。但地下室濕氣過重,不適合保存舊書,加上3C、電子產業的崛起,造成光華舊書商逐年減少。民國94年,光華商場再度改建,舊書市集正式走入歷史。
張銀昌過去每天固定清晨5點起床,巡遍大台北區收書買書直到傍晚,連颳風下雨也不停歇,就是為了淘到經典好書,數十年如一日的苦行僧行程,也難怪乎他語重心長地說:「開舊書店真的是很苦的一件事情。」8年前,為了照顧病妻,他將書舍交由女婿「孫玉山」經營。孫玉山今年53歲,同樣愛書成癡,他說頭一年接手時,某天見到一名老顧客才踏進門,就大口吸氣說很喜歡舊書味,讓他記憶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坐在這個地方,感到莫名的感動。」
沿著人文書舍往前走過兩個路口,就是西元1945年開業的老字號舊書店─「松林書局」,斗大斑駁的招牌,是老闆蔡鏡輝的父親,第一代經營者「蔡木林」寫下的。自小跟著父親賣舊書的蔡鏡輝,今年已經81歲了,他是建中畢業的高材生,大學唸法律系,還曾參加律師司法官考試,從小就對書本著迷,這一輩子不是在看書、就是在收書。「收到好書很高興,比吃頓大餐還高興!」
歷史悠久的松林書局,整間屋裡收藏了近12萬本的舊書,兩層樓已擺放不下,有時佔住了通道無法進入,讓老顧客頗有微詞。蔡鏡輝聽了拍胸脯保證:「你要甚麼書跟我說,我絕對找的到,頂多你明天再來拿。」這番回話,總讓顧客不禁莞爾一笑。從事舊書行業近70年,蔡鏡輝最高興的莫過於收到好書,不久前才賣出一本3萬元的紅樓夢舊書,讓他得意表示:「價值連城是舊書,新書你1本要賣到1萬塊,那叫誰來買?舊書1本賣到幾十萬,我都賣過,不是吹牛!」從10幾歲伴隨著父親走過紅極一時的舊書盛世,面對舊書店一一歇業,蔡鏡輝搖頭感嘆:「我已經八十幾歲無所謂了,總是有幾個人要看書,那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