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國度,我就這樣信步走到市集,晃晃悠悠,一邊聽著人們用陌生或熟悉的語言寒暄、做買賣,一邊貪戀地端詳著市井風情。
韓良憶
傍晚六點,臺北夜幕已低垂,住宅區馬路邊上的黃昏市場燈火通明,正熱鬧著。下班回家的人,臉上帶著微微的倦色,腳步走向熟悉的菜攤,買了一把青菜、兩塊豆腐,又請賣菜的大姐抓了幾片新鮮木耳。大姐俐落地將木耳裝袋,順手塞了兩根蔥,問:「要做紅燒豆腐嗎?送你蔥,紅燒豆腐要放蔥才好吃。」
「對呀,你怎麼知道?」買菜的人搭腔,「女兒今天不必留校自習,會回家吃飯。她最愛吃紅燒豆腐了」
「亂猜的啦,看你今天買了豆腐,又要了木耳,」賣菜的一邊接過鈔票,找了零,一邊說,「我煮紅燒豆腐也都放木耳的。」
我在鄰攤挑著當令的椪柑,不經意聽見這一段對話,如此家常,如此市井,淡淡的,卻帶著一股溫情,於是我再度明白,自己何以如此熱中於逛市集。不論是在我的故鄉臺北,在旅居的荷蘭港都鹿特丹,不論在大城或小鎮,還是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我總覺得,傳統的市集是最有溫度的地方。
市集也是最能令我體察到季節變換的所在,尤其是荷蘭的市集,總隨著四季的流轉,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與質地。
春天米白柔軟、嫩綠清脆,那是市集菜攤上的白蘆筍和綠蘆筍,這個國家春季的旬味。到了夏天,各種顏色爭著上場,市集熱鬧繽紛,有豔紅得近乎潑辣的番茄、矮胖深紫的圓茄、紅得發紫的櫻桃,還有各種漿果,嫩黃、洋紅或紫藍,樣樣都飽滿多汁。秋涼了,橙紅、酡紅和黃褐是主色,來自甜柿、蘋果還有市集邊上的榆樹與梧桐。一年將盡時,菜攤不再五顏六色,堆積著灰白泛青的吉康菜和蒼綠的抱子甘藍,隆冬轉眼就到。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國度,我就這樣信步走到市集,晃晃悠悠,一邊聽著人們用陌生或熟悉的語言寒暄、做買賣,一邊貪戀地端詳著市井風情。我不見得會大手筆地買上什麼,常常只是這裏買幾顆桃子,那兒買一尾鮮魚,趁機請教小販,這條我從沒見過的魚該怎麼烹調才好吃。然而我所獲得的,何止是新鮮的農產和菜肴的做法而已。市集的顏色和聲音取悅了我的感官,那脈脈的溫情更熨燙了我偶爾冷寂的心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