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13

「鐵娘子」,撒切爾風範

工商時報

「鐵娘子」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過世,宣告了一個大時代的終結。回顧撒切爾任內政績,以及她對英國帶來的改變,讓人連想到慣於唯唯諾諾、陽奉陰違、謹小慎微、任意妥協的台灣政治人物的渺小。

撒切爾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金融法規大解禁、香港回歸中國、阿根廷福克蘭島戰役,每件都是革命性的歷史任務。歷史的機運,逼迫她面對二次戰後政治與經濟最動盪的挑戰,通貨膨脹高漲、失業率暴增、國際競爭力喪失、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歐盟步步進逼,大英國協面臨前所未見的生存挑戰。撒切爾以驚人的毅力與庖丁解牛的政治手腕,不僅將英國衰敗的國運起死回生,還徹底改變了全世界的政治經濟面貌。

社會主義是歐洲社會的主流,從北歐的挪威到地中海邊的西班牙,從西北邊的巴黎到東南歐的雅典,對於國民從生到死的照顧,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務。二次戰後的英國,也順著歐陸國家不斷強化政府的角色。整個五億人口的歐洲版圖被男性政客與左派政黨籠罩,一直到1979年,54歲的撒切爾率領保守黨取得政權,她不只是西方國家第一個出任國家領導人的女性,更是唯一高舉右派大旗的首相;她相信自由經濟與個人自由是相生相伴,更是通向國家繁榮的唯一道路。

後來被世人統稱為「撒切爾主義」的信念,根植於兩位大思想家的理論。她遵從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堅信政治的自由與經濟的自由,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則倡議政府角色最小化,反對政府價格管制,認為只有自由市場機制充分運作,才能創造政治自由與社會自由。

撒切爾在男性層層包圍、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瀰漫的歐洲政壇,面對全國總工會發起的兩百萬勞工集體大罷工,仍然毫不退縮地推動自由化的政策,使得英國從她上任後的30年,至今仍然是歐洲最有活力、最自由、最能發揮市場力量的經濟體。

撒切爾接任首相一年半後,面臨二次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崩潰,通貨膨脹高漲,利率飆升到22%,政府財政赤字幾近失控。一萬多家企業破產,失業率創下二次戰後的新高,社會上貧富階層與種族衝突不斷升溫,經營不善的大企業持續被政府國有化,使得政府成為英國國內唯一、而且不可挑戰的雇主。國營企業雇用全英國三分之一的勞工,而人民的所得,竟有超過一半必須繳給政府,去支付國營企業的員工與退休金。

撒切爾堅持要徹底改變英國,改變國民習以為常的「政府應該給我甚麼」的態度,轉換成「大家必須努力求生存」的自由國家。撒切爾與她的內閣閣員擬定計畫大幅減稅,同時大幅刪減政府對國營事業的補貼,規劃將英國航空公司、英國鋼鐵公司等指標型國營企業,全數轉換成民營企業。

撒切爾的國營事業民營化不只是創舉,更達到了難以突破的規模。英國國營企業民營化的過程,總共有將近一百萬個政府企業的職位,被轉換成私人工作,同時還有超過一百萬個單位的國民住宅,原本所有權屬於政府,也在很短的期間內轉售給民間。

在撒切爾大刀闊斧的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她不斷提醒人民「經濟自由化是英國人民唯一的選擇」,但是她也不斷發出警語:「在結構性問題改善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苦日子要過」。隨著兩次石油危機逐漸遠離,全球經濟重回復甦的道路,失業率回降、平均工資提升,大幅瘦身的英國政府,從1985年開始出現財政盈餘,創下1960年以來首度出現的榮景。

1985年財政赤字問題解決,國營事業民營化初見成效之後,撒切爾與內閣閣員們又展開另一波石破天驚的革命。她推動徹底改變全球金融市場的金融大解禁(Big Bang),將倫敦金融市場開放,消除所有的金融管制法規。金融大解禁後,倫敦幾百家已經經營百年的老證券經紀商一夕之間崩盤,不是歇業就是被跨國投資銀行併購,但倫敦卻因此重生,成為唯一能與紐約平起平坐的國際金融市場。

撒切爾推動革命性的政治經濟改革,她最常說的是:「我不是一個遇事妥協的政客,我是一個信念堅定的政治人物(I am not a consensus politician. I am, a conviction politician)」。她也常常譏諷那些譁眾取寵的政客:「若你一心只想博取別人的歡心,就會準備隨時妥協,而終致一事無成。」

撒切爾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是她對於自由與責任的信念,永遠值得我們省思。她說:「我們想要的是一個人民可以自由地選擇、犯錯,持有寬容及同情心的社會,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道德社會;不是一個國家要負所有責任,而沒有人需要為國家負責的社會。」這類智慧語彙,台灣政治人物實在應該奉為圭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