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地景:噶瑪蘭水路行旅
向陽
●烏石港遺址
野渡無人,但見鸕鶿獨立
礁石,敲叩水面餘波
烏石堆疊的舊渡口,菅芒搖著
白花花的髮,還在找尋
嘉慶年間擁擠靠岸的船舶
這裡曾是蛤仔難三十六社
捕魚營生的水道,艋舺穿梭
從蒼茫的大洋到河中的沙洲
如今只留殘岩斷礁,莽榛蔓草
要前方的龜山島給個公道
●頭城十三行
微雨從福德祠往南一路飄落
閭巷內仍微溫著百年前的香火
簷下的石獅炯炯注視
頭圍第一街熙來攘往的商販
幾步路就進入了十三行
烏石港運來絲羅綾緞瓷器雜貨
蘭陽平原生產的稻穀苧麻樟腦
都在行倉內論斤論兩價售
嘉慶年間十三行前的門庭
連土地公都得歎羨
再過去是盧纘祥居所
微雨下歷史悄悄又翻了一頁
昭和的風拂過宅前的水塘
曾經這是通往烏石港的泊灣
到此轉為登瀛吟社聯吟的洋樓
歐式拱門下醉酒的詩句
被庭前的明月攬入湖中
來不及收拾又換了朝代
轉角一株老松
隔窗默讀李榮春的《和平街》
●冬山河夕照
過了火紅的利澤簡橋
水面瞬間滾燙了起來
紅色的水紋燃燒著
紅色的布疋
將冬山河溫暖地裹住
連天上的雲也跟著
羞紅了臉
河岸單車道上
一排台灣白蠟樹綽約地
在風中舞動
一隻蒼鷺在河濱
查問利澤簡社的舊籍
當年馬偕落腳之地
教堂鐘聲依稀
這寬闊的河
穿過夕照下的鐵橋
鐵橋上一列北迴線火車
也正穿過黃昏
穿過漾盪噶瑪蘭氛圍的金黃水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