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3

台灣農業的大衝擊

李武忠

儘管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TPP)會對日本國內農業產生嚴重衝擊(預估農業生產額將減少約3兆日圓,糧食自給率從39%降至27%),日本安倍晉三政府基於政治、經貿、國防等考量,仍然宣布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談判。這對台灣政府想加入TPP的信念有很大鼓舞作用,但是我國經貿官員一席加入TPP農業產值將減少台幣700多億(卻沒有詳細說明)的說法,雖經農政機關出面否認卻已在農村投下震撼彈。

農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即便是經濟發達國家也對農業多所保護。過去的經驗提醒世人,高GDP不見得能換來果腹的麵包。台灣政府雖不斷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卻寧願花費百億經費放任20多萬公頃的農地閒置,並透過土地重劃把大批農地劃入工商業區或科學園區,甚至任投機客變更做非農業使用。

良田大量流失,致原有農業生產區支離破碎、規模萎縮,多數農民需依賴農業外所得及政府補貼才得以勉強糊口。未來在國際經貿談判,國內農產品市場一旦被迫開放,或進口關稅趨零對農業的衝擊嚴重,亟須政府相關單位審慎因應並備妥配套方案。這非光靠國家領導人出面喊話就可以解決,政府不能光說不練。

以經濟迫農民屈服

無論是與各國洽簽FTA或加入TPP,台灣農業雖非談判主軸,但衝擊程度不亞於WTO,問題是我們政府有盡全力提前做好因應對策,來降低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嗎?特別是未來台灣需要建構怎樣的農業經營形態、競爭策略等,才能在貿易自由開放的現實下,擁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不是光靠補貼救助。政府要順利完成國際經貿談判,須獲得國內農民的信賴、諒解與支持,才能將衝突降至最低。

遺憾的是,從開放含瘦肉精美牛進口、小地主大佃農條例修正、平地造林政策轉向、休耕獎勵減半新制、「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到農保制度變更等,農政機關均缺乏耐心與農民、農運團體、執行單位等做充分溝通,採取霸王硬上弓的決策模式招致農民極大反彈,也失去對政府的信賴,影響到政務的推動。除拿出令人信服的措施外,農政機關必須調整與農民溝通的態度與做法,別一再以經濟停滯為由壓迫農業屈服,才能重拾農民信任。

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國內農業正面臨產銷失衡、良田大量流失、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民所得偏低、農業用水短缺等困擾之際,政府部門在未和農民及相關團體充分溝通前,即逕自宣布將開放國外農產品原料進到自由經濟示範區,加工後以「MIT」名稱外銷。此舉不僅對本土農業沒有幫助,具高成本的本土農產品還須與這些MIT產品從事國外市場競爭,甚至還要背負這些標示MIT產品品質的風險,究竟誰獲利政府必須對外說清楚講明白,否則滅農的烙印將難以從執政者的身上去除!

﹝作者為農經學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