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2013

撒切爾遺產長存



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重塑了現代英國。她成就豐碩,不同凡響。正如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昨日所言,撒切爾突破了最後一層玻璃天花板,成為第一位領導一個西方主要民主國家的女性。她的遺產——馴服工會、縮減政府職能、堅決對抗共產主義——讓她成為在全球影響重大的政治家。

作為首相,撒切爾是格萊斯頓(Gladstone)之後,英國和平時期最傑出的領導人。她改變了民眾對國家衰落的看法,並成為衡量所有後繼英國政治人物的標桿。她重塑了“領導”之意。

時隔30年,已經很難記起1979年撒切爾履任之初英國的糟糕境況。民眾不滿與通脹的嚴冬讓人們質疑英國的治理能力。在海外,蘇聯在全球投下了嚇人的陰影。西方看起來衰弱不堪,陷入自我懷疑之中。撒切爾與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在大西洋兩岸相互呼應,兩人在國內推行自由化,在國外以武力追求和平,從而扭轉了上述局面。

撒切爾是一位懷著個人信念的政治家——這提醒人們,政治就是做出選擇,而且往往是艱難的選擇。採用“焦點小組”作業模式的當代政客應該好好向她學習。推動工會改革需要膽魄,如結束只雇用某一工會成員的工廠或商店,終止二級糾察,以及推出罷工投票。直面商界以及主流經濟學家(他們對降低通脹的成本驚恐不已)的反對也需要勇氣。在入侵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即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後,她已準備冒著巨大的風險對抗阿根廷軍事獨裁政府。
撒切爾倡導有志氣的行為,符合其中產階層的出身。她決定把政府建造的簡易住房(council houses)低價賣給民眾,展露出政治天賦,盡管這加劇了英國對作為價值貯藏手段的房地產的熱愛。此舉體現了自立的“維多利亞價值觀”,拿掉了政府的死亡之手。

她早期在經濟領域的大膽決策也是如此。最著名的有解除外匯管制以及私有化方案,後來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以及其他公用事業單位實施了私有化。在第二任期內,撒切爾再接再厲,推動股市自由化,並向當時的新思潮與海外資本敞開了大門。這不啻於一場小型革命,其影響久遠。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的繼任者,沒有誰敢於擅自改動撒切爾的安排。有一次,有人請撒切爾說說自己最大的成就,據說她回答道:“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當然,布萊爾是這些變革的一大受益者。在撒切爾領導下,保守黨走出了蘇格蘭政治,成為一個英國政黨。布萊爾在向“鐵娘子”致以敬意的同時,能夠贏得中間選民支持,以絕對優勢連任三屆。

在國際舞臺上,隨著擔任首相時間增長,撒切爾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她與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協同美國在歐洲部署核彈。她很早就意識到,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蘇聯上臺代表著真正的變化。這是一位大膽的改革家,她——以及西方——能夠與之打交道。

在歐洲,撒切爾的遺產有好有壞。她最初與歐洲大陸領導人的相會並不愉快,很多人對她堅持縮減預算的主張感到疑惑不解。但她也堅定地支持解除資本、商品和貿易壁壘的單一市場。她未能理解(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歐洲一體化既是一項經濟工程,也是一項政治工程。如今回頭來看,她在布魯日發表的那番飽受批評的講話,頗具先見之明地就一體化的局限性提出了警告。

撒切爾是一位有缺點的政治家。她的優點超過了缺點,但她似乎無視掙扎求生者的困境。她的控制欲最終使內閣中有影響、有才能的人與她疏遠,導致她下臺。

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們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她執政時的作為。放鬆監管與自由化如今不再流行,但說到對銀行的部分國有化,國家的做法只是暫時回歸而已。這一點有利無害。撒切爾個人抱負與自強不息的遺產值得保留。她的鐵腕領導模式亦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