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2013

撒切爾:爭一時也爭千秋

英國金融時報 楊艾俐

對英國我有份獨特的感情,1985年到1986年,我獲得國際扶輪社獎學金,去利物浦大學研究工業革命史一年,那是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她保守旗幟鮮明,快言快語,用字犀利,因此每天都有關於她的新聞,慣於批評英國當政者的媒體,當然也毫不留情地批評她,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氣憤難平。

那時的英國,經過1950年代戰後的凋殘、1960年代的大繁榮和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在1980年代,襲面而來的是處處沒落,這個曾經以“日不落帝國”自誇的雄偉帝國,除了倫敦一些古跡——國會、白金漢宮、倫敦塔等,似乎很難找出可以炫耀的地方。

英國弱了,連民眾的氣勢都變弱了,活力大不如前,而且大多數人還沉迷在帝國夢中,失業率在12%以上,很多無業人士整天就以酒吧為家,早上十點多去報到,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去。上班的人中午時,也要灌三、四杯啤酒,我常懷疑他們下午是否還能清醒地工作。我讀書的地方利物浦是工業革命發源地,滿以為去那裡會見到雄偉的工廠、氣派的企業,但迎面而來的卻是30%的失業率和滿街的流浪漢,當時我拿出一張20元英鎊,旁邊的流浪漢幾乎要流出口水,仿佛時間已經把大英帝國遠遠拋在後面了。

這就是英國病:經濟衰落,原因是國有企業壟斷,工會把持工人,動輒罷工,企業不願投資,社會福利太好,失業了可以領兩年救濟金,而且是原來薪水的80%。撒切爾夫人從1979年上任後,改造英國。她領先世界各國,打破國有體制,打破壟斷,美國要到1981年裡根上臺,才學習“撒切爾主義”,琢磨出“里根主義”,公營事業民營化。歐陸各國到1990年代才跟上這股浪潮,一些亞洲國家更要等到21世紀初才開始公營事業民營化(可惜中國反其道而行,民退國進,在中國經濟上產生諸多弊病)。
這位20世紀連續任期最長的英國首相,主張競爭、節儉、自立自強的個人理念,被人總結為“撒切爾主義”,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昨日載文稱,縱使二戰中領導英國的名相丘吉爾,也沒有創造“丘吉爾主義”,可見她影響英國及影響世界之深。

法國總統密特朗稱她“有一雙暴君的眼睛,一張夢露的嘴”。她的眼睛仿佛專門為防止英國的利益被人偷竊而生,因此在1982年,阿根廷軍隊進攻英國屬地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群島)時,撒切爾夫人便派英國皇家海軍奪回群島,重申主權,使英國國內一時間因為她而重燃愛國熱忱。

但在國內,她推行的市場經濟改革依然阻力重重,於是她用她夢露般的嘴唇,吐出堅定的語言,例如很多保守黨內外人士都期待她轉向,她卻說:“我不是個謀求共識的政治家。我是個有信仰的政治家。”評論1984-1985年工會迫使煤礦礦工罷工時她說,要毫不留情打擊敵人,“在外部,我們得對付在福克蘭群島的敵人。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內部的敵人,他們更難對付,他們對自由的威脅更大。”她對罷工早有充足準備,很早擴大煤的國家儲存,使罷工未對發電廠供應構成影響,最終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

在公,她勇氣驚人,在私,這種勇氣仍然貫徹到底,當愛爾蘭共和軍在她下榻的飯店埋下炸彈,五位親密閣員及黨友喪生,她逃過一劫後,第二天照樣在保守黨年度大會中公開演講,指揮若定,展示領導者風範。

要扭轉英國病的積習,要治標,也要治本,她的政策也非立竿見影,撒切爾1979-1990年執政,到後期才產生漂亮數據,從經濟負增長,到1986年的4%,1989年的5%,失業率也從18%降低到7%。我從1980年代開始共到英國五次,直到2000年左右,英國才真正改頭換面,各種現代建築物沿著泰晤士河一字排開,人民創業精神充沛,金融業又奪回霸主地位,去年的倫敦奧運及女王登基60年,世界看到了一個嶄新的英國,活力十足,而不是陳舊迂腐的老大帝國。這充分說明一位政治領袖既要爭一時,也要爭千秋。

這些年,人們對她的評價總是兩極。對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她過分苛刻,甚至取消學童的營養早餐,被人們稱“奪走牛奶的女人”。自由主義者攻擊她民營化不當,打破跨行業投資界限,造成財閥壟斷,造成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她甚至被批評者稱為“血腥的女人”。

但昨天她過世後,英國首相官邸宣佈,她的葬禮規模將與戴安娜王妃及女王母親同樣規模,也顯示對這位既爭一時,也爭千秋的領導人的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